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谢天

              陈之蕃

              在小时候,每当冬夜,我们一大家人围着个大圆桌吃饭。我总是坐在祖母身旁,祖母总是摸着我的头说:“老天爷赏我们家饱饭吃,记住,饭碗里一粒米都不许剩,要是糟蹋粮食,老天爷就不给咱们饭了。”

              刚上小学的我,正念打倒偶像,破除迷信,我的学校就是从前的关帝庙,我的书桌就是供桌。我曾给周仓画上眼镜,给关平戴上胡子,祖母的话,老天爷也者,我觉得是既多余,又落伍的。

              不过,我却很尊敬我的祖父母,因为这饭确实是他们挣的,这家确实是他们立的。我感谢面前的祖父母,不必感谢渺茫的老天爷。

              祖父每年在“风里雨里的咬牙”,祖母每年在“茶里饭里的自苦”,他们明明知道要滴下眉毛上的汗珠,才能捡起田中的麦穗,而为什么要谢天?我明明是个小孩子,混吃混玩,而我为什么却不感谢老天爷?

              这种奇怪的心理状态,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谜。

              一直到前年,我在普林斯顿,浏览爱因斯坦的《我所看见的世界》,得到了新的领悟。

              这是一本非科学性的文集,专载些爱因斯坦在纪念会上啦、在欢迎会上啦、在朋友的葬礼中,他所发表的谈话。我在读这本书时忽然发现爱因斯坦想尽量给听众一个印象:即他的贡献不是源于甲,就是由于乙,而与爱因斯坦本人不太相干似的。

              就连那篇亘古以来崭新独创的狭义相对论,并无参考可引,却在最后天外飞来一笔,“感谢同事朋友贝索的时相讨论。”其它的文章,比如奋斗苦思了十几年的广义相对论,数学部分推给了昔年好友的合作;这种谦抑,这种不居功,科学史中是少见的。

              我就想,如此大功而竟不居,为什么?像爱因斯坦之于相对论,像我祖母之于我家。

              几年来自己的奔波,作了一些研究,写了几篇学术文章,真正做了一些小贡献以后,才有了一种新的觉悟:即是无论什么事,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因为需要感谢的人太多了,就感谢天吧。无论什么事,不是需要先人的遗爱与遗产,即是需要众人的支持与合作,还要等候机会的到来。越是真正做过一点事,越是感觉自己的贡献之渺小。

              于是,创业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上天,而败家的人却无时不想到自己……

              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这是我们中国的一个最完美的人格所构成的一个最完美的故事。介之推为什么不言禄,因为他觉得贪天之功以为己力,是君子所不屑为,也是君子所不应为的。

              爱因斯坦刚到普林斯顿时,主任与他商量报酬问题,他说五千。主任说,“给你五千,如何给一个大学毕业生呢?还是算一万五千元罢!”这不是外国的介之推吗?

              为什么介之椎与爱因斯坦专干这类傻事?立过大功,而不居功若此。他们知道做事与立功,得之于众人合作者多,得之于自己逞能者少。于是很自然的产生一种感谢众人,感谢上天的感觉。

              我们回头想一想,五六十年来的中国比我七八岁时的思想能强几何!史家如果写这五六十年来的我国历史时,一定命名为狂妄而幼稚,无法与无天的时代。

              无论哪一行,哪一界,多是自吹自擂,自欺自骗,日子长了,连自己也信以为真了,而大祸至矣。因为没有做任何真正的事,没有建任何真正的功,自然而然不会有谢天的感觉。哲学家们知道这个症候最为可怕,所以造出许多知好知歹的人物与故事来。

              有一个人问一位文学家,我记得是雨果罢,“如果世界上的书全需要烧掉,而只许留一本,应留什么?”雨果毫不犹豫的说:“只留乔布记。”

              乔布是圣经里面的介之推,富亦谢天,贫亦谢天,病亦谢天,苦亦谢天。


              (1) 文章的第1-8段主要写了哪两件事?它们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 “祖母的话,老天爷也者,我觉得是既多余,又落伍的。”为什么我觉得“既多余、又落伍”,请依据上下文作答。 (3) 作者在文中引述爱因斯坦著作中的内容,有何作用? (4) 我对于“谢天”中的“天”的认识,前后有什么变化?作者认为人为什么要“谢天”?
            • 2.

                        春之怀古

              ①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掌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②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浑炖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请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件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

              ③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团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④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集小羊在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汗,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畔浣沙的手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⑤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⑥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⑦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箩与烟箩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 3.

              春在成都

                 ①住在成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儿。

                 ②成都又称为“锦官城”“蓉城”,不过最出名还是后者。在五代时期,蜀国有一位美丽非凡的花蕊夫人,因她喜爱芙蓉花,蜀国国主便命人将全城都种上芙蓉花,蓉城由此得名。成都给人的印象常常是一些关于美的事物。

                 ③在成都,春天是花的节日。从年底开始至春分,幸福梅林的腊梅香飘万里,三四月的时候,龙泉的桃花节、洛带的杏花节、新津的梨花节、金堂的油菜花节、石象湖的郁金香节……节日一个接一个,热闹非凡。

                 ④春,都住在成都了。

                 ⑤在这个季节,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府南河边上的茶廊。在午后,坐在河边的紫藤花架下,泡上一杯清香淡雅的花茶,在暖洋洋的阳光下闻着从河面吹来的湿湿的气息,中间夹杂着淡淡的花香。时而微风拂面而过,发丝轻扬落在脸上,一阵酥痒。闭上眼,聆听春风拂过的声音,花串相互推攘,落下一朵朵粉紫的花来。落在地上,落在茶桌上,落在我的身上,落在我的心上,轻轻地荡开,漾起一圈圈涟漪。

                 ⑥这个季节,也是一个爱下雨的季节。如牛毛、如花针、如细丝,密密地斜织着,青瓦的屋顶全笼着一层薄烟,衣服上挂满了闪闪发亮的珍珠。停一会儿便沁到了衣服里,熨贴着皮肤,湿湿地带着一些微凉。在成都,空气里总是带着这样的湿润的雨水的气息。你若不喜欢,带上一把伞总是不会错。因为成都经常是“东边下雨西边晴”。漫步在雨后的宽窄巷子,踩着青灰色的石砖,古色古香的石雕壁画,川西民居的青瓦房下,见证了水滴石穿的神话。墙内爬出来一片春色,却也零落了,亦如雨后蔷薇花一样,被打落得七零八落,冷冷凄凄地躺在地上。不经意的一瞥,却瞧见那花瓣上的雨珠折射着雨后的阳光,正熠熠生光。

                 ⑦成都人爱美,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只要是美的事物,成都都会接纳她。

                 ⑧所有来成都的外地人都可以在这里寻找到各种不同的“美”。爱美食的,到锦里、一品天下尝尝;________。

                 ⑨美,在成都;春,在成都。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 4.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白,一道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照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上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①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②天儿越睛,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的树影。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 5.

              《春》(节选)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几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飘飘的,草软绵绵的。

                 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③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B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C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D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E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④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地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香。

            • 6.

              诗意的周庄 (张峪铭)

              ①雾霭沉沉,一切仿佛浸在乳中,傍晚时还未散尽。一路颠簸的车子像乌篷船一样,欸乃着摇进了周庄,好像根本没有什么前奏序曲,梦一样的水乡小镇就映入了我的眼帘。

              ②黄昏下的小镇坐落在河的两岸,错落有致的房子,粉墙黛瓦,里面的梁柱已被岁月熏得发黑,让人觉得周庄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袖着手悠然地守在这流淌千年不息的水边,淡定地、慈祥地等着四面八方的来客。水乡小镇游人如织,丝毫没有“牢落暮霭初收”之景象。

              ③水是周庄的血脉,四通八达的。水的两岸用麻石砌成,隔一段路就有一个下河台阶,供人洗洗涮涮,那晨曦中的砧声让枕河而眠的人们走出温柔的梦乡;那日暮时的船影将外面的精彩世界卸到了千年古镇。我沿台阶走到水边,掬起一捧,发现碎光满河人影婆娑,抬眼一望,街上的灯渐次亮了,周庄像一位优雅的模特款款走上了灯光水影中的T型台。

              ④一位穿着碎花蓝衣服的阿姨摇着橹,将乌篷船从远处划了过来。一股暖意顿时传遍我的全身,那窄袖花襟,那碎花底子,刺绣精巧的服饰似乎唯有江南景色方能染织而成,也只有水乡女人穿上才那么贴身,让江南长大的我忽地回到了儿时的记忆,又让我想起歌手谢军那“南方小小的乌篷船”,想到“载着当年梦中姑娘驶向了何方……”

              ⑤千百年来,水滋养着江南的雅致风物,船书写着水乡的独特人文。

              ⑥人流推着我走弄穿巷,在逼仄的骑楼小巷中追溯着小镇的历史,不时又回到河旁。这当然要归功于桥。周庄的桥多得犹如针脚较密的线,不时缝着两岸,又永远不会缝合在一起。“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苍龙背上行”,众多游人就成了桥上来往穿梭的针。

              ⑦周庄不长的河道横七竖八摆着十四座元、明、清时期的石桥,从一头望去,桥中有桥,桥上有桥,一桥套一桥,那桥身与桥影组合的圆就像串在你眼光上的糖葫芦。著名的双桥横折相依,立于两河之上,桥洞一圆一方,宛如两把大锁将两条小河紧紧地锁住,让人不得不惊叹古人的巧夺天工。

              ⑧周庄人将一座座桥架在河道上,不仅方便了生活,成就了美,而且突显了智。因为桥的智慧在于让过了水,渡过了你。

              ⑨其实周庄的智慧何止于此。周庄人在商场风生水起时,没有忘记打造自己的后花园,不仅追求到了富甲一方的财富,也让精神得到很好的憩息。“沈厅”“张厅”那诗意的栖居,让身在鸽笼的城里人感佩不已;那手工作坊透出的古意,万山蹄香气里的传说,让人生出许多遐想;那刺绣绣出的“团圆鱼”, 更是寄托着周庄人对未来生活的无限祝福……

                 ⑩周庄是古老的,是吴王少子的封地;周庄又是传奇的,是沈万山巨富的根基;周庄更是美丽的,她美得原汁原味,没有功利雕饰,你随意按下快门,都是一框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古韵风情。
                 ⑪走出周庄,我不觉感叹她是江南水乡中一首最精致、最完美的诗。这做诗的,是游人,更是祖祖辈辈的周庄人。  
            • 7.

              我恋着这片沙漠

              姜彦化

                 ①严冬。沙漠。在这漠峰下被人们遗忘的角落,在四壁钻风漏雪的蒙古包里,我降生在人间,香甜地睡在妈妈用牛粪火烫热了的沙子上。孩提时,我在沙漠上爬着、睡着、跑着、幻想着。我曾痴呆呆地站在最高的漠峰上,伸出一双枯瘦的手,只想撕下两片彩云,为妈妈做一件合体的新衣,为沙漠绣一面五彩斑斓的面纱。

                 ②然而,童年那金子般的梦,年复一年地被牧主家欢庆春节的爆竹搅散。我哭丧着望着妈妈,望着冷酷的沙漠。妈妈啊,你的脸色为什么总是那样憔悴?沙漠啊,你的面容为什么总是单调得一色赭黄?

                 ③为母亲那件合体的新衣,我背起了小米和步枪;为沙漠那五彩斑斓的面纱,我投进了党的怀抱。春天,沙漠插上了红旗。红旗下,我把退伍证书交给了党支部书记额尔敦大叔。大叔拍着我的肩膀说:“我把团员交给你,我把青年交给你,我把民兵交给你,你要把沙漠变成绿色的宝石。”于是,团员们担着水走来了,青年们抬着树苗走来了,民兵们扛着铁锹走来了。这里栽下了松苗,那里埋下了枝干;这边种上了沙打旺,那边撒下了树籽……

                 ④沙漠的月夜,催人入梦。我躺在松软的沙滩上,仿佛依偎在妈妈的怀抱,轻轻地呼唤着远在天国的母亲……母亲走来了,穿着合体的翠绿新衣,后面跟着一群美丽的姑娘,姑娘们的头巾是绿的,衣服是绿的,裙子是绿的。母亲和始娘们挥舞着长长的绿绸,尽情地跳着唱着——“我们把这颗绿色的。埋下,勤劳的汗水把它浇灌成绿色的宝石……”我醒来了,咀嚼着这甜美的梦,感受到了绿就是生命。

                 ⑤治沙大军来了,擎着营造三北防护林的红旗来到了沙漠上。男女老少都来了,唱着“种树种树,发家致富”的歌儿来到了沙漠上。

                 ⑥沙漠复苏了。从治沙大军的铁锹尖上,从我那被烧焦的心坎上,从沙漠那袒露的胸怀中,又抽出了新的绿芽。北坡上,额尔敦大叔的孙子在承包的五百亩松林旁,挥起了爷爷留下的铁锹,栽下了一千亩樟子松树苗;西坡上,寡妇王二嫂子带着高中毕业还乡的儿子,耕耘着自家的沙打旺草籽基地;南坡上,当年出名的懒汉旺申扎卜和女儿穿梭在千亩黄柳之中,精心地选着明条,他们要用“富”字编织箩筐的新花纹,出口时产地印上两个红字——中国;东坡上,紫花苜蓿一派紫红,花丛中走来了一对情侣,憨厚的蒙古族青年巴特尔对美丽的汉族姑娘翠叶说:“咱们民族不同,心是一个,我愿把这片苜蓿草送你做嫁妆。”姑娘嫣然一笑:“谁喜欢这么一小片?我要整个翠绿的沙漠!”

                 ⑦漠峰上,我这个七十岁的沙漠老人,在当初插过红旗的地方,搭起了哨所,背着双筒猎枪,护卫着红旗,护卫着沙漠,护卫着翠绿,尽着一个老兵的职责……

                 ⑧沙漠是我的出生地,沙漠也将是我的归宿,因为我是沙漠的儿子。但愿我的这颗赤子之心,化做绿色的宝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9月17日《人民日报》)

            • 8.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撩起窗幕,看初升的红日,可把它五彩的光华洒在湖上了么?可是,湖水呈现着一片冷清清的铅色,天空也云气沉沉。难道今天的旅行又要被风雨来阻挡么?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湖水轻轻地拍岸,像是赞同我的决心,天空也对我显出无可奈何的气色。七点钟我们就从北山下乘车前去。这时云雾渐渐稀散,清风吹送着月桂的芳香,阳光从薄云后面透射出来,像放下轻轻的纱帐,爱护似的,笼罩着大地。

                 汽车一转弯,将要到钱塘江大桥了,我看见高大的六和塔,岿然坐在林木蓊郁的山岗上,背负着远山与高空,下临浩渺的白水,气象非常雄伟。

                 在高楼钱塘江大桥有两层,底层走火车,上层走汽车,因此说像高楼一样的大桥。一样的大桥上,俯看江水,像一条潇洒的阔带,从西面群山之下,一撇而来,越流越宽,向东长逝,到眼睛所能见到的尽头,水和云都融合成一片混沌。

                 山川的壮丽和我心里正在思想的巨人形象,也融合在一起。

                 车在奔驰,风在欢笑,将要成熟的晚稻,沉沉地压在整片大地上。远处是重重叠叠、连绵不断的山峰,山峰青得像透明的水晶,可又不那么沉静,我们的车子奔跑着,远山也像一起一伏的跟着赛跑;萧山、河桥,刚刚落到眼前,却又远远退到车的后面。

                 中午到了绍兴城。

                 我们走在青石铺成的古老的街道上,心情是这样严肃又欢愉,眼睛四处张望,处处都像有生动的故事在牵引人。

                 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新台门的门口簇拥着一群红领巾。他们一看到新来的客人,便又簇拥过来,牵牵客人的衣袖,抚弄客人的围巾,亲密地交谈,并争先要领路。我就和这些孩子们一道拥进了黑漆的大门。

                 这是一座古老朴素的房屋,空阒无人,可是,这方桌,这条台,这窗前的一把椅子都告诉了我们许多故事,就是在这座房子里,鲁迅先生幼年和农民儿子结成朋友;在父亲的病中分担了母亲的忧愁;从这里他认识了封建社会的欺骗与毒辣;被侮辱与损害的究竟是哪一些人!十七岁的时候,在一个刮风下雨的早晨,带了一点简单的行装,辞别了母亲,走出这座黑漆大门,奔向他一生战斗的长途。

                 百草园是芳草萋萋的后院。这是幼年鲁迅的乐园。孩子们在园里跑着,笑着,在那儿寻觅,可还有像人形一样的何首乌?他们又围在亭子旁边,仰着头,望着塑像;孩子们的脸,像朝阳照耀下初开的百合花,眼睛像星星一样的明亮,亮着无限亲切爱慕的光。

                 一座曲折如画的小石桥把我和孩子们引到三味书屋。书房里的陈设,正像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的一样,正中的书桌上,现在还放着寿老先生手抄的唐诗。好像这儿刚刚放学,老先生和学生们都吃饭去了。

                 今天,我们的孩子,有了明亮的课室,有了大片的草地,还有细沙铺成的球场。他们有了自由广阔的天地。我这样想着。突然在脑中出现一座勇士的雕像:

                 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我抚摸着身边一个孩子的头发,心中油然生出感激的深情。

                 我正在默默地寻思,一只小手伸过来了,又一只,又一只。原来时间已经不早,他们要整队回去了。我们热情地握手,说着:我们还要见面。

                 回来的路上,我们让车在河边慢慢开行。在静静的黄昏里,发光的小河上,划着一只乌篷船。船尾坐着一个农民,戴着毡帽,有节奏地划动一根大桨。河岸上,有时是稻田,有时又是开着红花、黄花的青草地,草地上有一群牧童在放牛,牛背平得像一块石板,牧童从牛角间爬上爬下,牛万般温存地驯服着。

                 我不知道这可就是著名的山阴道?

                 鲁迅先生在一篇《好的故事》中描写过: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秋,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生活本来应该是这样和平、美丽,而且光明,鲁迅先生所说《好的故事》,正是他所想望的好的生活。然而,在昏沉如夜的时代里,人们只能在朦胧的梦中见到,即使是梦,也被打碎!

                 今天,鲁迅先生在三十年前朦胧中看见的“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的《好的故事》,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水底,而在我们祖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

                 转过山路,就看见了反映出幕天幽蓝色的湖水。远处城市,电灯通明,烘托着天空,像一片光的海。

            • 9.

              阅读下面语段《临窗看柳》,完成下列题。

              (1)今年春天,虽然春寒料峭,但柳枝仍早早返绿,一夜之间,新绿满枝,煞是可爱。但我因为竞选课代表失败了,心情很不好,坐在椅子上,呆呆地望着窗外。

               (2)风乍起,柳枝欢快地笑着、跳着,展示着自己,眼角眉梢间洋溢着无限欢乐。我似乎听到一曲柳哨的歌。歌声中片片柳絮随风飞舞。

              (3)一会儿,风停了,柳枝恢复了它的平静,垂了下去,它不能载歌载舞了,心中一定有着淡淡的忧伤,虽是这样,柳枝依然保留那象征活力的绿色,希望能再把绿色写在天空。

               (4)就这样,柳枝周而复始地飘起、落下;年复一年地返青、枯黄,永恒不变如一条真理。我看了许久,也明白了许多;如果你有空,就看看窗外,看看柳枝,用心去体会,你会明白许多的。

            • 10.

              美景,总在半梦半醒之间

              迟子建

                 ①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着脸,没心没肺地笑。它笑得适度时,花儿开得繁盛,庄稼长势喜人,人们是不厌弃它的;而有的时候它热情过分了,弄得天下大旱,农人们就会嫌它不体恤人,加它身上几声骂。看来过于光明了,也是不好。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②在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给我带来踏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会拿出主子的做派,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仰面躺在我身旁。A.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被月光这样撩拨着,我只能睡睡醒醒了。

                 ③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似乎也带着股绿意,有一种说不出的嫩;夏日的月光呢,饱满、丰腴,好像你抓上一把,它就能在指尖凝结成膏脂;秋天的月光,一派洗尽铅华的气质,安详恬淡,如古琴的琴音,悠远、清寂;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它落到雪地后,新鲜明媚得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原来雪和月光,是这世上最好的神仙眷侣啊。

                 ④满月的日子,故乡的亲人们聚在一起,大家快活地喝酒聊天。晚饭后,熄灯睡了。

                 ⑤大约凌晨三点来钟的样子吧,我被渴醒了,床畔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心想月光大约太喜欢玻璃杯了,在它身上做起了画。喝过那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哪,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B.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掖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   

                 ⑥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只要睁开眼,蒙眬中会望一眼窗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

                 ⑦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窗外的山,哪还有满月时的盛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昨夜那一场热烈的燃烧,留下了缺口,不知去哪儿疗伤去了。因为它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所以不管怎么调理,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而就不燃烧了,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⑧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景呢。在那个时刻,那团月亮无疑成了千家万户共同拥有的一盏灯。假使我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摄人心魄。

                 ⑨正因为我所看到的一切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团月亮,才显得夺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