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 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 我心里想, 这些无耻的东西, 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 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 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 (捶击桌子) 其实很简单, 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 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 在害怕啊! 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 特务们, 你们想想, 你们还有几天? 你们完了, 快完了! 你们以为打伤几个, 杀死几个, 就可以了事, 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 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 杀不完的! 要是这样可以的话, 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 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 你们看着我们人少, 没有力量? 告诉你们, 我们的力量大得很, 强得很! 看今天来的这些人, 都是我们的人, 都是我们的力量! 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 我们有这个信心: 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 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希特勒, 墨索里尼, 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 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 你们完了, 快完了! 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 我们看, 光明就在我们眼前, 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 争到光明! 我们的光明, 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热烈的鼓掌)

              (1) 选段中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观点的是哪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二段中“黑暗”和“光明”的含义各是什么?

              黑暗:_________。

              光明:__________。

              (3) 赏析下面的句子.

              (1) 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 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选文表达了闻一多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知识能用才是力量

              我一向认为“知识能用才是力量”,对国学的看法也不例外。

              所谓国学,在我看来就是研究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典籍)的学问。这种学问有什么用?可以先从挖掘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思维经验来说,这种思维经验有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古人总结的某种思维经验,虽然现在今人已有更为高深、准确的认识,然而古人却有其独特的感悟,今人看了仍能启益心智。这便有用。例如《老子》讲的辩证法是朴素的,当然不及现代的唯物辩证法高深、准确,但《老子》的有些阐述却相当精辟,因此至今看来仍有打动人心的力度。【甲】现在造房子用砖块、预制板之类,这便是“有”;但如果“有”过了度,整个空间都被建筑材料砌满了,请问那房子还有什么用?又如欧阳修的名作《五代史伶官传序》,其中反对天命论的彻底性不仅比不上后世的唯物论,甚至还比不上某些先秦思想家。文中所讲的“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也很一般化,近似“老生常谈”。但欧阳修在论证这些道理的时候,却用了生动的事例,并以富有感情色彩的笔墨表述了他的深刻体会,于是这篇文章便也能打动人心。像这样的文章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深远的不乏其例。__  (1)  __。第二个层次是__  (2)  __。这就显然更表现了有中国特色的独创性,因而不但有用,而且大有研究之必要。这种思维经验在中国思想史中是不乏其例的,但为了更少疑义而易于论述,不妨以中国艺术史中的思维经验为例。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以“气韵生动”为绘画“六法”之首,从那以后,中国画家无不追求“气韵”,中国有经验的欣赏者也都能从优秀的画作中感知“气韵”,这说明“气韵”作为一种美的表现的确存在,然而至今无人能说清楚它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能达到“气韵生动”。【乙】像这样的概念在中国艺术史上频繁出现的多达数十。每一个概念都像一把钥匙,能打开一座中国的艺术宝库,研究这些定会意义重大。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用有益的东西,加以挖掘、筛选、阐释与发扬,便是国学的任务。这个国学的概念,其内涵比旧的以“整理国故”、考校古籍为主的“国学”是大得多了;研究的动机也不完全相同。因为从前研究“国学”有逃避现实的因素在,现在研究国学则是面向现实的。因此新的国学研究必须大大增加对现实有用有益的内容,以利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的建设;国学的发展也必将因此而获得新的强大的生命力。但新的国学研究既然有艰巨的去伪存真、去芜存精的任务,那就必须充分继承和发扬从前“国学”研究中那种求真求实、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也必须充分利用从前“国学”研究中的正确方法与丰富成果。

              国学要真正能对现实有用,看来一方面不能对传统文化采取“玩儿”的态度,更不能把它当作“模特”,常常穿了不断变化的“时装”来表演;但另一方面恐怕也不能一味强调“坐冷板凳”,“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因为任何学问要对现实有用,都必须了解现实,甚至还要转变观念,才能使真才实学与客观实际挂钩对口,从而有的放矢地解决实际问题。

              (选自《金开诚学术文化随笔》)

              根据文意,请在文中(1)(2)两处补充恰当的语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比坏心理腐蚀社会道德

              1近年来,一些领域的道德状况令人担忧:人际关系恶化、社会诚信缺失。更可怕的是,一些人其实已经看到了这种情况,但出于一己私利,不是努力去疗救它、修复它,而是自觉不自觉地甚至无所顾忌地参与到对它的进一步破坏中。

              2这些人之所以会这么做,并非是缺乏明辨是非好坏的能力,恰恰是在具备这种辨别能力的情况下仍然选择作恶和犯错。近几年流行的官场小说、宫斗剧就是这种社会风气投射到文艺创作中的一个结果。这些作品的一个共同主题是权谋:谁的权术高明谁就能在社会或职场的残酷“竞争”中胜出;好人斗不过坏人,好人只有变坏,变得比坏人更坏才能战胜坏人。电视剧《甄嬛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甄嬛刚入宫时还是一个心地善良、简单淳朴的女孩,但在残酷的宫廷环境中,时刻受到以皇后为首的宫廷势力的暗算和迫害。经历了一系列惨痛教训后,她终于懂得了一个“真理”:在残酷的宫廷斗争中,你必须比对手更加阴险毒辣,你的权术和阴谋必须高于对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也就是说,你必须更坏才能战胜对手。最后,甄嬛终于通过这种比坏的方式成功地加害皇后并取而代之,这就是《甄嬛传》传播和宣扬的价值观。

              3对比同样表现宫廷斗争主题的韩剧《大长今》,可以看出两者价值观的差异:大长今在残酷的宫廷斗争中同样受到恶势力的迫害,但她没有通过比坏的方式战胜后者,而是始终坚持自己的道德立场和做人原则。这样,作品的主题就是:只有坚持正义才能最终战胜邪恶。也许有人会说,《甄嬛传》比《大长今》更真实,因为生活就是只有学坏才能生存。且不说这种对生活的理解是否过于狭隘、偏激,退一步讲,文艺作品也应该高于现实而不是简单地复制现实。在评价历史题材作品时,最重要的标准不应是真实性标准,而是价值观标准。不正确的价值观会导致观众把不正确的生活理念带入现实社会。

              4我相信,绝大多数观众不可能没有基本的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不可能不知道甄嬛用来对付对手的权谋与诬陷手段是不对的甚至可耻的,但一些人仍然选择了以甄嬛为榜样,选择了以恶抗恶。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明知其恶而作之,明知其非而为之。这种犬儒主义和投机活动的大面积泛滥,将会对社会道德造成巨大腐蚀。

              5当然,文艺作品中的以恶抗恶、以坏抗坏的主题,根本问题还是现实社会存在鼓励学坏的土壤或鼓励作恶的环境。在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环境中,一个人如果学做遵纪守法的好人,用自己的行动去实施合乎道德的行为,有可能会发现自己和环境、和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发现自己总是吃亏,被嘲笑,被冷落;相反,做坏事、做不道德的事则可能风险很低,甚至没有风险。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不是人们缺乏分辨是非好坏的能力,而是他觉得没有必要非得去遵纪守法,也很难不做错事—更不要说做好事了。

                6在这种比坏心理的影响下,一些人不仅不会产生悔过与愧疚心理,相反还会产生冤屈和倒霉心理,或者投机与侥幸心理。即便他们真的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被绳之以法,也无法对整个社会产生警示意义,顶多只会觉得,这些人不过是倒霉蛋罢了,比他们更坏的还大有人在,而且一样过得很“潇洒”。

              7如果任由这样比下去,我们的社会、我们的道德只会越来越糟糕。要彻底改变这种犬儒主义的比坏风气,必须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培育诚信文化。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诚信文化也需要载体,更需要人去躬行。在这方面,我们的文艺作品肩负着重要的使命。除了加强维护诚信的制度建设,我们还必须“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应该成为每一位文艺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1) 本文所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 2、3两段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别简要分析

              (3) 比坏风气的盛行,会对社会道德造成怎样的腐蚀?

              (4) 第3段划线句“在评价历史题材作品时,最重要的标准不应是真实性标准,而是价值观标准”中的“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

            • 4.

              把生命放在征途 

              陈凌

              或是“怕长胖”,或是“为健康”,或是要“练肌肉”,身边不少朋友都给自己制订了一个详细的健身计划。不过,从结果来看,却往往是刚开始热火朝天,越到后面越没啥动力,到最后只能草草结尾。真正能按计划坚持练下来的,并没有几个。不只是健身,工作、生活中,类似的前紧后松、前热后冷的现象,并不少见。 

              为什么没能坚持下来?一说起原因,几个回答很具代表性,“工作太忙,没时间”“生活太累,没精力”“雾霾太多,没条件”。事实真是如此么?这些回答,不外乎是说,外部不可抗因素太多,心有余而力不足。但仔细想想,工作再忙,一周总能挤出个把小时去锻炼吧?生活压力大,跑跑步、出出汗,不正是舒缓压力的有效方式么?这样看来,所谓的原因,其实不过是不想坚持的托词。 

              “早成者未必有成,晚达者未必不达”。这里面的道理就在于,很多事情没有做成,并不是因为目标难以达成,而是我们不想去做、没有去做。《孟子》里有一个“不能”和“不为”之辩。“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前紧后松、前热后冷的情况之所以存在,并非由于“不能”,而在于“不为”。就像毛泽东同志当年所批评的那样,有的人“仅仅把箭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声赞曰:‘好箭!好箭!’却老是不愿意放出去”。如此,别说完成目标了,就是有所进步,恐怕都并非易事。 

              一句话说得好,“大多数人想改造这个世界,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一些人之所以会成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之所以会在“为”与“不为”之间打转,说到底,还是意志不够坚定。有人曾问一位企业家成功的秘诀,他回答道,关键是要提升自己的承压能力,“别人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我是到了黄河心也不死,因为造一座桥就过去;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因为搭个梯子就过去。”人一旦有了坚定的意志,就有了开垦人生荒原的铧犁,驰而不息、勇往直前,自不是难事。相反,犹犹豫豫,总想偷个懒、缓口气、歇歇脚,前程荒废不说,就算别人想拉一把,都找不到你的手在哪里。

              人生处处有起点,比起畏葸不前,再晚的出发都不算晚。想起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外语学习班,报名时,来了一位老者,工作人员以为他是来给孩子报名,一问才知道,他是给自己报名。工作人员稍有不解,问他几岁,老人回答是六十八。这么高的年纪,学完课程,至少要两年,“可两年后您都七十了!”老人却不以为意,笑着反问道:“你以为我如果不学,两年后就是六十六了吗?”这一问,问到了紧要处。事实上,人生从来没有什么太晚,所谓的太晚,不过是个人意志摇摆,或自弃于晚不达,或早成而不努力,结果蹉跎岁月,消磨时光。问题是,你可以犹豫拖延,时间却不会。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要挥洒了汗水,剩下的,不妨就交给时间吧。 

              曾读到一首名为《船》的诗,诗中写道:“只要我还有一根完整的龙骨,绝不驶进避风的港湾;把生命放在征途上,让勇敢来决定道路的宽窄、长短。”我想,这才是一个想拥抱独属于自己未来的人应有的模样。 

              (1) 选文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 联系语境,简略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1)就算别人想拉一把,都找不到你的手在哪里。 

              (2)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3) 选文运用了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的方法。请分别举例说明。

              (4) 作者说“再晚出发都不算晚”。若为这一分论点补充论据,下列不能作为它的论据的一项是( )

              A.曹操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B.近人吴兆江说:“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C.乾隆十四年,已届不惑的李绿园回到故园,以“载道”的严肃态度,开始了《歧路灯》的创作。终其一生心血,洋洋70万字,写成108回,至70岁才脱稿刻印。 

              D.华罗庚小时候家庭贫穷,初中毕业就失学,他先后在小杂货铺做工,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当管理员。他边工作边自学,28岁当上西南联大教授。

            • 5.

              “跑得快”不如“跑得久”

              俞敏洪

              同济大学的同学们, 晚上好!

              ①没想到把我如此“高大”的形象放在大屏幕上, 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我相信同学们看到我的第一眼一定感到非常失望. 实际上, 每一个人都是非常普通的, 我们很多时候会发现, 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东西跟我们未来的幸福和成功其实没有多大的联系. 比如, 有人认为相貌、 学历、 成绩、 家庭背景跟未来的成功会有很多的联系, 但大部分基本无关, 比如说相貌: 如果说一个人的相貌和成功有关, 那就不会有马云和阿里巴巴、 淘宝网、 支付宝

            • 6.

              涵养文明,我们不能当看客

              ①这几天,两件发生在上海的事情,激起人们内心的波澜。先是上海徐家汇公园的一只黑天鹅被人偷走,成了他人的盘中餐,让人痛心不已;随后,一则视频在网上热传,一年轻男子在车厢内随地吐痰,同车的“上海阿姨”对其劝阻教育,还用纸巾替其擦去痰渍,被网友称赞“有素质有腔调”。两件事情,一正一反,但都指向同一个问题:文明素养。

              ②一个与现代文明接轨的社会,必定是一个有秩序的社会。个体的文明素养之所以不可或缺,就在于它是秩序的重要源泉。正如哲人所言,“文明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是使人在他纯粹的物质生活中也受形式的支配,使人在美的王国能够达到的范围内成为审美的人。”只不过,文明秩序不仅来源于“法”,也来源于“礼”;文明素养,不仅意味着对法律规则的遵守,更意味着对道德规范的恪守。

              ③今天,随着法治意识日渐在人们内心生根抽芽,对法治的认同不再是稀缺品,然而如何让道德规范成为自觉,却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公共场所随意吸烟,丝毫不理会他人的感受;出入地铁,撞了人却一句“对不起”都不愿多说;给共享单车上私锁,准备自用,还振振有词“大家都一样”……违反公德的行为,并不能完全交给法律追责,有的是因为法律管不着,有的是因为法律发挥作用有滞后性,公序良俗却须臾容不得破坏。从这个角度出发,如果说偷黑天鹅的行为,是非对错一目了然,是一堂公开的法治课,那么“上海阿姨”的举动则是用“坐而言”传递了文明追求,又以“起而行”捍卫了文明尊严。

              ④其实,经过这么多年的教育和努力,人们对于文明的认识已有巨大的进步。但有一个思想误区始终存在,即认为文明仅仅是个人之事,自己文明就行;他人文不文明,与己无关。毫无疑问,文明需要从自己做起,但并不意味着“一念唯己,了无他人”。某种意义上,文明的沉默,就是对不文明的纵容。面对不文明行为,倘若不挺身而出、予以制止,而是选择熟视无睹、听之任之,只会让这些行为不断风蚀文明的土壤,侵害价值的肌体。文明面前,没有“看客”。

              ⑤有学者曾总结,不文明现象之所以屡屡出现,根源于耻感的缺失。事实上,如果人们对不文明行为一味隐忍,不拿出较真劲儿与其“宣战”,耻感文化如何才能得以形成?有朋友曾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在超市冷柜选购冷冻食品,挑选完后,转身就走,把关闭冷柜推拉门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一位眼尖的老大爷看到,远远就喊道,“冷柜门咋不关啊?”超市里的消费者纷纷把目光聚焦到朋友那儿。一时间,朋友只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挂不住”。自此,随手关冷柜门成了他每次去超市都十分在意之事。“礼者,理也。”人人争当那位“上海阿姨”,社会实现共同治理,才能激发文明的耻感,让文明素养在人心里拔节生长,也才能让道德感如空气一样充盈社会。

              ⑥“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在于其国库的富足,不在于其城池的坚固,也不在于其公共建筑的华丽气派,而在于其公民的教养,在于人的文明、教化和品格,这才是它实际利害之所在、主要实力之所在、真正威力之所在。”文明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只要人人葆有“相善其群”的意识,以共治来治理不文明,用行动擦亮精神名片,文明观念的水位自然会随时间的推移,慢慢升高。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第①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请概括第⑤段观点,并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4) 请结合原文,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本文中得到的启示。

            • 7.

              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吗

              马云

              ①“当你不去旅行, 不去冒险, 不去拼一份奖学金, 不过没试过的生活, 整天挂着 QQ, 刷着微博, 逛着淘宝, 玩着网游, 干着我80 岁都能做的事, 你要青春干嘛?”你是否也曾被这句网传的流行语唤醒了心底那一丝早已沉寂的上进心? 锦瑟流年, 花开花落, 岁月蹉跎匆匆过, 而恰如同学少年, 在最能学习的时候你选择恋爱, 在最能吃苦的时候你选择安逸, 自恃年少, 却韶华倾负, 再无少年之时. 错过了人生最为难得的吃苦经历, 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就会浅薄.

              ②什么叫吃苦? 当你抱怨自己已经很辛苦的时候, 请看看那些透支着体力却依旧食不果腹的劳动者, 在办公室里整整资料能算吃苦?在有空调的写字楼里敲敲键盘算吃苦? 认真地看看书, 学学习, 算吃苦? 如果你为人生画出了一条很浅的吃苦底线, 就请不要妄图跨越深邃的幸福极限.

              ③当你看了« 杜拉拉升职记», 你觉得外企真好, 可以出入高档写字楼, 说着让人听不懂的英语, 拿着让人眼红的薪水; 当你看了« 亲密敌人», 你觉得投行男好帅, 开着凯迪拉克, 漫步澳大利亚的海滩, 随手签着几百万的合同; 当你看到一条精妙的广告赞不绝口, 你觉得做营销好潮, 可以把握市场脉搏, 纵情挥洒自己的创意; 当你看到一位做房地产的朋友, 每天和有钱人出入各种高档场所, 发着各种挥霍的微博,你觉得做房地产好赚钱; 当你看到一位快消人员满世界出差, 在各种地方住五星级酒店, 你觉得做快消好风光. 你疯狂地爱上了那种扬扬得意的状态, 却不曾想到你日思夜想称之为梦想的状态, 其实并不等于你看到的那样简单.

              ④他所吃的苦, 是早就开始每天只睡三个小时, 从 N 年前的数据查到昨天, 一点点地做着细致无比的分析; 他所吃的苦, 是为了去争取一个客户, 挤在一辆卧铺大巴车上, 冒着被偷被抢被撞车的风险, 一边敲邮件, 一边环顾周围诧异的眼神; 他所吃的苦, 是为了一套更合理更系统的管理方法, 而不断地和各个领导去磨合, 去询问, 去思考; 他所吃的苦, 是为了签下一个大订单, 自己一个人在他乡, 看着别人世界中的团圆, 装饰着自己的相思梦; 他所吃的苦, 是为了一个上市项目, 在三天之内自学几十万字的材料, 让自己在3 天之内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一个行家. 他也曾许多次摔倒在泥土里, 甚至让别人从自己的身体上踩过去.

              ⑤他成功地取得了让人望尘莫及的荣耀, 只因为他是一个懂得吃苦的人, 能够承担得起那种厚重的魅力. 他辛勤工作的身影, 他随时洋溢的才华, 他的一切禁得起岁月的推敲.

              ⑥亲爱的朋友, 如果老天善待你, 给了你优越的生活, 请不要收敛了自己的斗志; 如果老天对你百般设障, 更请不要磨灭了对自己的信心和向前奋斗的勇气. 当你想要放弃了, 一定要想想那些睡得比你晚、 起得比你早、 跑得比你卖力、 天赋还比你高的牛人, 他们早已在晨光中跑向那个你永远只能眺望的远方.

              ⑦在你经历过风吹雨打之后, 也许会伤痕累累, 但是当雨后的第一缕阳光投射到你那苍白、 憔悴的脸庞上时, 你应该欣喜若狂, 并不是因为阳光的温暖, 而是在苦了心志, 劳了筋骨, 饿了体肤之后, 你毅然站立在前进的路上, 做着坚韧上进的自己. 其实你现在在哪里, 并不是那么重要. 只要你有一颗永远向上的心, 你终究会找到那个属于你自己的方向.

              ⑧所以, 请不要在最能吃苦的时候选择安逸, 没有人的青春是在红地毯上走过, 既然梦想成为那个别人无法企及的自我, 就应该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为了到达终点, 付出别人无法企及的努力.

              (1)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分析第③④⑤段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结合第⑥ ⑦ 段的内容, 从人称运用以及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