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让讲规矩成为新常态》的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让讲规矩成为新常态

              ①  钱穆先生写过一篇《做人的规矩》的文章,说:“诸位将来离开学校踏入社会,谋到了一项职业,做甚么应该像甚么,应该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模范。人有人的样子,也便是有规矩了,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诚哉斯言!讲规矩确实是人生的最高艺术。

              ②  一个人应该讲规矩。一个讲规矩的人,为人处事才会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有君子的气度,有“人的样子”。这样的人,有操守,识分寸,知进退,懂轻重,是一个靠谱的人,一个明白人,一个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现代社会是一个更加注重契约精神的社会, 对个体的规矩意识有着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讲规矩,不但有损人品,有亏德行,而且寸步难行,注定一事无成。

              ③  一个家庭应该讲规矩。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家庭的规矩串联起来,影响着社会风气,影响着全民的公德素养,影响着国家文化。不难发现,很多民间规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美好理念,我们的家庭不但应该践行规矩,保持对规矩的敬畏和重视,让规矩在家庭教育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应该承担主要的传承责任,通过言传身教把有价值的规矩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④  一个政府也应立好规矩,维护规矩。“依法治国”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理念,“法”即规矩。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先立规矩后办事应是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科学决策的重要原则,也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基础。自古以来,凡躬订良法者,必定要考虑到它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故需谨慎研判,反复论证。今天我们的政府在立规矩这件事上,理应有更严谨的态度,更专业的精神,令规矩更有前瞻性、现实性。

              ⑤  政府和政府官员须带头守规矩。手握公权力的人坚决按规矩办事,不仅体现了一种品德和修养,更表现了一种政治上的清明与成熟。须知规矩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朱元璋曾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活? ”有言位居显赫者最快活,有言富一方者最快活…… 朱元璋均不满意。唯有大臣万钢答道:“天下守法度者最快活。 ”朱元璋大悦。法度就好比我们的规矩,守规矩者,不越法纪“雷池”,绝无“暗室亏心之忧”,自然能坦坦荡荡,光明磊落。

              ⑥  清代画家沈宗骞有一句名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已之生面。”时代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我们不但要懂规矩,守规矩,还要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让讲规矩成为中国的新常态。

              (1) 下列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最简明的一项是( )

              (2) 下面对相关论据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讲规矩确实是人生的最高艺术。

              B.一个人应该讲规矩。

              C.个人、家庭、政府和政府官员,都应该讲规矩。

              D.我们要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
            • 2.

              别让孩子富在起跑线上

              文/王晓宇

                ①若干年前,有一句话只怕大家都听说过,那就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对于初为人父母的爸爸妈妈来说,简直意义深远,如雷贯耳。望子成龙父母心,谁都怕自己的孩子输给别人,因此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时,就开始了胎教,学外语,听音乐,等孩子出生后那更是不得了,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音乐、舞蹈、绘画、外语、作文、奥数等,不管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基因,也不管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兴趣,反正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不能输给别人,因此采用了填鸭式的教育模式。

                ②和这种心态相似的,就是富养孩子,不让孩子穷在起跑线上。独生子女的一代,家庭环境优越,父母把孩子捧在手心里,要天上的月亮不会给星星,以最大的可能性,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需要。即使家庭条件不好,也会创造条件,让孩子富在起跑线上。

                ③一个孩子,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如果物质太过丰厚,要什么有什么,必定会让孩子产生惰性,没有幸福感,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④台湾富豪王永庆对女儿从小进行节俭教育,按说都富豪级了,养个女儿不用这样斤斤计较,锱铢必较吧?可是他每次给女儿的生活费和学费都是正好,从无多余,像管理手下员工一样,虽说有些不近人情,但也恰恰是这种没有人情味的教育方式,才是一个父亲给予一个女儿最好的人情味,会让她余生受用无穷。

                ⑤人和动物都一样,没有本质上的区分,假若一只老虎,生下来就天天有肉吃,它还会在森林中奔跑捕猎觅食吗?它还能生存下去吗?它还会成为森林中的兽中之王吗?人也是一样,如果孩子一生下来就在物欲中浸淫,孩子还能找到生活的方向吗?让孩子自己去认识这个世界,让孩子自己独立地在这个世界上存活下来,是为人父母的责任。

                ⑥那天在小区里,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指着一辆车,对另外一个孩子说,我爸爸的车比你爸爸的车好!我听了,心中很悲凉,他爸爸的车,关他什么事儿?他用得着那么自豪?

                ⑦日本有一种教育理念,值得借鉴: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不管你有多少钱,不管你有多少东西,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告诉孩子克制节俭忍耐,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劳动去获得。

                ⑧中国有句古话叫“纨绔子弟少伟男”,多半也是这个道理。大富大贵之家也好,小康世家也罢,让孩子富在起跑线上不足取,能给孩子一生一世的东西,那就是正确的人生观,让孩子凭自己的本事立足于世。

                ⑨如果让孩子富在起跑线上,其结果肯定是让孩子输在终点上,这个道理谁都懂。

            • 3.

              论证思维框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提出议论文解读的一条要诀,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要诀可演绎为这样一个论证思维框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提出“是什么”的主张,然后分析“为什么”是这样,最后落实“怎么办”即“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就以实际问题的分析来理解这个论证思维框架。

              请阅读《乌鸦喝水》的故事:口渴的乌鸦找到了一只大铁桶,里面盛着小半桶水,它很高兴。于是,它又“照老方子抓药”:曾有一次它口渴的时候,找到一个小罐罐,有半罐水。它衔来许多小石块,一个一个丢到小罐罐里去,不到半个时辰,小罐罐里的水便升高到罐口,乌鸦痛痛快快地喝了一大顿,真解渴呀!这个情景又浮现在它的眼前。它忙活起来,衔小石块往桶里丢,一个一个,足足过了两个时辰水才升到半桶,站在桶沿上它还是够不着水喝。又渴又累的乌鸦无奈地飞走了。

              下面一段内容是对《乌鸦喝水》这个故事的分析。

              在乌鸦前边喝水的故事中,罐罐里有半罐水,口渴的乌鸦无法喝到。于是乌鸦用小石块填充罐罐的空间。由于罐小,“小石块”需要的“量”不大,与乌鸦的“力”没有矛盾,乌鸦比较容易使水升到罐口的位置,喝到了水。后来这次喝水的故事,由于大铁桶的直径与小罐罐相去甚远,大铁桶的水面每升高一点点,就要放不少小石块。乌鸦忽视了小罐罐与大铁桶直径和高度的巨大差异,事件的构成元素变了,还运用老办法、老经验、老方式,一成不变,所以,它白费了半天气力,目的还是没有达到。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找适合的办法,不要凭经验盲目行动。乌鸦正确的选择是一开始就应放弃大铁桶,另寻水源,或动员更多的伙伴来衔石块,大家共享水源。

              以上这段分析中,“是什么”,即论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求适合的办法,不要凭经验盲目行动。“为什么”,就是分析乌鸦前后找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运用比较分析法,去认识前后情况的同和不同,以及乌鸦自身的力量等等。原因分析清楚后,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这里的“怎么办”,也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与“是什么”相合的,即包含在论点之中了,这是一个特例。下面要解读的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论证思维框架就与此有不同,那是一个典型的完全的论证思维框架。

              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在解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文章时说:“作者提出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这个分析显然是不对的。

              虽然,“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对事物运作特点的一个概括,但它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是客观现象的概括。这种概括不是“主张”。同人们常说的话——“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句话一样不是某个人的主张、看法,而是人们关于生存的基本条件、基本要求的共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是文章要论述的本质问题,而是指导人们面对这一事实、这一现象时应该怎样办。其实这篇文章的论点是:面对“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的现实生活,每个人都要“努力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那么,明确了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什么”之后,人们自然要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怎么办”。

              文章(1)~(4)段,并非有人说的那样——仅仅是“引出本文的论述中心——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部分的论证是一种类比,使人自然而然推断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提出“为什么”要“努力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文章后面的内容,就是谈一个人“怎样做”才能养成“创造性的思维”了。

              综上所述,解读一篇议论性文章要关注两个问题:作者的主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的主张的。作者怎样阐述则要关注“为什么”提出这个主张,在对事物有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认识之后,作者对事物的发展提出哪些“怎么办”的观点。

                                                                          (文章有改编)

              【链接一】《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内容结构图


              【链接二】广州中考议论文阅读解题策略点拨

              广州中考议论文阅读考查题型分两类,一是选择题,二是简答题。选择题主要考查把握观点和理解文意能力,需要学生能快速筛选,圈划选项在原文涉及范围,将选项与原文有关内容进行对照比较,辨明差异,根据题目要求选出答案。问答题主要考查概括论点、论据,理解词语、句段内容,赏析词语、修辞、议论方法,文中观点、论据迁移应用。备考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是论点、论据类型、论证方式及基本作用、论证结构、议论语言一般特点;需要养成的解题习惯是阅读中快速圈划有助于区分观点与材料的关键句和理清文章结构的重点句,并能圈划题目中的重点词,明确题目涉及的文本范围,答题表达格式、分值提示有多少个得分点;需要反复锤炼的解题能力是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此外,平时阅读中需注意积累议论文结构知识,在脑海中形成议论文基本结构图,做题时能帮助快速把握文章结构和文意。


            • 4.

                                                                                                                     生命永恒的香味     (马德)

              ①书香,是生命永恒的香味。一个人,若手头,桌头,床头,总有悦心的书陪伴,是一生的幸事。书在左右,或信手闲翻,或倾心品赏,芬芳盈口,满心余香,所得的,都是生命的真意趣,大滋味。

              ②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美好的习惯。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晴到朝暾甫上。在春秋默然交替里,在岁月寂然运行中,心灵因书,时而大恸,时而微喜,时而寒霜彻骨,  (1)  ,一波三折,百转千回,在起起伏伏中,或悟人生至理,或叹人世苍凉,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即便从青春读到暮年,从黑发读到白首,也自痛快淋漓,无怨无悔。

              ③读书可以增长智慧。一个人在自我精神的世界里,能够始终恬淡愉悦,一定是一本本的书,为他的心灵,暗开了一扇扇门,默指了一条路,所以才活得豁然开朗,意境层生。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书的智慧,对人的提升与引领所致。愚昧的人,一辈子像行进在暗夜之中,只能随波逐流,浑浑噩噩活过;而智慧的人,书是心中永远的明灯,引领自己时时清醒,步步睿智,最终走出完美的人生。

              ④读书可以培养气度。书博采百家之灵气,荟萃文化之精髓,古今中外,万千气象,云集其中。这些书,足以陶冶人的情操,历练人的性情,完美人的灵魂。常读书的人,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受书的熏陶,锦心绣口,才华横溢。【 甲 】,赞的是那人的气度之雅,性情之真,人格之美。而这些卓尔不凡,其实就是书的灵秀、雅致、睿智,浸润到人的心底里,再穿过岁月的尘烟散发出来的。

                (2)  。被命运的大书影响过的人,不会轻易被生活打败。在这个世界上,有经历过大起大落大荣大辱,九死一生而百折不挠的人,有遭遇过多舛的命运,遭受过灭顶的打击而顽强拼争过来的人,读这些人物的著作或传记,常常让人热血喷涌,灵魂震撼。这样的书,连缀在字里行间的,都是精神之钙。读它,可以厚重人的内涵,使人变得刚强勇毅,不畏强暴,不畏艰险,从而从容地面对生活呈现给自己的一切。【 乙 】

              ⑥读书可以丰富精神。一本本书,就是一个个心灵的朋友,在独酌的时候,它会与你同饮;在孤寂的时候,它会与你静坐。它是平淡的朋友,不喧哗,不招摇,以自身的智慧丰富着你的智慧,以自身的儒雅引领着你的儒雅,以自身的内涵厚重着你的内涵。它不说话,却无时无刻不在催促着你的思索。它以自己的简单,成就着你的丰富,它以自己的开放与接纳,完善着你的精神世界。

              ⑦时光流逝,岁月不言,生命一天天在书香的濡染中,会变得愈加醇厚耐品,一种灵魂的香味,自然会生发出来,飘逸四散。那如兰的一缕芬芳,就是我们留存在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痕迹。(有删改)


            • 5.

              谈天才朱光潜

              ①生来死去的人何只恒河沙数?真正的大诗人和大艺术家是在一口气里就可以数得完的。何以同是人,有的能创造,有的不能创造呢?在一般人看,这全是由于天才的厚薄。他们以为艺术全是天才的表现,于是天才成为懒人的借口。聪明人说,我有天才,有天才何事不可为?用不着去下功夫。迟钝人说,我没有艺术的天才,就是下功夫也无益。于是艺术方面就无学问可谈了。

              ②“天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③天才自然有一部分得诸遗传。有许多学者常欢喜替大创造家和大发明家理家谱,说莫扎特有几代祖宗会音乐,达尔文的祖父也是生物学家,曹操一家出了几个诗人。这种证据固然有相当的价值,但是它决不能完全解释天才。同父母的兄弟贤愚往往相差很远。曹操的祖宗有什么大成就呢?曹操的后裔又有什么大成就呢?

              ④天才A                  。假如莫扎特生在音阶简单、乐器拙陋的蒙昧民族中,也决不能作出许多著名的交响曲。“社会的遗产”是不可蔑视的。文艺批评家常欢喜说,伟大的人物都是他们的时代的骄子,艺术是时代和环境的产品。这话也不尽然。同是一个时代而成就却往往不同。英国在产生莎士比亚的时代和西班牙是一般隆盛,而当时西班牙并没有产生伟大的作者。B                     。美国的独立,法国的大革命在近代都是极重大的事件,而当时艺术却卑卑不足高论。伟大的艺术也不必有伟大的时代做背景。席勒和歌德的时代,德国还是一个没有统一的纷乱的国家。

              ⑤我承认遗传和环境的影响非常重大,但是我相信它们都不能完全解释天才。在固定的遗传和环境之下,个人还有努力的余地。遗传和环境对于人只是一个机会,一种本钱,至于能否利用这个机会,能否拿这笔本钱去做出生意来,则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有些人天资颇高而成就则平凡,他们好比有大本钱而没有做出大生意;也有些人天资并不特异而成就则斐然可观,他们好比拿小本钱而做出大生意。这中间的差别就在努力与不努力了。牛顿可以说是科学家中一个天才了,他常常说:“天才只是长久的耐苦。”这话虽似稍嫌过火,却含有很深的真理。只有死功夫固然不尽能发明或创造,但是能发明创造者却大半是下过死功夫来的。哲学中的康德、科学中的牛顿、雕刻图画中的米开朗琪罗、音乐中的贝多芬、书法中的王羲之、诗中的杜工部,这些实例已经够证明人力的重要,又何必多举呢?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③段中“有一部分”表明遗传只是影响天才的因素之一,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B.第⑤段运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两种论证方法论述了个人努力对于成为天才的重要影响。
              C.第⑤段中“稍嫌过火”的言外之意是牛顿的话有些绝对,只靠努力不一定能成为天才。
              D.本文层次清楚、详略得当、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成为天才的三个影响因素。
            • 6. 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驳论文,先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的谬论.
              B.《记承天寺夜游》.《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的作者分别是苏轼.范仲淹和欧阳修,他们都是宋代著名文学家.
              C.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D.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兴盛于宋代,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而李清照可以说是婉约词派的代表.
            • 7.

              阅读《兴趣与人生》一文,完成6-8题。 

                                兴趣与人生      冯友兰

                     小孩子的游戏,最有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在游戏中,小孩子做某种事,完全出于他的兴趣。他可以写字,但他并非欲成一书家。他可以画画,但他并非欲成一画家。他更非欲以写字或画画,得到所谓“世间名利恭敬”。他写字或画画,完全是无所为而为。他做某种事,完全是乘兴,他兴来则做,兴尽则止。所谓“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他做某种事皆是顺其自然,没有矫揉造作,所以他做某种事,是无所为而为,亦即无为。

                     当小孩子时候的游戏,是人生活中最快乐的一部分。道家的理想生活,就是这一类的生活。道家以为成人所以不能得到这一类的生活者,乃因受社会中各种制度的束缚。我们若能打破此种束缚,则此种生活即可得到。我们亦以为这种生活是快乐的,亦可以说是理想的生活,但社会中各种制度的束缚并不是容易被打破的。这些束缚不容易被打破,并不是因为人的革命的勇气不够,而是因为有些社会制度是任何社会存在所必需的。若打破这些,就取消了社会的存在。社会若不能存在,人亦不能存在,就是说,若没有社会,人就不能生活,更不用说快乐地生活。道家以为,无为的生活是快乐的,这是不错的。道家又以为,人在社会中,因受社会制度的束缚,以致人不能完全有这种生活,这亦是不错的。但道家因此即以为人可以完全不要社会制度,以求完全有这种生活,这是一种过于简单的办法,是不可行的。

                     照道家的说法,无论任何人总有他所感兴趣的事。我们看见有些人于闲暇时,什么事都不做,而蒙头大睡,或坐在那里胡思乱想,似乎是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而实在是他对于蒙头大睡,或胡思乱想,有很大的兴趣。既然任何人对于有些事总感兴趣,如果任何人都照着他的兴趣去做。则任何人都过着最快乐的生活,“各得其所”,真是再好没有的。或者可以问:如果人人都对于蒙头大睡感兴趣,如随其兴趣,则都蒙头大睡去了,又有谁去做事呢?人人都不做事,岂不大家都要饿死?道家于此可答:绝不会如此。有许多人对于蒙头大睡不感兴趣,如叫他终日蒙头大睡,他不但不以为乐,反以为苦。这些人如没有事做,反觉烦闷。所以有些人要“消闲”。所以要消闲者,即有些人有时感到闲得无聊不可耐,故需设法找点事做,将闲消去。忙人找闲,而闲人则找忙,所以,虽任何人都随着他的兴趣去做,天下事仍都是有人做的。

                     这是一个极端的说法。照这个极端的说法,自然有行不通、不可行之处。有些事显然是不容易使人感兴趣的,如在矿井里做工等。然而这些事还不能没有人做。在社会里,至少在有些时候,我们每个人都需做些我们所不感兴趣的事。这些事大概都是社会所必需的,所以我们对于它虽不感兴趣,但亦必须做之。社会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所以,我们对于社会都有一种起码的责任。这种起码的责任,不见得是每个人皆感兴趣的。所以,主张人皆随其兴趣去做的极端说法,如道家所说,是不可行的。不过这种说法如果不是极端的,则是可行的。这种说法在相当范围内,我们不能不说是真理。   (摘自《读者》2013年第l0期)

            • 8.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作者罗迦·费·因格,美国实业家,作者在此文中谈的是创造性思维的问题.
              B.《论读书》是一篇杂文,作者是英国的哲学家培根;《不求甚解》是一篇驳论文,先破后立,层层论证.
              C.《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丁肇中,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文中“格物”就是探究事物原理,“致知”就是获得了知识.
              D.《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是一篇驳论文,用驳论立论结合的方式批驳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错误论点,极大地鼓舞了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一片爱国的赤子之心.
            • 9.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单、直接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因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Y瘘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做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所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