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 2.

              夜过鉴湖    戴 昺

              推蓬四望水连空,一片蒲帆正饱风。

              山际白云云际月,子规声在白云中。

              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①“一片蒲帆正饱风”一句中“饱”字用得妙,请简要赏析。

              ②三四两句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作用。

            • 3.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回答了“                  ”(用原文语句回答)的原因。其中“           

              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凡、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 4.

                                                                                            寒塘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1)诗的一、二句表现了秋水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

              (2)“一雁度南楼”一句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 5.

              最爱东山晴后雪

              宋 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阅读上面的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⑴诗歌首句中的“只”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                                                                                    

                                                                                                                                                                               

              ⑵诗歌最后一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                                                                                    

            • 6.

              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诗人的联想:诗人望着披上银妆的树木,忽然觉得置身于大好的春光之中,仿佛是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这个联想,表现了诗人的开阔胸襟,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
              B.“狐裘不暖”,“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都生动地说明了边地雪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渗淡万里凝”,“百丈冰”是夸张的写法,极言奇寒,也暗寓“行路难”之意;“愁云惨淡”是为了写气氛。这一幅图景跟开关的那一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显示了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地特有的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动着他的乡土之思。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回路转”,是说一直走到“山回路转”处人马不见为止;“雪上空留马行处”是说所见惟有马蹄痕迹而已,其中最传神的是一个“空”字,诗人的种种情态俱在其中。
            • 7.

              下面对《虞美人》表现手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B.这首词写景虚实结合,上阕两句都是由虚到实。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是实写,用了对比手法。
              D.这首词的最后一句是虚写,运用比喻把抽象的愁具体化。
            • 8.

              下面对《渡荆门送别》一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 9.

              诗歌《峨眉山月歌》赏析,不正确的是( )

              A.诗中连用四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峨眉山、平羌江、渝州、三峡。构思精巧,连用四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B.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C.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
              D.本诗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 10.

              寄蜀中薛涛校书

              王建

              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

              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注】①薛涛: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人,随父官于蜀,父死不得归,遂居于成都,为有名的乐妓。校(jiào)书:即校书郎,古代掌校理典籍的官员。②扫眉才子:泛指从古以来的女才子们。扫眉,画眉。③管领春风:犹言独领风骚。春风,指春风词笔,风流文采。

              [译文]在万里桥畔住着一位很有才华的歌妓,枇杷花环绕着她的住宅,在那枇杷花丛中,她闭门深居。像她那样有才华的女子,在今天已经很少了,即使那些能完全领略文学高妙意境的人,总也有点不如她。

              (1)"闭门居"三字,写出了什么样的诗人薛涛?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

              答:                                                               

              (2)下列诗句中,哪一项与“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的抒情方式相同?请简要分析

              A.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答: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