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他对独立的要求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和他出去,他不愿让人搀他的手了。一只胖胖的手在我的手掌里,像一条倔强的活鱼一样挣扎着。有一次,我带他去买东西,他提出要让他自己买。我交给他一角钱。他攥着钱,走近了柜台,忽又胆怯起来。我说:“你交上钱,我帮你说好了。”“不要,不要,我自己说。”他说。到了柜台跟前,他又嘱咐我一句:“你不要讲话噢!”营业员终于过来了,他脸色有点儿紧张,勇敢地开口了:“同志,买,买,买,……”他忘了他要买什么东西了。我终于忍不住了:“买一包山楂片。”他好久没说话,潦草地吃着山楂片,神情有些沮丧,我有点后悔起来。后来,他会自个儿拿着五个汽水瓶和一元钱到门口小店换橘子水了。他是一定要自己去的。假如有人不放心,跟在他后面,他便停下脚步不走了:“你回去,回去嘛!”我只得由他去了。他买橘子水日益熟练起来,情绪日益高涨,最终成了一种可怕的狂热。为了能尽快地拿着空瓶再去买,他便飞快而努力地喝橘子水。一个炎热的下午,我从外面回来,见他正在门口小店买橘子水。他站在冰箱前头,露出半个脑袋。营业员只顾和几个成人做生意,看都不看他一眼。他满头大汗地、耐心地等待着。我极想走过去帮他叫一声“同志”,可最后还是忍住了。

              (1)本语段写了哪两件事来表现他对独立的要求?                                              


              (2)“他好久没说话,潦草地吃着山楂片,神情有些沮丧”这句话体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3)“我极想走过去帮他叫一声“同志”,可最后还是忍住了。”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 2.

              阅读下边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所绘内容概括作答。

              (2)同样表现雨的猛烈,本诗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 3.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伊人”形象今天已化为一个成语:________

              (2) 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由此你感受到这首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  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  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  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求的精神以及可望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 4.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 对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项是( )
              (2) 请选出下列对本诗解说有误的一项( )
              A.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 5.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 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 我心里想, 这些无耻的东西, 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 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 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 (捶击桌子) 其实很简单, 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 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 在害怕啊! 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 特务们, 你们想想, 你们还有几天? 你们完了, 快完了! 你们以为打伤几个, 杀死几个, 就可以了事, 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 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 杀不完的! 要是这样可以的话, 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 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 你们看着我们人少, 没有力量? 告诉你们, 我们的力量大得很, 强得很! 看今天来的这些人, 都是我们的人, 都是我们的力量! 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 我们有这个信心: 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 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希特勒, 墨索里尼, 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 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 你们完了, 快完了! 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 我们看, 光明就在我们眼前, 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 争到光明! 我们的光明, 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热烈的鼓掌)

              (1) 选段中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观点的是哪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二段中“黑暗”和“光明”的含义各是什么?

              黑暗:_________。

              光明:__________。

              (3) 赏析下面的句子.

              (1) 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 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选文表达了闻一多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由“望”入诗:国都沦丧,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衰草遍地,林木苍苍。

              B.颈联中“抵万金”是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人的强烈情感。

              C.尾联中刻画了一位忧愁万分,苍老颓唐的诗人形象,白发越来越少、越来越短,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D.杜甫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这首诗是作者中年时所写,充分体现了诗作“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没有永远    杨绛

              ①自从迁居三里河寓所,我们好像跋涉长途之后,终于有了一个家,我们可以安顿下来了。

              ②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例如阿瑗小时才五六岁的时候,我三姐就说:“你们一家呀,瑗瑗头最大,钟书最小。”我的姐姐妹妹都认为三姐说得对。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③他们两个会联成一帮向我造反,例如我出国期间,他们连床都不铺,预知我将回来,赶忙整理。我回家后,阿瑗轻声嘀咕:“狗窠真舒服。”有时他们引经据典的淘气话,我一时拐不过弯,他们得意说:“妈妈有点笨哦!”我的确是最笨的一个。我和女儿也会联成一帮,笑爸爸是色盲,只识得红、绿、黑、白四种颜色。其实钟书的审美感远比我强,但他不会正确地说出什么颜色。我们会取笑钟书的种种笨拙。也有时我们夫妇联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是笨蛋,是傻瓜。

              ④我们对女儿,实在很佩服。我说:“她像谁呀?”钟书说:“爱教书,像爷爷;刚正,像外公。”她在大会上发言,敢说自己的话,她刚做助教,因参与编《英汉小词典》,当了代表,到外地开一个极左的全国性语言学大会。有人提出凡“女”字旁的字都不能用,大群左派都响应赞成。钱瑗是最小的小鬼,她说:“那么,毛主席词‘寂寞嫦娥舒广袖’怎么说呢?”这个会上被贬得一文不值的大学者如丁声树、郑易里等老先生都喜欢钱瑗。

              ⑤钱瑗曾是教材评审委员会的审稿者。一次某校要找个认真的审稿者,校方把任务交给钱瑗。她像猎狗般嗅出这篇论文是抄袭。她两个指头,和钟书一模一样地摘着书页,稀里哗啦地翻书,也和钟书翻得一样快,一下子找出了抄袭的原文。

              ⑥一九八七年师大外语系与英国文化委员会合作建立中英英语教学项目,钱瑗是建立这个项目的人,也是负责人。在一般学校里,外国专家往往是权威。一次师大英语系新聘的英国专家对钱瑗说,某门课他打算如此这般教。钱瑗说不行,她指示该怎么教。那位专家不服。据阿瑗形容:“他一双碧蓝的眼睛骨碌碌地看着我,像猫。”钱瑗带他到图书室去,把他该参考的书一一拿给他看。这位专家想不到师大图书馆竟有这些高深的专著。学期终了,他到我们家来,对钱瑗说,“Yuan,you worked me hard”,但是他承认“得益不浅”。师大外国专家的成绩是钱瑗评定的。

              ⑦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钟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⑧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⑨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⑩人间也没有永远。

              ⑪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⑫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1)结合语境,分析文中画线句子里加下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她像猎狗般出这篇论文是抄袭。


              (2)第④-⑥段详细回忆了有关钱瑗的三件事情,仿照所给示例,概括钱瑗令父母佩服之处,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⑥学问高深

              (3)根据你的理解,从内容上或结构上任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第⑫段在文中的作用。


              (4)《人生没有永远》一文中,杨绛先生在耄耋之年回忆了一家三口往日的生活,我们在学过的课文《老王》里也能看到他们家生活的点滴。请分别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说说杨绛一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 8.

              白杨礼赞

              矛盾

                ①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②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③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④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⑤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⑥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⑦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竞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⑧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⑨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1) 第④段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2) 从第②段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3) 联系全文,概括作者描写高原景色的目的。


              (4) 作者赞美白杨树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你任选一种,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这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 9.

              千古不“磨”

              大约没有一个人是愿意速朽的,无不期盼留芳千古,永不磨灭。

              一个人要想不磨灭,就必须饱受磨砺。人的聪明才智与坚强意志得从磨砺中来。

              说到磨砺,不禁想起了家乡的石磨。童年时,祖母让我猜谜语:“石山上,石山下,石山腰里飘雪花。”是的,谜底为石磨,那纷纷扬扬的“雪花”是指磨盘磨出的面粉、大米粉等。推磨的活儿是非常沉重的,此谜语却很美,其中寄托了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与期盼,甚或闪现着乐观主义的光华。

              正如这则石磨谜语一样,对家乡磨盘的记忆,有推磨的艰辛,也有快乐的收获――物质上的,精神层面的。儿时的推磨主要是在麦子收获后,其次是春节前。将麦子磨了,做麦面糊糊,如要想将生活改善一下,就擀一次面条,或做一次馍馍;春节前,则是将麦芽、浸泡过的大米和豆子等磨了,熬成麦芽糖和打豆腐等,忙碌地准备年食货。

              有一天晚上我推磨,一圈又一圈扶磨棍而转,一小时又一小时过去了,突然被吓了一跳。原来推着磨,两眼打起架来,手扶着磨棍,脚下机械地随磨的转动移走着,一不小心就睡着了。只听“咔嚓”一声,我碰撞到磨棍上,打了个趔趄,一个激灵,困神顿时逃之夭夭,清醒后的我便重新推起磨盘来。

              我问给磨子喂麦粒的祖母:“推磨这么费劲的事儿,人为什么还会睡着呢?”祖母说:“推磨单调啊!”祖母的话,让我顿时明白:周而复始转圈儿的事,没起点,也没终点,或者说起点就是终点,最是乏味的。生命在于别出心裁,别开生面,另辟蹊径,这样才能有激情,才能保持精力旺盛。

              那天,我和奶奶先是把小麦磨成面粉,接着磨炒熟了的大豆,我忽然觉得好轻松。原来是祖母将大豆成把成把地往磨眼里喂,豆子多是磨成两半,这磨成两半的大豆是用来做豆豉的。祖母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费劲得到的是细腻,轻松获得的只能是粗糙。

              那年,我正在跟伯父学木匠手艺,由于图轻松、敷衍了事,做出的凳子没几天就掉腿了。祖母是用推磨的事告诉我:认真、吃力,才能出细活。

              人生是一场吃力的细细磨砺。还是早在6岁时,一次生产队要磨面,做馍馍给正在水利工地上做活的人们吃。那是一副大石磨,负责这项工作的湛婶见我耍着,让我去赶拉磨的驴,报酬是中午我到队上的食堂领4个馍馍。我扶着磨棍,在暗暗的磨房中跟在驴子后面转,足足转了4个多小时。当我去领馍时,食堂的保管员却只给了我2个挺小的。不甘心的我去找湛婶,她给我要回3个大了许多的馍。

              祖母后来知道了这件事,说:“湛婶倘若要不来馍,也未必不能接受。”祖母问我,“你知道这馍馍名字的来历吗?”没等我回答,祖母又说,“开始时人们叫它‘磨磨’。”

              当时以为祖母只是开导我才这样说的,长大后知道祖母的话并非信口而言。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四》说:“今北人所谓磨磨,乃面为之者,南人罕能修治。”清代厉荃《事物异名录・饮食・饼》言:“唐小说:宰相有樱桃馍馍。北人呼为波波,南人谓之磨磨。”此说告诉人们馍馍的香甜是因为磨砺的苦涩而来。

              “千里之差,兴自毫端,失得之源,百世不磨矣”。漫漫岁月印在石磨人字形的纹理中,每一处深入肌理的印痕中,都沉淀追求道德的重;每一条边角的线条中,都盘结着探索智慧的深。守住根本,葆住一份真,经受住敲打磨砺,或许你也就千古不磨……

              (1) 题目“千古不‘磨’”的含义是什么?

              (2) 阅读全文,完成下表。

              主要事件

              人生感悟

              推磨时,“我”差点睡着,碰到了磨棍上。

              (1)

               

              磨炒熟了的大豆,感到格外轻松。

              (2)

               

              “我”帮湛婶推磨,并让湛婶帮“我”要回“我”应得的馍。

              人生的香甜是从磨砺的苦涩中来的。


              (3) 文中的“祖母”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 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述这一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 10.

              约客

              南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诗中开头两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描写了__________(季节)江南特有的景色。
              (2)请你自选角度,对“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