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一】2016年11月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是中国继京剧、珠算等之后,第三十九个被列入该名录的项目。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巧妙地安插了节气名称。他们反映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例如“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之意。因此,“清明节”也称作“踏青节”,习俗丰富有趣,也是历代文人创作的重要题材。

              【材料二】近期某网站就中国申遗成功的“南音”“刺绣”“呼麦”等传统艺术,开展了一个关于“我国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喜爱程度”的调查。调查报告情况如图。


              【材料三】为保护文化遗产,韩国政府1962年颁布了《韩国文化财产保护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于1983年制定相关政策规定。韩国人重视传统文化,国民在传统节日或举行婚礼时,仍有许多人喜爱穿民族服装。——节选自“百度文库”

              【材料四】意大利各界每年都投入巨大人力和财力,维修全国各地的濒危古代建筑、壁画和雕塑。几年来,意大利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下,得到了30多个以拯救名胜古迹为宗旨的民间组织的援助。以保护威尼斯为例,意大利通过设立募捐箱筹集专项保护资金、在旅游手册上公布基金会联系方式等行动,为拯救威尼斯作出了不小的贡献。——节选自“知网”

            • 2.

              下列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很有讲究。“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到十五六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B.“令”是一种敬辞。所以,我们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父母时,可用“令尊”和“令堂”这样的称呼。
              C.古代科举考试中,会试又叫“春闱”,属于国家级考试,由乡试考上的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会试第一名为解元。
              D.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之后是“雨水”,“立夏”之后是“小满”,“处暑”之后是“立秋”,“冬至”之后是“小雪”。
            • 3.

              下列句子的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B.腊八节,俗称“腊八”,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在中国,有腊八节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河南等地,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C.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称为“垂髫”;男子到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表示已经成年,后人常用“冠”和“加冠”表示男子已二十。
              D.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同时也是农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的最佳时节。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
            • 4.

              成语“迁都屯田”是谁提出来的( )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汉献帝
            • 5.

              成语故事“合纵抗秦”与“连横亲秦”讲的是哪两个人的故事( )

              A.孙武和庞涓
              B.张仪和毛遂
              C.苏秦和张仪
              D.苏秦和甘茂
            • 6.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跟现在的小小说大体相似。如《爱莲说》《马说》。
              B.《藤野先生》选自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雪》也选自该散文集。
              C.《雷电颂》选自我国当代诗人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
              D.《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
            • 7.

              下列文学常识及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说话称呼很有讲究.比如"尊君、令郎、华居、高见、尊姓、令正”等都是敬称,而“家父、犬子、寒舍、愚见、敝姓、拙荆"等则是相应的谦称.
              B."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中《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礼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C.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如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古代用来代替人姓名的还有字、号、谥号等,自称用名,称人以字,谥号则是人死后,后人给予的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D.古代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的考试是殿试,由皇帝亲临殿廷主持,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 8.

              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花中四君子”指的是梅、兰、竹、菊。梅,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竹,是高雅脱俗之士的象征;兰,常被看作谦谦君子的象征;菊,常被看作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的象征。
              B.在我国古代,人的称号由自己取定,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号,一般只用于自称,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C.“仁”是儒家哲学的核心,孔子提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也就是说,要达到仁者的至高境界,就要从自己的身边做起,推己及人。
              D.立春,是第一个节气,立春时节,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节气受到农民的欢迎,因为它带来了温暖和希望。立春后,按顺序要经历雨水、春分、惊蛰、谷雨、清明这几个春季节气。
            • 9.

              下列文化知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古代“书”“铭”“说”“记”“序”“表”“传”等多种文体,它们体现了古人表情达意的不同方式。
              B.古人对不同年龄有不同的习惯称谓,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金钗”“及笄”“弱冠”“半老徐娘”等,现在的初中生是“豆蔻年华”,真正的妙龄人生。
              C.中国的科举考试历史久长,等级分明。根据相关知识推断,孔乙己应参加过“院试”,而范进中举参加的应是“乡试”。
              D.中国的毛笔书法在世界文化长廊中独树一帜,门派众多,风格各异。其中王羲之的成就尤为突出,他的《兰亭集序》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 10.

              请从以下四个选项中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

              A.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B.“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腊八”“除夕”“元旦”,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C.古代对年龄有特别的称谓,如“古稀”指七十岁,“耄耋”指八十岁,“期颐”指九十岁。
              D.“寒舍”“晚生”“拙笔”“阁下”都是谦辞。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