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没有永远    杨绛

              ①自从迁居三里河寓所,我们好像跋涉长途之后,终于有了一个家,我们可以安顿下来了。

              ②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例如阿瑗小时才五六岁的时候,我三姐就说:“你们一家呀,瑗瑗头最大,钟书最小。”我的姐姐妹妹都认为三姐说得对。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③他们两个会联成一帮向我造反,例如我出国期间,他们连床都不铺,预知我将回来,赶忙整理。我回家后,阿瑗轻声嘀咕:“狗窠真舒服。”有时他们引经据典的淘气话,我一时拐不过弯,他们得意说:“妈妈有点笨哦!”我的确是最笨的一个。我和女儿也会联成一帮,笑爸爸是色盲,只识得红、绿、黑、白四种颜色。其实钟书的审美感远比我强,但他不会正确地说出什么颜色。我们会取笑钟书的种种笨拙。也有时我们夫妇联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是笨蛋,是傻瓜。

              ④我们对女儿,实在很佩服。我说:“她像谁呀?”钟书说:“爱教书,像爷爷;刚正,像外公。”她在大会上发言,敢说自己的话,她刚做助教,因参与编《英汉小词典》,当了代表,到外地开一个极左的全国性语言学大会。有人提出凡“女”字旁的字都不能用,大群左派都响应赞成。钱瑗是最小的小鬼,她说:“那么,毛主席词‘寂寞嫦娥舒广袖’怎么说呢?”这个会上被贬得一文不值的大学者如丁声树、郑易里等老先生都喜欢钱瑗。

              ⑤钱瑗曾是教材评审委员会的审稿者。一次某校要找个认真的审稿者,校方把任务交给钱瑗。她像猎狗般嗅出这篇论文是抄袭。她两个指头,和钟书一模一样地摘着书页,稀里哗啦地翻书,也和钟书翻得一样快,一下子找出了抄袭的原文。

              ⑥一九八七年师大外语系与英国文化委员会合作建立中英英语教学项目,钱瑗是建立这个项目的人,也是负责人。在一般学校里,外国专家往往是权威。一次师大英语系新聘的英国专家对钱瑗说,某门课他打算如此这般教。钱瑗说不行,她指示该怎么教。那位专家不服。据阿瑗形容:“他一双碧蓝的眼睛骨碌碌地看着我,像猫。”钱瑗带他到图书室去,把他该参考的书一一拿给他看。这位专家想不到师大图书馆竟有这些高深的专著。学期终了,他到我们家来,对钱瑗说,“Yuan,you worked me hard”,但是他承认“得益不浅”。师大外国专家的成绩是钱瑗评定的。

              ⑦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钟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⑧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⑨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⑩人间也没有永远。

              ⑪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⑫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1)结合语境,分析文中画线句子里加下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她像猎狗般出这篇论文是抄袭。


              (2)第④-⑥段详细回忆了有关钱瑗的三件事情,仿照所给示例,概括钱瑗令父母佩服之处,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⑥学问高深

              (3)根据你的理解,从内容上或结构上任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第⑫段在文中的作用。


              (4)《人生没有永远》一文中,杨绛先生在耄耋之年回忆了一家三口往日的生活,我们在学过的课文《老王》里也能看到他们家生活的点滴。请分别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说说杨绛一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 2.

              千古不“磨”

              大约没有一个人是愿意速朽的,无不期盼留芳千古,永不磨灭。

              一个人要想不磨灭,就必须饱受磨砺。人的聪明才智与坚强意志得从磨砺中来。

              说到磨砺,不禁想起了家乡的石磨。童年时,祖母让我猜谜语:“石山上,石山下,石山腰里飘雪花。”是的,谜底为石磨,那纷纷扬扬的“雪花”是指磨盘磨出的面粉、大米粉等。推磨的活儿是非常沉重的,此谜语却很美,其中寄托了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与期盼,甚或闪现着乐观主义的光华。

              正如这则石磨谜语一样,对家乡磨盘的记忆,有推磨的艰辛,也有快乐的收获――物质上的,精神层面的。儿时的推磨主要是在麦子收获后,其次是春节前。将麦子磨了,做麦面糊糊,如要想将生活改善一下,就擀一次面条,或做一次馍馍;春节前,则是将麦芽、浸泡过的大米和豆子等磨了,熬成麦芽糖和打豆腐等,忙碌地准备年食货。

              有一天晚上我推磨,一圈又一圈扶磨棍而转,一小时又一小时过去了,突然被吓了一跳。原来推着磨,两眼打起架来,手扶着磨棍,脚下机械地随磨的转动移走着,一不小心就睡着了。只听“咔嚓”一声,我碰撞到磨棍上,打了个趔趄,一个激灵,困神顿时逃之夭夭,清醒后的我便重新推起磨盘来。

              我问给磨子喂麦粒的祖母:“推磨这么费劲的事儿,人为什么还会睡着呢?”祖母说:“推磨单调啊!”祖母的话,让我顿时明白:周而复始转圈儿的事,没起点,也没终点,或者说起点就是终点,最是乏味的。生命在于别出心裁,别开生面,另辟蹊径,这样才能有激情,才能保持精力旺盛。

              那天,我和奶奶先是把小麦磨成面粉,接着磨炒熟了的大豆,我忽然觉得好轻松。原来是祖母将大豆成把成把地往磨眼里喂,豆子多是磨成两半,这磨成两半的大豆是用来做豆豉的。祖母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费劲得到的是细腻,轻松获得的只能是粗糙。

              那年,我正在跟伯父学木匠手艺,由于图轻松、敷衍了事,做出的凳子没几天就掉腿了。祖母是用推磨的事告诉我:认真、吃力,才能出细活。

              人生是一场吃力的细细磨砺。还是早在6岁时,一次生产队要磨面,做馍馍给正在水利工地上做活的人们吃。那是一副大石磨,负责这项工作的湛婶见我耍着,让我去赶拉磨的驴,报酬是中午我到队上的食堂领4个馍馍。我扶着磨棍,在暗暗的磨房中跟在驴子后面转,足足转了4个多小时。当我去领馍时,食堂的保管员却只给了我2个挺小的。不甘心的我去找湛婶,她给我要回3个大了许多的馍。

              祖母后来知道了这件事,说:“湛婶倘若要不来馍,也未必不能接受。”祖母问我,“你知道这馍馍名字的来历吗?”没等我回答,祖母又说,“开始时人们叫它‘磨磨’。”

              当时以为祖母只是开导我才这样说的,长大后知道祖母的话并非信口而言。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四》说:“今北人所谓磨磨,乃面为之者,南人罕能修治。”清代厉荃《事物异名录・饮食・饼》言:“唐小说:宰相有樱桃馍馍。北人呼为波波,南人谓之磨磨。”此说告诉人们馍馍的香甜是因为磨砺的苦涩而来。

              “千里之差,兴自毫端,失得之源,百世不磨矣”。漫漫岁月印在石磨人字形的纹理中,每一处深入肌理的印痕中,都沉淀追求道德的重;每一条边角的线条中,都盘结着探索智慧的深。守住根本,葆住一份真,经受住敲打磨砺,或许你也就千古不磨……

              (1) 题目“千古不‘磨’”的含义是什么?

              (2) 阅读全文,完成下表。

              主要事件

              人生感悟

              推磨时,“我”差点睡着,碰到了磨棍上。

              (1)

               

              磨炒熟了的大豆,感到格外轻松。

              (2)

               

              “我”帮湛婶推磨,并让湛婶帮“我”要回“我”应得的馍。

              人生的香甜是从磨砺的苦涩中来的。


              (3) 文中的“祖母”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 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述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 3.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远望中所见泰山的( )( )

              (2) 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去描绘春雨形象,把春雨写得富有知觉,富有灵性,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B.“喜”字是全诗的诗眼。先从听觉上描绘,后从视觉上刻画,在写景中饱含着诗人的赞颂之情。
              C.全诗在层层写实中突出春雨之“好”:滋润万物生长,给农夫渔父带来丰收希望,给全城带来万紫千红的美景。
              D.全诗透过描绘和联想,表达了诗人乐民之乐,喜民之喜,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的思想感情。
            • 5.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竞赛费,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到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②“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柔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疏忽就不见了。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山路静谧而空蒙。

              ③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

              ④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一眼父亲。“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后重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重。”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您看我多不容易,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⑥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父亲怔怔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抄拾了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多谢了!”然后转身拉着我默默离开。

              ⑦“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父亲出门的时候穿的有点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⑧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什么竞赛的。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能保送上北京的大学。”眼看快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竞赛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正要感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

              ⑨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精神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⑩“什么,爹?”

              ⑾“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选文有改动)

              (1) 文中多次写到“风雪”,请说说设置这样的自然环境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⑥段中父亲“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从描写的角度对第⑤段划线句子进行赏析。

              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父亲20年前对我叮嘱是什么?请用原文的话回答,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父亲的雨  

              谢宗玉

                ①有一个人总在来雨时走出家门,那是我父亲。

                ②田是梯田,禾苗都是喝水长大的,但天雨常不遂人愿,所以在每一垅梯田的上坳总得有一口山塘。夏天热,禾苗需要同人一样拼命喝水,山塘没多一会儿就被喝得见了底,村人就有些慌了。好在天再糊涂,也不会让村人处在恐慌中太久。雨说来就来,一堆乱云一聚,几声炸雷一响,还不等村人都从田里地里跑回家,雨就下了。站在屋檐下,看雨中的庄稼欣欣向荣的样子,村人都一脸傻乐,乐得什么都忘记了。只有父亲还记得要往山塘补水,他是一个小小的村民组长。

                ③父亲先也是站在屋檐下,傻头傻脑地看雨,突然就记起了什么的样子叫一声,哦,要去拦水,说罢提把锄头就冲进雨幕。等母亲转身从灶背屋寻来蓑衣斗笠时,他已经不见人影了。为这,父亲回来没少挨骂。父亲并不在意,他湿淋淋地站在屋中央,垂着衣袖,笑着听母亲叨唠,仿佛挨骂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母亲一边念叨一边把准备好的热水提到灶背屋。父亲洗澡时,母亲又从衣柜里把干净的衣服找出来。

                ④父亲年轻时很结实的,他什么也不怕,再大的风雨也敢往里钻。风雨越大,父亲就一副越快乐的样子。有时,父亲叫一声要去拦水,就被母亲眼明手快地拉住了。虽然戴上母亲寻来的斗笠,但一出门,风就将它刮跑了。父亲跟着风跑,终于跑在风前面将斗笠拾起来,然后一甩手,斗笠旋转着从大门口飘进屋来,雨水像珠子一样从笠沿四射开来,溅了我们一身。待我们弹落身上的水珠,再看父亲时,父亲又消失在雨中不见了。父亲在雨中的身影像个谜,一闪一闪的。

                ⑤在瓢泼似的雨中,道道水流从山上落下来,父亲全把它们往山塘里赶。山塘像个气球,一下子就给吹胀了。我想,面对一下子就水灵丰活的山塘,父亲内心应该有一种满足。

                ⑥但我仍怀疑父亲是为着好玩,他在雨中那副兴奋得不得了的样子同小孩儿没什么区别。但小孩儿不能玩雨,小孩儿只能在大雨初来时,在稀稀朗朗的雨颗中,嚎着叫着钻来钻去,迅速返回屋檐下。所以我竟有些羡慕父亲。

                ⑦一年夏天,天旱了很久,大伙以为再没雨下了,就挖开山塘拼命往自己田里放水,父亲左劝右劝要节约,但没有人听他的。后来再下雨时,父亲硬撑了两个小时没出门,但终于没忍住又冲了出去。只有母亲看着心疼,念叨就更勤了。

                ⑧母亲的念叨并非多余,如今年老的父亲一身病痛,不打半点折扣。母亲给父亲煎药时,还在不停地念叨,而父亲,也再不能笑吟吟地听她念叨了。他躺在床上,配合母亲的念叨,咝咝咝地从牙缝里抽着凉气,他疼呢。父亲正在为他年轻时所经历的风雨支付代价。只不过,父亲的心里未必后悔。


              (1) 阅读文中划橫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父亲并不在意,他湿淋淋地站在屋中央,垂着衣袖,笑着听母亲叨唠,仿佛挨骂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为什么挨了骂父亲也不在意,仿佛是件快乐的事?)



              (2)山塘像个气球,一下子就给吹胀了。(山塘给“吹胀”了是什么意思?)


              (2) 请从修辞手法或描写角度赏析文章第④段中划线的句子。



              (3) 文章以“父亲的雨”为题有哪些作用?说说你的看法。


              (4) 你认为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情节和文章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

            • 7.

              (1)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2)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式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3)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4)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 ___ 着,顿然__ 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 ___去,先  ____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5)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徐霞客游记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

              (6)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1) 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疯狂”好在哪里。

              那种疯狂和奋勇的喷扑让坚硬如钢的岩层也无法不退让,无法不动容。

              (2) 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_______________的写法,立足点是          , 先写水,再写石,视角反复转换。

            • 8.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唐·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本诗写于安史之乱以后。①梁园,汉梁孝王的宫苑。在今河南商丘县东,曾经繁盛一时。

              (1) 前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萧条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年轻人更要善于反省

                  ① 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去世后,安葬在圣保罗大教堂,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着他的手迹:“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一位智者在解读兰塞姆手迹时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把反省提前几十年,便有50%的人可能让自己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其实反省对于任何年龄的人都是必要的,而年轻人更要善于反省:走过的路短,很容易出现失误和差错;后面的路长,反省就更有必要、他们的话,道出了反省之于人生的意义。

                ② 在一些人的意识里,反省,似更有价值。

                ③ 反省首先是对自身所作所为进行的思考和总结。反省不理智之思、不和谐之音、不练达之举、不完美之事,往往能够得到真切、深刻而细致的收获。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反省不但要勇于面对自己、正视自己,而且要及时进行、反复进行。疏忽了、怠惰了,就有可能放过一些本该及时反省的事情,进而导致自己犯错。

                ④ 反省也是对别人的经验教训的思考和总结。个人的经验教训虽然来得更直接更真切,但其广度和深度毕竟是有限的。要获得更加广博而深刻的经验,还要在反省自身的基础上,善于从别人的经验教训中学习。成本最低的财富是把别人的教训当作自己的教训。取得同样的成功、避免同样的失误。

                 ⑤ 反省,主要是对挫折和失败的思考和总结。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正确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加聪慧,错误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加清醒;成功的经验大多相似,失败的原因却千差万别,从失败的教训中学到的东西,往往要比从成功的经验中学到的多,而且更为深刻。   

                ⑥ 反省要取得成效,关键在于要善于将反省后的认识付诸实践。记得从学校毕业的时候,恩师给我的寄语是:“望你孜孜以求,绘就人生‘前有碧绿、后有金黄’的美好画卷。”现在看来,要使自己“碧绿的青春”得到“金黄的收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辛勤耕耘。善于反省,并将反省后的认识付诸新的耕耘,这样才有可能使过去的失误变成今后的成功,使过去的成功变成今后更大的成功,真正品尝到金秋的琼浆玉液,享受到大地赐予的丰收喜悦。

              ⑦ 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在任何一个时代,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经验证明,进步较快的青年人,必定是善于反省的人。反省能使人走向成熟,变得深邃,臻于完善。我们希望年轻人善于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教训中学习,克服自身经验的局限,进而从更广阔、更深厚的大地上汲取思想和经验的营养,使自己更好更快地成长起来。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认为年轻人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反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一自然段的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六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 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这里隐喻自己            ,言外之意是                     
              (2)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请作简要赏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