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 2.

              乔家大院----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①山西,素以地上文物之丰、地下能源之巨著称。而今,又以传统建筑艺术的不断发现而令世人瞩目,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乔家大院。

              ②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它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于民国年间建成。

              ③大院为全封闭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项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拴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则是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在建筑上偏院较为低矮,房顶结构也大不相同,正房都为瓦房出檐,偏院则为方砖铺顶的平房,既表现了尊卑有序,又显示了建筑上的层次感。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楼六座。各院房项有走道相通,便于夜间巡更护院。

              ④纵观乔家大院,斗拱飞檐,彩饰金绘,建筑考究,工艺精湛,整体呈“囍”字形,集中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因此这座大院被专家学者誉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⑤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如今,乔家大院业已成为中外闻名的民俗胜地,而且,也成为许多影视剧拍摄时争抢镜头的宝地。           (选自山西旅游网)

            • 3.

              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  

              ①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厘米、直径1/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pH为7.2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它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使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启动。 

               ⑤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去。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可谓是自己发电自己使用。

              ⑥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多的造福于人类。  (选自《能源科学的奥秘》有改动)   

            • 4.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绿色智慧——“天井”

                 ①我国的古建筑处处闪耀着先人的智慧,谈到人和自然的关系,笔者感触很多。中国的古建筑,特别主张天人合一,是要用环境,而不是破坏环境。

              ②中国传统建筑和绿色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总体来看,传统建筑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宫殿庙宇等大型建筑,多有琉璃瓦的顶、木柱子,但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无论是皇帝的宫殿还是大型的庙宇,建筑内容和结构的形式布置都差不多;第二类是民居,这类建筑富含变化,如北京的四合院,苏州、扬州的厅堂式、花园式,安徽的“四水归堂”(四个房子,中间一个天井),云南、贵州的“四合五天井”(四合院,五个天井),福建的“土楼”,广东的“碉楼”,还有少数民族的吊脚楼、筒子楼,等等,形式各样。但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都有天井的设计,而天井也正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

              ③中国传统住宅的建筑理念以“合家团聚”为居住特点,同时,房子围起来,安全、保暖、遮阳、避雨,因此,汉字“家”的最上面便像一个“屋顶”,只有这样才能有吃有喝,有家庭财富的基本所在地。

              ④虽然把房子围了起来,但不能离开天,不能离开地,阳光要能照进来,雨要能下进来,于是,便用天井,与天地相连。这反映出的需求,实际上与人和自然的需求密切相关。

              有了天井之后,中国的建筑就丰富起来。跟西方建筑不一样,中国的房子屋顶有不同的坡向,天井外面有廊子,有了廊子就有栏杆,有栏杆还有漏窗,因此就造成了光面的变化。

              ⑥天井的形式也有了很多的变化。土楼围在一起,几十户人家住在一起,中间有共同活动的公共空间,这个天井是“大天井”。而四合院到了上海就变成了里弄,虽然这个里弄是在外国租界盖给中国人住的,但它有着强烈的中国形式,房间的布局也是前楼、后楼,中间是客厅,中部有天井。这些不同的形式,都反应出同一个“天人合一”的理念。

              ⑦在很多传统住宅中,天井有着很重要的通风、采光的功能。现在的房屋都配备空调暖气,而过去的房子全靠自然通风来解决问题。扬州、苏州都有这种老房子,前面是一个大天井,后面是大厅,大厅后面有两个像螃蟹眼睛一样的设计,便是用来通风的。风过来是穿堂风,所以天井中间的过堂是最绝妙的地方;没风的时候,由于这个构造,风自然就流通了。这都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创造出良好居住环境的典型特征。而这些自然、实用的功能,都是现代建筑所不能具备的。

              ⑧中国传统建筑的形态造就了良好的居住环境,是古人优秀的智慧,不能都被抛弃,也不能只模仿西方的样式。我觉得应该呼喊天井的归来,因为其功能是我们现在的建筑所不能具备的。

            • 5.

                       睡美人的“蛇蝎心肠”

              ①盛夏,途经植物园水生区时,那一池或红或蓝的睡莲,那些“睡着”又“醒来”的花儿,牢牢“牵”住了我的视线,千娇百媚,却又清丽雅洁。只恨自己没有画家莫奈那样的手艺,好让眼前的一池睡莲,永恒在缱绻婉约、深邃悠远的画卷里。

              ②其实,睡莲的色彩与芳香,并非是要展示给人类观赏,更不是为了装扮水面。美与芳香被睡莲制造出来,只是为了吸引和挽留“爱情”的使者——蜜蜂或叫不出名字的昆虫。这些“红娘”,会为睡莲花朵捎来虽则几步之遥,却永远隔水相望的情人之“吻”。

              ③只是大部分睡莲对待“红娘”的做法,并不如它们的外表那样娴静淑惠。开花第一天,睡莲会在花心部位设计出一汪“水牢”,一些贪嘴或粗心大意的“红娘”,会在此命丧黄泉。

              ④瞧,自然界处处有陷阱,睡美人也有“蛇蝎心肠”!

              ⑤睡莲为一朵花设计了大概3到4天的寿命,通常情况下,睡莲让雌蕊比雄蕊先熟。开花第一天,雌蕊成熟,花瓣与雄蕊像酒杯那样张开,杯底盛着“美酒”——柱头液,柱头就隐在这一汪“美酒”里。第二天、第三天,雄蕊成熟,花瓣舒展,华药开裂,而柱头液干枯,露出液底的海绵状柱头。第四天,花朵关闭,花梗卷曲,将花朵拖入水下结籽。

              ⑥一年中最美的这几天,睡莲每日间开合一次,有些是朝展暮合,有些则选择了暮展昼合——睡觉和起床很有规律,这也就是睡莲、睡美人之名的来历吧!

              ⑦睡莲开花第一天,轮状的雌蕊即成熟。在雌蕊围成的胚状花心里,蓄满了大约4~5毫升的柱头液。这一汪透明的液体,不是花蜜,更不是睡莲交给访花者的报酬,它是睡莲对昆虫设计的恐怖“水牢”。睡莲让“水牢”散发出昆虫喜爱的气味,但口感却不敢恭维,不仅不甜,还有些苦涩。

              ⑧受气味之邀,附近的昆虫纷纷赶来“赴宴”。它们也许刚在另一朵睡莲的雄蕊上就餐完毕,身上还带着那朵花的花粉。可眼下,这朵花既没花蜜,花粉也没成熟,但明明闻到了非常撩人的“饭菜”香味。昆虫不甘心空着肚子飞走,于是在水牢上和蜡质栅栏般的雄蕊间来回穿梭寻找,一不留神就失足掉进水牢。

              ⑨柱头液中还含有界面活性剂,会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即使再小的昆虫掉进水牢也会沉入底部。昆虫就这样一命呜呼,它背上的花粉粒,随之沉入胚底,完成了与这朵花柱头的“相吻”。一旦授粉成功,柱头液立马消失。这就是为何在谢了的睡莲花内,常发现昆虫尸体的原因。

              ⑩对于访花的昆虫来说,还有一种可能:一些赴宴的小吃货比较幸运,没有滑入水牢,但却被朝开暮合的睡莲花朵关进了闭合的花瓣中。第二天早上,这朵花的雄蕊成熟,约90枚雄蕊上都挂满了好吃的花粉。“蹲了一夜禁闭”的“犯人”,苦尽甘来,迫不及待地开始大肆吞咽。填饱肚皮后,身上也沾满了花粉。

              ⑾它飞出了这朵花,又循着香味飞进另一朵刚开的睡莲花中。身上背负的花粉,在没成熟的雄蕊间徘徊,被抖落进柱头液内,睡莲也实现了异花授粉······

              ⑿当年,住在塞纳河畔吉维尼花园里的莫奈,如果知晓了睡莲的生存计谋,笔下的《睡莲》,还会绽放出那么炫目的光彩吗?

              ⒀我无法想象大画家的笔触,但睡莲的“诡计”一点也没影响我对它的好感,反而让我生出一丝崇敬:美丽睿智的花!

            • 6.

              超级网银(沈而默)

              ①“网上银行”又称网络银行、在线银行,是指银行通过互联网向客户提供查询、对账、转账、信贷、网上证券、投资理财等传统服务项目,使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管理存款、支票、信用卡及个人投资等。可以说,网上银行是在互联网上的虚拟银行柜台。

              ②如果你已开通网上银行,你会发现里面新增了一个“超级网银”功能。

              ③“超级网银”全称是“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通过构建“一点接入、多点对接”的系统架构,实现“一站式”网上跨银行财务管理,是2009年研发的标准化跨银行网上金融服务产品,2010年8月30日正式上线。“超级网银”不仅能使用当前的网上银行服务,还可以跨行查询别的银行账户,甚至能跨行将其他银行账户内的钱汇入当前账户。“超级网银”具有统一身份验证、跨行账户管理、跨行资金汇划、跨行资金归集、统一直联平台、统一财务管理流程、统一数据格式等七种功能。

              ④一般来说,在使用“超级网银”前,用户首先需要成为签约客户。登录各家银行的网上银行系统主页,在“我的账户” →“账户管理”→“他行(互联)账户查询/签约”下面,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的操作选项。

              ⑤使用传统网上银行系统时,如果想了解自己在各家银行的账户情况,需进行多次登录、查询操作。而“超级网银”通过统一的操作界面,可直接向各家银行发送交易指令并完成操作,查询管理在多家银行开立的账户余额和交易明细,一个U盾可以完成多家银行的网银登录。

              ⑥对个人转账服务而言,“超级网银”比普通网银更为高效、快捷,甚至可以做到实时到账。对于公司而言,“超级网银”强大的资金归集功能,可在母公司的结算账户与子公司的结算账户之间建立上划下拨关系。

              ⑦目前“超级网银”的收费标准与普通商业银行网上业务的收费标准相差不大,只有部分银行宣布暂时不收取跨行转账手续费,而大部分银行公布的收费水平均不低于现有普通网银。

              ⑧“超级网银”实现了实时跨行转账和跨行账户实时管理,将引领整个银行业进入一个更加高效和便捷的时代。        

            • 7.

              悠然把酒对西山

              ①“更喜高楼明月夜,悠然把酒对西山”,明米万钟在他北京西郊的园林里,写了这两句诗。一望而知是从晋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脱胎而来的。不管“对”也好,“见”也好,所指的都是远处的山。这就是中国园林设计中的借景。把远景纳为园中的一景,增加了该园的景色变化。这在中国古代的造园中早已应用,明计成在他所著《园冶》一书中总结出来,有了定名。他说:“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无拘远近。”已阐述得很明白了。北京的西郊,西山蜿蜒若屏,清泉汇为湖沼,最宜建园,历史上曾为北京园林集中之地,明清两代,蔚为大观,其中圆明园更被称为“万园之园”。

              ②这座在历史上驰名中外的名园——圆明园,其造园之术,可用“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八字来概括。圆明园的成功,在于“因”“借”二字,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主要手法的具体表现。圆明园在1860年英法联军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已被烧毁,今仅存断垣残基。如今,只能用另一个大园颐和园来谈借景。

              ③颐和园在北京西北部10公里,万寿山耸翠园北,昆明湖弥漫山前,玉泉山蜿蜒其西,风景绚美。它是以杭州西湖为蓝本,精心模拟故西堤、水岛、烟柳画桥,移江南的淡妆,现北地之胭脂,景虽相同,趣则各异。

              ④园面积达三四平方公里,水面占四分之三,北国江南因水而成。入东宫门,见仁寿殿,峻宇飞峙,峰石罗前。绕其南豁然开朗,明湖在望。

              ⑤万寿山面临昆明湖,佛香阁踞其巅,八角四层,俨然为全园之中心。登阁则西山如黛,湖光似镜,跃然眼帘;俯视则亭馆扑地,长廊萦带,景色全囿于一园之内,其所以得无尽之趣,在于借景。小坐湖畔的湖山真意亭,玉泉山山色塔影,移入槛前,而西山不语,直走京畿,明秀中又富雄伟,为他园所不及。

              ⑧廊在中国园林中极尽变化之能事,颐和园长廊可算显例,其予游者之兴味最浓,印象特深,廊引人随,中国画山水手卷,于此舒展,移步换景,上苑别馆,有别宫禁,宜其清代帝王赏作园居。

              ⑦谐趣图独自成区,倚万寿山之东麓,积水以成池,周以亭榭,小桥浮水,游廊随径,适宜静观,此大园中之小园,自有天地。园仿江南无锡寄畅园,以同属山麓园,故有积水,皆有景可借。

              ⑧水曲由岸,水隔围堤,故颐和园以长堤分隔,斯景始出,而桥式之多,构图之美,处处画本,若玉带桥之莹洁柔和,十七孔桥之仿佛垂虹,每当山横春霭,新柳拂水,游人泛舟,所得之景与陆上得之景,分明异趣。而处处皆能映西山入园,足证“借景”为妙。

            • 8.

              猴年说猴


                ①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有些人一生都未必见过真正的猴,但对猴似乎并不陌生.在中国,猴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

                ②中国人对猴的喜爱由来已久.位于北京平谷距今六七千年前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了一件小石猴雕塑,它头部和猴形,下身似蝉状,被考证为人类早期的辟邪饰物.据史料记载,在殷商后期王室中就有了养猴、戏猴的习俗.同时,猴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也有一席之地,排名第九,称为“申猴”.

                ③猴为什么会受到人们如此的喜爱呢?一是猴有“封侯”之兆.“猴”与“候”音同,拜相封侯是古代中国人的传统期盼.在民间吉祥图案上,这样的“期盼”随处可见;一只猴攀在挂有一枚封印的枫树上,表达“封侯挂印”的寄托;两只猴坐在一棵松树上,或一只大猴背着一只小猴,就有了“辈辈封侯”的寓意.二是猴能觉察、预防马疾,是马的守护神.猴被称为“避马蕴”即由此而来.妇孺皆知的《西游记》里,孙悟空就曾经当过“弼马温”.直到今天,中国云贵高原上,当马帮长途贩运时,也常携带一只猴同行.

                ④古往今来,中国人用多种多样的艺术方式表达对猴的喜爱.文学中有猴,影视中有猴,民间杂耍中有猴,工艺作品中也有猴,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猴的形象满足了人们对猴的喜爱心理.吴承恩笔下的美猴王——孙悟空,成了正义美好的化身.《西游记》被拍成电视剧后,筋斗、猴担水、猴走索、猴爬竿、猴开箱戴面具等节目,深得男女老少的喜爱.在各类工艺品中,艺人们利用猴的天然属性,结合人们对猴的认识,创造了许许多多极具个性的猴的形象;西北的“护娃猴”、南阳的“猴加官”、北京的“毛猴”……

                ⑤由此可见,在民众的意识里,猴从来就不是一只普通的动物,而是一只文化灵物.猴的形象已经植根于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的民间文化之中了.(选文有删改)

              (1)围绕“中国人对猴的喜爱”,文章介绍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2)举例子是文章主要的说明方法,第④段画线处的四个例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章题目是“猴年说猴”,却没有介绍有关猴的种类、猴的生活习性等内容,如果要在本文增加这部分内容,是否恰当?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 9.

              怪风揭秘

              邓万祥

              ⑴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是,大自然也造出了许多怪风。

              ⑵有一句俗语:“清明前后刮鬼风”,这种所谓的“鬼风”能转着圈跟着人走。世界上当然是没有鬼的,这种风其实是一种尘卷风,它一旦遇到障碍物,便会改变前进的方向,在一个地方打转,有时它还挟带着泥沙、纸屑旋转上升。

              ⑶有一种叫“焚风”的风,最早是指气流越过阿尔卑斯山后在德国、奥地利和瑞士山谷出现的一种风。它的特点是热而干燥。实际上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有焚风,如北美的落基山、中国新疆吐鲁番盆地等。①焚风主要是因为气流受到山脉阻挡时沿着山坡上升而形成的。当受阻气流上升到山脊附近后,变得干燥,然后在背风坡一侧顺坡下降,气温常有大幅度的升高,从而形成焚风。阿尔卑斯山脉在刮焚风的日子里,白天温度可升高 20℃以上,②初春的天气会变得像盛夏一样,不仅热,而且十分干燥,易引起森林火灾,遇特定地形,还会引起局地风灾,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⑷在怪风家族里,还有一种叫“布拉风”的风,这种风具有飓风力量而且无比寒冷。经研究发现,这种可怕的风是由于陆地上空控制的冷空气团和不断上升的海上热空气之间的气压差而形成的。布拉风的风力可以达到12级,甚至更高,具有极强的摧毁力与破坏力。③约10年前,俄国黑海舰队的四艘舰艇停在海岸边,忽然刮来一阵枉风,卷起千层巨浪,刹那间船被冻成了一座冰山,最后全部沉没。

              ⑸对人类危害最大的还得算台风。④它既大刚又大柔,一边画圈一边大呼大啸大跃进。台风是一种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的风暴。太阳的照射使海面上的空气急剧变热、上升,冷空气从四面八方迅速赶拢来,热空气不断上升,直到到达高空变为冷空气为止。这些热空气冷凝后,立即变为暴雨,四面八方冲来的冷空气夹着狂风暴雨形成了一个大漩涡,从而形成台风。它对人类危害极大,有时会把大树连根拔起,把房顶救掉,伴随狂风而来的瓢泼大雨还会淹没庄稼、中断交通。海面上台风的破坏力更是惊人,它掀起滔天巨浪,威胁着海上作业人员和海上航行船只的安全。翻一翻苍茫历史,可知1970年11月13日,台风曾“叩问”孟加拉湾,飓风上岸潮高约6米,顷刻之间20多万人成鱼鳖,100多万人无家可归。

              ⑹如果台风在空中产生带有垂直转轴的旋涡,就会形成龙卷风,这是一种强烈的小范围旋风,其破坏力远远大于台风。上海浦东地区就曾受到过龙卷风的袭击,那场风把一只11万吨重的储油罐轻而易举地抛到120米以外。

              ⑺怪风家族里的一些“微风”也具有一定的破坏力。一个晴朗的夏夜,一座70米高的铁塔在一声巨响中轰然倒塌了。当时除了阵阵微风外,没有任何异常情况,人们不知道铁塔为何而塌。后来,人们才发现当气流贴着物体流动时,会形成一个个小旋涡,这旋涡会产生一种使物体左右摇摆的力,从而危及建筑物。建筑物的设计师们没有注意到这种微风的破坏力,那座铁塔就是被这微风吹倒的。

              ⑻怪风虽怪,但如果我们巧妙地加以利用,有些怪风也可以为人类造福。比如,人们在经常出现焚风的地方种植一些作物和果树,便可利用焚风带来的热量来促进植物的生长,从而使当地也可种植一些原本要栽在南方的植物。同时,作物和水果的品质也得到了改善。由此看来,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它们,就一定会找到兴利避害的好办法。

              请判断出划横线的四个句子所使用的方法,并选出正确选项( )

              A.①下定义 ②作比较 ③举例子 ④打比方

              B.①作诠释 ②打比方 ③举例子 ④拟人

              C.①作诠释 ②作比较 ③举例子 ④拟人

              D.①下定义 ②打比方 ③列数字 ④打比方

              根据文中第(3)段内容,给“焚风”下一个定义。(不超过35个字)

                                                                                          

              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怪风虽怪,但如果我们巧妙地加以利用,有些怪风也可以为人类造福。

                                                                                          

              ②那场风把一只11万吨重的储油罐轻而易举地抛到120米以外。

                                                                                          

              请阐述第5段说明“台风”的行文思路。

                                                                                          

              请用“/”给全文分段: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所以全文的结构是         

              并说说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 10.

              陈寅恪:读书读到无书可读

                         ◆佚名

              ①陈寅恪将书分为三类:最低限度的读物、进一步学习的读物、深入研究的读物。

              ②三类书中他尤其强调第一类。陈寅恪认为第一类是必读书,从中可以得到最低限度的知识。譬如,他认为,无论一个人的爱憎好恶如何,《诗经》、《尚书》乃人人必读之书。因为它们是我们先民智慧的结晶。其他所谓通论者,如大学、中庸、礼运、经解、乐记等,都是相当精彩的作品,不但要看,还应该背诵。

              ③陈寅恪读书,注重原典和最基础的书,这可以说是他读书的一个诀窍。为什么要读“老书”?因为“老书”有“原创性”和“基础性”,而且“老书”往往是一门学科的入门书。读“老书”,推而论之,就是读原典。1912年,陈寅恪拜访著名史学家夏曾佑先生。夏对陈讲:“我自己只能读中国书,外国书看不懂。不过,近来已觉得没有书可读了。”——“书都读完了”、“无书可读”,夏曾佑的话令陈寅恪当时很是不解。几十年后,陈寅恪自己也到了无书可读的境界。对此,陈寅恪说:“中国真正的原籍经典(原典)也只不过一百多部,其余的书都是在这些书的基础上互为引述参照而已。”读“老书”、读“原典”,这对于任何一个学科来说,都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读书策略。

              ④陈寅恪有一个读书习惯,那就是在读书的过程中,随手记录——在书上圈圈点点。这些圈点有校勘、有批语。梁慧皎的《高僧传》是陈寅恪30年代批校最多的书。北京大学王邦维先生在《陈寅恪读高僧传批语辑录》中说:批语俱写于原书上下空白处及行间,字极细密,且无标点。批语多时竟至原书几无空白之处,复又写于前后页。从字迹大小及墨色看,同一相关内容的批语,往往不是一时写成,前后时有补充或更正。陈寅恪随手记下的这些圈点和随想往往成为他日后文章的基本观点和著述的蓝本。

              ⑤陈寅恪大量读书,却不尽信书。对于书上说的,前人说的,大人物说的,陈寅恪总是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才加以确认。陈寅恪10岁时,在南昌曾听祖父闲话旧事:略言“昔年自京师返义宁乡居,先曾母告之曰,前患咳嗽,适门外有以人参求售者,购服即痊。先祖诧曰,吾家素贫,人参价贵,售者肯以贱价出卖,此非真人参,乃荠尼也。盖荠尼似人参,而能治咳嗽之病。《本草》所载甚明。特世人未尝注意及之耳。”陈寅恪侍侧听罢,对《本草》一书和这段故事暗记在心。后来陈寅恪找到《本草》翻阅,“即检荠尼一药,果于先祖之言符”。“果于先祖之言符”,充分表现了陈寅恪的精神。正因如此,奠定了陈寅恪学术大师的地位。

              (1)陈寅恪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联系上下文,也请你从说明方法的角度为文中第④段划线的句子写一段批注。

              (2)纵观全文,说说陈寅恪身上体现出了哪些治学精神?

              (3)积累链接:关于读书方法,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提出的独到见解是:        ,        。(7个字)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