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文言文《马说》,完成下列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②之不以其道( )

              ③鸣之而不能其意       ( )  ④执策而之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强调了                             的作用。在今天,如果你的才华不能被发现,完全可以                (用课外成语填空),把自己的才华主动地显露出来,而在位者识别、运用人才也就能               (用课外成语填空)。

            • 2.

              《三峡》

              甲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 3.

              《三峡》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三峡》节选

              (乙)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嶔崯(qīn yín 形容山高),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 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清]郑燮
                  ①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②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③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1)本文所反对的是“    ”,针对其弊端作者直接论述了两点,依次是①    、②    (第②点请翻译成现代汉语)
              (2)以下语句和本文第③段中作者所主张的读书之法最接近的一项是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C.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D.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 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邪?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歌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注】
              ①据《尚书•微子之命》记载,周成王的叔父唐叔得到异株而共穗的稻子,献给成王,成王命他给与周公,周公得禾后,作了《嘉禾》,宣扬天子之命.
              ②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元狩七年夏六月,汾阴一个名叫锦的巫者得到宝鼎(古代常以鼎为传国的重器),奏闻朝廷,武帝命迎鼎至甘泉,并把年号改为元鼎.
              ③据《左传•文公十一年》记载,这年冬,狄人攻鲁,鲁文公使叔孙得臣击败狄军,获其首领侨如,为了庆祝这次战功,叔孙得臣便把自己的儿子宜伯取名为侨如.
              ④天上像下雨似的落下麦子,当是附会的传闻.一说是播种麦子.
              ⑤喜乐.
              ⑥谓连年灾歉.
              ⑦句首语气词.
                                                               (选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
              (1)理解文言词义,可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从而确定词义;可根据词语所在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含义;可借助语法分析推断词义.请根据语境,借助推断文言词词义的方法,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休息之所                       以为:    
              ②弥月不
                                         雨:    
              ③于是举酒于亭上以
              客                 属: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官吏相与庆于庭                      翻译:    
              ②繄谁之力                           翻译:    
              (3)以亭台楼阁为题的散文,一般都会或多或少地具体描写亭台楼阁本身或它周围的景色,例如《岳阳楼记》中有    ,《醉翁亭记》中有群山环抱、泉水淙淙.此文则不然,它不仅没有对喜雨亭作任何具体的描绘,对亭子周围的景色,也未著只字,通篇都是扣住    ,抒写    (限2字)之情,表现出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心.
              (4)请根据选文的内容或形式,自拟一副对联.(要求:字数相等,结构大体一致.)
              (5)从《喜雨亭记》中,我们感受到了苏轼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请根据“家国情怀”的含义,完成下面①~②题.
              ①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现其家国情怀的词句是    
              ②参照下面画线部分的内容与形式,在①②处进行补写.
              “家国情怀”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这是秋瑾报国的决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毛泽东对历史的叩问.直到今天,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希冀着祖国强大,憧憬着生活美满.家国情怀就这样代代流传,绵延不止,凝聚成岿然不倒的民族精神.
              (6)苏轼不仅是文学家,还是一名书法家.欣赏下面苏轼的书法作品,完成①~②题.

              ①对这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左右疏密相间,时紧时放.            B.字形欹(qī)正参错,或大或小.
              C.采用狂草书体,活泼飞舞,奔腾放纵.   D.沉厚中见放逸,尽显书者情感之起伏.
              ②任选作品中一个双音节词语,用规范的正楷字写在答题纸的田字格内.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        )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矣。(        )令作诗,(          )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 “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余闻也久。 B.仲永之通悟,受天也。
               C.忽啼求。 D.不能称前时闻。

              (2) 在第2段括号内补写出省略的内容。 

              (3)  翻译下列语句。

              1)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4) 后文与“世隶耕”相照应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章以方仲永天资非凡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         

            • 7.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心乐
               (之:指代篁竹)    B.不可知
              源(其:指代小溪)
              C. 
              其境过清(以:因为)   D.
              记之而去(乃:于是,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填空.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描写了水,突出了水    的特点;属于    描写.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    的心情.
              (4)“其岸势犬牙差互”运用了    修辞手法;请从文中找出修辞与之相同的一句:“    ”.
            • 8.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公输
                ①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②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③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
                ④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⑤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⑥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⑦公输盘服.
              (1)上文体现了墨子    的精神和    的思想.
              (2)在与公输盘的论辩过程中,墨子首先故意激怒对方,使其说出    ;再以    的反问点明此战的本质(以上两空均用自己的话回答);最后连用五个“不可谓”进行反驳,其中“    ”一句最直观地指出了对方的言行不一.
            • 9. 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甲文作者是柳宗元,乙文作者是宋朝的    (人名),他们与另六位散文代表作家合称“    ”.
              (2)甲文以潭中鱼“    ”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乙文提到的“积水空明”用以表现    ,从而衬托出作者    的心情.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