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对《治水必躬亲》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的“盖”字是句首发语词,表明下文要就自己的观点发表议论。
              B.作者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讲道理与摆事实相结合很好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C.第二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治水,一实一虚,对比分明,很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D.第一段中“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构成排比,很有气势;“是以”一句是对上文的总结。
            • 2.

              下列对《小石潭记》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泼、可爱。
              D.文中写到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 3.

              【隆中对】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而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隆中对策”前,作者先采用侧面叙写的方式衬托出诸葛亮的与众不同和非凡才智.

              B.诸葛亮以高祖刘邦在益州成就帝业为例提示刘备可以将益州作为建立蜀汉大业的基地.

              C.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既论及地理、经济、军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贤的重要.
              D.文章通过隆中对策这一核心事件,突出展示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远见卓识.
            • 4.

              下列选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穿井得一人》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事情,不能盲目相信,更不能以讹传讹,同时说话的人表达也应该准确清楚;
              B.《杞人忧天》告诉我们:凡事要有远见,避免不必要的担忧;
              C.《杞人忧天》从积极的方面讲,也体现了一个人的忧患意识。
              D.《杞人忧天》主要通过人物对话反映杞人由“忧”到“喜”的心理变化过程。
            • 5.

              马说(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
              B.文章先从反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正面展开议论。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作者运用三个“不”,以一组排比句描写食马者洋洋得意的申请和以知马者自居的心理。
              D.“其真不知马也”这一句是贯穿全文的中心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 6.
              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B.司马光,自君实,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C.本文通过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这是全文的精彩之处。
              D.文章中,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的,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则有调侃的味道,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 7.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  )


              (2) 下列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命急宣   以钱币乞之   
              B.素湍绿潭     一舸无余 
              C.不 疾也       此夸能            
              D.春冬 时      渔人甚异
            • 8.

              下列各项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关雎》选自《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手法.
              B.《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C.李商隐的《无题》,首联和颔联写男主人公向女主人公诉说难舍难分的感情,尾联写男主人公对别后的设想和希望.
              D.陶渊明的《捕蛇者说》里面通过叙述蒋氏三代人以捕蛇来抵赋税的事,刻画了悍吏的凶暴,突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着乎”的主题.
            • 9.
              (1)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 下列对论语十二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十有五 志于学    择其善者 从之     
              B.之者不如好之者      人不 而不愠
              C.逝者 斯夫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D.好之者不如 之者  回也不改其
            • 10.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第一自然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在孟子看来,一个国家要避免灭亡的条件是“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
              D.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思想斗争的折磨和艰苦环境的磨练。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