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时间去哪儿了


              ①“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②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对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大脑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而且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幼时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③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记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时,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趋向于成年人。

              ④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希望快快长大,但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⑤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通常还没到1分钟时就认为已经到时间了,而老年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才觉得这才是1分钟的时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⑥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去时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因为去时的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感觉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世界却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界的事物已经失去了新鲜感,更多的是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生活中的信息处理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一天在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⑦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1) 文章第①小节引用歌词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选文,说说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仔细阅读文章第⑦小节,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⑥段加横线的“渐渐”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比较链接材料与选文第⑤段画线句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效果的不同。

              【链接材料】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盐半辈子/转眼就只剩下满脸的皱纹了(选自《时间都去哪儿了》歌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①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②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③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④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⑤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1) 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采用了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① ② ③ ④ ⑤

              (3) ②③④段文字说明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两条:① 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其依据分别是_____________ ______。

              (4) 第④段文字中引号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⑤段文字中括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第②段文字中加横线的“可能”“也许”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现在已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段本义只是指防止上当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术才能称作“经”。

              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打都是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春秋》属于“经”,简长二尺四寸;《孝经》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来一半;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书写。即使是书写在绢帛上,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放直写。可见,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抄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模式。

              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才八寸。《论语》虽然记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当初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受教的时间长,要记得文字多,采用八寸的竹简,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作为官吏发表的文字和“经”,简长二尺四寸,与现代人所用书桌的宽度差不多了。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尺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而“袖珍本”则不同,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至箕距也可以看,虽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现代的话说,也更“人性化”了,与读者更接近了。

              从作用上看,《论语》既是小学教科书,又可以终生涵咏。汉代最初级的读物《仓颉篇》《急救篇》等都是识字课本。以《急救篇》为例,三十四章二千余字,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这些书编写目的比较简单,就是识字。《论语》就不同了,《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时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其中的道理多为常理常情,儿童易于理解,那些较深奥的也可以再以后的岁月中慢慢体会;《论语》多有故事,又富有感情,老幼咸宜,所以它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学商旅。”这是嘲笑夔州人好经商,没有读书的习惯。现今则把读《论语》看作学问,这也可算是学术变迁,世风推移的反映了。


              (1) 下列关于“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所谓“经”是指古代经典,其实“经最初只是指纺织上的经线,经线是无所谓庄重不庄重的”。
              B.在纺织时,“经”是“纬得以依傍的根基,受朝廷重视的文献被命名为“经”也是同样的道理。
              C.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古代经典被命名为“经”,这跟孔子亲定有关,而跟“经纬”之“经”没有关系。
              D.古文经学派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都是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所以称作“经”。
            • 4.

              会呼吸的建筑

              ①当你穿行于城市的钢筋混凝土森林时,当你远途旅行却发现“千城一面”时,越来越多的建筑正在以其优雅的造型、丰富的空间感受和人性化的使用方式努力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其中仿照生物的功能、组织、形象构成来修建的建筑物,就是“仿生建筑”。

              ②仿生建筑的类型十分丰富,有些仿生建筑不仅拥有与生物相仿的优美外形,而且还像自然界的生物一样“呼吸”着,拥有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大大缩短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它们中有的能够像向日葵花盘一样旋转,有的能够像仙人掌一样开花,有的能够像盛开的马蹄莲一样迎风招展。

              ③众所周知,向日葵从发芽到花盘盛开这一段时间,其叶子和花盘会一直追随着太阳的位置以获得最充足的阳光。向日葵式的仿生建筑也能够随时跟踪太阳的方向进行旋转,太阳落山以后,控制程序会让房屋自动恢复初始位置。其旋转的动力全都来自于自身的“光合作用”,即由屋顶的太阳能光电板和小型的太阳能电动机提供动力,十分节能。加上其外表面安装了大量的太阳能光电板,它每天生产的电能远远大于旋转所消耗的,于是住户便将多余的电能存入社区电网,冬天或者阴天时再拿出取用,剩余的还能卖钱。“向日葵建筑”中还拥有众多“葵花子”,比如客厅电灯、浴室加热器等,它们的能量都来自于屋顶的太阳能光电板。阳光下,“向日葵”就像璀璨的宝石一样闪闪发光,周围植物的影子由玻璃透到室内去,光影纵横,仿佛置身于树荫之下;黑夜里,“葵花子”们熠熠生辉,五彩斑斓,十分动人。

              ④仙人掌一般生长在干旱的沙漠里,每次降雨,仙人掌都会竭尽全力吸收、储存水分。城市“仙人掌建筑”也是如此,住户们将各种植物种植在自己大面积的户外阳台上,整个建筑就像一座小型的光合作用工厂,能够吸收城市中的有害气体,并且释放新鲜的氧气,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为住户提供清新、优雅的居住环境。每当花朵盛开的时候,红、黄、蓝、绿等色彩交相辉映,在白色建筑表面的映衬下,犹如一幅美丽的百花图,加上天光云影的点缀和追逐嬉戏的飞鸟,其中的住户宛如身处自然森林之中,十分惬意。

              ⑤花梗是马蹄莲的中轴部分,除了作为结构主体,还作为整株植物的主要能量传送带,可以将水分、养分及时地在根、花、果实之间运输。“马蹄莲建筑”的塔楼作为整支“马蹄莲”的花梗,在其底部设有集热棚,利用温室效应加热空气,将热量通过中心烟囱的内部气流,源源不断输送给整座建筑。此外,塔楼主体的外表面并不平整,像折过的纸张一样,这样能够保证经过气流的最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而且,为了提高顶部风力发电机组的效率,“花”被设计成双弧形截面,将风速提高到环境风速的4倍之多。风儿吹过,“马蹄莲建筑”迎风招展,散发着蓬勃的生机。

              ⑥其实大自然还有很多神秘之处,蕴藏着无限可能,启发着建筑师的设计灵感。

              (1) 第③④⑤段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2) 简要说明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 ​                         

              (3) 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的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                         

            • 5.

              乔家大院----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①山西,素以地上文物之丰、地下能源之巨著称。而今,又以大师传统心甘情愿建筑艺术的不断发现而令世人瞩目,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乔家大院。

              ②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它又句在中堂是清代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于民国年建成一座的建筑群体。

              ③大院为全封闭的志愿人员式建筑群,占地10642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项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拴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则是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在建筑上偏院较为低矮,房项结构也大不相同,正房都为瓦房出檐,偏院则为方砖铺项的平房,既表现了偷上的尊卑有序,又显示了建筑上的层次感。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楼六座。各院房项有走道相通,便于夜间巡更护院。

              ④纵观乔家大院,斗拱飞檐,彩饰金绘,建筑考究,工艺精湛,整体呈囍字形,集中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因此这座大院被专家学者誉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⑤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如今,乔家大院业已成为中外闻名的民俗胜地,而且,也成为许多影视剧拍摄时争抢镜头的宝地。

              (1) 乔家大院的建筑总体特征是什么?

              (2) 第一段末句“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乔家大院”在全文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 第四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 第五段能否删掉?为什么?

            • 6.

              5G≠4G+1G

              喻思娈

              万物互联,海量的数据需要强大稳定的网络来支持,作为新一代通信技术,5G正向我们走来。5G的商用将推进哪些领域的发展?日前在英特尔(中国)举行的“加速通向5G之路”行业沙龙上,学界和业界专家给出了解答。

              英特尔(中国)通信与设备事业部无线标准首席技术专家吴耕说,5G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在4G上加1G,5G不仅能带来更快的传输速率和更高的网络带宽,也将带来超高可靠性和低延迟。未来,无人驾驶、虚拟现实、智慧城市等领域将因5G而释放巨大的潜力。

              “5G时代,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都将连成一体,将构建一个全新的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副所长许志远说。

              当前一些应用,比如无人驾驶汽车需要的高可靠性、低延迟,4G没法满足,5G能够实现延迟低于1毫秒,峰值传输速率高达10G bps(比特每秒)。超低延迟和大数据文件的高速传输让5G能够像第六感一样近乎实时地获取与周围环境的信息。无人驾驶汽车可使用基于云的人工智能和数据,与路上其他汽车以及包括路灯在内的交通基础设施进行实时“沟通”。

              虚拟现实将改变人们认知现实的方式。许志远说,从计算到传感,特别是在通信上,虚拟现实目前还没有做到给用户提供良好体验的准备,5G将大大改进虚拟现实的体验,并让无处不在的实时视频分享、随时随地云接入等都将成为现实。

              全球统一的标准能为未来5G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全球统一的标准下,无论中国还是欧洲的智能设备都能正常接通,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给用户带来极大便利。由于以往的2G、3G、4G系统主要服务于通信,所以存在多制式标准并行的情况。工信部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推进组专家罗振东表示,进入5G时代后,市场将迎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融合网络”。

              我国已经全面启动5G技术研发试验,中国5G试验也是全球首个由政府主导和规划的国家5G试验。今年美国通信运营商Verizon宣布将在美国11座城市进行5G试验性运营;中国5G网络第二阶段测试也计划于今年正式开启。业界普遍预计,标准化的5G网络将于2020年前后实现商用。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5月26日,略有改动)

              (1) “2G、3G、4G、5G’’中的‘‘G’’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未来,无人驾驶、虚拟现实、智慧城市等领域将因5G而释放巨大的潜力。”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5G能够实现延迟低于1毫秒,峰值传输速率高达10G bps(比特每秒)。”请你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对这句话进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走进C919:国产大型客机解密

                                                         王思磊

              ①2015年11月2日,国产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正式总装下线。C919的命名颇具深意,“C”是“中国商飞”英文缩写“COMAC”的第一个字母,也代表“China”,也恰好与“空中客车(Airbus)”和“波音(Boeing)”的字头构成顺序排列。第一个“9”代表“长久”,后面的“19”则代表最大载客可达190座。C919承载着中国人的“大飞机”梦想。它将在首飞和通过适航测试之后,进入航线运营,填补航线上没有中国干线喷气客机的空白。

              ②科研人员除了考虑大飞机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还在努力提升飞机的经济性和安全性。飞机的耗油量与飞机的升阻比(升力和阻力的比值)有直接的关系,升阻比越高,飞机的气动效率越高,耗油量就越少。而飞机的升力主要来源于机翼,为了保证飞机的座级,避免“油老虎”的出现,在飞机机翼上动脑筋,便成了提高飞机气动效率的关键。

              ③C919的机翼设计运用了这一超临界翼型。相对于古典翼型,超临界翼型可使巡航气动效率提高20%以上,巡航速度提高100多千米/小时;如果用同一厚度的标准来设计古典翼型和超临界翼型,超临界翼型的整体阻力比古典翼型要小8%左右,而这可以减轻飞机的结构重量,增大结构空间及燃油容积。

              ④在C919飞机的设计上,超临界机翼与发动机、机身和吊挂之间还采用了性能更为优化的局部融合设计,这些设计进一步提高了C919飞机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⑤在中国武术界,有“内练一身气,外练筋骨皮”的说法。C919大型客机的研发,也诠释了这一思想。在机体主结构上,设计人员大量使用了世界先进的第三代铝锂合金材料,这在国内尚属首次,使用铝锂合金可以实现结构减重并大大提高飞机寿命。

              ⑥如武学人才内外兼修一样,C919也在“内功”上狠下功夫。在民用飞机产业有个形象的说法:航电系统是“大脑”,飞控系统是“四肢”,EWIS系统是“经络”。就像人一样,一架先进的飞机应该拥有聪敏的大脑、灵活的四肢、通畅的经络。

              ⑦C919“最强大脑”航电系统的核心——IMA,使用的是目前国际先进的高度集成数据处理和网络传输技术。这种网络化数据处理方式,较之前一对一的数据传输处理方式,是巨大的变革,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处理效率。比如说,飞行速度、高度等数据,以前要由大气数据计算机分别建立通路,传输给显示系统、发动机、环境控制等系统;现在,只需“把工作都交给网络”。 这要归功于C919使用的目前国际先进的ARINC664网络集成技术。C919在数字化和扩展潜力方面,达到了目前民航先进机型的水平。

              ⑧C919已顺利下线,并将于2016年迎来首飞,着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有能力研制大型客机的国家。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16年第1期,有删改。)

              【注】(1)是一种高性能的跨音速翼型。

              (1) 阅读全文,说说C919国产大型客机具有哪些性能。

              答:                        

              (2) C919国产大型客机的研发是怎样体现“內练一身气,外练筋骨皮”这一思想的?

              答:                        

              (3) 第③段画线句除用列数字外,还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分析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答:                         

              (4)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表达作用。

              (1)航电系统是“大脑”,飞控系统是“四肢”,EWIS系统是“经络”。

              答:                        

              (2)C919在数字化和扩展潜力方面,达到了目前民航先进机型的水平。

              答:                        

              (5) 第⑤⑥⑦段先介绍飞机机体结构,再介绍飞机的航电系统。具体说说这样安排顺序的好处。

              答:         
            • 8.

              ①太阳光传送光和热,照到人身上,人会感到暖洋洋的,但从来也没有人感觉到太阳光有压力。实际上,太阳光是有压力的,因为光具有两重性,既是电磁波,又是粒子——光子。光线实际上是光子流,当光子流受到物体阻挡时,光子就撞到该物体上,就像空气分子撞到物体上一样,它的动能就转化成对物体的压力。

              ②不过,太阳光产生的压力——光压是非常非常小的。不仅人感受不到,就连普通的仪器也测不出来。在地球附近,太阳光照射到一个平整、光亮、能完全反射光的表面时,产生的压力最大,大约是9×10-6牛/平方米,也就是说100万平方米平整光亮的面积上才受到9牛的压力,只相当于一个2分硬币的重量。在地面上,由于重力、大气压力、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力的存在,微乎其微的太阳光压力被淹没在这些宏观力的汪洋大海之中。

              ③“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到了太空中,重力、大气压力、空气阻力、摩擦力等几乎完全消失,太阳光压才有了出头之日。一些具有创新思维的人开始想到利用太阳光压来推动航天器在太空飞行。早在上一世纪初,俄罗斯宇航理论先驱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提出过这一大胆的设想。以后,又有不少科学家进行过研究。然而,只有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在有强大的火箭把航天器送入太空的条件下,利用太阳光作为航天推进力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④太阳光压的大小是与接受太阳照射的面积成正比的。受照面积越大,产生的压力越大。为了获得一定的压力,必须有足够大的受照面积,从而引出了太阳帆的概念。

              ⑤太阳帆是一种面积很大,表面平整、光滑、无斑点和皱纹的薄膜,一般由聚酯或聚酰亚胺等高分子材料制成,表面镀铝或银,使其具有全反射的特性。

              ⑥一块面积为105×105平方米的太阳帆,在太阳光正射下可获得大约100毫牛的力,用它推动100千克的物体,可产生1毫米/平方秒的加速度。这个加速度极其微小,只有地面重力加速度的一万分之一。

              ⑦俗话说:“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块块碎土堆成高山。”速度等于加速度与时间的乘积,尽管加速度非常小,只要时间足够长,终能达到一定的速度。即使航天器的加速度只有1毫米/平方秒,那么,一天以后,速度达到86.4米/秒;一个月后达到2592米/秒;130天后,就可超过第二宇宙速度,达到11.23千米/秒;一年后可达到31.54千米/秒,足以飞出太阳系,由此可见加速度不在大,时间长则灵。

              (1) 本文说明的是太阳帆,你认为“太空中的绿色动力”中“绿色”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_

              (2) 下面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在地球附近,太阳光照射到一个平整、光亮、能完全反射光的表面时,产生的压力最大,大约是9×10-6牛/平方米。

              _

              (3) 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一块面积为105×105平方米的太阳帆,在太阳光正射下可获得大约100毫牛的力,用它推动100千克的物体,可产生1毫米/平方秒的加速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300亿件快递的背后

                  ①外包装塑料袋、纸箱、填充物、商品自带包装……当一件快递送到手上时,网购者照例要拆开这些“厚重”的包装,一样都不会少。一位网店商家曾吐露心声,虽然这样的包装费钱、费力,但为了商品的运输安全,在包装上我们不敢怠慢,而且还得“宁多勿少”。尤其是当下生鲜、家具等种类的物品都已经进入了消费者的网络购物车,商家对这些易碎易坏物品更是加倍包装,有时包装物重量甚至远超商品本身。

                  ②而相关数据表明,2016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达313.5亿件。如果按照每件快递需要0.2公斤包装材料估算,2016年全年新增的快递包装垃圾重达600多万吨。空气囊、塑料袋等包装物,其主要原料为聚氯乙烯,这一物质埋在土里,需要上百年才能降解。每吨废纸能回炉生产0.8吨再生好纸,如果纸箱用一次就扔掉,那么1吨纸箱回收后只能再生产0.8吨新纸箱,产生的0.2吨缺口,只能依靠伐木来补充。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还要消耗煤、电等能源,对水、大气等环境造成新的污染。

                  ③然而,面对如此天量的快递包装物,目前除对快递运单的保管、存放与回收(销毁)有明确规定外,针对快递包装的其他部分均没有统一规定要求,任由企业或消费者自行处理。

                  ④绿色包装成本相对较高是一大掣肘。“我相信绿色、环保的材料,是每一家物流公司都希望去做的。但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是成本。”菜鸟网络CEO童文红说,“我们做过分析,一只不可降解的塑料袋是8分钱,一只可降解的塑料袋价格是它的4至5倍。谁来为这些环保材料埋单?”

                  ⑤目前胶带、包装箱、编织袋等七大类包装物的回收与再利用情况并不理想。日前,记者在成都对消费者进行了随机采访。

                  ⑥“撕下来的透明胶带一点用处也没有,塑料包装袋也特别脏,不赶紧扔掉,难道还要留着?”刚拿了快递的小张说,只要是小件包裹,他都是上楼前就撕开包装,把包装扔掉。

                  ⑦另一名网购者小李则表示,如果包装的纸箱干净完整,一般会用来装东西,但塑料包装、填充物和透明胶带,就直接扔了。“如果在家里,爸妈会把废纸箱攒起来卖掉,但我们这代人没这习惯,肯定就扔了。”这两位受访者对快递包装的处理方式,代表着绝大部分人的行为习惯。

                  ⑧问题的解决需要消费者、电商商家、包装企业等全产业链上各主体共同努力。对于消费者来说,首先,________;其次,________;第三,________。对于电商商家而言,则需要在源头做好适度包装,并尽可能使用可回收、容易分解或能重复使用的包装材料。据《半月谈》记者了解,有一家卖母婴产品的网店为获得买家“包装严密”的好评,每个月使用近万米的胶带包装。减少快递垃圾,是电商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对于包装企业来说,必须要守住诚信经营的底线。如今一些外包装存在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问题。“毒害料”用于快递包装后再进入回收,只可能导致恶性循环。


              依据文章信息推断文中空缺处省略的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补写出来。


              首先,________;其次,________;第三,________。

            • 10.

              我国古代图书馆

              有人经常把书院与图书馆混为一谈。

              尽管古代的书院,如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等,都有不少藏书,但它们与图书馆还不是一回事。图书馆是以藏书为主,书院是以讲学为主,其目的和设置都相差甚远。

              早在周代,我国就有了图书馆。只不过,那时不叫图书馆,叫“盟府”,主要保存盟约、图籍、档案等与皇室有关的资料。严格地说,这只是图书馆的雏形。老子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图书馆馆长,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这个“守藏室”,就是藏书之所。

              到了西汉,皇室就开始大量收藏图书了,开国之相萧何还在宫内设置了专门用来藏书的石渠阁、天录阁,这也是后来人们常常把皇家图书馆称为“石渠”“天录”的原因。汉武帝算得上一位重视保存典籍的开明之君,他不但在宫里修建了专门收藏图书的“秘府”官舍,还以官  方命令在全国广泛征集图书,来丰富皇室藏书。兰台、石室、麒麟阁,都是汉代收藏图书的地方。当时人们为了防火防潮,已经开始把藏书之所修建成石头的了,从“石室”的名称上,我们就可以知道。汉代收藏图书的书柜,多为铜色包边,所以也有人把图书馆称为“金匮”。

              东汉桓帝时设置的秘书监一职,即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官员。秘书监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这一官职被后代沿用,到隋炀帝的时候,秘书监已经是正三品了。唐代的魏徵就曾经担任过秘书监一职,他为唐代的书籍整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代以前,图书主要是由官府掌控,民间是不允许大量藏书的。有的朝代,比如秦朝就取缔了私人藏书。唐代民间私人图书馆的出现,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藏书的先河。唐代的私人藏书,是随着印刷业的发展而兴盛起来的。在那些逐本抄书的年代,私人要想收藏大量的书籍,经济情况就是个问题。有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官府藏书大量增加,私人藏书也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韩愈就曾在自己的诗歌里,提过老友邺侯的藏书,“插轴三万卷”,由此可知唐代私人藏书之丰之盛了。

              到了明代,专门管理图书秘籍的秘书监一职就被废止了,图书馆馆长的职务也并入了翰林院。清代除了文渊阁、文津阁、文澜阁这些图书馆外,翰林院、国子监、内府等机构也收藏过图书。这些机构的长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负责管理这些图书,算得上是兼职的图书馆馆长了。

              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图书馆”这一名称的呢?据记载,真正使用“图书馆”一词,还是从“江南图书馆”开始的。修建于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江南图书馆,不但最先使用“图书馆”三个字,也把图书馆丰富的藏书推到了公众面前。

              所以说,“江南图书馆”开创了我国“图书馆”的新篇章,是一所真正的大众图书馆。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代翰林院、文渊阁、文澜阁、国子监等机构的长官都兼负有收藏管理图书之责。
              B.汉代已有专门收藏图书的“秘府”官舍,石渠、天录等均为汉代皇家图书馆的别称。
              C.民间藏书丰富之极的私人图书馆能够在唐代出现,主要得益于先进的印刷技术。
              D.周朝保存盟约、图籍、档案等与皇室有关资料的“盟府”,是我国图书馆的雏形。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