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蝈蝈

              蝈蝈我们那里叫做“叫蛐子”。因为它长得粗壮结实,样子也不大好看,还特别在前面加一个“侉”字,叫做“侉叫蛐子”。这东西就是会呱呱地叫。有时嫌它叫得太吵人了,在它的笼子上拍一下,它就大叫一声:“呱!”—一停止了。它什么都吃。据说吃了辣椒更爱叫,我就挑顶竦的辣椒喂它。这东西是咬人的。有时捏住笼子,它会从竹篦的洞里咬你的指头肚子一口。

              另有一种秋叫蛐子,较晚出,体小,通体碧绿,叫声清脆。秋叫蛐子养在牛角做的圆盘中,顶面有一块玻璃。我能自己做这种牛角盒子.要紧的是弄出一块大小合适的圆玻璃。把玻璃放在水盒里,用剪子剪,不碎裂。秋叫蛐子比侉叫蛐子贵得多。养好了,可以越冬。

              叫蛐子是可以吃的。……扔在枯树枝火中,一会儿就熟了。味极似虾。

              蝉大别有三类。一种是“海溜”,最大,色黑,叫声洪亮。这是蝉里的楚霸王,生命力很强。我曾捉了一只,养在一个断了发条的旧座钟里,活了好多天。一种是“嘟溜——一嘟溜——一嘟溜”一种叫“叽溜”,最小,暗赭色,也是因其叫声而得名。

              蝉喜欢栖息在柳树上。古人常画“高柳鸣蝉”,是有道理的。

              北京的孩子捉蝉用粘竿,——竹竿头上涂了粘胶。我们小时候则用蜘蛛网。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很粘。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的翅膀就被粘住了。

              蜻蜓

              家乡的蜻蜓有四种。

              一种极大,头胸浓绿色,腹部有黑色的环纹,尾部两侧有革质的小圆片,叫做“绿豆纲。”这家伙厉害得很,飞时巨大的翅膀磨得嚓嚓地响。或捉之置室内,它会对着窗玻璃猛撞。

              一种常见的蜻蜓,有灰蓝色和绿色的。蜻蜓的眼睛很尖,但到黄昏后眼力就有点不济。他们栖息着不动,从后面轻轻伸手,一捏就能捏住。玩蜻蜓有一种恶作剧的玩法:掐一根狗尾巴草,把草茎插进蜻蜓的屁股,一撒手,蜻蜓就带着狗尾巴的穗子飞了。

              一种是红蜻蜓。不知道什么道理,说这是灶王爷的马。

              另有一种纯黑的蜻蜓,身上,翅膀都是深黑色,我们叫这鬼蜻蜓,因为这有点鬼气,也叫“寡妇”。

              刀螂

              刀螂即螳螂、螳螂是很好看的。螳螂的头可以四面转动。螳螂翅膀嫩绿,颜色和脉纹都很美。昆虫翅膀好看的,为螳螂及纺织娘。

              或问:体写这些昆虫什么意思?答曰:我只是希望现在的孩子也能玩玩这些昆虫,对自然发生兴趣。现在的孩子大都只在电子玩具包围中长大,未必是好事。

              回答下列问题

              (1) 作者在介绍“蝈蝈”“蝉”“蜻蜓”时,都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 作者是抓住“螳螂”的哪些特征来进行介绍的?请你写一个于“螳螂”有关的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

              (3) 有人认为文中的“玩蜻蜓有一种恶作剧的玩法:掐一根狗尾巴草,把草茎插进蜻蜓的屁股,一撒手,蜻蜓就带着狗尾巴的穗子飞了 ”与“蜻蜓”本身没有关联,应当删去。对此,你持有什么看法?为什么?

              (4) 概括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并简要描述你的感受。

            • 2. 根据课文《桥之美》内容填空。
              ①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______(摧毁 摧残 毁坏)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
              ②每当其间______(呈现 显现 出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③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______(奏出 唱出 谱出)形于色的乐曲。
              ④虽然滨江多垂柳,满山开桃花,但脂粉颜色哪能______(左右 控制 制约)结构之美呢!
            • 3.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1) 文章主要写“父子车站离别,父子之情”,为什么要写“祖母去世,父亲失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北京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是否表明作者认为父亲完全没必要亲自送已长大成人的儿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说定”改为“说好”或“说过”好不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熟识”“再三”“甚是仔细”这几个词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再三”和“仔细”表达的意思是否重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不要紧”是指什么而言?“不好”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齐白石画虾三变

              龙协涛

                    ①著名的国画艺术大师齐白石57岁时有一次题画写道:“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心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这几句  A  (义愤填膺  斩钉截铁)的话,可以说是齐白石不怕否定自己,敢于创新的艺术宣言。齐白石的最  B  (脍炙人口  本色当行)的画虾,就是他的创新精神的突出例证。

                   ②齐白石少年时代就对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常到溪流里观察这种逗人喜爱的小生物,用棉花为诱饵钓虾。他晚年曾画《儿时钓虾图》,在画幅上题诗道:“50年前作小娃,棉花为饵钓芦虾。今朝画此头全白,记得菖蒲是此花。”并有小注:“余少时尝以棉花为饵钓大虾,虾足钳其饵,钓丝起,虾随钓丝起出水,钳尤不解。只顾一食,忘其登岸矣!”

                     ③少年时代的这种兴趣,使齐白石早就萌发了画虾的艺术种子。但他60岁以前画虾主要是摹古,学习八大山人、李复堂、郑板桥等画虾的技法。

                   ④62岁时,齐白石自以为对虾的体会还不够深刻,需要长期细心观察和进行写生,就在画案的水碗里,长期养着数只活虾。齐白石每天都要细心观察它们很多次,看它们的形状,看它们在水中游动时的  C  (姿势  姿态),还常常用笔杆触动它们,看虾跳跃时的各种  D  (姿势  姿态)。

              ⑤这个时期的工夫,依然还是侧重在追求外形。因此,他笔下的虾外形很像,但精神不足,还不能表现虾的透明的质感。

              ⑥66岁时,齐白石画虾产生了一个飞跃。虾的身躯已有质感,头、胸部前端有坚硬感。腹部节与节若联若断,中部拱起,似乎能蠕动。虾的长臂钳也分出3节,最前端一节较粗,更显有力。虾的后腿由10只减少成8只。

                    ⑦68岁时,画虾又进了一步。这时的特点是:腹部小腿继续删减,由8只减到6只;以前画虾眼是画两个浓墨点,后来在写生中观察到虾在水中游动时两眼外横,于是虾眼由两个浓墨点改画成两横笔;最关键的突破是在虾的头胸部分的淡墨上加了一笔浓墨。齐白石认为对虾写生了七八年,这一笔是创造最成功的,他说:“这一笔不但加重了虾的重量,并且也表现了白虾的躯干透明。”这时画虾已达到神形兼备,可以说算成功了。

                     ⑧但是齐白石仍不满足,还继续追求笔墨的简练。70岁以后又有意删除不损害虾的真实性的腿,78岁时画的虾后腿就只有5只。

                       ⑨80岁以后画的虾,才真正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精确的体态,富有弹力的透明体,在水中浮游的动势……可以说,艺术造型的“形”、“质”、“动”三个要素都臻于完美的境界。作家老舍在齐白石93岁寿辰的庆祝会上说:“白石老先生画的虾,可以看出虾在水里游的运动,像活的一样,但他作画的时候决不是对自然事物单纯的模拟。有一次他说:‘虾爪上的东西还很多,可是我不用画这些玩意。’他是有提炼的。”老舍指出的提炼,就是把虾的次要部分删除,对虾的重要特征进行艺术夸张,使虾的神情更为突出,所以人们比较池塘里的虾而更喜欢齐白石画的虾。

              (1) 文章标题中的“三变”具体指什么?请简要作答。(3分)
              (2) 请在文中的A、B、C、D处各选一个最准确的词语。(4分) 
              (3) 作者在第⑦段和第⑨段中分别引用了齐白石和老舍的话,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4) 齐白石画虾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4分)
            • 5. 请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及“我”对“父亲”的思想情感作赏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