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 请用“/”标示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只标示一处)。

              然 后 知 生 于 忧 患 而 死 于 安 乐 也

              (2) 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舜于吠亩之中 发______     

              ②人则无法家土 拂_______

              ③创业与守成难 孰_______

              (3) 选出下列加下划线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___

              A、国恒                    今亦死

              B、傅说举于版筑间 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

              C、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知守成之难

              D、征与吾共天下            求其能千里也

              (4) 翻译文中划线语句。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5) 【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甲】文中孟子的思想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 2.

              下列选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事情,不能盲目相信,更不能以讹传讹,同时说话的人表达也应该准确清楚;
              B.《杞人忧天》告诉我们:凡事要有远见,避免不必要的担忧;
              C.《杞人忧天》从积极的方面讲,也体现了一个人的忧患意识。
              D.《杞人忧天》主要通过人物对话反映杞人由“忧”到“喜”的心理变化过程。
            • 3.

              宋太祖纳谏

              太祖①尝弹雀于后园,有某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之。”上悦,赐金帛慰劳之。

              (1)解释加下划线词语

              其故 诘:

              ②自当有史官之   书: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臣以尚急于弹雀。


              ②汝怀齿欲讼我耶?


              (3)“某臣”所奏乃常事,为何称有急事请见?你认为“某臣”是个怎样的人?

            • 4.

              (卓)茂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子挽车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马,牵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归马。

              [ 注 ] ①卓茂:人名。 ②公:对人的尊称。③诣:到……去

              (1) 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

              (1)卓茂出门(    )(2)将,顾而谓曰(    )(3)非公马(    )

              (2) 用现代汉语说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的意思。”

              (3) 卓茂问:“子亡马几何时矣?”的用意是什么?

              (4) 文中表现了卓茂________的品质,表现了“马主”____的品质。

            • 5.

              煮饭成粥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①,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②?”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③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④,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注释】①箅(bì):蒸饭的器具,使米不至于落入水中。著箅,放箅子。

              ②馏:蒸饭。③识:记住。④更相易夺:相互修正失误遗漏。

              (1) 解释加线字词的意思。

              ①宾客诣陈太丘宿       宿_________              ②委而窃听    俱_________

              ③太丘使元方、季方炊     使 _________         ④俱窃听        乃___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3)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画两处)

              大 人与 客 语乃 俱 窃 听。

              (4) 从全文看,元方兄弟具有______________的品质;其父陈太丘是_______人。

            • 6.

              管仲夷吾者, 颍上人也。少时尝与鲍叔牙游, 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 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 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 公子纠死, 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 任政于齐, 齐桓公以霸, 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 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 “吾始困时, 尝与鲍叔贾, 分财利多自与, 鲍叔不以我为贪, 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鲍叔不以我为愚, 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吾幽囚受辱, 鲍叔不以我为无耻,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 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 有封邑者十余世, 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 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 ①颍上: 地名。②游: 交游, 交往。③小白: 齐桓公的名字, 他是“春秋五霸”之一。④纠: 小白的异母哥哥。⑤见逐: 被赶走。⑥召忽:人名。

              (1) 结合句意, 解释句中加下划线词。

              ①吾尝三战三走 走:______________

              ②知我不羞小节而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耻:______________

              ③子孙世于齐 禄:______________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②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3) 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鲍叔牙的主要特点。文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鲍叔牙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节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①拏:通“挠”,撑、划。②毳衣:细毛皮衣③雾凇沆砀:寒气弥漫

              (1)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 请比较两文中画线句子在写景手法上的异同。

              相同点:为了突出景物特点(甲文月明,乙文雪大),两文都运用了_____ 的描写手法。

              不同点:甲文运用了_____的描写手法,乙文运用了白描、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

              (3) 结合文意,请简要分析作者夜游的“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 8.

              马说(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
              B.文章先从反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正面展开议论。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作者运用三个“不”,以一组排比句描写食马者洋洋得意的申请和以知马者自居的心理。
              D.“其真不知马也”这一句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 9.

              【甲】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安贫乐道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选自《晋书》)

              【注释】①耽:非常爱好。②营:谋求。③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④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⑤哂:讥笑。⑥通儒:指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1)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⑴惟吾德               ⑵谈笑有鸿             

              (2)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⑵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 【甲】文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陋室的?

                                                                                 

              (4) 比较【甲】【乙】两文,说说刘禹锡与王欢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 10.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知齐州,甚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①常平:官仓名。

              (1)解释下面加横线的字。

              ①甫,名闻四方(    )

              富人自实粟(    )

              (2)与“奇之”中“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山六七里

              B.白玉之环

              C.寡人之耳者

              D.父其然也

              (3)翻译下面句子。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曾巩以“仁”为怀,有君子之风,请概括出表现他“仁”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