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和草木在一起

              周华诚

              ①都说“草木无情”,我却不这样认为。一切活着的东西都潜在地具有一些情思,草木也不例外。人和草木在一起待久了,慢慢也会受到草木的影响。

                  ②春天到来,牛牵引着犁铧走向野地,那里正盛开着一个喧闹的春天。犁尖插进微热的土地,把新鲜的泥巴翻转过来。穿蓑衣戴斗笠的农人扶锄而立,他要把种播撒进清明的土地。他就那么站了一会儿,在手掌上吐了一口唾沫,两掌搓一搓,然后用力挥动尖嘴锄,就把种子们一一点进了泥巴间。微细的雨滴继而铺陈下来,润湿大地。很快,嫩黄色的细芽将穿透种壳,在土地上彰显力量。A.这时,如果你蹲下身来,与嫩芽们对视,用目光抚摸它们的茎叶,就能看清茎秆上细细的白色绒毛。这样和草木在一起待久了,你会感受到它们时时都在蓬勃的生长。

                  ③在大地上,草木都依照四时节气过日子。春日里开花,夏天舒枝长叶,到了秋天结出累累果实,冬天开始落叶,脱去一身繁华。父亲在田间种水稻,他告诉我,水稻的生长过程也是严格遵循四时节气的。谷雨过后,立夏之前,父亲要浸种,三日后谷子爆芽,五日后谷种播到秧田。B.之后,水稻们拔节、开花、灌浆、结实,直至立秋,谷子成熟,向着大地弯下腰身,等待一场盛大的收割。

                  ④中国人的智慧里,有光阴与节气。节气这件事存在的意义,正是让人不要走得太快,走得太急。现在的人,大多心急,可是只要返回千百年前看一看,你就知道,并没有什么可急的。那时候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是跟草木一起过日子。立春的时候赶牛下地,打它两鞭子,吃两个春团;到了惊蛰,听几声响雷,去竹园掘几株笋,用咸肉煮起来吃;清明的时候,思念一下远去的亲人,看梨花在屋角绽放;小满的时候,谷物在田地里抽穗拔节;到了芒种,那就挥汗如雨,把大半年的辛劳扛在肩上。

                  ⑤节气就是规矩,草木与人,都要遵循这些规矩。父亲守着四时,一年里种着一季两季稻,一辈子不过收获几十次、百余次稻谷。已无法再多。光阴不会给你更多的可能。跟草木在一起久了,你慢慢就变得不那么着急了。你知道它们会在什么时候开花,在什么时候结果。你知道它们没有经受烈日曝晒的瓜果不甜,经过霜降的青菜才会更加甘糯。你知道要享受自然的果实,唯一需要的是耐心,要陪着它们在光阴里慢慢成熟。

                  ⑥和草木在一起待久了,你的身上慢慢也会有草木的朴拙。我认识一位水稻科学家,一年中,他多数时间在稻田里。我发现他的脸有几个特点。第一是黑,被太阳晒黑的。第二是粗糙,他从不抹七七八八的化妆品。第三个特点,是似乎渐渐与这个社会的流行脱节。整个社会都在速效、融资、上市,利欲喧嚣,他却还是站在稻田里,手掌抚过一株一株的水稻。他从草木中间来,带着草木的质朴与淡然。

              ⑦草木在大地上,人也是大地上的草木。这样说吧,人和草木在一起待久了,走到阳光下,也就拥有了草木的神采。

              (1) 在作者看来,“人和草木在一起待久了”会受到哪些影响?请分点简要概括。


              (2) 文章第③段和第⑤段两次写了父亲种水稻,是否多余?请简要分析。


              (3) 按要求对文中A,B两处进行鉴赏。

              (1)A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品析。

              这时,如果你下身来,与嫩芽们对视,用目光抚摸它们的茎叶,就能看清茎秆上细细的白色绒毛。

              (2)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简要鉴赏B句。

              之后,水稻们拔节、开花、灌浆、结实,直至立秋,谷子成熟,向着大地弯下腰身,等待一场盛大的收割。


              (4) 文章结尾写到“人和草木在一起待久了,走到阳光下,也就拥有了草木的神采”。请结合所学过的有关人与草木的课文为例,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 2.
              对《春》的结尾的三个比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个比喻是表现春天是生命的开始,一切都是新的,给人以希望.
              B.第二个比喻是描写春天给人带来美的想象力.
              C.第三个比喻是强调春天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
              D.这三个比喻生动地提示了春天的个性:“新”“美”“力”,热情洋溢的赞美了春天,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热烈追求.
            • 3.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 第一段的“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中的“无常”是什么意思?语段中最能表现“我”“无常”的两个词是什么?



              (2) “我”答应去看花,为什么母亲竟高兴得坐立不安?这说明什么?



              (3) 文中母亲说的“好好儿活”和我说的“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


              (4) 最后一段,写“我”和妹妹秋天一起看菊花时,着意写了各色花给人的感受,这能使人联想到什么?


            • 4.

              那个总是输给我的人

              (1)童年,乡间小路。母亲肩头挑着一担大白菜气喘吁吁地走在前面,我跟在后面,一会儿去追蝴蝶,一会儿又要采野花。   

              (2)晌午,卖完白菜,母亲捏着那几张薄薄的纸币,盘算着要换些油盐,再扯一块花布,给姐姐和我做衣服。这时,我偶然看到百货商店的橱窗里,摆放着一个洋娃娃:波浪般的长发,会眨动的大眼睛,太美了!我的眼睛直盯着它,任凭母亲怎么喊,脚步半点儿也不想移开。

              (3)“请问,这个娃娃要多少钱?”“ 6块!”“太贵了!”母亲窘迫地退了出来:那一担大白菜,也不过才卖了7块钱呀。我不说话,低着头,紧跟在母亲身后,不停回头张望,竟然心如刀绞般的痛,泪水滚滚而下。母亲排队准备扯布时,我流泪不止的样子,引起了一位阿姨的注意,她毫不客气地责怪起母亲。母亲神情窘迫,她仿佛下了狠心,拉起我直奔百货商店,大声冲着售货员说:“我们要买那个娃娃!”

              (4)记忆里,这是生平第一次,母亲输给了我。

              (5)22岁那年,喜欢上一个人。母亲说,丫头,你们不合适。年少轻狂的我,哪里听得进去?最终,母亲没能拗得过我,只能含着泪点头答应。终于如愿以偿,和那人在一起,却没有得到憧憬中的幸福。归来时,一颗心,伤痕累累。

              (6)这一次博弈,母亲又一次输给了我,我却输掉了自己的青春。

              (7)30岁,辗转多次,终于又回到故乡工作。母亲说,家里宽敞,回来住吧!彼时心中的疼痛,排山倒海般。可如今这杯苦酒,是我一意孤行的结局,那就必须独自吞咽。

              (8)于是我说,还是租房吧,更方便些。租的房子很小,太过寒酸和简陋,怕母亲看了会伤心,我“威胁”她说:我会经常回家看看,不许到我租的房子里来。否则,我会搬到更远的地方……于是,母亲每次给我送东西,总是等在楼下,打电话让我下去拿。饭菜装在保温桶里,热腾腾的,她却信守诺言,决不上楼一步,哪怕要站在寒风中,等待许久。装着无视我的落魄,她要将尊严当成心灵的衣裳,悄悄留给自己的女儿。

              (9)这一次,母亲的输,让我读出了心酸的味道。

              (10)日子,只轻轻一晃,五年的光阴已逝。母亲渐渐老去,曾经的乌发,早已染上了岁月的沧桑。她不是一个爱美的人,却坚持让我帮她染发。腰疼背痛的老毛病,时时跑来折磨,她却努力挺直腰板,依然走路如风。因为我,母亲不敢老去。

              (11)还好,我重新捡起了写作的爱好,日日伏案读书、写字。源源而来的稿费单,终于让我重拾尊严。日子,朝着更好的方向行走。

              (12)那次,我回家,母亲正揉着酸痛的手臂,费力对付着一件泡在水中的厚棉衣。我说,咱买个全自动的洗衣机吧?她急忙摇头,不能花那冤枉钱,我还没老呢!隔天,悄悄去家电城,选好一款洗衣机,叮嘱工人直接送到家。被蒙在鼓里的母亲,惊讶之余,终于说出实话:每年冬天洗棉衣的时候,我总是发愁,真的拎不动呀!这下好了,真好……

              (13)母亲输给了我,却输得那样欣慰。

              (14)穿越岁月的沧桑,我不知道,还有多少时光,可以用来陪伴母亲。但我知道,只要我能过得更好,只要需要,母亲还会一直输下去,永远。


              (1) 阅读全文,说说文章为什么要以“那个总是输给我的人”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文围绕“母亲总是输给我”写了几件事情?请分条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第(10)小节没有写到“母亲输给我”,能否删去,为什么?


              (4) 阅读下面句子,结合文章回答问题。我不说话,低着头,紧跟在母亲身后,不停回头张望,竟然心如刀绞般的痛,泪水滚滚而下。(从描写的角度品析本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结尾处说“只要我能过得更好,只要需要,母亲还会一直输下去,永远”,母亲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了女儿,令人动容。读了全文,你对文中“母亲的输”有什么感想?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一谈。(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像蒲公英一样生存

              李智红

              ①在我的印象中,蒲公英永远属于那种十分普通的小草。许多地方的田野山坡、路边墙角,都能见到它们的踪迹。

              ②蒲公英的花朵和果实,富有浪漫的诗意。它的花朵呈现出一种纯粹的金黄,花形与菊花一般大小,风韵也不在菊花之下。等到果实完全成熟之后,它便会绽开成一柄柄洁白如雪、轻盈如羽的小伞儿,伞托上坠一颗圆锥形的、饱满而丰润的籽粒。微风一吹,它们便像一朵朵降落伞似的,飘飘悠悠随风而去。

              ③我曾对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蒲公英作过仔细观察。我发现那些长在丰腴土地上的蒲公英,虽得以放任地滋长,自由地繁衍,快意地沐浴着酣畅的春风和雨露,但竟然全长得一副没精打采的模样。它们要么猥琐而呆板,要么苍老而枯黄,不能给人以更多值得咀嚼和品味的东西。也曾见识过被园艺师栽培驯化的蒲公英,开紫色的花,枝叶和花朵都远比野生的肥硕壮实,但又觉得在那绚丽雍容的表象背后,总透着一股掩饰不住的俗气和肤浅,空有华表而缺乏内在的质感。

              ④我先前工作的单位小院,也是随处可见蒲公英的生长,而且越是路边墙角,越是石阶缝隙,生长得就越加旺盛。即使是那些已经浇灌了厚厚的混凝土面的院坝和走道之间,只要有哪怕是一丝丝龟裂的缝隙,它们都能扎根繁衍。单位曾组织我们将院里的蒲公英一次次地当作杂草垃圾铲除,但只要雨水一浇,过不了几天,它们又会滋长出鲜活的嫩芽。纵然把它们连根拔了,到第二年的春天,和风一吹,雨露一润,它们又重新萌发出新枝嫩叶,而且比上一年长得更茁壮,更旺盛。

              ⑤那些生长在路道和台阶之间的蒲公英,为了避开行人的践踏和伤害,全都卧石而生,伏地而长。为了生存,它们刚一破土,就懂得向大地匍匐,懂得以一种隐忍和有度的伸曲来保护自己。这些生存在极其艰辛困苦甚至几近绝境的不毛之地的蒲公英,首要的课题就是想方设法地存活下来,然后长叶开花,繁衍后代。

              ⑥在万物芸芸的自然界,蒲公英永远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配角地位。它没有牡丹“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的美艳,没有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的喧闹,也没有海棠“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的得宠。但它总是默默而又尽情地开出黄色的小花,结出褐色的瘦果,为自己、为后代绵延生命的血脉。

              ⑦每当看到这些卑微的蒲公英,我都为它们的生命内涵而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同时,我又惊异于同一类型的生命,处在不同的生存境遇中,它们所呈现的生命状态竟有如此的区别和差异。草木无性亦有性,世人有知亦无知。蒲公英在自己阴翳的心坎上引进阳光,在灰白的生命里添上亮色,而人却制造出桎梏,把自己牢牢地禁锢在狭小的世界里。面对充满诱惑而又浮躁的社会现实,倘若我们在羡慕那花天酒地、一掷千金的富贵生活,沉湎于碌碌无为、得过且过的平庸日子,哀叹社会不公、自己又怀才不遇时,想想那蒲公英,它会是一帖清热降火的良药,使我们领悟到生命的本质,将心态变得平和一些,心灵变得洁净一点。

              (1) 卑微的蒲公英具有哪些“生命内涵”?请分点简要分析。

              (2) 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1)等到果实完全成熟之后,它便会绽开成一柄柄洁白如雪、轻盈如羽的小伞儿,伞托上坠一颗圆锥形的、饱满而丰润的籽粒。

              (2)蒲公英在自己阴翳的心坎上引进阳光,在灰白的生命里添上亮色,而人却制造出桎梏,把自己牢牢地禁锢在狭小的世界里。

              (3) 第③段写“长在丰腴土地上的蒲公英”和“被园艺师栽培驯化的蒲公英”,其作用是什么?

              (4) 请简要指出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 6.

              有它的地方叫故乡

              舒翼

              ①单位的院子里种了不少花,有玉兰、海棠、碧桃、榆叶梅……每当春天到来,花开之时,树下、花边总少不了赏花者。人们常说,最美人间四月天。想来,春天里那些盛大的花事,无疑是最美的四月天里最绚丽的一道风景。

              ②不过,于我而言,眼前的此般花景再美,却不及记忆里的“那一朵”亲切。因为,有它的地方,叫故乡。

              ③说起来,很多人对这种花并不陌生。它们广泛地种植于祖国大地上,每到春天,花开之处,仿佛一片金黄色的海洋。那满世界的金黄,浓得化不开的金黄,让人震撼,难以忘记。天南海北的人们,不远千里赶赴一处处花海,只为陶醉于那一望无际的灿烂的金黄。这种花,就是油菜花。

              ④我对油菜花再熟悉不过了。我的故乡坐落在苏中平原上,属于里下河水乡,水网密集,油菜花随处可见,田间、路边、河坡上……经常能看见这种极其普通的花儿。小时候,每天放学后,爸爸骑着自行车接我回家,路边的一侧是一条小河,河坡上开满了油菜花。爸爸每次骑到这里时,就会停下来,沿着河坡往下走,采上一朵油菜花,然后递给我。回到家中,我们将采来的这朵油菜花插在装了水的瓶子里,屋子立刻就靓丽了不少。记忆里,童年的每个春天,眼前都少不了油菜花的灿烂盛开,家中都少不了油菜花的美丽装扮。

              ⑤一直以来,我总认为油菜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在我心中,大概没有一种花比油菜花更具有故乡的意味了。这不仅是因为我出生并成长的地方盛产油菜花,油菜花承载着我对于苏中水乡和童年的美好记忆,更是因为在我眼里,油菜花的特殊气质,与“故乡”这个字眼最为贴切,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故乡景,故乡事,乃至故乡人。

              ⑥即便你从来没有亲眼见过油菜花,从来没有置身过油菜花海中,光从那些图片里,你也可以发现,油菜花的烂漫之处,从来不是一方阳台、一座庭院、一处公园,而是连绵起伏的大山脚下,阡陌交错的田埂之上,河网密布的水乡岸边,白墙黛瓦的房前屋后……这些,不正是我们最常见的家园的模样,不正是最典型的乡土中国的图景吗?

              ⑦这也难怪,油菜花本来就是长在乡间田头的。油菜花说到底并不是观赏性的花,而只是有着很强实用价值的农作物油菜的花。那些大面积种植的油菜,不仅可以用来食用,长出的菜籽更是极好的榨油原料。清代乾隆皇帝就有诗赞油菜花:“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

              ⑧如果说有些花天生只可欣赏的话,那么油菜花则天生就是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它沾满了生活的烟火气。当有些花正在得到人们的精心栽培、呵护之时,与油菜花的命运相关的,却永远是田间地头的播种收获,是水乡垛田间的摇橹穿梭,是房上屋顶的缕缕炊烟,是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

              ⑨油菜花又像极了故乡的那些人。普通、平凡、质朴,但明亮、健康、泼辣、热烈,长成了一片明媚与灿烂。里下河水乡的那片油菜花,总会让我想到,从这里走出的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小说《受戒》里那个活泼直率的小英子,还有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柳堡的故事”里那淳朴可爱的二妹子。这些故乡的他们身上,有着原生态的美,自然的美,乡土中国的美。可惜的是,当我们身处其中的时候,常常会因为太熟悉、太常见,以至于熟视无睹,往往只有在身处异乡之后,再回望他们时,才会感觉到这种美好。

              ⑩如果每一种花都有“花语”,我想,油菜花的花语就是——故乡。记得某一年去往某地,在一个镇子上采访,不经意间,经过一家屋后,眼前突然出现了一大片油菜花。置身花中,花入心田,一刹那,花站成了我,我跪成了花,天地之间只剩一片灿烂的金黄。那一刻,我真的以为,自己是身在故乡。

              (选自2017年4月20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 文章第①段有何作用?



              (2) 结合全文,概括油菜花的特点。



              (3) 下面的两句话是文中划线的两处句子,请 选择一句赏析

              (1)当有些花正在得到人们的精心栽培、呵护之时,与油菜花的命运相关的,却永远是田间地头的播种收获,是水乡垛田间的摇橹穿梭,是房上屋顶的缕缕炊烟,是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从写法和修辞手法两个角度赏析)



              (2)置身花中,花入心田,一刹那,花站成了我,我跪成了花,天地之间只剩一片灿烂的金黄。(从修辞手法或用词的角度赏析)



              (4) 请结合全文谈谈,第②段作者为什么说“有它的地方,叫故乡”。

            • 7.

              荷叶·母亲

              ①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②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

              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③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④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⑤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⑥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⑦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 ⑧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 文中第二、三两段从记叙的顺序来看是           ,其作用是          


              (2) 怎样理解“心中的雨点”?


              (3) 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最后一段进行赏析。
            • 8.

              人生没有永远

              杨绛

                  ⑴自从迁居三里河寓所,我们好像跋涉长途之后,终于有了一个家,我们可以安顿下来了。

                  ⑵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例如阿瑗小时才五六岁的时候,我三姐就说:“你们一家呀,圆圆头最大,钟书最小。”我的姐姐妹妹都认为三姐说得对。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⑶他们两个会联成一帮向我造反,例如我出国期间,他们连床都不铺,预知我将回来,赶忙整理。我回家后,阿瑗轻声嘀咕:“狗窠真舒服。”有时他们引经据典的淘气话,我一时拐不过弯,他们得意说:“妈妈有点笨哦!”我的确是最笨的一个。我和女儿也会联成一帮,笑爸爸是色盲,只识得红、绿、黑、白四种颜色。其实钟书的审美感远比我强,但他不会正确地说出什么颜色。我们会取笑钟书的种种笨拙。也有时我们夫妇联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是笨蛋,是傻瓜。

                 ⑷我们对女儿,实在很佩服。我说:“她像谁呀?”钟书说:“爱教书,像爷爷;刚正,像外公。”她在大会上发言,敢说自己的话,她刚做助教,因参与编《英汉小词典》,当了代表,到外地开一个极左的全国性语言学大会。有人提出凡“女”字旁的字都不能用,大群左派都响应赞成。钱瑗是最小的小鬼,她说:“那么,毛主席词‘寂寞嫦娥舒广袖’怎么说呢?”这个会上被贬得一文不值的大学者如丁声树、郑易里等老先生都喜欢钱瑗。

                  ⑸钱瑗曾是教材评审委员会的审稿者。一次某校要找个认真的审稿者,校方把任务交给钱瑗。她像猎狗般嗅出这篇论文是抄袭。她两个指头,和钟书一模一样地摘着书页,稀里哗啦地翻书,也和钟书翻得一样快,一下子找出了抄袭的原文。

                  ⑹一九八七年师大外语系与英国文化委员会合作建立中英英语教学项目,钱瑗是建立这个项目的人,也是负责人。在一般学校里,外国专家往往是权威。一次师大英语系新聘的英国专家对钱瑗说,某门课他打算如此这般教。钱瑗说不行,她指示该怎么教。那位专家不服。据阿瑗形容:“他一双碧蓝的眼睛骨碌碌地看着我,像猫。”钱瑗带他到图书室去,把他该参考的书一一拿给他看。这位专家想不到师大图书馆竟有这些高深的专著。学期终了,他到我们家来,对钱瑗说:“Yuan,you worked me hard”,但是他承认“得益不浅”。师大外国专家的成绩是钱瑗评定的。

                  ⑺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钟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⑻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⑼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⑽人间也没有永远。

                  ⑾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⑿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1) .结合语境,分析文中的画线句子里加横线词的妙处。

              ①他高大了。

              ②她像猎狗般出这篇论文是抄袭。


              (2) .钱钟书、杨绛夫妇学贯中西,却对女儿钱瑗“实在很佩服”,第四段到第六段详细回忆了钱瑗的三件事情,仿照示例概括钱瑗令父母佩服之处,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④_____﹣﹣⑤_____﹣﹣⑥学问高深


              (3) .根据你的理解,从内容上和结构上具体说说第十二段在文中的作用。


              (4) .《人生没有永远》一文中,杨绛先生在耄耋之年回忆了一家三口往日的生活,我们在学过的课文《老王》里也能看到他们家的生活点滴。请分别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说说杨绛一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 9.

              永远的槐花蜜

              赵学儒

              初夏,老乡进城,带来蜂蜜,是槐花蜜,即槐花盛开时蜜蜂采粉酿成的蜜。老乡说,这是头茬槐花蜜,是一年中最好的蜜,是咱太行山区最地道的蜜。老乡的一番话,把我带回到了三十年前的太行山老家。

              我老家是个被大山围起来的村子,因为少雨,山上栽满耐旱的槐树,每年春天柳绿之后,山上的槐树便开了花。近看朵朵串串,远望成片,从空中俯视,沟沟梁梁都是雪色。轻风摇曳,花海泛起股股波浪,吹来缕缕花香。这时,便有无数蜜蜂如天兵天将蜂拥而至,之后趴在花蕊上,再无声息,专心采粉。

              那时老家穷,乡亲们都要采槐花,或自己吃,或喂猪。一次,我跟母亲上山去采花,她用长钩勾下树枝,我把槐花摘下,放到袋子里。母亲的手被槐刺刺破,鲜血直流,母亲却笑笑,甩甩手指上的血,继续采。我家八口人,爷爷奶奶老了,失去了劳动能力,我爸在外地教书,很长时间回家一次,我们兄妹四个都在上学,母亲的辛劳可想而知。

              记得那日母亲穿了一件绿褂子,在白色花海中格外显眼。橘红的阳光也从树缝探下头来,与她的微笑糅在一起,越发灿烂。我摘了一朵小花放到嘴里,咂咂滋味,开始有点苦涩,却越嚼越香、越嚼越甜。我们满载而归,身上还带着香甜的味道。

              母亲把槐花带回家,摊在干净的地上晾晒,便于存放。接着,她开始鼓捣猪食。她把槐花放进大锅,点燃灶膛的火,等锅里的水烧开了,槐花瘪下去了,又把一些谷糠放进去搅拌,再兑些凉水,开始喂猪。圈里是黑白两只猪,一顿吞咽。年终,母亲把一只猪卖掉,还“缺粮款”,另一只杀了,肥肉炼成坨,作为全家一年的油水。

              我成家之后,在附近的水电站上班,家里的事基本落在妻子肩上。我上班是三班倒,一次早上下班回家,知道妻子去采槐花了,便去接她。山上,阳光灿烂,就像舞台上的灯光,槐花漫山遍野地舞蹈。一群群蜜蜂来了走,走了来,嗡嗡声此起彼伏。在这片雪白的花海中,妻子头上的红纱巾分外妖娆。采完花,妻子开始下山。她的肩上背着装满槐花的筐子,筐子上还摞着鼓鼓囊囊的麻口袋。下坡时几乎是一路出溜,妻子的腰杆却总是挺得笔直,抵住筐子和口袋。回到家,她解下被汗水浸透的纱巾,让我替她拔头皮里的槐刺。猛地拔出来,殷红的血也跟着渗出来。

              那年,我们家盖新房,妻子特地养了三只猪,或卖了钱支付材料费,或用来招待帮工。为了让猪吃饱喝足快些长大,妻子采回了很多槐花,晾晒在房前屋后、坡坡台台,吸引了很多蜜蜂前来。老乡说,我知道城里什么都有,但这蜂蜜是自己家的,可甜了。我也没客气,认真地对老乡说,这蜂蜜永远是最好的。(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06月02日15版)

              (1) 本文主要的记叙顺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语境,文中画线句的用意是什么?下文有句话跟它照应,你能找到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说说第二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细读全文,你怎么理解标题中“永远”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把自己变成一朵花,香给这个世界看

              林清玄

              ①有时会在晚上去逛花市。

              ②夜里九点以后,花贩会将店里的花整理一遍,把一些盛开着的,不会再有顾客挑选的花放在方形的大竹篮推到屋外,准备丢弃了。

              ③多年以前,我没有多余的钱买花,就在晚上去挑选竹篮中的残花,那虽然是已被丢弃的,看起来都还很美,尤其是它们正好开在高峰,显得格外辉煌。在竹篮里随意翻翻就会找到一大把,带回家插在花瓶里,自己看了也非常欢喜。

              ④从竹篮里拾来的花,至少可以插一两天,甚至有开到四五天的。每当我把花一一插进瓶里,会兴起这样的遐想:花的生命原本短暂,它若有知,知道临谢前几天还被宝爱着,应该感叹不枉一生,能毫无遗憾地凋谢了。

              ⑤花的盛放是那么美丽,但凋落时也有一种难言之美。在清冷的寒夜,我坐在案前,看到花瓣纷纷落下,无声地辞枝,以一种优雅的姿势飘散,安静地俯在桌边。那颤抖离枝的花瓣时而给我是一瓣耳朵的错觉,仿佛在倾听着远处土地的呼唤,闻着它熟悉的田园声息。那还留在枝上的花则是眼睛一样,努力张开,深情地看着人间,那深情的最后一瞥真是令人惆怅

              ⑥每一朵花都是安静地来到这个世界,又沉默离开。若是我们倾听,在安静中仿佛有深思,而在沉默里也有美丽的雄辩

              ⑦许久没有晚上去花市了,最近去过一次,竟捡回几十朵花,那捡来的花与买回的花感觉不同,由于不花钱反而觉得每一朵都是无价的。尤其是将谢未谢,更显得楚楚可怜,比起含苞时的精神抖擞也自有一番风姿。

              ⑧说花是无价的,可能只有卖花的人反对。花虽是有形之物,却往往是无形的象征,莲之清净、梅之坚贞、兰之高贵、菊之傲骨、牡丹之富贵、百合之闲逸,乃至玫瑰里的爱情、康乃馨的母爱都是高洁而不能以金钱衡量的。

              ⑨花所以无价,是花有无求的品格。如果我们送人一颗钻石,里面的情感就不易纯粹,因为没有人会白送人钻石的;如果是送一朵玫瑰,它就很难掺进一丝杂质,由于它的纯粹,钻石在它面前就显得又俗又胖了。

              ⑩花的威力真是不小,但花的因缘更令人怀想。我国民间有一种说法,说世上有三种行业是前世修来的,就是卖花、卖香、卖伞。因为卖花是纯善的行业,买花的人不是供养佛菩萨,就是与人结善缘,即使自己放置案前也能调养身心。卖香、卖伞也都是纯善的行业,如果不是前世的因缘,哪里有福分经营这么好的行业呢?

              ⑪卖花既是因缘,爱花也是因缘,我常觉得爱花者不是后天的培养,而是天生的直觉。

              ⑫这种直觉来自良善的品格与温柔的性情,也来自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一个把物质追求看得很重的人,肯定是与花无缘的。

              ⑬爱花的人如果能自花中提炼智慧之香,用智慧之花来使心灵庄严,就能使我们有最深刻的觉醒,激发我们追求真实和永恒的智慧。当我们面对人间的一朵好花,心里有美、有香、有平静、有种种动人的质地,就会使我们有更洁净的心灵来面对人生。

              ⑭让我们看待自己如一枝花吧!香给这世界看! (文章有删改)

              (1) 选文采用了______的表现手法,以花为线索,按拾花、___、爱花、___的顺序构思全文,层层深入,结构严谨。

              (2) 结合语境,说说句中加横线词的含义及其作用。

              每一朵花都是安静地来到这个世界,又沉默离开。若是我们倾听,在安静中仿佛有深思,而在沉默里也有美丽的雄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简要分析第⑪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通读全文,谈谈文题“把自己变成一朵花,香给这个世界看”的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