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他对独立的要求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和他出去,他不愿让人搀他的手了。一只胖胖的手在我的手掌里,像一条倔强的活鱼一样挣扎着。有一次,我带他去买东西,他提出要让他自己买。我交给他一角钱。他攥着钱,走近了柜台,忽又胆怯起来。我说:“你交上钱,我帮你说好了。”“不要,不要,我自己说。”他说。到了柜台跟前,他又嘱咐我一句:“你不要讲话噢!”营业员终于过来了,他脸色有点儿紧张,勇敢地开口了:“同志,买,买,买,……”他忘了他要买什么东西了。我终于忍不住了:“买一包山楂片。”他好久没说话,潦草地吃着山楂片,神情有些沮丧,我有点后悔起来。后来,他会自个儿拿着五个汽水瓶和一元钱到门口小店换橘子水了。他是一定要自己去的。假如有人不放心,跟在他后面,他便停下脚步不走了:“你回去,回去嘛!”我只得由他去了。他买橘子水日益熟练起来,情绪日益高涨,最终成了一种可怕的狂热。为了能尽快地拿着空瓶再去买,他便飞快而努力地喝橘子水。一个炎热的下午,我从外面回来,见他正在门口小店买橘子水。他站在冰箱前头,露出半个脑袋。营业员只顾和几个成人做生意,看都不看他一眼。他满头大汗地、耐心地等待着。我极想走过去帮他叫一声“同志”,可最后还是忍住了。

              (1)本语段写了哪两件事来表现他对独立的要求?                                              


              (2)“他好久没说话,潦草地吃着山楂片,神情有些沮丧”这句话体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3)“我极想走过去帮他叫一声“同志”,可最后还是忍住了。”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 2.

              你是我一生的陪伴

                                                       刘墉

                 小时候,父亲常带她去爬山,站在山头远眺台北的家。

                 有一年深秋,看着满山飞舞的白芒花,父亲指着山说:“爸爸就在这儿买块寿地吧!”

                 “什么叫寿地?”“寿地就是死了之后,做坟墓的地方。”父亲拍拍她的头。她不高兴,一甩头,走到山边。父亲过去,蹲下身,搂着她,笑笑:“好看着你呀!”

                 十多年后,她出国念书回来,又跟着父亲爬上山头。

                 原本空旷的山,已经盖满了坟,父亲带她从坟间一条小路走上去,停在一个红色花岗石的坟前。碑上空空的,一个字也没有。四周的小柏树,像是新种的。

                 “瞧!坟做好了。”父亲笑着,“爸爸自己设计的,免得突然死了,你不但伤心,还得忙着买地、做坟,被人敲竹杠。”

                 她又一甩头,走开了。山上的风大,吹得眼睛酸。父亲掏手帕给她:“你看看嘛!这门开在右边,主子孙的财运,爸爸将来保佑你发财。”

                 她又出了国,陪着丈夫修博士。父亲在她预产期的前一个月赶到,送她进医院,坐在产房门口守着。

                 进家门,闻到一股香味,不会做饭的父亲,居然下厨炖了鸡汤。

              父亲的手艺愈来愈好了,常抱着食谱看。有时候下班回家,打开中文报,看见几个大洞,八成都是食谱文章被剪掉。

              有一天,她丈夫生了气,狠狠把报摔在地上。厨房里刀铲的声音,一下子变轻了。父亲晚餐没吃几口,倒是看小孙子吃得多,又笑了起来。小孙子上幼儿园之后,父亲就寂寞了。

              下班进门,常见一屋子的黑,只有那一台小小的电视机亮着,前面一个黑糊糊的影子在打瞌睡。

              心脏不好,父亲的行动愈来愈慢了:慢慢地走,慢慢地说,慢慢地吃。只是每次她送孩子出去学琴,父亲都要跟着,坐在钢琴旁的椅子上笑着,盯着孙子弹琴,再垂下头,发出鼾声。

              有一天,经过附近的教堂。A父亲的眼睛突然一亮:“哎!那不是坟地吗?埋这儿多好!”“您忘啦?台北的寿墓都造好了。”“台北?太远了!”

              拗不过老人,她去教堂打听,说必须是“教友”,才能买地。

               星期天早上,父亲不见了,近中午才回来。

              “我比手画脚,听不懂英文,可是拜上帝,他们也不能拦着吧!”父亲得意地说。她只好陪着去。看没牙的父亲,装作唱圣歌的样子,又好笑,又好气。

              一年之后,她办了登记,父亲拿着那张纸,一拐一拐地到坟堆里数:“有了,就睡这儿!”又用手杖敲敲旁边的墓碑:“Hello!以后多照顾了!”

              丈夫拿到学位,进了美商公司,调到北京,她不得不跟去。

              “到北京,好!先买块寿地,死了,说中文总比跟洋人比手画脚好。”父亲居然比她还兴奋。

              “什么叫寿地?”小孙子问。“就是人死了埋的地方。”女婿说,“爸爸已经有两块寿地了,还不知足,要第三块。”当场,两口子就吵了一架。

              “爸爸为自己买,你说什么话?他还不是为了陪我们?”“陪你,不是陪我!”丈夫背过身,“将来死了,切成三块,台北、旧金山、北京,各埋一块!”

              父亲没说话,耳朵本来不好,装作没听见,走开了。

              搬家公司来装货柜的那天夜里,父亲病发,进了急诊室,一手拉着她,一手拉着孙子。

              从母亲离家,就不曾哭过的父亲,居然落下了老泪:“我舍不得!舍不得!”B父亲的眼睛突然一亮,“死了之后,烧成灰,哪里也别埋,撒到海里!听话!”说完,父亲就去了。抱着骨灰,她哭了一天一夜,也想了许多。想到台北郊外的山头,也想到教堂后面的坟地。如果照父亲说的,撒到海里,她还能到哪里去找父亲?

              “老头子糊涂了,临死说的话不算数。就近,埋在教堂后面算了。”丈夫说,“人死了,知道什么?”她又哭了,觉得好孤独。

              她还是租了条船,出海,把骨灰一把一把抓起,放在水中,看它们一点一点从指间流失,如同她流失的岁月与青春。

              在北京待了两年,她到香港;隔三年,又转去新加坡。在新加坡,她离了婚,带着孩子回到台北。

              无论在北京、香港、新加坡或台北,每次她心情不好,都开车到海边,一个人走到海滩,赤着脚,让浪花一波波淹过她的足踝。

                

            • 3.

              那年冬天好大雪

                 ①腊月里,冬天像是一台年久失修的鼓风机,粗糙的北风没完没了地吹着。我们裹着棉衣在刚盖好的大楼里闲聊,有的打牌,有的抽烟,等待着工头回来发工钱。

                 ②下午,胡小兵突然凑到我身边,递给我一支烟,说:“叔,抽支烟!”我说我自己有。他硬是塞给我,还给我点着了。他今年才跟他爹出来。几个月前,他爹从脚手架上掉下来,摔坏了腿,回家了。我想这小子,可能有什么事。我抽了一口,说:“有啥事?”他嘿嘿一笑,说没事。

                 ③我拿出自己的半瓶酒:“来一口?”胡小兵还是嘿嘿一笑,接过去,咕咚灌了一大口。我也喝了一口,胸口立即暖烘烘的。胡小兵喝过酒,脸色通红,说:“叔,我爹的腿不行了。当初以为是小事,可后来加重了。”我不知说什么好。胡小兵又给自己灌了一口,说:“上个月我给娘打电话说给她寄一千块的,可我现在才攒了五百块。我给娘说过要给家里一千的,我怎么也得凑够一千呀!”

                 ④我口袋里也没几个钱,一家老小都张着嘴等我一个人喂呢!虽说我和胡小兵是老乡,可挣的都是血汗钱。我吞吞吐吐地说,自己口袋里也没钱了,都寄回家了。胡小兵盯着我说:“叔,就借一百,等发了工钱就还你!要是工头不回来,侄儿明年挣的第一张钱就还给叔!”他几乎是一字一顿地说。屋子里的人都不再乱哄哄地嚷嚷,把注意力都转到我和胡小兵身上。那时,楼外北风呼啸,屋内寂静无比。胡小兵脸上挂着的泪珠令我不忍再看。翻了几层衣服,我掏出两张藏好的百元票子,说:“侄儿,拿上,什么时候说还钱我就不再理你!”说完,我夺过酒瓶猛喝了两口。

                 ⑤“胡小兵,还差多少?”突然有人问。

                 ⑥“三百……”胡小兵哽咽着。

                 ⑦“既然答应过给娘寄一千的,就不能寄五百,差多少我们给你凑齐!别嫌少,拿上!”一只只粗糙皲(jūn)裂的手伸进了口袋,一张张皱巴巴的人民币塞进了胡小兵的手里……

                 ⑧我的鼻子酸酸的,出来半年了,我还没有这么难受过。我朝窗外瞥了一眼,看见了随风飞舞的雪花。我说,北风得了势了,把大雪也叫出来了。我在外跑了几年,从来没见过那么大的雪。

                 ⑨我们一屋子人都挤到窗户旁,争着看大雪。不时有人说:“也不知道咱们老家下雪了没?”“咱家乡的雪肯定要比这里大!”

                 ⑩那年,我们没有等到工头回来,就一起卷起铺盖奔向火车站了。在火车上,仍然看得见窗外的雪花追逐着火车飘飞……

                                                                                                                                                                  (选自《北京晚报》,文章有改动)

            • 4.

              钥匙的智慧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门上,一根铁棒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

              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是轻轻一转,锁就“啪”地一声打开了。 铁棒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它,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打开了呢?” 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它的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摘自《辽宁青年》2004年第22期 作者:薛胜)

            • 5.

              我的暖,一寸长


              (1)这是个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面灰尘,约莫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 

              (2)他隔着车窗,朝我弯弯腰,腼腆地笑着,给我递了根香烟。 

              (3)看我接了烟,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4)我一听,就有点蒙。 

              (5)他好像瞧出了我的心思,憨憨一笑,说:“俺这烟差,你们城里人瞧不上眼。您是第一个接俺烟的人,俺激动哩。您绝对是一个瞧得起俺们乡下人的好人。” 

              (6)“有事吗?”我笑笑,为这个中年男子的“油嘴滑舌”。 

              (7)“是这样的,大哥,”男子搓搓手,不住地点头,“俺就是想,能坐坐您的车不?” 

              (8)“你要到哪里?”我轻轻皱了皱眉,不是我小气不让他搭车,而是他那一身的油漆和泥土,实在是让我心有芥蒂。 

              (9)“不不不,”他把头摇的像拨浪鼓,“俺哪儿也不去,就在上面坐一会儿就行。今儿不坐,明天坐一回就行,还是今儿这个时间。” 

              (10)说完,他那布满血丝的大眼睛,充满着乞求。 

              (11)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头,说:“行!”我话音刚落,还没来得及问他我心中的疑惑,他就一连向我说了几句谢谢便离开了。临走前,还特意向我车前的车牌望了一眼。 

              (12)第二天,他准时到了学校门口。看我在,他一脸兴奋,轻轻坐上了副驾驶座位,和我聊了起来。 

              (13)还没聊五分钟,放学的孩子们便冲出了校门。他透过玻璃,紧张地看着人流。过了一阵,他飞快地放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不一会儿,一个小男孩跑到了他的面前,他让小男孩喊了我一声“叔叔好”,然后还介绍说我是他在城里刚认识的朋友。他递了根廉价香烟给我,便带着孩子匆匆离开了。临走的时候,他望向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 

              (14)我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只坐这么一小会儿。直到三天后,在学校门口又遇上他,他才告诉了我答案。 

              (15)原来,孩子刚进城读书,因为农村和城里的生活习惯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一些同学很瞧不起他的孩子。孩子的心里因此出现了阴影。 

              (16)“其实俺明白,大多数城里人也像您一样,待俺们如亲兄弟般的好,只是孩子小,暂时还不能理解。”他笑笑说,“俺上次坐您的车看着孩子向我跑来,然后我就告诉孩子,您和我是顺路的,常免费载着我一起来学校!” 

              (17)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别的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温暖那么长!”他张开双臂,比画了一段很长的距离,然后又接着说,“俺不中用,俺只能给他这么点的暖!”说完,他用手指比画了一个大约一寸长的长度。 

              (18)“一寸长的暖”!这形象的比画瞬间就击中了我的灵魂,我深深地震撼,被它的朴实,又被它的深沉! 


            • 6.

              ①真该一次给儿子配上 12把钥匙放着。小巷拐角处那个配钥匙的小师傅已经和我很熟了。他看见我在他的摊前停车就笑了起来,大姐又来了?都象你的儿子一样,我的日子就好过了。他知道我是为儿子配钥匙。

              ②儿子总是在上学前迈出家门的那一刻才想起找他的自行车钥匙。他慌慌张张地搜遍全身,把口袋兜全翻了过来,没有;再趴在地上,迅速地把床下扫荡一番,还是没有;然后在钢琴上、桌子上一阵东翻西找仍然没有。他稀里哗啦地开关抽屉,声响越来越大。尽管我打定主意不理这个茬儿,让他着急,吸取点教训,可最终沉不住气的还是我。墙上的石英钟急促地嘀嗒着,再不给他一把新钥匙,上学该迟到了。学校的纪律很严,儿子是宁愿旷课也不敢迟一步跨进校门的。我也曾多次提醒过儿子早点把钥匙准备好,他总是不耐烦地说,妈妈,你别唠叨好不好。像以前一样,他接过新钥匙抓起书包就旋风般冲下楼,我的叮嘱声从阳台上刮了下去,慢一点!慢一点!

              ③这个大男孩,你拿他怎么办?真让我发愁。

              ④我想,或许是管他太多了吧。于是在一个周末。我独自乘车去郊县看望公婆,让儿子留守家中。

              ⑤公婆朝我身后左瞅右望。没看见他们的孙子,大为惊骇。他们说,你回来了,孩子怎么办?为打消老人的顾虑,我故意用一种不满的口气对他们说,你们的孙子已经十六岁了,完全是一位大小伙子,应该自立,不就一个晚上吗?有什么好担心的?

              ⑥星期日中午回到家中,儿子还酣然不醒地蒙头大睡,屋里如遭抢劫般乱七八糟,厨房的玻璃也砸得稀烂。儿子挠着头皮说,对不起,妈妈,房门钥匙忘在家里了,他说他只好砸窗户进来。我家住四楼,对门邻居的厨房与我家相连,但中间的一段距离恐怕得有杂技演员的技巧,才能悬空吊过来,我呆呆地站在碎玻璃碴上,想象着儿子的高空作业,头晕得不敢往楼下看,寒颤从脚底慢慢裹遍全身。

              ⑦这个大男孩,你拿他怎么办?真让我发愁。

              ⑧儿子的父亲在电话的那一端轻轻松松地笑,他在另一座城市。他说,你别愁,男孩子都这样。他说他十六岁那年去当知青,母亲跟着汽车追,说他太小,哭着要他回去。他说他在乡下第一次为母亲做饭就是用冷水下面条,母亲捧着那碗用铲子铲起的面糊泪水长流。他说,你瞧我现在不是挺能干的吗?我知道丈夫是在宽我的心。

              ⑨离高中会考只有一个多月了,儿子还像平时一样只顾埋头啃他的小说。我曾在一篇名为《恼火的书痴》里详细地描绘过他对文学的疯狂迷恋。现在,他的兴致还是有增无减,书包总是被他冷落地扔到一旁。我才刚一开口,儿子就打断我的话说,妈妈,你别唠叨好不好!丈夫又在鞭长莫及地劝慰我,你别发愁,条条大道通罗马。我不管他将来通往哪里,眼下着急的滋味可不好受了。

              ⑩儿子啊,你真让妈妈愁。

              ⑪饭桌上,你只吃一小碗饭,我发愁;放学了,你久久不回家,我发愁;你一天比一天近视的眼睛我发愁;拿到成绩单,我发愁;每天每天,儿子,你都有让妈妈发愁的事。

              ⑫有朋友说,只要有孩子,操心就等着你,从孩子生下的那天起,你就愁上了,然后是幼儿园到大学,够发愁的,这还没个完,工作、结婚、生子,愁着愁着你就愁出满头白发。是啊,可怜天下父母心。我看见那些高考考场外的学生家长在盛夏蝉鸣声中捧着冷饮转悠;看见奥林匹克数学班或英语补习班的孩子家长在寒冬瑟瑟夜风中徘徊;看见雨天,堵塞在幼儿园门口五颜六色的花伞和雨衣,心里就有一种东西在流动。想到那位为孩子捐献肾脏的父亲,那位为女儿不断换血的母亲,想到天下所有为人父为人母的人们啊,我的这点愁又算什么呢?

              ⑬我想告诉儿子,只要你将来正直、善良、快乐而又能够自食其力,妈妈所有的愁绪都会转化为幸福的回忆。我还想告诉儿子,你将来也会为你的孩子发愁,那愁,就是爱啊。

            • 7.

              我那么努力只是不想让父亲再四处求人

              李小狼

              今年过年,我去三叔家串门。

              本该是喜庆的日子,却看到他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在手忙脚乱地准备着大包小包的礼品。我问道:“三叔,你这是要去给谁拜年啊?准备那么多东西也太隆重了吧。” 三叔眉头一直紧皱着,说:“晚上要去给陈迪的班主任拜年,还要请他们老师吃饭。马上就要高考了,得麻烦人家老师多关照他啊。”
                 陈迪是我三叔的儿子,再有半年就要高考了。但是他学习一直吊儿郎当,总拖班级后腿。三叔全家都指望着他能考个好大学,将来能有好点的出路。可是以他现在的成绩,能上二本就是超常发挥了。
                 三叔和三婶就出门打工,满怀希望要把陈迪供上大学。从陈迪上学开始,三叔就没少为他四处求人。他中考成绩太差,只能进最差的班级,三叔忙里忙外各种托关系,好不容易才把他送进了还不错的普通班。
                 高中读到一半,他偷偷从学校跑回家说不想读书了,要去打工。学校打电话通知三叔说可能要开除陈迪,气得三叔连夜从浙江赶到贵州,把陈迪大骂了一顿。骂完以后又带着他回学校,满脸堆笑给领导鞠躬认错,说一堆诸如“自己家境不好”、“就指望陈迪读书出头”的话博取同情。学校估计也不想为难三叔,就把陈迪留校察看了。
                 我问陈迪:“如果你不想读书,我劝劝你爸送你去职业学校学门技术?”他说:“学不进去,只想出去打工算了。”
                  我气不过他,呛了他一句:“你一直这样不争气,难道你爸妈要为你求人求一辈子吗?”
                 他不说话,低头不语。
                 大学时候结识了一个医学院的好朋友,她在我们学校医学院的成绩一直排在前三名,是我们公认的学霸级人物。对于学医的人,尤其是女生,我都无比敬佩,因为只要一想到解剖人体时鲜血横流的场景,我就止不住浑身颤抖,实在太害怕了。
                 我调侃她说:“听说你们医学生的课余时间就是在搬尸体……你不害怕吗?”
                 她说:“怕啊,我以前见到血都会大声尖叫的。学医后,过年回家杀鸡杀鱼都是我来干!”说完止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我诧异道:“见到血都害怕,怎么会选择学医?”
                 她回答说:“其实我也不是很喜欢当医生啊,只是,我不想让我妈再去求人了。”
                 她顿了一下,收了收笑容,接着说:“高中的时候我爸车祸住院,医药费住院费手术费一大堆费用要交,家里没钱,根本交不起。我妈就跑去求医生,可是医院不是慈善机构,钱是必须得交的。所以我妈只能四处找亲戚朋友借钱,欠了一屁股债。钱可以还清,人情债却是要跟一辈子的。我现在还记得我妈求人时候低声下气的样子,那真是我这辈子最难受的时候了。她借的每一笔钱都抽在我脸上提醒我自己我有多么没用,所以我才下定决心要学医,再也不想让父母经历那种四处求人的酸楚了。”
                 我默然,一直以来我都坚持做人要为自己活,不要让“孝顺”二字绑架自己对生活的追求。但是面前这个一心一意为了父母的女生,却让我无比惭愧。
                 也许学医并不是她最想做的事情,但是学医是她最想为父母做的事情。真正的为自己而活,不是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能够为了所爱的人坚持做着不喜欢的事情,同样值得敬佩。
                经常有读者来问我说:“我找不到努力的方向,我很迷茫,我该怎么办?”
                我回答说:“当你还不知道你该怎么办的时候,想一想你如果保持现在浑浑噩噩的生活状态,你父母该怎么办?你爱的人该怎么办?”也许你现在的努力还不足以让父母过上锦衣玉食的日子,也许你现在的成就还不足以成为父母向别人炫耀的谈资,但是请不要让父母因为你的不思进取而放下尊严去四处求人,请不要让父母因为你的懦弱而在别人面前扮演更懦弱的角色。
                  希望你人生的缺口,不需要用父母的尊严来 填补。

                                               (选自《意林》2016年8月,有删节)

            • 8.

              山就这么高

              ①那年,他在学校的成绩非常不理想,他觉得无颜面对父母。他不敢对父母说:“我不想读下去了。”那样,即使父母什么也不说,仅仅是他们那失望的眼神就会将他击垮。他想偷偷地出去打工。

              ②父亲看到他回家,很热情地和他讲外面的事情,母亲则在厨房里忙着做他喜欢吃的一切。他在等父亲问他的学习情况,可是父亲就是不问。

              ③吃过晚饭,父亲少见地和母亲陪着他一起去村庄西边的小山脚下,父亲说:“娃儿,你看这山有多高?”他小时候爬过这山,因为山势陡峭,荆棘丛生,从未爬到过山顶,所以很难回答。没有经历过,怎么会知晓呢?面对父亲的提问,他不知如何作答。

              ④父亲见儿子沉默,就说:“这山,说高也不高,努力去爬了,到达山顶就知道了。如果从未爬到过山顶,你就永远也不知它有多高?”其时,圆圆的月光洒下来,如同白昼,山在那里坦然地呈现出它的身姿。

              ⑤父亲说:“孩子,今天,你母亲在山下看着,我们俩一起开始爬山,看谁先到山顶?”他想不明白,父亲今天为什么有闲心陪他来爬山,而且是晚上,以前,他很少有这样闲情逸致啊!

              ⑥不过,他看了父亲一眼,那个在他的眼里曾经高大的身体,现在已经有些苍老了,他不相信会输给父亲。就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⑦山虽然很陡峭,但是他熟悉这座山的身材,哪里有坡,哪里有路,还有他年轻矫健的身体,他相信自己会爬到山顶的。在母亲的注视下,他们父子俩开始爬山,月光下,两个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顶攀去。

              ⑧脚下凹凸不平,手被刺破了,腿受了伤,胳膊擦破了皮,脸上还划了条伤口,虽然如此,他还是爬上了山顶,这是他第一次到达山顶。他的心忽然有了一份豪情,他真想大喊一声,告诉别人他内心的快乐。

              ⑨看到父亲也快爬到山顶了,他弯下腰,拉了一把父亲。父亲也到达了山顶。站在山顶上,父子俩一起大声地对着夜空喊了起来:“噢——,噢——”整个小村都回荡着他们的声音。

              ⑩他对父亲说:“山就这么高!”

              ⑾父亲笑笑:“其实山就这么高。”

              ⑿他决定回校去好好读书。任课的老师都感到奇怪,他怎么像变了一个人,成绩像雨后的竹笋,蹭蹭地升了上来。后来,他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成了一位非常有名的律师。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着一句话:山就这么高。

            • 9.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 10.

              山就这么高

                                                                          仲利民

              那年,他在学校的成绩非常不理想,他觉得无颜面对父母,是父母在外拼命地打工,积攒下来钱供他来城里的这所学校读书,希望他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可是他现在的成绩根本就没有什么希望考上好的大学,至于将来的高考更是他不敢想象的。

              他不敢对父母说:“我不想读下去了。”那样,即使父母什么也不说,仅仅是他们那失望的眼神就会将他击垮。他想偷偷地出去打工,等到生米煮成熟饭再跟父母讲明。他们叹息也好,怒骂也罢,随他们去。

              经过一夜的思考,他做了决定,这个星期正好父母从外地回家,他先陪他们过上一晚。也许,这个夜晚是一道分水岭,从此就决定了他未来的人生方向。

              父亲看到他回家,很热情地和他讲外面的事情,母亲则在厨房里忙着做他喜欢吃的一切。他在等父亲问他的学习情况,可是父亲就是不问。

              吃过晚饭,父亲少见地和母亲陪着他一起去村庄西边的小山脚下,父亲说:“娃儿,你看这山有多高?”他小时候爬过这山,因为山势陡峭,荆棘丛生,从未爬到过山顶,所以很难回答。没有经历过,怎么会知晓呢?面对父亲的提问,他不知如何作答。

              父亲见儿子沉默,就说:“这山,说高也不高,努力去爬了,到达山顶就知道了。如果从未爬到过山顶,你就永远也不知它有多高。”其时,皎洁的月光洒下来,如同白昼,山在那里坦然地呈现出它的身姿。

              父亲说:“孩子,今天,你母亲在山下看着,我们俩一起爬山,看谁先到山顶。”他想不明白,父亲今天为什么有闲心陪他来爬山,而且是晚上,以前,他很少有这样的闲情逸致啊!

              不过,他看了父亲一眼,那个在他的眼里曾经高大的身体,现在已经有些苍老了,他不相信会输给父亲,就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山虽然很陡峭,但是他熟悉这座山的身材,哪里有坡,哪里有路,还有他年轻矫健的身体,他相信自己会爬到山顶的。在母亲的注视下,他们父子俩开始爬山。月光下,两个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顶攀去。

              脚下凹凸不平,手被刺破了,腿受了伤,胳膊擦破了皮,脸上还划了条伤口,虽然如此,他还是爬上了山顶,这是他第一次到达山顶。他的心里忽然有了一份豪情,他真想大喊一声,告诉别人他内心的快乐。

              看到父亲也快爬到山顶了,他弯下腰,拉了一把父亲。父亲也到达了山顶。站在山顶上,父子俩一起大声地对着夜空喊了起来:“噢——,噢——”整个小村都回荡着他们的声音。

              他对父亲说:“山就这么高!”

              父亲笑笑:“其实山就这么高。”

              他决定回校去好好读书。任课的老师都感到奇怪,他怎么像变了一个人,成绩像雨后的竹笋,噌噌地升了上来。后来,他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成了一位非常有名的律师。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着一句话:山就这么高。


              (1) 文中父亲要“我”爬山的起因是什么?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 结合语境,揣摩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指出其表达效果。

              (1)月光下,两个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顶去。



              (2)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着一句话:山就这么高。




              (3) 本文与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立意相似,但有区别。请你比较两篇文章,分别写出它们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1)《山就这么高》:_

              (2)《走一步,再走一步》:_

              _


              (4)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写一段赏析性文字。(80字以内)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