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第十一位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有一所小学校,因为各方面条件极差,一年内已经陆续走了七八位教师。当村民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留下来。

              乡里实在派不出人来,后来只好请了一位刚刚毕业等待分配的女大学生来代一段时间课。不知女大学生当初是出于好奇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很快和孩子们融洽地生活在一起。三个月后,女大学生的分配通知到了。村民们只好像以往十次那样带着各家的孩子去送这位代课教师。

              谁知,无法预料的情形发生了——那天,在代课教师含泪走下山坡的那一瞬间,背后突然意外地传来她第一节课教给孩子们的古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背诵的声音久久回荡,年轻的代课教师回头望去,二十几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孩子们目光中蕴含的情感,顷刻间让她明白:那是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而无奈的挽留啊!代课教师的脚步凝滞了。她重新把行李扛回小学校。

              她成了第十一位老师。

              往后的日子她从这所小学校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去读初中、高中、大学。这一留就是整整二十年。

              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女教师患病被送往北京治疗的期间。我一直想去探望她,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成行。我终究没能见到这位乡村女教师。

              当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这所小学校时,已有一位男教师来接她的班。新来的教师对我说:她患了绝症,从北京回来的只是她的骨灰。我看到她的骨灰装在一个红色的木匣里,上面没有照片。

              临行时,这位男教师还告诉我,这所学校没有第十二位教师的说法。无论以后谁来接班,永远都是第十一位。这是所有能在这里工作的教师的光荣,他说。

              还有就是这所小学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什么,他没有立即告诉我,当时他只是微笑着对我说:明天早晨,你就会知道。

              第二天,我早早从距小学校几里远的乡招待所起来,刚刚爬到院墙外那座高高的山坡,就远远地听到白居易那首熟悉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想起,今天是新生开学的第一课。

              (1) 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留下来。”“心寒”一词与文中哪句话照应?开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代课老师的脚步凝滞了,为什么?她作出了怎样的选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描写女教师骨灰时,为什么强调“上面没有照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这所小学“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你如何理解“第十一位”这个题目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痴心石

              三毛

                  就在又拖又拉又扛又停的情况下,一个死爱面子又极羞涩的小女孩,当街穿过众人的注视,把那个树根弄到家里去。

                  父母看见当时发育不良的我拖回来那么一个大树根,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

                  以后的很多年,我捡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回家,父母并不嫌烦,反而特别看中那批不值钱但是对我有意义的东西。他们自我小时候,就无可奈何地接纳了这一个女儿,这一个有时被亲戚叫成“怪人”的孩子。

                  我的父母并不明白也不欣赏我的怪癖,可是他们包涵。我也并不想父母能够了解我对于美这种主观事物的看法,只要他们不干涉,我就心安。

                  许多年过去了,父女分别了20年的1986 年,我和父母之间,仍然很少一同欣赏同样的事情,他们有他们的天地,我,埋首在中国书籍里。我以为,父母仍是不了解我的——那也算了,只要彼此有爱,就不必再去重评他们。

                  就在前一个星期,小弟跟我说第二天的日子是假期,问我是不是跟父母和小弟全家去海边。听见说的是海边而不是公园,就高兴地答应了。结果那天晚上又去看书,看到天亮才睡去。全家人在次日早晨等着我起床一直等到11点,母亲不得已叫醒我,又怕我不跟去会失望 ,又怕叫醒了我要丧失睡眠,总之,她很艰难。我半醒了,只挥一下手,说“不去”,就不理人翻身再睡。醒来发现父亲留了条子,叮咛我一个人也得吃饭。

                  父母不在家,我中午起床,奔回不远处自己的小房子去打扫落花残叶,弄到下午五点多钟才再回父母家中去。

                  妈妈迎了上来,责我怎么不吃中饭,我问爸爸在哪里,妈妈说“嗳,在阳台水池里替你洗东西呢。”我拉开纱门跑出去喊爸爸,他应了一声,也不回头,用一个刷子在刷什么,刷得好用力的。过了一会儿,爸爸又在厨房里找毛巾,说要擦干什么的,他要我去客厅等着,先不给看。一会儿,爸爸出来了,妈妈出来了,二老手中捧着的是两块石头。

                  爸爸说:“你看,我给你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 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妈妈说:“弯着腰好几个钟头,丢丢拣拣,才得了一个石球,你看它有多圆!”

                  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你以前不是喜欢石头吗?我们知道你没有时间去拣,就代你去了,你看看可不可以画?”妈妈说着 ,我只是看着比我还要瘦的爸爸 发呆又发呆。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可是开不了口,只怕一讲话声音马上哽住 。

                  这两块最朴素的石头,没有任何颜色可以配得上它们 ,是父母在今生送给我最深最广的礼物,我相信,父母的爱,一生一世的爱,都藏在这两块不说话的石头里给了我。父母和女儿之间,终于在这一瞬间,在性灵上,做了一次最完整的结合。

              我将那两块石头放在客厅里,跟在妈妈身后进了厨房,然后,三个人一起用饭,饭后爸爸看的 “电视新闻”开始了,妈妈在打电话。我回到父母家也是属于我的小房间去,赫然发现,父亲将这两块石头,就移放在我的一部书籍上,那套书,正是 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选自《意林》,有改动)

              请选出与本文主题一致的古典诗词名句( )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B.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C.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3.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②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③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④他只说:“我不吃。”

                ⑤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⑥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⑦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⑧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⑨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⑩“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根据提示概括“我”的情感变化过程。

                (     )——强笑——抱歉——(      )

              (3) 选文第①段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依据选文内容,说说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末写道“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请问:“我”一家当时受到了冲击,处境并不好,“我”为什么还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面对老王为什么还感到“愧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痴心石

              三毛

                  就在又拖又拉又扛又停的情况下,一个死爱面子又极羞涩的小女孩,当街穿过众人的注视,把那个树根弄到家里去。

                  父母看见当时发育不良的我拖回来那么一个大树根,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

                  以后的很多年,我捡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回家,父母并不嫌烦,反而特别看中那批不值钱但是对我有意义的东西。他们自我小时候,就无可奈何地接纳了这一个女儿,这一个有时被亲戚叫成“怪人”的孩子。

                  我的父母并不明白也不欣赏我的怪癖,可是他们包涵。我也并不想父母能够了解我对于美这种主观事物的看法,只要他们不干涉,我就心安。

                  许多年过去了,父女分别了20年的1986 年,我和父母之间,仍然很少一同欣赏同样的事情,他们有他们的天地,我,埋首在中国书籍里。我以为,父母仍是不了解我的——那也算了,只要彼此有爱,就不必再去重评他们。

                  就在前一个星期,小弟跟我说第二天的日子是假期,问我是不是跟父母和小弟全家去海边。听见说的是海边而不是公园,就高兴地答应了。结果那天晚上又去看书,看到天亮才睡去。全家人在次日早晨等着我起床一直等到11点,母亲不得已叫醒我,又怕我不跟去会失望 ,又怕叫醒了我要丧失睡眠,总之,她很艰难。我半醒了,只挥一下手,说“不去”,就不理人翻身再睡。醒来发现父亲留了条子,叮咛我一个人也得吃饭。

                  父母不在家,我中午起床,奔回不远处自己的小房子去打扫落花残叶,弄到下午五点多钟才再回父母家中去。

                  妈妈迎了上来,责我怎么不吃中饭,我问爸爸在哪里,妈妈说“嗳,在阳台水池里替你洗东西呢。”我拉开纱门跑出去喊爸爸,他应了一声,也不回头,用一个刷子在刷什么,刷得好用力的。过了一会儿,爸爸又在厨房里找毛巾,说要擦干什么的,他要我去客厅等着,先不给看。一会儿,爸爸出来了,妈妈出来了,二老手中捧着的是两块石头。

                  爸爸说:“你看,我给你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 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妈妈说:“弯着腰好几个钟头,丢丢拣拣,才得了一个石球,你看它有多圆!”

                  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你以前不是喜欢石头吗?我们知道你没有时间去拣,就代你去了,你看看可不可以画?”妈妈说着 ,我只是看着比我还要瘦的爸爸 发呆又发呆。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可是开不了口,只怕一讲话声音马上哽住 。

                  这两块最朴素的石头,没有任何颜色可以配得上它们 ,是父母在今生送给我最深最广的礼物,我相信,父母的爱,一生一世的爱,都藏在这两块不说话的石头里给了我。父母和女儿之间,终于在这一瞬间,在性灵上,做了一次最完整的结合。

              我将那两块石头放在客厅里,跟在妈妈身后进了厨房,然后,三个人一起用饭,饭后爸爸看的 “电视新闻”开始了,妈妈在打电话。我回到父母家也是属于我的小房间去,赫然发现,父亲将这两块石头,就移放在我的一部书籍上,那套书,正是 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选自《意林》,有改动)

              (1) 为什么“我以为,父母仍是不了解我的”?

              (2) 作者为什么用《痴心石》做标题?

              (3) 文中划线的句子属于那种描写?

            • 5.
              对《春》的结尾的三个比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个比喻是表现春天是生命的开始,一切都是新的,给人以希望.
              B.第二个比喻是描写春天给人带来美的想象力.
              C.第三个比喻是强调春天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
              D.这三个比喻生动地提示了春天的个性:“新”“美”“力”,热情洋溢的赞美了春天,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热烈追求.
            • 6.

              那个总是输给我的人

              (1)童年,乡间小路。母亲肩头挑着一担大白菜气喘吁吁地走在前面,我跟在后面,一会儿去追蝴蝶,一会儿又要采野花。   

              (2)晌午,卖完白菜,母亲捏着那几张薄薄的纸币,盘算着要换些油盐,再扯一块花布,给姐姐和我做衣服。这时,我偶然看到百货商店的橱窗里,摆放着一个洋娃娃:波浪般的长发,会眨动的大眼睛,太美了!我的眼睛直盯着它,任凭母亲怎么喊,脚步半点儿也不想移开。

              (3)“请问,这个娃娃要多少钱?”“ 6块!”“太贵了!”母亲窘迫地退了出来:那一担大白菜,也不过才卖了7块钱呀。我不说话,低着头,紧跟在母亲身后,不停回头张望,竟然心如刀绞般的痛,泪水滚滚而下。母亲排队准备扯布时,我流泪不止的样子,引起了一位阿姨的注意,她毫不客气地责怪起母亲。母亲神情窘迫,她仿佛下了狠心,拉起我直奔百货商店,大声冲着售货员说:“我们要买那个娃娃!”

              (4)记忆里,这是生平第一次,母亲输给了我。

              (5)22岁那年,喜欢上一个人。母亲说,丫头,你们不合适。年少轻狂的我,哪里听得进去?最终,母亲没能拗得过我,只能含着泪点头答应。终于如愿以偿,和那人在一起,却没有得到憧憬中的幸福。归来时,一颗心,伤痕累累。

              (6)这一次博弈,母亲又一次输给了我,我却输掉了自己的青春。

              (7)30岁,辗转多次,终于又回到故乡工作。母亲说,家里宽敞,回来住吧!彼时心中的疼痛,排山倒海般。可如今这杯苦酒,是我一意孤行的结局,那就必须独自吞咽。

              (8)于是我说,还是租房吧,更方便些。租的房子很小,太过寒酸和简陋,怕母亲看了会伤心,我“威胁”她说:我会经常回家看看,不许到我租的房子里来。否则,我会搬到更远的地方……于是,母亲每次给我送东西,总是等在楼下,打电话让我下去拿。饭菜装在保温桶里,热腾腾的,她却信守诺言,决不上楼一步,哪怕要站在寒风中,等待许久。装着无视我的落魄,她要将尊严当成心灵的衣裳,悄悄留给自己的女儿。

              (9)这一次,母亲的输,让我读出了心酸的味道。

              (10)日子,只轻轻一晃,五年的光阴已逝。母亲渐渐老去,曾经的乌发,早已染上了岁月的沧桑。她不是一个爱美的人,却坚持让我帮她染发。腰疼背痛的老毛病,时时跑来折磨,她却努力挺直腰板,依然走路如风。因为我,母亲不敢老去。

              (11)还好,我重新捡起了写作的爱好,日日伏案读书、写字。源源而来的稿费单,终于让我重拾尊严。日子,朝着更好的方向行走。

              (12)那次,我回家,母亲正揉着酸痛的手臂,费力对付着一件泡在水中的厚棉衣。我说,咱买个全自动的洗衣机吧?她急忙摇头,不能花那冤枉钱,我还没老呢!隔天,悄悄去家电城,选好一款洗衣机,叮嘱工人直接送到家。被蒙在鼓里的母亲,惊讶之余,终于说出实话:每年冬天洗棉衣的时候,我总是发愁,真的拎不动呀!这下好了,真好……

              (13)母亲输给了我,却输得那样欣慰。

              (14)穿越岁月的沧桑,我不知道,还有多少时光,可以用来陪伴母亲。但我知道,只要我能过得更好,只要需要,母亲还会一直输下去,永远。


              (1) 阅读全文,说说文章为什么要以“那个总是输给我的人”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文围绕“母亲总是输给我”写了几件事情?请分条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第(10)小节没有写到“母亲输给我”,能否删去,为什么?


              (4) 阅读下面句子,结合文章回答问题。我不说话,低着头,紧跟在母亲身后,不停回头张望,竟然心如刀绞般的痛,泪水滚滚而下。(从描写的角度品析本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结尾处说“只要我能过得更好,只要需要,母亲还会一直输下去,永远”,母亲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了女儿,令人动容。读了全文,你对文中“母亲的输”有什么感想?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一谈。(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宋朝的雨

              陈富强

              ⑴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⑵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

              ⑶我建议你去苏堤。

              ⑷雨在树梢上、在伞顶上、在草叶上、在亭檐上、在湖面上、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处跳着欢快的舞蹈。伞是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个遥远的背景,正渐渐向你推近,撑着绸伞的你便和雨帘里淡淡的灯光一起变成这个背景的过客。宋朝正悄悄向你走来。你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⑸呈现在你眼前的是1090年仲春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霞岭。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一堤的翠绿烟似的漫洇开来,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

              ⑹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烟水淼淼,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太守为后人留的文化遗产,它的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

              ⑺苏东坡决意整治西湖的念头始于1071年。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官至通判。他在巡视西湖时,看到葑草已淤塞了西湖的十之二三,他虽有心治理,但通判的官位尚无决策权,欲有作为而无作为,苏通判满腔抱负都化作了天才的诗意。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

              ⑻机会终于在时隔18年后降临到苏东坡身上。1089年,苏东坡再次赴任杭州,任知州。到任的次日,苏东坡重游了西湖,面对的西湖湖面已有一半成了葑田,忧虑之情油然而生。回到府上,挥笔写下了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的感叹。叹毕,苏东坡组织人力调查踏勘。于次年4月,向当朝皇帝哲宗呈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议。在这篇上书中,开篇就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苏东坡预言水浅葑合,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⑼苏东坡在上书中还从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方面列举了西湖不可荒废的五条理由。其中讲道:城中饮水来自湖水,如果西湖都变成葑田,则举城饮水断源,城中运河赖西湖挹注,若湖水不足,必取借钱塘江之水,而江潮多沙,河道淤塞,数年淘河一次,官吏借此欺民,为民大患;杭州产名酒,每年酒税为全国第一,如果西湖浅涸,酿酒必大受影响。

              ⑽苏东坡的这篇奏议,时隔900年,再来分析,依旧充满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我们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堤,当年的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改变了西湖的命运。

              ⑾挖葑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记载了苏东坡天才的构想。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去而行者便矣。经过从夏到秋的努力,一条长堤破湖而出,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亭。这时的长堤尚无名,直到后继知州林希遵循杭人意愿,才将其命名为苏公堤,并为东坡立祠堤上。渐渐地,苏堤成为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的湖上繁华之地。周密撰的《武林旧事》为后人记载了当时的情景。画楫轻舫,旁午如织。至于果蔬、羹酒、关扑、宜男、戏具、闹竿、花篮、画扇、彩旗、糖鱼、粉饵、时花、泥婴等,谓之湖中土宜。又有珠翠冠梳、销金彩段、犀钿、织藤、窑器、玩具等物,无不罗列。

              ⑿苏东坡在堤上消失了,雨依然在密密地下,你用无比敬慕的目光送别苏东坡,独步缓行。此时你已知道苏东坡将离开杭州,他在知州任上只有两年,却为杭州留下了如此宏大的手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苏东坡在杭州所作的诗文中却很少提及,直到去扬州任上,才在答友人的诗中回顾治湖的经历。可见这位旷世奇才的博大胸怀。有史以来与西湖相关的,你知道能与苏东坡与苏堤媲美的是唐朝的白居易和白堤。固然是白堤在先、苏堤在后,但他们都是一代文豪,他们都懂得珍惜文化的大自然。他们在杭州的时间都十分短暂,但他们却留下了一世英名。

              ⒀你在堤上流连。倘若你回头望望,你会发现,随着南宋的到来,苏堤的北端将耸立起一座庄严的庙宇,红墙重檐,松树翠柏掩映一代名将岳飞。你惊喜地看到,一个宋朝,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与这条长堤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人杰,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化作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

              ⒁你撑开的是一把丝绸做的雨伞。以丝绸命名的道路曾经横贯东西,而现在,令你乐此不疲的是,走在伞下回想从前,雨在你的头上喧哗,陪伴着你走近苏东坡的雕像。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略有改动)

              (1) 仔细阅读文章,说说苏东坡整治西湖的理由。



              (2) 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第5段画线句子。


              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一堤的翠绿烟似的漫洇开来,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


              (3) 漫步于苏堤之上,我们能用心体会到苏轼哪些才能与品格?



              (4) 文章结尾处写岳庙、岳飞,有什么用意?



              (5) 文章题为“宋朝的雨”,“雨”在文中反复出现,有着作者怎样的用意?


            • 8.

              君子的争与不争

              蒋骁飞

              ①民国四大国学大师之一的陈寅恪学贯中西,通晓30多种文字,但他不屑于考证书,连一张文凭都没有。

              ②梁启超知道他是匹“千里马”,便极力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举荐。最终,清华大学破格聘用这名“高中生”为大学教授。

              ③按理说,陈寅恪从此应该对梁启超感恩戴德才对,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两人在相处中,丝毫看不出陈寅恪对梁启超的“追随”。

              ④一天上午,梁启超刚上班,同事就递给他一份学报,说:“陈寅恪又要和你干仗了!”梁启超接过学报一看,上面有一篇署名陈寅恪的文章,矛头直指自己。

              ⑤原来,梁启超曾写过一篇有关陶渊明归隐动机的论文。他认为,陶渊明弃官归隐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士大夫阶层寡廉鲜耻,普遍缺乏道德感,他纵然没有力量改变现实,起码也不愿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和操守丢掉。陈寅恪则提出不同见解,他认为陶渊明辞官回家种田,是因为东晋被灭之后,他“耻于事二主”,才发誓不与新政权合作。

              ⑥面对陈寅恪的针锋相对,梁启超毫不在意“恩师”的威信受到挑衅,大笑道:“这小子总是和咱过不去,咱要再写一篇好好和他过过招。”

              ⑦一旁的同事与陈寅恪有些恩怨,见梁启超如此说,便低声建议道:“梁先生,这陈寅恪别有用心,他是在含沙射影骂您啊!先生您在清朝做过官,在当今民国又做过官,陈寅恪这不是影射您在‘事二主’吗?”梁启超一听,脸顿时黑了下来,很是难看。突然,他怒气冲冲地对那个同事喝道:“你滚!陈寅恪的为人我是知道的。请以后不要以小人心腹揣度君子胸怀!”那个挑拨是非的同事旋即狼狈地走开了。

              ⑧陈寅恪得知此事后,对梁启超的人品更加钦佩了。梁启超和陈寅恪尽管常常为了学术分歧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但在工作和生活中相互尊重和信任,从不听信他人挑拨,这样的君子之交以及争与不争的境界无法不令人敬佩。

              (有改动)

              (1) 通读全文,找出最能具体体现梁启超和陈寅恪“争”与“不争”的语句,完成下面的读书卡片。

              “争”的表现:

              陈寅恪: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梁启超:这小子总是和咱过不去,咱要再写一篇好好和他过过招。

              “不争”的表现:

              陈寅恪:通晓30多种文字,但他不屑于考证书,连一张文凭都没有。

              梁启超: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争”与“不争”是矛盾的,为什么“争”是君子,“不争”也是君子?请你概括出“争”与“不争”各自蕴含的君子风范。

              (3) “相反,陈寅恪经常为一些学术问题和梁启超争吵不休,面红耳赤、怒目相视的场面时有发生。他们之间的‘恩怨’一度成为好事者的说辞。”这句话是从文中抽出来的,你认为应该放在第______段和第______段之间。

              (4) 本文虽然短小,但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富于变化。指出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刻画梁启超和陈寅恪的不同方法。

            • 9.
              断头树也有春天
              【英】珍•古德

              ①写下这段文字时,我正坐在英格兰伯恩茅斯的家中,抬头就能望见窗外的几棵树。其中一棵山毛榉树是我的最爱。小时候,它的树枝便是我最好的椅背,倚着它,我读完了《人猿泰山》,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生活在森林里。

              ②山毛榉树是我最好的玩伴,我常常在树上一待就是几个小时。我每天都会轻唤着它的名字,把自己的一些小秘密说给它听。夏日午后,当微风穿过枝丫,我仿佛听到了它的呢喃低语。A叶儿轻轻摆着,边歌边舞,那是它为我精心设计的演出。刮大风的时候,我搂紧它的臂膀,随它一起在风中摇晃。

              ③每当我徘徊在一棵大树下时,我总是惊叹于树里隐藏了多少岁月的故事,那展臂迎风的树枝经受了多少载的风雨,还有那多到无法数清的树叶,有多少歌儿要吟唱。我们所能看到的地面上的部分,只是树的一部分,在那深不可及的地下,埋藏着它最深沉的心事和渴望。B也许是与树接触久了,我似乎读懂了树的语言,理解了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另一个世界。

              ④“幸存者”是一棵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中幸存的豆梨树。20世纪70年代起,它就被栽植在世贸中心5号楼附近,年年用绽放的白色小花,为水泥世界里的人们送来春的讯息。与同伴一样,它也被埋在了倒塌的双子塔下。

              ⑤一个月后,清理残骸的工人发现了它。彼时,树已经被“肢解”--水泥碎块砸得它“身首异处”,剩下的树干被烧焦,树根严重受损。人们把它送入纽约公园的苗圃。

              ⑥苗圃的管理人员告诉我,第一次看见这棵断头树时,他觉得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方法让这棵树起死回生,他没想到去掉表层烧焦部分的“幸存者”,竟在苗圃的优质土壤里生根了。

              ⑦“幸存者”注定拥有不平凡的生命。2010年春天,一场可怕的风暴以每小时160公里的速度席卷了“幸存者”所在的区域。风暴过后,“幸存者”已有部分树根裸露在外,苗圃管理人员给“幸存者”又做了一次大手术。

              ⑧起初他们不敢有太大的动作,只是把树枝抬起来一些,让树干跟地面依然保持一定角度。在根部堆上覆盖物和肥料。他们甚至不敢直接给树浇水,而是每天轻轻为它洒水。几周后,“幸存者”再一次起死回生。

              ⑨2010年12月,“幸存者”被移回发现它的地方。“9•11”纪念馆的设计负责人说最初一些人反对将“幸存者”移回来,认为原址上种满了新树,而“幸存者”作为唯一的豆梨树,会破坏园林景观的对称性。事实上,作为世贸中心遗址上唯一幸存的生命,人们纷纷来与它合影,将象征着感恩、鼓励、关爱的蓝丝带系在它的树枝上。

              ⑩四月的一个清冷的早晨,金色的阳光包围在它的四周,我看到的是一位戴着光环的精神领袖。站在为保护它而设立的护栏外,眼泪模糊了我的视线。它的花期已过,枝头略显寂寥。但就在我站了很久,准备离去时,惊喜出现了:我突然看见三朵小小的白花挤在一起,藏在枝叶深处。它仿佛在告诉人们:“不要伤感,只要还有希望,哪怕受尽伤害,哪怕春已远离。”
              (1) 文章①②两段详细写了山毛榉树,而全文的主角却是“幸存者”。请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述第①②段的作用。
              (2) 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请结合第②段品析A句。
              叶儿轻轻摆着,边歌边舞,那是它为我精心设计的演出。
              (3) 通读全文,谈谈你对标题“断头树也有春天”含义的理解。
              (4) 请结合本文和链接,以“生命的不平凡”为主题写一段话。(不少于80字)
              链接: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冰心《谈生命》   

              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      ——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

            • 10.

              雪 白

              王开岭

              叫人感念和思痛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比如雪。

              在我印象里,雪是世界上最辽阔、最庄严、最有诗意和神性的覆盖。她使我隐约想到了“圣诞、人类、福祉、博爱、命运”这些宗教意味很浓的词。

              那神秘无限的洁白,庞大的包容一切的寂静,纯银般安谧、祥和的光芒,浑然天地、梦色绝尘的巍峨与澄明……

              拿什么更美的形容她呢?她已被拿去形容世间最美的意境了。

              童年时,我心里涨满了雪,比大地上的棉花还要多。那时候,大地依然贫穷,贫穷的孩子常常想:要是地里的雪全变成棉花该多好啊!如今,我们身上有的是厚厚的棉了;而大地,却失去了那相濡以沫的洁白。

              那时候,一个冬天常常有好几场惊心动魄的雪。有时不舍昼夜地下,天凛地冽,银装素裹。夜晚白得耀眼,像火把节,像过年,令人亢奋。记得初中语文里有篇《夜走灵官峡》,开头即“纷纷扬扬的大雪又下了一整夜……”

              那盛大的雪况,现在忆起来很有些隐隐动容和“俱往矣”的悲壮。不知今天的孩子会不会问:真有那么多雪么?

              是真的,雪不仅多,而且美得痛心。

              记得小学班里有个家境很穷的女生,又瘦又黑,像棵细细的老也长不大的豆芽儿。一次作文课上她灵机一动把雪比喻成了“雪花膏”,她说:“那天夜里,我看见天上飘起了雪花膏……”她念的时候同学全笑了,连老师也哧哧笑了,说她是异想天开。于是老师给我们讲“异想天开”是什么意思。老师讲“异想天开”时女生趴在水泥桌上(当时课桌是用水泥板搭的)呜呜哭了……不久,她因贫穷辍了学。

              许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记起了这件事。我猛然发现那个“雪花膏”的比喻其实多么生动而富有诗意啊!

              雪,雪花膏的雪。女孩子的雪。

              在我所见过的比喻中,这是最珍贵的一个。

              要知道当时穷人家是买不起雪花膏的。美丽的如泣如诉的雪花膏。

              不知从何时起,有个声音问:我们的雪呢?

              从前的梦想,有的很快就兑现了。比如棉花,比如雪花膏和课桌……一些虽遥遥无期,但我们并不苛求,慢慢来,一切都会有的,没有的都会有的……

              是的,我们相信。但另一个事实是:我们曾经有过的,现在却没有了。

              比如雪。我们有了无数的雪花膏,比雪花膏还雪花膏的雪花膏,可我们的雪呢?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呢?

              偶尔碰上一回,可那是怎样的情景啊――

              稀稀落落粉针或沫状的碎屑,仿佛老人凋谢的胡须,给风一击,给地面轻轻一震,即消殒了。

              这哪里是雪?分明是雪的骸,死去的雪。

              衰败的迹象即是这时显露的。我留意到了冬日的憔悴、大地的烦躁、空气的郁闷、没有冰的河床、树的稀少和鸟的惊恐……眯起眼睛,我认出菜叶上的药斑,阳光中的尘埃和可疑的飞来飞去的阴影……

              从前不是这样子的。

              纯洁简美的东西愈来愈少。人类创造着一切也破坏着一切,许多优雅的本色和古典的秩序被打碎了、颠覆了,包括季节、生态、秩序、规矩、操守……我们狂妄地征伐却失去了判断,拼命地拥有又背叛着初衷;我们消灭了贫穷还消灭了什么?

              这是个欲望大得惊人的掘金年代。抒情的方式正在消失。只有物的欲望。

              我感到了不安,感到了冬天背后那双忧郁的眼睛。那些威胁她的莫名危险……我开始了怀念,怀念那些流逝和将要流逝的东西,比如童年、雪、本色,比如村庄、野地、棉布的经纬、流动的水……

              (选自《精神明亮的人》)

              [注] ①雪花膏:一种化妆品,洁白如雪,用来滋润皮肤。

               

              (1) 本文以“雪”为线索,由雪及人,由雪及事,由雪及现实,请概括作者的心路历程。(4分)

                   →②痛心→③     →④     →⑤      

              (2) 作者在文中说“雪不仅多,而且美得痛心”,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说雪“美得痛心”。(4分)

              答:                                                                                                      

              (3) 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3分)

              这哪里是雪?分明是雪的骸,死去的雪。

              答:                                                                                                      

              (4) 本文意蕴深刻,请联系现实,谈谈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4分)

              答: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