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①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远房的叔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②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③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④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⑥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⑦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⑧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现了阿长的无知。 
              B.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敬意主要由买《山海经》而生发的。 
              C.在作者的眼里,阿长是确有伟大神力的,心地善良的人。 
              D.“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作者这样说是因为这四本书虽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凝聚了长妈妈对“我”的爱心,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                                                                 
            • 2.

              妈妈的水仙

              毕淑敏

                 朋友送我几个水仙头,说是最新的品种,球茎硕大,花芽繁茂,春节可开出金色的重瓣花盏。

                 妈妈没养过水仙,很随意地找来一个浅盆,注满了水,把水仙头浸了进去。

                 我说,妈,需找行家将水仙头雕刻了,才会长出优美的造型。

                 妈妈说,我看人家的水仙都是这样泡着的,并没有动刀动剪。你不要充内行,我知道你也没有养过水仙。

                 我说,是啊,我没有养过水仙,可我看过养水仙的书啊,书上就是这样说的。

                 妈妈说,你那是本本主义。

                 我就不再说什么了。养水仙是为了让妈妈高兴,她高兴那样养,就那样养好了。

                 水仙头得了丰足的水的滋润,渐渐膨胀起来,蜕去了葱样的旧衣,生出白嫩的须根。A有绿珠似的芽叶挤了出来,畅快地舒展腰身。妈妈把水仙盆放在靠暖气的窗台上。我趁她不注意,把盆端到封闭的晒台上,让它见阳光。妈妈见了,赶快用手圈着盆,把水仙救回来。

                 我说,水仙喜寒不喜热。

                 妈妈说,又是你那本书上写的吧?我看,你把水仙加上两个点,改成“冰仙”得了。

                 从此我再不敢让水仙经风雨见世面。

                 妈妈为水仙换水的时候,拎一把水壶,从上灌下,把水仙盆灌得像个澡盆。

                 我说,妈,节约用水。水仙可以游泳了。水太多,叶子易疯长,书上说……

                 妈妈打断我的话说,水仙水仙,没有水,哪能成仙?

                 水仙在妈妈的侍弄下,窜得很高,犹如一片茂密的竹林。妈妈得意地说,别看我没养过水仙,长得还真不错啊。接着又谦虚地补充一句,其实也没有什么,水仙好养。

                 当水仙长到两尺高的时候,终于开花了。B叶片在嫩绿中透出鹅黄,好像长得太快的少女,清秀地临风而立。高耸的花茎像一柄长剑,颤巍巍地指向天花板。花真的是重瓣,只是那颜色为稀薄的米黄,实在算不得是金黄。若有若无的香气,像丝一样在空气中抖动着……

                 妈妈很高兴,对邻居们说,我家的水仙开花了,你们来看呀。晚上我读书的时候,像水稻一样高的水仙,突然从窗台上倒伏下来,凌空落下,訇然一声好像被伐倒的空心木。叶脉像绿色的头发,柔软地纷披着,花也合上了眼睛,好像赤足走了长路的美人,睡眼惺忪。

                 水仙盆里满满的一腔清水,将好大一块地毯的颜色,染得比平日要深。

                 我竭力将水仙扶进盆里,希望它们重新挺立。无奈这骄傲的精灵倔强地匍匐着,不肯挺起胸膛。

                 我只好将它们收成一拢,允许它们卧着,做一个好梦。第二天早晨,妈妈见了躺下的水仙,吃了一惊。

                 我说,妈,是我不留意,把水仙碰到地上了,又没有及时发觉……

                 妈妈就叹着气对邻人说,那是多么好的一盆水仙啊,都怪我女儿……不,是我自己想得不周到,要是把盆再往窗台里面挤挤就好了……不过,没什么,欢迎你们明年再到我家看水仙……

              (1)请简要概括我和妈妈在养水仙的过程中经历的多次波折。

                                                                                                   

                                                                                                    

              (2)文中多次提到“书上说”有何作用?

                                                                                                    

                                                                                                      

              (3)请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任选一句作答)

                 A有绿珠似的芽叶挤了出来,畅快地舒展腰身

              B叶片在嫩绿中透出鹅黄,好像长得太快的少女,清秀地临风而立

                                                                                          

                                                                                                         

              (4)结合语境,探究作者在文章最后两段使用省略号的写作意图。

            • 3.


                             说和做(选段)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选文内容。

              (2) 

              文段中画线句子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用自己的话概括。

              (3) 

              “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闻一多先生深入钻研古籍的目的是什么?

              (4) 

              文章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的两句话有什么作用?

              (5) 

              结合上文,说说当代中学生应该怎样处理“说”和“做”的关系。

            • 4.

              阅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完成小题。

              不必说_____的菜畦,______的石井栏,______的皂荚树,_____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文段的景物描写层次十分鲜明,“不必说”侧重于事物的___________的描写,其描写顺序是______________,“也不必说”侧重事物的__________的描写其描写顺序是_____________。这两个“不必说”是对百草园____________的描写,“单是”则是_______________性的描写。

            • 5.
              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有这么一个故事:儿子有病了需要妈妈的心,妈妈二话没说就把心掏给了儿子,途中不甚摔倒了,这时心说话了:“儿子摔疼了吗?”

              (2)明星张国立的儿子因吸毒被抓,张国立第一时间在网络发表道歉信,并恳请社会:“请理解一个父亲的心情,也请原谅一个儿子的错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