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蝈蝈

              蝈蝈我们那里叫做“叫蛐子”。因为它长得粗壮结实,样子也不大好看,还特别在前面加一个“侉”字,叫做“侉叫蛐子”。这东西就是会呱呱地叫。有时嫌它叫得太吵人了,在它的笼子上拍一下,它就大叫一声:“呱!”—一停止了。它什么都吃。据说吃了辣椒更爱叫,我就挑顶竦的辣椒喂它。这东西是咬人的。有时捏住笼子,它会从竹篦的洞里咬你的指头肚子一口。

              另有一种秋叫蛐子,较晚出,体小,通体碧绿,叫声清脆。秋叫蛐子养在牛角做的圆盘中,顶面有一块玻璃。我能自己做这种牛角盒子.要紧的是弄出一块大小合适的圆玻璃。把玻璃放在水盒里,用剪子剪,不碎裂。秋叫蛐子比侉叫蛐子贵得多。养好了,可以越冬。

              叫蛐子是可以吃的。……扔在枯树枝火中,一会儿就熟了。味极似虾。

              蝉大别有三类。一种是“海溜”,最大,色黑,叫声洪亮。这是蝉里的楚霸王,生命力很强。我曾捉了一只,养在一个断了发条的旧座钟里,活了好多天。一种是“嘟溜——一嘟溜——一嘟溜”一种叫“叽溜”,最小,暗赭色,也是因其叫声而得名。

              蝉喜欢栖息在柳树上。古人常画“高柳鸣蝉”,是有道理的。

              北京的孩子捉蝉用粘竿,——竹竿头上涂了粘胶。我们小时候则用蜘蛛网。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很粘。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的翅膀就被粘住了。

              蜻蜓

              家乡的蜻蜓有四种。

              一种极大,头胸浓绿色,腹部有黑色的环纹,尾部两侧有革质的小圆片,叫做“绿豆纲。”这家伙厉害得很,飞时巨大的翅膀磨得嚓嚓地响。或捉之置室内,它会对着窗玻璃猛撞。

              一种常见的蜻蜓,有灰蓝色和绿色的。蜻蜓的眼睛很尖,但到黄昏后眼力就有点不济。他们栖息着不动,从后面轻轻伸手,一捏就能捏住。玩蜻蜓有一种恶作剧的玩法:掐一根狗尾巴草,把草茎插进蜻蜓的屁股,一撒手,蜻蜓就带着狗尾巴的穗子飞了。

              一种是红蜻蜓。不知道什么道理,说这是灶王爷的马。

              另有一种纯黑的蜻蜓,身上,翅膀都是深黑色,我们叫这鬼蜻蜓,因为这有点鬼气,也叫“寡妇”。

              刀螂

              刀螂即螳螂、螳螂是很好看的。螳螂的头可以四面转动。螳螂翅膀嫩绿,颜色和脉纹都很美。昆虫翅膀好看的,为螳螂及纺织娘。

              或问:体写这些昆虫什么意思?答曰:我只是希望现在的孩子也能玩玩这些昆虫,对自然发生兴趣。现在的孩子大都只在电子玩具包围中长大,未必是好事。

              回答下列问题

              (1) 作者在介绍“蝈蝈”“蝉”“蜻蜓”时,都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 作者是抓住“螳螂”的哪些特征来进行介绍的?请你写一个于“螳螂”有关的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

              (3) 有人认为文中的“玩蜻蜓有一种恶作剧的玩法:掐一根狗尾巴草,把草茎插进蜻蜓的屁股,一撒手,蜻蜓就带着狗尾巴的穗子飞了 ”与“蜻蜓”本身没有关联,应当删去。对此,你持有什么看法?为什么?

              (4) 概括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并简要描述你的感受。

            • 2.

              “望梅”能否止渴

              ①口渴是人体一种独特的保护机制,它可使人体免于脱水,当体内水分一旦恢复平衡,这种“保护性”的感觉即随之消失。望梅止渴则是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典故,《世说新语》中记载曹操告诉饥渴的士兵“前有梅林”,使“士卒闻之,口皆出水”,最终坚持走到水源处。只是“望梅”真的能止渴吗?

              ②实际上,“渴”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生理现象。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改变体液的容量、浓度会影响“渴”的程度。例如,增加食盐(氯化钠)的摄入量,会增加机体细胞外液中溶质的浓度,就会感到口渴。这是因为溶质具有渗透压,会导致细胞脱水。大脑的某个部位感觉到这种脱水,人就会产生渴感,而喝水后,体液得到稀释,渴感就诮失了,。

              ③另外,人体血量的变化对渴感也有影响。有研究显示,血量变化10%时就可以刺激渴感。这也是为什么人受伤后,如果失血过多,就会感到口渴,而喝水补充血量,渴感就能被抑制的原因。

              ④那么新的问题来了,大脑又是如何感知渴觉呢?时至今日,这仍是一个科学家们不能完全解答的问题。

              ⑤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近日美国的一个研究小组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这个装置能够对小鼠血液、大脑神经元活动、环境温度以及进食饮水状况进行实时监测。他们发现小鼠脑内穹窿下器中存在着一套能预测口渴并调节体液不平衡的神经元群。

              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扎卡里·奈德及同事报告称,这些神经元不仅可以监控血液的变化,还篓在进食和饮水时监控来自口腔的信号,这些信号包含摄取食物与饮水的温度信息等。这些神经元将来自口腔的信息与血液成分信息结合,实时“预测”正在摄取的食物和饮水将如何影响体液平衡,从而对饮水行为进行调节。

              ⑦研究者们表示,这个发现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吃得太快会让我们感觉口渴,以及冷饮为何特别解渴等问题。

              ⑧总而言之,“渴”能告诉人们什么时候需要饮水,需要的水量是多少。如果“渴”的时候不喝水,血液和体液的成分得不到调节,身体所需要的水分不能得到满足,“渴”是不会被真正缓解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望梅”是不能止渴的。

              (选自2016年8月12日<光明日报》,作者詹欢欢)

              (1) 第①段引用“望梅止渴”的典故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简要说明下面句子中加线词语不能删去的原因。

              有研究显示,血量变化10%时就可以刺激渴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 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

              (2)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3) 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1)“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

              (2)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文章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4) 选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但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是为什么?

            • 4.

              一榫一卯总关情

              黄秀芳

              ①  我很喜欢古建筑,尤其是木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都品玩不尽。

              ②中国的传统建筑,从技术到文化,常常衍生得奇妙、自然。考察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时会发现,技术最初的目的越是简单、实用,其效果却越是神奇、伟大。

              ③最让人折服的例子之一,是榫卯。

              ④榫卯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做一点改变,就可以完成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

              ⑤榫卯的功能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的余地。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有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伸。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⑥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于是即使地震来袭,也自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榫卯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以至于牢固不破。

              ⑦榫卯的功能极其简单,即两个部件的组合。但越简单,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也越伟大。最终它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有他,万众最终如同一体。

              ⑧榫卯何人发明,又发明于何时?无从可知,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但它一旦出现,便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并直指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连接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得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由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格格不入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方枘圆凿——方形的榫头也是入不了圆形的卯眼。榫卯结构就是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注释】①榫卯(sǔn mǎo):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1)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1)、(2)题。
              (1)文章除介绍榫卯的连接功用外,还介绍了榫卯的哪两种功效?
              (2)文章第④段和第⑤⑥段的顺序能够调换吗?为什么?
              (2) 下面这则材料是否可以作为本文的例子?如果你认为可以,请指出放在哪一段中合适,并简述理由;如果你认为不可以,也请简述理由。 【材料】 在收藏老家具的人中流传着一句老话,叫“摔断胳膊摔断腿,不能摔断榫”。
              (3) 文章第⑦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4) 请从说明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加下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迄今为止 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

              (5) 结合全文,说说题目“一榫一卯总关情”的含意

            • 5.

              无人机时代正在到来

              ①正在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使人类进入“无人机时代”。各种类型的机器人纷纷问世,其中会飞的机器人──“无人机”异军突起,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②无人机,实际上就是具有飞机形状的遥控飞行装置,主要由机身、动力、 螺旋桨、录音、摄像、遥控、传输以及感应等部件构成。                                                                     

              ③无人机的发展始于军事领域。上世纪60年代,美国军方率先使用无人机进行运输、侦查、攻击等。之后,无人机被许多国家运用到军事领域,并且不断创新发展。目前,我国的军用无人机在技术上已经能够通过遥控准确无误地击中目标。

              ④无人机由军用进入民用领城后,用途十分广泛。地质勘探、电网巡检、交通流量统计、大气污染检测等,都可以借助无人机的一臂之力。当地震、洪水、爆炸等灾害发生,无人机可快速飞至救灾人员无法抵达的现场,实施救援。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后,在交通中断的情况下,就是通过无人机航拍灾区情况,为救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⑤随着生产技术的日趋成熟,无人机的造价大幅降低。有资料表明,目前迷你无人机的制造成本已降低到三年前的十分之一左右,因此,这类曾经带有神秘色彩的无人机,已经成为集实用与娱乐功能于一体的高端玩具,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今天,只要你登录知名的电商平台,就可以搜索到各种型号的玩具无人机,其中数千元的就有GPS定位和图传功能,通过手机APP就能操控,航拍图像清晰,深受消费者青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⑥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双刃剑。民用无人机的快速发展,也会给公共安全带来隐患。美国白宫的草坪上,就曾有小型无人机坠落。自2016年以来,上海、重庆、南京等地的国际机场都遭遇过无人机的干扰,动辄就影响百余次航班起降,经济损失巨大。我国从2017 年6月1曰起,已正式对质量在250克以上的民用无人机,实施实名登记注册。

              ⑦近年来,随着纳米、仿生机器人技术的突飞猛进,出现了外形似鸟或昆虫的微型无人机,如纳米蜻蜓无人机,翼展仅5厘米,可从窗户飞进飞出,一旦飞进普通人的住宅,个人隐私就会受到侵犯。也许数年之后,停在你书房角落里的一个蜘蛛,飞到你眼前的一只苍蝇,或者落在你窗口歌唱的美丽小鸟,正是一架微型的仿生无人机呢!

              ⑧无人机的时代正在到来,它会走向何方?这不单是政府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所有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1) 依据文章内容,概括使用无人机带来的弊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说说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⑤段中加横线的词“左右”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无人机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请展开想象,另举一例加以说明。(不得使用文中的例子)

            • 6.

              不拘一格的宋代便服

              王志艳

              ①与礼服相对而言,便服是帝王百姓及士庶百姓平常所穿的衣服。宋代主张衣着要简洁朴素,不提倡花丽奢侈,服装日趋世俗化。

              ②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是极其生动的北宋民俗写照,从画面上可以看到北宋都城汴梁城中的各色人物服饰。总体来讲,男子的衣着仍然不外乎“长袍帮”与“短衫帮”两大类。官吏、商贾、文人和富庶的市民都穿交领长袍或圆领衫,头戴巾子,下身穿长裤,足登靴、履。遗憾的是,由于色彩和花纹无法表示出来,这些衣衫显得式样变化不大。

              ③但从宋代的纺织技术上看,当时的丝绸色彩和纹样是十分丰富的。宋代世俗社会中仍不乏追逐华丽衣衫的人。《水浒传》中描写柴进的衣着时,说他“身穿一领紫绣团胸花袍,足穿一双金线抹绿皂朝靴”。可见当时人们虽然趋向简朴,但对服装的质料、颜色、纹饰还是很注重的。《清明上河图》中众多人物的服装,该也是五颜六色,缤纷竞呈的了。

              ④相比之下,穿着短衫的各种劳动者就随便的多。这里有农民、船家、商贩、挑夫等,大多是上身穿一件短短的襦衫。下身穿裤子,头戴巾子,赤脚着草鞋。上衣长短不一,长的可及膝下,短的仅到后腰。这些短衣的衣袖以及短腿都比较细窄,便于劳作。很多劳动者,挽起袖子,有的人上身只穿一件对襟半臂。更有趣的是一些挑夫身穿有前后两个衣片连成的两当式布背心,这种背心直至今日还可以在北方的农村中见到。这些劳动者的装束在当时颇具代表性。

              ⑤宋代是封建士大夫文化最发达的时期。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封建文人阶层。他们普遍推崇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从北宋开始盛行的山水花卉画,显示出一种散淡清雅、平和闲逸的艺术气氛,充分体现出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审美情趣。与这种情趣相协调,宋代文人喜欢穿宽松朴素的便装。朱熹给自己设计过一套家常衣服:上衣是直领对襟的传统短襦,下摆至膝;下身为黄色的裙裳,腰间束一条缘上黑边的白绢;足登方履。这种便服更多地保存了古代汉族衣裳的特点,简单典雅,很适合士大夫们既好古又追求闲逸的心理。

              ⑥当时士大夫阶层还爱穿宽大的长袍。它也叫道袍,或者直裰、直缝,这是由于它的背面分为左右两个衣片,中间一道直线缝合。直裰多用素纱、素绢、麻布及棉布等衣料制作,颜色以黑、白为主。这是宋代官方规定百姓平民可以使用的服色。除去市民文人之外,僧侣也经常穿直裰。所以后来黑色的直裰变成了僧袍,供和尚们日常穿用。


              (1) 文章第③段写《水浒传》中柴进的衣着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分析文章第④段加横线词语“大多”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全文,说说宋代主张衣着要简单朴素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绿色”浅层地温能

                 ①你听说过“浅层地温能”吗?它是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一般小于200米)范围内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一般低于25℃的热能。浅层地温能的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地心热量。

                 ②我们的地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热库,它的资源量非常丰富,其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l.7亿倍,具有经济价值的浅层地温能大约是现在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5万倍。据专家测算,我国地处北纬30°~42°的许多城市,地下近百米深度内,土壤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是目前国阿发电装机容量的3750倍,地下水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也有2亿千瓦。

                 ③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这种能源的开发利用只需消耗少量的电能,就可以提取大量的能量,也不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外界环境影响极小。由于浅层地温能资源

              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就近利用,就地取(排)热,为建筑物供暖或制冷,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不发生任何变化。与传统能源相比,可节省大量运输、传输和存放成本。

                 ④可见,浅层地温能具有众多的优点,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利用这种比人类体温还要低很多的能源呢?科技人员采用了“热泵”原理。

              “热泵”和“水泵”类似。大家熟悉“水泵”吧,它是一种利用管道将水从低位抽到高位的机械,只不过“热泵”传递的是热能。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冬季时,我们利用热泵可以把地下的热能“抽”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时,再把室内的热能“取出来,排放到地下储存起来。这样,可以通过自然和人工等补给方式,保持地温能量的动态平衡,使浅层地温能得以长期循环利用。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水都是传递热能的载体,被加热后以便用来储存热量。由于电流只是用来传热,而不是用来产生热,因此热泵只需消耗较少的能量便可以提供较多的能量,通常情况下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以上的能量。

                 ⑤浅层地温能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但随着地球能源的大量消耗,能源危机日渐凸现,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 8.

              会呼吸的建筑

              ①当你穿行于城市的钢筋混凝土森林时,当你远途旅行却发现“千城一面”时,越来越多的建筑正在以其优雅的造型、丰富的空间感受和人性化的使用方式努力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其中仿照生物的功能、组织、形象构成来修建的建筑物,就是“仿生建筑”。

              ②仿生建筑的类型十分丰富,有些仿生建筑不仅拥有与生物相仿的优美外形,而且还像自然界的生物一样“呼吸”着,拥有无与伦比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大大缩短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它们中有的能够像向日葵花盘一样旋转,有的能够像仙人掌一样开花,有的能够像盛开的马蹄莲一样迎风招展。

              ③众所周知,向日葵从发芽到花盘盛开这一段时间,其叶子和花盘会一直追随着太阳的位置以获得最充足的阳光。向日葵式的仿生建筑也能够随时跟踪太阳的方向进行旋转,太阳落山以后,控制程序会让房屋自动恢复初始位置。其旋转的动力全都来自于自身的“光合作用”,即由屋顶的太阳能光电板和小型的太阳能电动机提供动力,十分节能。加上其外表面安装了大量的太阳能光电板,它每天生产的电能远远大于旋转所消耗的,于是住户便将多余的电能存入社区电网,冬天或者阴天时再拿出取用,剩余的还能卖钱。“向日葵建筑”中还拥有众多“葵花子”,比如客厅电灯、浴室加热器等,它们的能量来自于屋顶的太阳能光电板。阳光下,“向日葵”就像璀璨的宝石一样闪闪发光,周围植物的影子由玻璃透到室内去,光影纵横,仿佛置身于树荫之下;黑夜里,“葵花子”们熠熠生辉,五彩斑斓,十分动人。

              ④仙人掌一般生长在干旱的沙漠里,每次降雨,仙人掌都会竭尽全力吸收、储存水分。城市“仙人掌建筑”也是如此,住户们将各种植物种植在自己大面积的户外阳台上,整个建筑就像一座小型的光合作用工厂,能够吸收城市中的有害气体,并且释放新鲜的氧气,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为住户提供清新、优雅的居住环境。每当花朵盛开的时候,红、黄、蓝、绿等色彩交相辉映,在白色建筑表面的映衬下,犹如一幅美丽的百花图,加上天光云影的点缀和追逐嬉戏的飞鸟,其中的住户宛如身处自然森林之中,十分惬意。

              ⑤花梗是马蹄莲的中轴部分,除了作为结构主体,还作为整株植物的主要能量传送带,可以将水分、养分及时地在根、花、果实之间运输。“马蹄莲建筑”的塔楼作为整支“马蹄莲”的花梗,在其底部设有集热棚,利用温室效应加热空气,将热量通过中心烟囱的内部气流,源源不断输送给整座建筑。此外,塔楼主体的外表面并不平整,像折过的纸张一样,这样能够保证经过气流的最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风能。而且,为了提高顶部风力发电机组的效率,“花”被设计成双弧形截面,将风速提高到环境风速的4倍之多。风儿吹过,“马蹄莲建筑”迎风招展,散发着蓬勃的生机。

              ⑥其实大自然还有很多神秘之处,蕴藏着无限可能,启发着建筑师的设计灵感。

            • 9.

              春野的馈赠

              ①中国人食笋的历史久远。 “其蔌维何,维笋及蒲。” 早在《诗经》时代,竹笋就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食品。晋朝戴凯所著的《竹谱》一书中,曾介绍过70多个竹子品种及不同竹笋的风味。宋代德清僧人赞宁在所著的《笋谱》中, 也记有80多个竹笋品种。

              ②有人说,竹笋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雅食,很符合文人雅士的心情与口味。松、竹、梅被称作岁寒三友,竹子自然成为高雅的象征。

              ③历来文人墨客多有歌咏。 苏东坡有诗:“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  。”诗圣杜甫曾写过“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的诗句,道出他对竹笋风味的喜爱。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在江西品尝过“猫头笋”,念念不忘珍品美味,写下了“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狸”的有名诗句。清代画家郑板桥对家乡的竹笋也是念念不忘:“江南竹笋赶鲋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④有经验的厨师,连煲笋之汤都舍不得倒掉,每做别的菜, 就要兑一点进去,相当于味精了:“食者但知他物之鲜, 而不知有所以鲜之者在也。”笋之调味,快达到魔法的境地 了。连残汤剩汁都能画龙点睛,把一道新菜全“盘活”了。 至于这种奇妙的笋汤(又叫笋油)的提炼办法,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详细记载:“笋十斤,蒸一日一夜,穿通其节,铺板上,如做豆腐法,上加一枚压而榨之,使汁水流出,加炒盐一两,便是笋油。其笋晒干,仍可作脯。”

              ⑤林洪的《山家清供》,给鲜笋起了个外号,叫“傍林鲜”:“夏初竹笋盛时,扫叶就竹边煨熟,其味甚鲜,名傍林鲜。”根据他的讲授,鲜笋最好现摘现吃,一分钟都别耽误,就在竹林边,用芳香的竹叶为燃料,当场煨烤,可见环境或氛围也能激活新笋那天然的鲜美。这绝对是最正宗的 “绿色食品”了,不仅就餐环境是一片绿林,烹饪方法也是返璞归真的。不知竹林七贤之类古老的隐士, 是否就地取材,使用过这种“叫化鸡”式的吃法?想来只有超凡脱俗的人, 譬如隐于山林者, 才能体会到竹笋至真的味道。 而所谓的“真味”,就是于平淡中见神奇,有一颗淡泊的心,才能遭遇这种潜伏的神奇。

              ⑥春天的雨一下,就是春笋旺盛的生长期了。“好竹连山觉笋香”,春笋尝鲜的好时节就在眼前了。

              (1) 作为一种美食,你认为竹笋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依据。
              (2) 为什么说竹笋又是一种雅食?
              (3) 请根据诗词对偶和押韵的特点,在第③自然段的方框内填充一个恰当的字。
              (4) “所谓的‘真味’,就是于平淡中见神奇。有一颗淡泊的心,才能遭遇这种潜伏的神奇。”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看法。
              (5)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 10.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也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濒危动物。我国古籍中把大熊猫称为“獏”。两千多年前,汉朝初年的《尔雅》一书中,便有“獏体色黑驳,食竹”的记载。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列举了当时咸阳上林苑饲养的近40种异兽,大熊猫名列首位,可见大熊猫在当时就已经被人们视为珍贵的名兽了。

                大熊猫体态丰满,四肢粗壮,尾巴短秃,毛色奇特,头和身躯乳白色,而四肢和肩部黑色,头上一对整齐的黑耳朵,还有两个黑眼眶,很像戴着一副八字形的黑眼镜。大熊猫长相俊俏,神态温驯,给我以优雅、活泼的感受。

                随着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日益广泛,大熊猫作为友好使者,频频出访,轰动了全世界。许多国家以能够锋利中国政府所赠送的大熊猫为殊荣。大熊猫就像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给这些国家的动物园增添了华夏异彩。1972年10月,中国政府赠送的大熊猫“兰兰”到达日本上野动物园,在头9个月里,每天前往参观的人竟达30万之多,形成了“熊猫热”。1979年9月,“兰兰”在东京不幸病故时,3000万日本人向“兰兰”致哀。日本首相也发表讲话,痛悼“兰兰”离世!

              (1) 选文介绍大熊猫的长相时主要介绍它                
              (2) 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许多国家以能够获得中国政府所赠送的大熊猫为殊荣。

              (3) 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头上有一对整齐的黑耳朵,还有两个黑眼眶,很像戴着一副八字的黑眼镜。

              (4) 文中引用《尔雅》《上林赋》等古籍中关于大熊猫的记载。有什么用途?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