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甲)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  ①  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 ② 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乙)这一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个紧要事,凡是愚昧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   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 2.

              乡土情结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2)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融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个悲欢离合的家。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方百计的探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裹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3)“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4)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出国华工不下千万,足迹遍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

              (5)“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合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

            • 3.

                心茧剥落 张丽钧

              ①年轻的妈妈买了一条鲤鱼,想给上幼儿园的女儿熬鱼汤。

              ②鲤鱼放在案板上,啪啪跳得老高。胆小的女儿远远地站在厨房门口瞧热闹,鱼儿跳一下,她就尖叫一声。突然,她冲着妈妈惊呼起来:“妈妈妈妈,你快来看呀——鱼受伤

              了!鱼流血了!”

              ③正在换衣服的妈妈听了偷笑了一下,暗自思忖:这小傻瓜,竟为鱼儿流点血大

              惊小怪!

              ④妈妈嘴上敷衍应答着,嘱女儿离那鱼远些。

              ⑤女儿还真听话,转身就跑开了。

              ⑥待到妈妈换好家居服,系好围裙,操起刀子准备刮鱼鳞的时候,女儿举着一片“创可贴”出现在她身后。女儿说:“妈妈,给你,你快给鱼贴上吧!它肯定疼坏了。”

              妈妈操刀的手骤然僵在了那里。她傻了。

              ⑧要知道,这条鱼,转眼就要变成刀下鬼、镬(huó)中肉、盘中餐、腹中物了呀!可是小小的女儿,居然还在为它身上一个小小的伤口而担忧。

              ⑨妈妈想到,就在几天前,女儿的食指上划了个口子,她高举着那根食指,哇哇大哭;妈妈赶紧拿来一片“创可贴”,小心地帮她贴好。——这么快,女儿就学会了扮演妈妈的角色,要用一片“创可贴”,止住鱼儿的疼痛和悲伤……

              ⑩妈妈闭上眼,她看到了昨日的那个小女孩。

              ⑪那个小女孩痴痴地趴在地上看蚂蚁搬家,当她看见一只蚂蚁偏离了队伍,立刻捏起它,把它放回到浩浩荡荡的蚂蚁队列里;母亲问她为什么这样做,她说:“它会迷路的。”黄昏的时候,遇到贪玩的鸟儿,她会高扬起两只手臂,冲它高喊:“回家吧!回家吧!天快黑了呀!”——她记事晚,这些事,她都不记得,是母亲讲给她听的。母亲说:“你呀,天生一副菩萨心肠!看人家摘香椿,你就说那树多疼啊——操的那闲心,能把人笑死。”——她不知道她把“操闲心”的嗜好丢在了哪里,反正,慢慢地,岁月把她带大,也把她的一颗心带糙了,带硬了,带倨傲了。

                ⑫今天,一片创可贴使她这么便捷地复习了一遍旧事。岁月深处那个女孩和眼前这个女孩拥有多么相似的善感的灵魂!在她们那里,自心与万物之心,贴得那么紧。借着女孩澄澈的眸子,她看见了映着天空的沁蓝湖水,那圈圈涟漪,曾是这砧(zhēn)上精灵动情讲述的浪漫传奇啊。她为刚才那双手操刀时竟不曾颤动一下而感到羞耻。此刻,她愿意让生命低到趴在地上看蚂蚁的那个女孩的高度,以此换取灵魂的飞升……

              ⑬从轻慢到谦恭,她三步两步就迈到了,那是因为,有女儿暖暖地牵着她的手啊!

              ⑭心茧剥落的瞬间,她有了重生的喜悦。她分明看到,童话的彩翼,翕(xī,安定的样子)然穿越卅(sà,数目,三十)载光阴,飞起,就能对话灿灿阳光,栖落,即可倾听娓娓花语……


            • 4.

              城里人与乡下人

              毕淑敏

              最近几个月来,吃过的最美味的一餐饭,是在乡间的小山村。

              正午时,背靠着池塘,在秫秸搭成的简易凉棚下,主人端上自家种的玉米和土豆,还有刚刚从水中打捞的半尺长的鱼,架在炭火上烤熟。那条鱼从中间被剖开,平铺在红红的火焰上,一条好像变成了两条。浑身披盐挂霜,硬而微黄,好似生了薄锈的盔甲。吃到嘴里,鱼刺和鱼肉都是干脆而火爆的,“咯吱吱”,似嚼着一袭土色的蓑衣。

              我问主人,“用了什么调料?”

              老大爷嘬着旱烟嘴,含混地回答:“盐。”

              我说:“还有呢?”

              主人吐出一口烟雾,清晰地答:“没有了。”

              我不相信地反问:“没有花椒、大料?没有豆豉、辣椒?没有蚝油、香叶?没有……

              主人打断我:“你说的那些都没有,光是盐。”

              我说:“今天才知道,盐是这样好吃啊。”

              主人就笑了,说:“你这个人啊,整岔了。盐并不好吃,好吃的是我们给自己预备的这些个物产。乾隆年间老一辈子怎么着种,咱现在还是怎么着种。我们给自己吃的东西,用的是土法,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更没有激素。”说到这里,他沧桑的脸上露出一点点不怀好意的浅笑,说:“有件事,我一直整不明白,总想找个不见怪不爱生气的城里人打听打听。”

              我说:“您打听吧,我不见怪也不生气。”

              老人家清了清嗓子,说:“我们在庄稼和菜叶上,用了那么多化肥和农药,眼看着活蹦乱跳的虫子眨眼间就扑拉拉死了一地,可你们城里人一年到头吃的就是这种粮食和菜,怎么到如今还没有被药死呢?”他原本就有地方口音,因为踌躇加之不好意思,让方言味变得更加浓厚。“药死”这个词,在他的发音里,说成“约死”。我听懂了他的话,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第一个反应是为自己吞下那么多的农药和化肥加激素却“‘约’而不死”,依然活蹦乱跳地大吃东西而深感惭愧。我说:“抱歉啊,我也不知道自己至今为什么还没有被‘约死’……”

              在一旁偷听我们对话的一个小伙子,挺身而出解了我的围。他说:“早年间有一个广告,唱的是‘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记得吗?人就像害虫。打了农药,有些人生了癌症等恶病死了,有的就产生了抗药性,不死。你们这些不死的人,就像活下来的害虫,有了抗体,反倒更坚强了。”

              周围的人偷听到我们的话,七嘴八舌道:“是啊,是这样。你看蟑螂,你看老鼠,不是一直被各种药饵毒杀吗?绝了吗?没有!越杀越多。城里人也跟它们似的,毒不死的。”

              我拿捏不准自己作为城里人的一员,在农药和化肥的围攻浸淫中,至今活着,是该自豪还是该悲哀呢?

              “我们从来不吃给城里人准备的东西。我们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两个地块,绝不掺和。今天给你们吃的,就是平日留给俺们自己吃的东西。”老人家非常热情地说。我望着他善良而沧桑的脸,心中满是惘然。

              泾渭分明地把种粮的人和吃粮的人齐刷刷分开,给自己留下清洁的食品,然后用慢性毒药去“约”他人,这是生存的智慧还是蓄意的谋杀?

              我不敢生出责备老人的意思,倘若自己是农人,很可能也出此下策。面对现今中国的普遍现象,无奈,只得寄希望能变成杀不死的青虫。

              前两天看报纸,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62%以上。可否这样说:大部分中国人现在吃的食品,其实是那少部分人不喜欢吃,不屑于吃,也不敢吃的。

              想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那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曾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现今在“吃”这个天大的问题上,怎么美德尽失?

              分手的时候,老人很开心地告诉我们,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要成为城里人了。

            • 5.

              宽窄巷子里的灵魂

              ①城市的历史珍藏在旧城,而旧城的文化在老巷,深藏在老巷之中的文化,便是城市的灵魂。

              ②川西平原上的锦官古城,起源于3300多年前秦国的“少城”,历经3000年的演变,至清初满清铁骑入川,上古的少城被打造成八旗军民屯驻的“满城”。此后300多年的岁月流逝,世事变迁,如今,城市更新,高楼林立,大道纵横,“满城”时期的砖房木楼和市井小巷大多没了身影,只有三条小小的巷子另类地坚守在都市楼群的包围之中,人们分别呼之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合称宽窄巷。

              ③从高处看下去,宽窄巷的房屋灰墙或白墙,黑瓦盖顶,夹着小巷,间以树木,显得古朴宁静,在现代缤纷的繁华世界中,留下了一道旧时的风景。

              ④走在古老的巷子,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把斑驳的光影投在褪色的老墙和泛着青光的石板路上。那些标准的四合院,当年伴随着旗人的马蹄来到这里,把北方建筑文化的符号深深地嵌入川西的历史。院落的门头,或雄伟高大,或小巧典雅,因主人的财力和审美而异。院中的天井和边廊,是人们喝茶聊天的休闲地方,一张方桌,几把藤椅,几碗盖碗茶和几把蒲扇,便勾勒出一种悠闲散淡的生活;尤其是院门边上那些沿墙摆放的竹椅,随意一躺,瞑目舒气,身心顿时松弛下来,云卷云舒,恩恩怨怨,人来人往,都可以全然不顾,而去径自享受那片刻的轻松柔软时光。

              ⑤听说这是个“来了就不想离开” 的宜居城市,我估计这里宜居的原因除了生活物品的丰足,应该就是当地人那份安逸闲适的生活态度所营造的氛围了。关于这种生活态度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但我认为,是天府之国的富庶为这种闲适提供了物质的条件,战乱频仍的历史让人们注意珍惜当下的生活,而作为道教发源地的仙源之乡,顺其自然的理念则是人们闲适的哲学。这份闲适,在宽窄巷中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和原汁原味。巷中的院落、门头、天井、茶桌、藤椅、清茶、蒲扇,还有那悠然自得的神情,侃侃而谈的“龙门阵”,津津有味的小吃客,向人们展示着一幅老成都的市井风俗画。

              ⑥在这里,我( )着古老的时光。那些时光( )在清代的屋梁,明代的树根和唐宋的墙角上;然而,岁月流逝,屋梁满是烟熏,树根已经衰老,墙角爬上青苔。忽而抬头,见高楼之顶从巷口那沧桑而深沉的绿荫上( ),一下子,我感觉历史好近而现实好远……。

              ⑦T恤衫、牛仔裤、披肩发在小巷来来往往,川流不息,不知是现代融进了历史,还是历史衬托着现代。游人的络绎不绝,似乎并不影响小巷的宁静,因为在历史的氛围中,人的内心是安静的。尤其是在井巷子一家茶馆的天井中安坐时,城市的高楼和喧嚣倏然隐去,静得仿佛可以听到旧时光中隐隐漂浮的吆喝叫卖和说书“砸板”的声音。坐“井”观天,只见一方蓝天,几丝游云,一树枇杷遮住古色的屋檐,两只麻雀在枝上不紧不慢地梳毛理羽,也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

              ⑧古老的巷子,除了供人怀旧,也有些现代的元素,如“星巴克”、“瓦尔登”、“白夜”等西餐店,这是些供小资们休闲的去处,不过,在宽窄巷中,最让人心醉神怡的,还是那久远的历史,以及历史带来的那份散淡和闲适,因为那是这座城市的灵魂。

                                                                              

            • 6.

              老核桃

              凹凸

                曾祖父在世时,那棵核桃树就很粗壮很蓊郁了,把三间石板小屋衬得极孤陋极拙朴。鸡婆在树荫下咯咯地唱,曾祖母在树荫下仄仄地扭,是一方长满苔藓的风景。

              曾祖父也不知这树到底经了多少岁月,逢人问及,便随口答道: “老核桃了。”

               这树就叫成了老核桃。

              老核桃的果子结得很稀,仅数十颗;其果皮比一般的核桃要厚两倍,任你在街石上、沟坎上摔来摔去, 只听到叭叭的脆响,表皮的纹理竟不曾有一丝破绽。

              每当新果下来,曾祖父就以他从私塾那里温习来的古旧语气,说:“这果,啖一啖十,其性同焉,啖一足矣。”

               大家就都吃一个果。

               余下的,曾祖父就放到砺石上去磨,那密密的纹络就愈来愈明晰,晶晶地闪着光,让人爱不释手。山里人管这叫麻核桃。曾祖父就分头给老伙计们送去,揉玩于指掌之中。

              曾祖父每只手搓动四只麻核桃,双手可同时搓动;他将身子陷在太师椅之中,不慌不忙地动作着,室内便哗响成一片。这气氛竟有几分诡谲。

              到后来,老核桃的果结得愈来愈少,枝杈也枯了二三。每到夏日,老核桃的肥叶上,爬满了黑色的毛虫,蹲在院中吃饭,便常有毛虫掉到碗中,令人吐咽两难。更甚者,便是溽热的晚间,老核桃的上下,均是蚊蚋嘤嗡之处,树下的梦境,便总是被咬得很红肿。祖父便说:“爹,还是把老核桃砍了吧。”

              曾祖父不停地捻着麻核桃,像什么也没听到。祖父便大了嗓门又说。曾祖父的麻核桃仍捻得声色俱在,若进入忘川。祖父就挪到跟前,刚要再张口,猛地发现,曾祖父那鼓鼓的眼泡,分明是悄悄地垂得沉了,便倏地一个冷战,偷偷地退出屋去。

              祖父便对父亲说:“别急,这树早晚是要砍的。”话里的意思是很分明的。

              但曾祖父活得极硬朗,一活活了108岁。他掌中那八只麻核桃,被揉搓得

              光滑如润,抚之若温;放在托钵之上,置于油灯之下,灼灼然,若八只小星。

              曾祖父殁去的翌年,父亲问祖父:“老核桃,砍了么?”父亲没忘祖父说过的话。

              祖父赧然一笑,“砍它做甚?老爷子高寿辰,兴许跟它有干系哩。”

              后来,老核桃干脆就不结果了,只是叶子长得又黑又肥,招更多的毛虫,聚更多的蚊蚋;秋冬变节, 便“败叶纷纷拥砌石”,小小庭院,总也收抬不干净。祖父却耐心地扫着落叶,似出家人,无欲无念地扫冷清的庙门。

              但老核桃的荫惠,并没有让祖父比曾祖父更长寿,虽然也活到90岁的高龄,与乃父相比,到底是差了一些。那日,他叫父亲把曾祖父的八只麻核桃拿来,两只干瘦的大手抖抖地握住,却怎么也搓动不起来, 便哀叹不迭:“到底是前人的物件,怎么敬重,也不属于后人。”

              到了父亲这里,我总以为,那无用的老核桃该作釜底之薪,尽一点实实在在的用处。但父亲却说:“都习惯了老核桃了,没有它的日子到底咋个样子,想一想,都觉得凄惶,就留着它吧。”

              老核桃就依然是老核桃。

              在远离故乡的地方生活得久了,故乡的许多记忆,都渐渐地淡去了;但奇怪地,老核桃的影子却愈来愈清晰了——一想到故乡,就出现老核桃。

                 老核桃,你还好么?!

              老核桃,原来在游子的心中,居然还有这样一种情不自禁的感情。

              对老核桃的思念,使我的心永远与故乡贴近着;且思念愈久,愈有一种深沉的况味,它滤去了许多市井风尘。

              但思念归思念,老核桃下的日子,却横竖不想再过了。一如思念过往的恋情,之所以时时感到美好,因为都是无用之用,都属于昨天。

              (选自《人民日报》)

            • 7. 《秋天的怀念》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领导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 8.

              孤独的普希金

              肖复兴

              来上海许多次,都没有去岳阳路看过一次普希金的铜像。忙或懒,都是托词,只能说对普希金缺乏虔诚。似乎对比南京路、淮海路,这里可去可不去。这次来上海,住在复兴中路,与岳阳路只一步之遥。推窗望去,普希金的铜像即收眼底。大概是缘分,非让我在这个美好而难忘的季节与普希金相逢,心中便涌出普希金许多明丽的诗句,春水一般荡漾。

              其实,大多上海人对他冷漠得很,匆匆忙忙从他身旁川流不息地上班、下班,看都不看他一眼,好像他不过是身旁的水泥电杆一样。提起他来,甚至说不出他哪怕一句短短的诗。

              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于是,人们绕过他,到前面不远的静安寺路买时髦的衣装,到旁边的会堂舞厅跳舞,到身后的酒吧间捧起高脚酒杯……

              当晚,我和朋友去拜谒了普希金。铜像四周竟然了无一人,散步的、谈情说爱的,都不愿到这里来。月光如水,清冷地洒在普希金的头顶。由于石砌的底座过高,普希金的头像显得有些小。我想,更不会有人痴情而耐心地抬酸了脖颈,如我们一样仰视普希金那一双忧郁的眼睛了。

              此时,会堂舞厅中音乐四起,爵士鼓响得惊心动魄。红男绿女进进出出,缠绵得像糖稀软成一团,偏偏没有人向普希金瞥一眼。

              我很替普希金难过。我想起曾经去过的莫斯科普希金广场,在普希金铜像旁,即便是雨雪飘飞的日子,那里也会有人凭吊。那一年我去时,正淅淅沥沥下着雨,铜像下依然摆满鲜花,花朵上沾满雨珠,宛若凄清的泪水。有人在悄悄背诵着普希金的诗句,那诗句也如同沾上雨珠,无比温馨湿润,让人沉浸在一种美好的诗的意境中。而这一个夜晚,没有雨丝、没有鲜花,普希金铜像下,只有我和朋友两人。普希金只属于我们。

              第二天白天,我特意注意这里,除了几位老人打拳,几个小孩玩耍,没有人注意普希金。铜像依然孤零零地立在格外灿烂的阳光下。朋友告诉我,这尊塑像已是第三次塑造了。第一尊毁于日军侵华的战火中,第二尊毁于我们自己手中。莫斯科的普希金青铜塑像屹立在那里半个多世纪安然无恙,我们的普希金铜像却在短短的时间内连遭劫难。

              在普希金铜像附近住着一位老翻译家,一辈子专门翻译普希金、莱蒙托夫的诗作,在文化大革,命中亲眼目睹普希金的铜像被红卫兵用绳子拉倒。那一刻,他内心的震动不亚于一场地震。有人劝他搬家,避免触目伤怀,老人却一直坚持守在普希金的身旁,度过他的残烛之年。老翻译家或许能给孤独的普希金些许安慰?许多人忘记了当初是如何用自己的手毁掉了美好的事物,当然更不会珍惜美好的失而复得。据说当年残酷的沙皇在读了普希金的诗后,都还曾讲过这样的话:“谢谢普希金,他的诗抒发了善良的感情!”这是怎样的一种崇高而美好?而我们却不容忍普希金,不是把他推倒,便是把他孤零零地抛在街头。

              我忽然想起普希金曾经对于春天的诅咒——啊,春天,春天,你的出现对我是多么沉重……还是给我飞旋的风雪吧,我要漫长的冬天的幽暗。

              有几人能如老翻译家那样理解普希金呢?过去成了一页轻轻揭去的日历,眼前难以抵挡春日的诱惑,谁还愿意去在凛冽风雪中洗涤自己的灵魂呢?

              离开上海的那天下午,我邀上朋友再一次来到普希金的铜像旁。阳光很好,碎金子一般缀满普希金的脸庞。真好,这一次普希金不再孤独,身旁的石凳上正坐着一个外乡人。我为遇到知音而兴奋,跑过去一看,失望透顶。他手中拿着计算器正在算账,很投入,他的额头渗出细细的汗珠。 

              当我们又到普希金像的正面时,我的心蔓像被猫咬一般难受。石座底部刻有“普希金(1799—1837)”字样,偏偏“金”字被黄粉笔涂满。莫非人们只识得普希金中的“金”字?

              我们静静地坐在普希金塑像旁的石凳上,什么话也说不出来。阳光和微风在无声流泻。我们望着普希金,普希金也望着我们。

              (选自《散文》2013年第12期,有删改)


            • 9.

              毕淑敏

               ①雨天,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
                 ②“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校,唯有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算跑得再快,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③上课铃声在我背后响起,像一条鞭子抽我双腿。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终于,到了。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终结。
                 ④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那么久”吗?我想在学校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学生对勤杂工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免贵……”他告诉我姓氏。我的脑子里管记忆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一群猴子在乱窜……
                 ⑤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他若是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当我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儿拽着铃绳睡着了。”同桌说。只有我知道这秘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⑥ 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毕业了。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一样的老人说:“侯师傅好!”他瞅瞅四下无人,很亲切地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
                 ⑦“你不要放在心上。”他踌躇着,“我只是想告诉你……唉,不说了,不说了……” 他苍老的头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⑧“到底是什么事呢?”我好奇心发作。“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祥地看着我。
                 ⑨“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我忙不迭地追问。
                 ⑩“你千万别介意……我不姓侯,我姓孙……”
            • 10.

              教诲

              崔鹤同

              ⑴巨象集团总部位于纽约曼哈顿,一天下午,大厦楼下的花园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聚精会神地修剪低矮的灌木。

              ⑵突然,一团卫生纸抛落在刚剪过的灌木上。白花花的卫生纸在青翠的灌木上显得特别刺眼。老人抬眼望去,是坐在花园边一张长椅上的一位中年妇女扔过来的。中年女人一边嘴里对身边的孩子说着什么,一边满不在乎地看着老人。老人什么也没说,捡起那团纸丢进了旁边的垃圾筒。

              ⑶这时,又一团纸飞了过来。“妈妈,你要干什么?”儿子奇怪地问。中年女人只朝老人摆了摆手,示意他不要吱声。这次,老人仍然没说什么,走过去将那团纸放进了垃圾筒。可是,老人刚拿起剪刀,第三团纸又落在了他眼前的灌木上。如此这般,老人一连捡起了中年女人扔的六团纸,但他始终没有流露出不满和厌烦的神色。

              ⑷“我希望你明白,如果你现在不努力学习,将来只能跟这老园工一样没有出息,只能干低贱、卑微的工作!”中年女人指着老人在教育儿子。

              ⑸这时,老人才明白,中年女人生气是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她要让孩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而自己则成了她“现身说法”的“活教材”。

              ⑹老人听到中年女人的话,放下剪刀走过去说:“夫人,这是巨象集团的私家花园,按规定,只有巨象集团员工才能进来。”

              ⑺中年女人掏出一张证件朝老人晃了晃,趾高气扬地说:“我是巨象集团的部门经理,就在这座大厦里工作!”

              ⑻“我能借你的手机用一下吗?”老人沉思了一会儿说。

              ⑼中年女人极不情愿地把手机递给老人。老人拔了一个号码,简单地说了几句话。中年女人又乘机教育儿子:“你看这些穷人,这么大年纪了,连只手机也买不起。你今后千万要努力啊!”

              ⑽这时,中年女人突然看到巨象集团人力资源部的负贵人急匆匆地走过来,满脸堆笑地迎向老人,毕恭毕敬地站好。老人指着中年女人对来人说:“我现在提议免去这位女士在巨象集团的职务!”“是!总裁先生,我立刻按您的指示去办!”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应声答道。

              ⑾老人走到男孩面前,抚摸着他的头,意味深长地说:“孩子,我希望你明白,虽然你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但你首先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摘自2008年第9期《科学大众》,有删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