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 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 我心里想, 这些无耻的东西, 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 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 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 (捶击桌子) 其实很简单, 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 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 在害怕啊! 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 特务们, 你们想想, 你们还有几天? 你们完了, 快完了! 你们以为打伤几个, 杀死几个, 就可以了事, 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 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 杀不完的! 要是这样可以的话, 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 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 你们看着我们人少, 没有力量? 告诉你们, 我们的力量大得很, 强得很! 看今天来的这些人, 都是我们的人, 都是我们的力量! 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 我们有这个信心: 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 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希特勒, 墨索里尼, 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 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 你们完了, 快完了! 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 我们看, 光明就在我们眼前, 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 争到光明! 我们的光明, 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热烈的鼓掌)

              (1) 选段中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观点的是哪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二段中“黑暗”和“光明”的含义各是什么?

              黑暗:_________。

              光明:__________。

              (3) 赏析下面的句子.

              (1) 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 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选文表达了闻一多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比坏心理腐蚀社会道德

              1近年来,一些领域的道德状况令人担忧:人际关系恶化、社会诚信缺失。更可怕的是,一些人其实已经看到了这种情况,但出于一己私利,不是努力去疗救它、修复它,而是自觉不自觉地甚至无所顾忌地参与到对它的进一步破坏中。

              2这些人之所以会这么做,并非是缺乏明辨是非好坏的能力,恰恰是在具备这种辨别能力的情况下仍然选择作恶和犯错。近几年流行的官场小说、宫斗剧就是这种社会风气投射到文艺创作中的一个结果。这些作品的一个共同主题是权谋:谁的权术高明谁就能在社会或职场的残酷“竞争”中胜出;好人斗不过坏人,好人只有变坏,变得比坏人更坏才能战胜坏人。电视剧《甄嬛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甄嬛刚入宫时还是一个心地善良、简单淳朴的女孩,但在残酷的宫廷环境中,时刻受到以皇后为首的宫廷势力的暗算和迫害。经历了一系列惨痛教训后,她终于懂得了一个“真理”:在残酷的宫廷斗争中,你必须比对手更加阴险毒辣,你的权术和阴谋必须高于对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也就是说,你必须更坏才能战胜对手。最后,甄嬛终于通过这种比坏的方式成功地加害皇后并取而代之,这就是《甄嬛传》传播和宣扬的价值观。

              3对比同样表现宫廷斗争主题的韩剧《大长今》,可以看出两者价值观的差异:大长今在残酷的宫廷斗争中同样受到恶势力的迫害,但她没有通过比坏的方式战胜后者,而是始终坚持自己的道德立场和做人原则。这样,作品的主题就是:只有坚持正义才能最终战胜邪恶。也许有人会说,《甄嬛传》比《大长今》更真实,因为生活就是只有学坏才能生存。且不说这种对生活的理解是否过于狭隘、偏激,退一步讲,文艺作品也应该高于现实而不是简单地复制现实。在评价历史题材作品时,最重要的标准不应是真实性标准,而是价值观标准。不正确的价值观会导致观众把不正确的生活理念带入现实社会。

              4我相信,绝大多数观众不可能没有基本的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不可能不知道甄嬛用来对付对手的权谋与诬陷手段是不对的甚至可耻的,但一些人仍然选择了以甄嬛为榜样,选择了以恶抗恶。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明知其恶而作之,明知其非而为之。这种犬儒主义和投机活动的大面积泛滥,将会对社会道德造成巨大腐蚀。

              5当然,文艺作品中的以恶抗恶、以坏抗坏的主题,根本问题还是现实社会存在鼓励学坏的土壤或鼓励作恶的环境。在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环境中,一个人如果学做遵纪守法的好人,用自己的行动去实施合乎道德的行为,有可能会发现自己和环境、和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发现自己总是吃亏,被嘲笑,被冷落;相反,做坏事、做不道德的事则可能风险很低,甚至没有风险。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不是人们缺乏分辨是非好坏的能力,而是他觉得没有必要非得去遵纪守法,也很难不做错事—更不要说做好事了。

                6在这种比坏心理的影响下,一些人不仅不会产生悔过与愧疚心理,相反还会产生冤屈和倒霉心理,或者投机与侥幸心理。即便他们真的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被绳之以法,也无法对整个社会产生警示意义,顶多只会觉得,这些人不过是倒霉蛋罢了,比他们更坏的还大有人在,而且一样过得很“潇洒”。

              7如果任由这样比下去,我们的社会、我们的道德只会越来越糟糕。要彻底改变这种犬儒主义的比坏风气,必须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培育诚信文化。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诚信文化也需要载体,更需要人去躬行。在这方面,我们的文艺作品肩负着重要的使命。除了加强维护诚信的制度建设,我们还必须“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应该成为每一位文艺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1) 本文所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 2、3两段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别简要分析

              (3) 比坏风气的盛行,会对社会道德造成怎样的腐蚀?

              (4) 第3段划线句“在评价历史题材作品时,最重要的标准不应是真实性标准,而是价值观标准”中的“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

            • 3.

              “跑得快”不如“跑得久”

              俞敏洪

              同济大学的同学们, 晚上好!

              ①没想到把我如此“高大”的形象放在大屏幕上, 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我相信同学们看到我的第一眼一定感到非常失望. 实际上, 每一个人都是非常普通的, 我们很多时候会发现, 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东西跟我们未来的幸福和成功其实没有多大的联系. 比如, 有人认为相貌、 学历、 成绩、 家庭背景跟未来的成功会有很多的联系, 但大部分基本无关, 比如说相貌: 如果说一个人的相貌和成功有关, 那就不会有马云和阿里巴巴、 淘宝网、 支付宝

            • 4.

              涵养文明,我们不能当看客

              ①这几天,两件发生在上海的事情,激起人们内心的波澜。先是上海徐家汇公园的一只黑天鹅被人偷走,成了他人的盘中餐,让人痛心不已;随后,一则视频在网上热传,一年轻男子在车厢内随地吐痰,同车的“上海阿姨”对其劝阻教育,还用纸巾替其擦去痰渍,被网友称赞“有素质有腔调”。两件事情,一正一反,但都指向同一个问题:文明素养。

              ②一个与现代文明接轨的社会,必定是一个有秩序的社会。个体的文明素养之所以不可或缺,就在于它是秩序的重要源泉。正如哲人所言,“文明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是使人在他纯粹的物质生活中也受形式的支配,使人在美的王国能够达到的范围内成为审美的人。”只不过,文明秩序不仅来源于“法”,也来源于“礼”;文明素养,不仅意味着对法律规则的遵守,更意味着对道德规范的恪守。

              ③今天,随着法治意识日渐在人们内心生根抽芽,对法治的认同不再是稀缺品,然而如何让道德规范成为自觉,却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公共场所随意吸烟,丝毫不理会他人的感受;出入地铁,撞了人却一句“对不起”都不愿多说;给共享单车上私锁,准备自用,还振振有词“大家都一样”……违反公德的行为,并不能完全交给法律追责,有的是因为法律管不着,有的是因为法律发挥作用有滞后性,公序良俗却须臾容不得破坏。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果说偷黑天鹅的行为,是非对错一目了然,是一堂公开的法治课,那么“上海阿姨”的举动则是用“坐而言”传递了文明追求,又以“起而行”捍卫了文明尊严。

              ④其实,经过这么多年的教育和努力,人们对于文明的认识已有巨大的进步。但有一个思想误区始终存在,即认为文明仅仅是个人之事,自己文明就行;他人文不文明,与己无关。毫无疑问,文明需要从自己做起,但并不意味着“一念唯己,了无他人”。某种意义上,文明的沉默,就是对不文明的纵容。面对不文明行为,倘若不挺身而出、予以制止,而是选择熟视无睹、听之任之,只会让这些行为不断风蚀文明的土壤,侵害价值的肌体。文明面前,没有“看客”。

              ⑤有学者曾总结,不文明现象之所以屡屡出现,根源于耻感的缺失。事实上,如果人们对不文明行为一味隐忍,不拿出较真劲儿与其“宣战”,耻感文化如何才能得以形成?有朋友曾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在超市冷柜选购冷冻食品,挑选完后,转身就走,把关闭冷柜推拉门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一位眼尖的老大爷看到,远远就喊道,“冷柜门咋不关啊?”超市里的消费者纷纷把目光聚焦到朋友那儿。一时间,朋友只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挂不住”。自此,随手关冷柜门成了他每次去超市都十分在意之事。“礼者,理也。”人人争当那位“上海阿姨”,社会实现共同治理,才能激发文明的耻感,让文明素养在人心里拔节生长,也才能让道德感如空气一样充盈社会。

              ⑥“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在于其国库的富足,不在于其城池的坚固,也不在于其公共建筑的华丽气派,而在于其公民的教养,在于人的文明、教化和品格,这才是它实际利害之所在、主要实力之所在、真正威力之所在。”文明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只要人人葆有“相善其群”的意识,以共治来治理不文明,用行动擦亮精神名片,文明观念的水位自然会随时间的推移,慢慢升高。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第①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请概括第⑤段观点,并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4) 请结合原文,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本文中得到的启示。

            • 5.

              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吗

              马云

              ①“当你不去旅行, 不去冒险, 不去拼一份奖学金, 不过没试过的生活, 整天挂着 QQ, 刷着微博, 逛着淘宝, 玩着网游, 干着我80 岁都能做的事, 你要青春干嘛?”你是否也曾被这句网传的流行语唤醒了心底那一丝早已沉寂的上进心? 锦瑟流年, 花开花落, 岁月蹉跎匆匆过, 而恰如同学少年, 在最能学习的时候你选择恋爱, 在最能吃苦的时候你选择安逸, 自恃年少, 却韶华倾负, 再无少年之时. 错过了人生最为难得的吃苦经历, 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就会浅薄.

              ②什么叫吃苦? 当你抱怨自己已经很辛苦的时候, 请看看那些透支着体力却依旧食不果腹的劳动者, 在办公室里整整资料能算吃苦?在有空调的写字楼里敲敲键盘算吃苦? 认真地看看书, 学学习, 算吃苦? 如果你为人生画出了一条很浅的吃苦底线, 就请不要妄图跨越深邃的幸福极限.

              ③当你看了« 杜拉拉升职记», 你觉得外企真好, 可以出入高档写字楼, 说着让人听不懂的英语, 拿着让人眼红的薪水; 当你看了« 亲密敌人», 你觉得投行男好帅, 开着凯迪拉克, 漫步澳大利亚的海滩, 随手签着几百万的合同; 当你看到一条精妙的广告赞不绝口, 你觉得做营销好潮, 可以把握市场脉搏, 纵情挥洒自己的创意; 当你看到一位做房地产的朋友, 每天和有钱人出入各种高档场所, 发着各种挥霍的微博,你觉得做房地产好赚钱; 当你看到一位快消人员满世界出差, 在各种地方住五星级酒店, 你觉得做快消好风光. 你疯狂地爱上了那种扬扬得意的状态, 却不曾想到你日思夜想称之为梦想的状态, 其实并不等于你看到的那样简单.

              ④他所吃的苦, 是早就开始每天只睡三个小时, 从 N 年前的数据查到昨天, 一点点地做着细致无比的分析; 他所吃的苦, 是为了去争取一个客户, 挤在一辆卧铺大巴车上, 冒着被偷被抢被撞车的风险, 一边敲邮件, 一边环顾周围诧异的眼神; 他所吃的苦, 是为了一套更合理更系统的管理方法, 而不断地和各个领导去磨合, 去询问, 去思考; 他所吃的苦, 是为了签下一个大订单, 自己一个人在他乡, 看着别人世界中的团圆, 装饰着自己的相思梦; 他所吃的苦, 是为了一个上市项目, 在三天之内自学几十万字的材料, 让自己在3 天之内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一个行家. 他也曾许多次摔倒在泥土里, 甚至让别人从自己的身体上踩过去.

              ⑤他成功地取得了让人望尘莫及的荣耀, 只因为他是一个懂得吃苦的人, 能够承担得起那种厚重的魅力. 他辛勤工作的身影, 他随时洋溢的才华, 他的一切禁得起岁月的推敲.

              ⑥亲爱的朋友, 如果老天善待你, 给了你优越的生活, 请不要收敛了自己的斗志; 如果老天对你百般设障, 更请不要磨灭了对自己的信心和向前奋斗的勇气. 当你想要放弃了, 一定要想想那些睡得比你晚、 起得比你早、 跑得比你卖力、 天赋还比你高的牛人, 他们早已在晨光中跑向那个你永远只能眺望的远方.

              ⑦在你经历过风吹雨打之后, 也许会伤痕累累, 但是当雨后的第一缕阳光投射到你那苍白、 憔悴的脸庞上时, 你应该欣喜若狂, 并不是因为阳光的温暖, 而是在苦了心志, 劳了筋骨, 饿了体肤之后, 你毅然站立在前进的路上, 做着坚韧上进的自己. 其实你现在在哪里, 并不是那么重要. 只要你有一颗永远向上的心, 你终究会找到那个属于你自己的方向.

              ⑧所以, 请不要在最能吃苦的时候选择安逸, 没有人的青春是在红地毯上走过, 既然梦想成为那个别人无法企及的自我, 就应该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为了到达终点, 付出别人无法企及的努力.

              (1)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分析第③④⑤段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结合第⑥ ⑦ 段的内容, 从人称运用以及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谈天才朱光潜

              ①生来死去的人何只恒河沙数?真正的大诗人和大艺术家是在一口气里就可以数得完的。何以同是人,有的能创造,有的不能创造呢?在一般人看,这全是由于天才的厚薄。他们以为艺术全是天才的表现,于是天才成为懒人的借口。聪明人说,我有天才,有天才何事不可为?用不着去下功夫。迟钝人说,我没有艺术的天才,就是下功夫也无益。于是艺术方面就无学问可谈了。

              ②“天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③天才自然有一部分得诸遗传。有许多学者常欢喜替大创造家和大发明家理家谱,说莫扎特有几代祖宗会音乐,达尔文的祖父也是生物学家,曹操一家出了几个诗人。这种证据固然有相当的价值,但是它决不能完全解释天才。同父母的兄弟贤愚往往相差很远。曹操的祖宗有什么大成就呢?曹操的后裔又有什么大成就呢?

              ④天才A                  。假如莫扎特生在音阶简单、乐器拙陋的蒙昧民族中,也决不能作出许多著名的交响曲。“社会的遗产”是不可蔑视的。文艺批评家常欢喜说,伟大的人物都是他们的时代的骄子,艺术是时代和环境的产品。这话也不尽然。同是一个时代而成就却往往不同。英国在产生莎士比亚的时代和西班牙是一般隆盛,而当时西班牙并没有产生伟大的作者。B                     。美国的独立,法国的大革命在近代都是极重大的事件,而当时艺术却卑卑不足高论。伟大的艺术也不必有伟大的时代做背景。席勒和歌德的时代,德国还是一个没有统一的纷乱的国家。

              ⑤我承认遗传和环境的影响非常重大,但是我相信它们都不能完全解释天才。在固定的遗传和环境之下,个人还有努力的余地。遗传和环境对于人只是一个机会,一种本钱,至于能否利用这个机会,能否拿这笔本钱去做出生意来,则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有些人天资颇高而成就则平凡,他们好比有大本钱而没有做出大生意;也有些人天资并不特异而成就则斐然可观,他们好比拿小本钱而做出大生意。这中间的差别就在努力与不努力了。牛顿可以说是科学家中一个天才了,他常常说:“天才只是长久的耐苦。”这话虽似稍嫌过火,却含有很深的真理。只有死功夫固然不尽能发明或创造,但是能发明创造者却大半是下过死功夫来的。哲学中的康德、科学中的牛顿、雕刻图画中的米开朗琪罗、音乐中的贝多芬、书法中的王羲之、诗中的杜工部,这些实例已经够证明人力的重要,又何必多举呢?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③段中“有一部分”表明遗传只是影响天才的因素之一,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B.第⑤段运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两种论证方法论述了个人努力对于成为天才的重要影响。
              C.第⑤段中“稍嫌过火”的言外之意是牛顿的话有些绝对,只靠努力不一定能成为天才。
              D.本文层次清楚、详略得当、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成为天才的三个影响因素。
            • 7.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⑤段加下划线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恰与够

              ①在造“够”字时,仓颉为难了,天下什么东西有个够呢?冥思很久没有想出来,只好去请教黄帝。黄帝想了想说:“民用五材(金木水火土),再多都不够,唯有多余的话,半句都嫌多!”仓颉击节赞叹:对,就是这个——够!

              ②但是对“够”的程度把握是困难的,什么时候够了?什么情况下够了?什么程度才叫够了?很难有个量化。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开始列举了许多山名,后来一句“环滁皆山也”囊括了,这五个字就是正好,就够了。郭沫若写剧本,有一句“你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有人说,这样情绪表达不够,改为“你这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更好,郭氏拜之为一字师。

              ③文章如此,说话也是如此。有个相声模拟公交上劝架,前面义正词严大方得体,后面来一句“什么玩意儿”,坏了。这样的事生活里很多,不只是笑话。一次我劝一个孤僻偏执的朋友,前面说得他引为知己,后面加了一句“你这种人也只有我能理解”,结果给人轰出来了。

              ④文章“过了”或“不够”,大不了不够好,没多大问题,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往大得多,孔融、杨修、祢衡等还因此丢了性命。这样的事毕竟少,“够”字造出来,当然不仅仅专门用做说话写文章的。对物质攫取的态度,“够”更难掌握。

              ⑤没人嫌钱多,这是句老实话。取之有道还好,大不了穷于追逐,忘了生活的乐趣,若是取之无道,那么欲望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往往要犯事。权位也是,名誉也是,一上道就高速向前,如果不慎思,很难遽然而惊:可够了啊?

              ⑥范蠡功成而退,并留一书给大夫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子何不去?”文种没走,结果被害死了。“够”的领会与否,关系到生死。王翦出战,带兵六十万,一路走一路派勤务兵和始皇帝讨价还价,要“美田宅甚众”,一连五次,谋士说:“将军,是不是太过了?”王翦大笑道,皇帝见我求田问舍贪图富贵,反而放心我了!看来,够与不够,真的是要悟性的。王翦果然无恙,得以寿终正寝。

              ⑦什么时候是够?有词叫“恰好”“恰巧”“恰恰”,都是“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不可”的“够”。恰是“合心”,合乎心意就好,心满意足就够,可是前提是“心”要知足。知足的心来自对欲望的控制,对人生的理解,所以“恰”字造得好,也不好,因为心真的难以控制啊,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体会那个“够”。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往大得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试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④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与善人游 潜自有润

              ①友善,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范畴。友善,就是指亲密友好、亲近和睦、相与为善。友善的“友”,古代指志趣相同、彼此交好的人。郑玄注《周礼》“联朋友”说:“同师曰朋,同志曰友。”友善的“善”,内涵则更加丰富:或指吉祥、美好,如《礼记·中庸》说:“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或指善行、善事、善人,如《易·坤》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或指好处、优点,如《管子·小称》说:“我有善则立誉我,我有过则立毁我。”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明确提出:“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善人者,人亦善之。”而老子《道德经》中的名言“上善若水”,至今广为传颂。

              ②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范畴,内涵十分丰富,包括谦敬雅量,帮扶互助;先人后己,礼让待人;同声相求,宽厚相待;平等交往,助人为乐;等等。友善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建立友好关系的黏合剂。今天,我们倡导友善价值观,是对古代友善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旨在形成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

              ③倡导友善价值观,需要心怀善意。《抱朴子·微旨》说:“与善人游,如行雾中;虽不濡湿,潜自有润。”意思是说,与友善高尚的人交游往来,就好像在浓雾中行走,虽然看不出明显被沾湿,但在不知不觉、无声无息中就被滋润了。可以说,在一个人应该具备的种种素质中,友善乃是最基本的素质。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幅图画,那么,友善就是这幅图画最亮丽的底色。

              ④倡导友善价值观,需要宽容待人。友善,就是要以德为邻,心地宽厚。友善包含宽容待人的含义。宽,《说文解字》解释是:“屋宽大也。”《尔雅·释言》解释是:“宽,绰也。”可见“宽”字的本义,一是指屋宇广大,二是指衣衫宽绰而有余裕的样子。引申到人际方面则指人要度量恢宏,能容事、容物、容众,容人之不足,容他人之所不能容。《论语·阳货》中说:“宽则得众。”就是说只有宽厚、宽容、宽松,才能得到众人的拥护。在人与人交往中,应不断培育友善宽容之德,既使他人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暖和光明,又显示自己流畅潇洒的君子之风。

              ⑤倡导友善价值观,还要助人为乐。在友善的价值观中,还包含助人为乐的意思。助人为乐,顾名思义就是以帮助别人为快乐。帮助别人,可以使自己快乐起来,因为自己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到了道德上的升华和精神上的愉悦。“分人一叶,即为浓荫。”在日常生活中,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们不妨充满善意地援手相助、雪中送炭。助人为乐,一个更高境界就是心甘情愿为人梯、乐把金针度与人。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的忘我境界,一种希望后来者踩着自己的肩膀攀登上更高山峰的崇高境界。

              ⑥心怀善意、宽容待人、助人为乐,追求这种难得的人生佳境,会使人看到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东西,从而更加努力向善。于是,个善变为群善,小善积为大善。善与善手拉起手,一个善点一个善点就形成了一条善的线;善与善肩并着肩,一条善线一条善线就织成了一张善的网;一张善的网一张善的网拼接起来,就形成了一望无际的友善原野。

              ⑦友善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优秀道德传统,中国共产党人发扬光大了这一优秀传统。如果说友善意味着志同道合、友善的基础是志同道合,那么,在当代中国,我们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之“志”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之“道”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我们每个人的追求都融入国家和民族的梦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共同奋进,这既是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的时代要求,也是我们努力奋斗、不懈追求的一个崇高目标——修善行以结善果、养大德以成大业。

              (1) 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 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任选一种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3)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4) 请为第④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 10.

              魅力

                  ①魅力,即对人的吸引力。

                  ②文章有魅力,人们就喜欢看。人有魅力,别人就想与之亲近,就想与之交往。

                  ③人的魅力有三个层次。

                  ④一是容貌、仪表的魅力。人长得美,打扮得体,别人就爱多看一眼,在街上行走,有人想靠得近一点,或者“回头率”高。漂亮不完全等于美,美的内涵要丰富一些。有的人漂亮,还浓妆艳服,并不一定美,总觉得差点什么。差什么呢?风度。风度是打扮不出来的。

                  ⑤二是人格、道德修养的魅力。有些人长得不算漂亮,也不一定有权有势,也不一定著书立说,但别人爱接近他,向他讨见识,请求他的帮助。他不一定显山露水,也不一定谄媚,也不笼络,但就是有凝聚力。找找原因,就是他的人格,他的道德修养的魅力。人的第一要义,是真诚。这是一切偷奸耍滑、惹是生非、玩弄权术的人所不理解的,也是无法企及的。

                  ⑥三是思想的魅力。有的人为享受而活着,也有的人为思想而活着。当然他活着也得吃饭穿衣。一切实践,一切活动,都是他思维的材料。他在不停地思考,思想有时如电石火花,稍纵即逝,他努力捕捉,唯恐它溜走了。一种思想,如一把利剑,能斩乱麻,能开混沌,甚至能照亮黑夜。能成体系者,就是家了。思想家也不是神,也会犯错误。犯错误的思想家仍是思想家,他的思想贮存在他的著作、他的言论里,仍是这个世界的精神财富。思想的魅力是人的最高屡次的魅力。它高于人格、道德修养的魅力,更高于容貌、仪表的魅力,

              它不仅有吸引力、凝聚力,而且有影响力。平常说,某某有头脑,大抵是说他有思想。做个有思想的人吧!大而言之,时代呼唤思想家!

              (1)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如果将第④段画线句改为陈述句,其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
              (3) 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4) 你是否认为自己有魅力,你认为怎样做会使自己更有魅力呢?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