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文章语言非常优美,特别是写乡村夏夜的几段文字,试选择两处赏析。
            • 2.
              阅读《宫锁匠心》,完成下列各题。
              宫锁匠心    ①“沙沙沙……沙沙沙……”故宫西三所,文保科技部漆器组工作室内,闵俊嵘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捏着一条约两厘米宽的砂纸,有节奏地摩擦一件金漆彩绘瑟的漆皮。他的眼神专注于砂纸和古瑟漆面的摩擦处,身边的空气也随之安静了。他的工作台就在瑟的左边,桌面上放着一本白色封面的《考工记》.如果坐下来,与视线几乎平行的架子上,放着一小碗生漆和各种工具。
                  ②在故宫里的时光已有12年了。2004年,闵俊嵘从清华工艺美院漆艺专业毕业,进入了专业对口的故宫文保科技部漆器组,按着当年“一对一”的师徒制,成为老师傅张克学的徒弟。当年漆器组只有他和师傅以及师兄三人,那时他对故宫了解不多,带着读书时打下的漆器工艺底子,开始给师傅打下手。
                  ③从除尘起步,他在修复不同的漆器文物中,一一掌握了漆皮加固、灰胎补全、贴金箔、罩漆等手艺。“用什么浓度的胶,选什么样的填充材料”,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中,他逐渐领会着文物修复要“修旧如旧,最小干预”。比如罩在金箔上的漆,太深会和颜色不统一,浅了又没有效果……这些经验随着12年来经手的100多件漆器,逐步累积。
                 ④过去12年,他修漆器时经历过两次“忐忑”。第一次是刚入职,随着师傅修复编钟编磬漆架;还有一次是2012年师傅退休后,他真正独立地修复文物时。漆器修复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有些技艺至今达不到,有些要慢慢琢磨,《髹饰录》是闵俊嵘的宝典之一。
                  ⑤现在的闵俊嵘已是漆器组组长,去年故宫举办“文物修复技艺展”,他带着同事们特意选取了一件破损严重的金漆彩绘瑟进行修复,这件面板破损开裂、构件也有所缺失的瑟,最终以光鲜亮丽的“原貌”躺在展柜里。很多文物是为了布展修复的,更多的时候修复工作会缓缓来,没有工作量的要求。“做这个工作,如果你静,你会变得更静。如果你不静,你必须静下来。”12年在故宫修文物的工作对他是一种磨砺。他一定要把一天中状态最好的时候用在文物修复上。这像准则一样刻在每位文物修复师的心上。
                  ⑥有时为了修好文物,他会给自己加码。一次为了修复好一把所有构件都翻开、上面的漆都脱落殆尽的清宫旧藏、国家级文物“金陵易少山斫古琴”,他用晚上和业余时间找老师学古琴制作,从古籍、文献里找线索,还专门买了一把斫琴学习乐理和演奏,至今已经足足花了9年时间。“会做了就更会修。”“修复过程中,不能违背古琴基本的演奏功能,如何演奏自己也得懂。”他是这么想的。
                  ⑦为了获得更纯粹的漆,他经常会跋山涉水和漆农一起去崇山峻岭采漆。采漆基本在比较容易出漆的三伏天进行。因为害怕白天漆被太阳晒起皱,割漆一般都在晚上。从深夜12点到第二天黎明,他经常只戴一个头灯在漆黑的没有月光、伸手不见五指的山峦里作业,下面是陡峭嶙峋的山峰,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坠下。按照一棵树10个口割40刀,一宿割60棵树来算,有的时候六七个小时下来也就能装一矿泉水瓶那么多的漆,所以行业里流传着“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
                  ⑧“宫内”做工匠,不觉岁月长。跨进文保科技部的大门,就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即使这里距离新开放的慈宁宫区域,只有一墙之隔。
                  ⑨漆器修复就是跟古人对话,得琢磨古代的匠人们是怎么绘制的,用的什么材料,色彩控制如何,甚至还得揣测古人造这件器物时的精神状态。他觉得自己来对了地方。作为世界上院藏明清皇室艺术精品最多的博物馆,故宫库房内藏的1.7万多件明清漆器,数量最多,品质最好,再加上古建筑的内檐装修,于他们是学习不尽的财富。他在反复体会和修复中,接过了前辈递来的工具,成为这个领域的主力。
                  ⑩他在其中寻求一种道。“匠人精神”有两个含义,一是对技艺的追逐,二是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这意味着工匠需要关注的不仅是技术,还有如何游刃有余地享受这个过程,这是从技术到精神层面的追求。
                  ⑪文物修复者的任务就是让文物尽量完整地传承下去,所以他修复漆器时会尽量在能力以下挑选,“可以巧手以做拙作”,意思是技术高的人可以修复工艺一般的文物,但是“不能庸工以当精致”,如果超出了现有的水平就要退回去。
                  ⑫闵俊嵘这批人2004年左右进入故宫,发展至今有8个人,但只有3个人接受过老师傅的指导,现在和之后的工作大家需要摸索着来。相比而言,人倒不是太重要的问题,“招人比片子(《我在故宫修文物》)还火。”故宫今年预计招一两百个人,报名者达到了两万多人。“我们招人的时候特别严格,也会讲清楚要求。来了的人就没有走的,留下的都是有缘分的。”他说。
                  ⑬都说深宫锁人心,但锁住的“匠心”只会越陈越静,越静越美。刚刚过去的春节,闵俊嵘是在故宫度过的。除夕当天走在空无一人的故宫,这个工作了12年的地方仿佛又有了第一次来时那种皇家大院的感觉。一进来,外面的声音似乎都消失了,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注:①《髹饰录》:明代黄大成著,我国现存唯一的一部古代漆工专著。
              (1)请根据本文内容,用一小段话向身边的人介绍漆器修复师的工作特点和工作要求。
              (2)本文选入试卷时作了添改,请对照下面第⑦段的原文,说说你是否认可这样的修改,以及你为什么有这样的看法。
              不仅如此,闵俊嵘还曾半夜在郊区翻山爬树,看专业采漆人如何割漆,“百里千刀一斤漆”,他记录这段经历时写道,“以后用漆时会更加珍惜。”
              (3)故宫文保科技部除了漆器组外,还设有古书画装裱组、青铜器组、纺织品组、百宝镶嵌组等等。将来如果有报考故宫文保科技部的机会,你愿意进入哪一组呢?请结合你的实际情况和对这份工作的认识,说说你的想法。
              (4)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有不少值得探究的地方,有同学提出:“题目是‘宫锁匠心’,但开头并没有点题,这是否合适?”请你也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 3.
              阅读《北京,北京》,完成下列各题。
              北京,北京
              陈启文
                  ①我这个外地人,在北京呆得越久,越能感受到他的独特魅力。
                  ②北京之大,是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大。北京包容一切,亦可消化一切。北京很傲慢,但没有偏见,他把所有的人都视作自己的子民。坐着板儿爷的洋包车在老胡同里逛着时,板儿爷问你,哪儿来的啊?你告诉他,湖南来的。唔,板儿爷唔一声,湖南好啊,湖南出了个毛泽东啊。如果你告诉他是广东来的,唔,板儿爷同样唔一声,广东好啊,广东有钱啊。板儿爷这样唔着,夸奖着,像个长辈在夸奖自己有出息的儿子,你下意识地就会觉得,北京的确像是一个严厉而慈祥的父亲。
                  ③在北京,我住得最多的一个地方是菜市口。那里有一家很适合我这种小地方来的人居住的旅馆。我孤身一人在这里住着时,从来没有漂泊异乡的孤独感,傍晚时我喜欢在这里闲散地踱步,黎明时我喜欢听燕子和鸽子的呢喃,北京一下变得充满了生活的味道。这让我时常会有一种错觉,我已不是从外地来的一个匆匆过客,我一直就住在这里,生活在这里。我喜欢这里的干净,有风也有阳光,人也不太拥挤,而且非常方便,它离很多我想去的地方都很近,陶然亭、天坛、大观园、琉璃厂文化街……
                  ④走几分钟就到了邮局,可在第一时间买到全国出版的最新报纸和杂志。紧挨着邮局就是地铁口,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想看看书,一条路上就有两三家书店,都不大,但书很上档次,商务、三联、中华书局,在这样的书店可以“泡”,就是泡上一整天也没有人撵你。
                  ⑤在夕阳的余晖中与一条老胡同相随而行,墙壁上挂满了各种花草爬藤。走进这样的地方,你才感觉到胡同和四合院是结伴而生的,乍一看,一幢幢灰色旧楼就像刻出来的版画,木刻画,它与江南那些田园诗或水墨画般的老建筑是完全不同的风格。我喜欢在这里悠然自得地逛着。每一条胡同,也可能是另一条胡同,它穿过一个朝代,又一个朝代,从元明清延续到现在,很多东西混杂在一起,让我感到迷茫,难以分辨。偶尔也会想起来,这里是谭嗣同被杀的地方,但早已闻不到一点血腥味了。无数脚步匆匆踩踏过死亡的地方。一百年了。我在这里回望那早已消逝的一切,一段黑白年代的记忆。
                  ⑥但在四合院最多的地方,要想看见一座四合院是不容易的。我是说,现在的北半截胡同那间四合院,谭嗣同的故居莽苍苍斋。我其实没想过要去那里,我甚至压根儿就没想起过那里还有这样一座四合院。但我还是不知不觉地走近了,要说其实不难找,也不远,沿菜市口大街西边往南走几十步就是。这让我感到意外,这种无意中的发现总让人觉得意外,而更令我感到意外的是,一个人的出生地与他的就死处,竟会这样近,很难想象一个人从人生的另一头走到这一头,竟然走了整整三十六年。这是多远的一条路?我感觉我已经走进了一个世纪之前的某个傍晚。这是我第一次走得离北京这样近,以无意的方式。
                  ⑦像这样的四合院,这样的来历,北京还有很多,也大都处于一种被遗忘的状态。但我很庆幸它们被保存下来了,哪怕是保存在一种遗忘的状态。从里边出来,我看见门口有一棵树,不知是什么树,是那种可以一边落叶一边又同时长出树叶的树。我还像刚才那样慢慢溜达着,此时,老胡同里真是静极了,夜色突然变得很深。脚底下有了一点闷闷的回声。这才觉得,北京很大,也很深。
                  ⑧隐居于这些老房子里的不仅只有老北京的记忆,还有生活,老北京的生活。譬如说,去老舍茶馆喝杯茶,吃点京味儿小吃,看看戏。老舍茶馆的风格也是叫我喜欢的,红色的门廊,眼睛被一盏一盏的红灯笼照着,满眼红彤彤的喜气色彩,连影子也红透了,一派的朱红,中国红,那八仙桌,那靠背椅,却是别出心裁的黑,黑得耀眼发亮,这样的红与黑,深厚,恒久,大俗中的大雅,适合平民,也适合文人,二三好友围坐一席,嘴里有吃的,耳里有听的,眼里有看的,一个个幽静细长的女子,穿着旗袍,仿佛正从清朝走来,脸儿润白,俊俏,含着一点儿笑,在满座的宾客中来回斟茶。而你往这椅子上一坐,便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种生活方式。
                  ⑨这是一个可以忘掉时间的地方,一个连你自己也要忘掉的地方。 丝毫没有察觉,你也成了这里的一种布景和效果。叫板的痛快,品茶的悠闲,真可谓是完完全全的老北京的风韵。只有茶是不老的,如花般鲜嫩的,清纯的,每注一缕热水,从根一直漫向芽尖--我感到了一种重生般的生长的力量。轻轻啜饮一口,仿佛吸了一口春天的气息。杯中香气缭绕,台上余音绕梁,这座上闲情,这缓慢悠闲地打发时光的方式,在这疲于奔命的年头,已不是消遣,已经是一种忘我的境界。您呐,这会儿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了。
              (有删改)(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认为北京有哪些独特魅力。
              (2)卞之琳的著名现代诗《断章》这样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请将这句诗与文中的画线语句作比较,并结合第⑩段的内容说说对该画线语句的理解。
              (3)这篇文章有些词句颇为生动,请在文中找出一处,针对其语言特色提出一个问题,并尝试做出解答。
              你选出的语句: ______
              你的问题: ______
              你的解答: ______ 。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不少人都是通过我的笔知道了格尔木城的这个望柳庄。可是,有谁知道格尔木城起始于望柳庄,有谁知道望柳庄的第一棵柳树何时栽下,又有谁知道一位将军在飞雪的戈壁滩播种春天的故事。

                  ②五十年前的那个初春,昆仑莽原上弥漫的风沙卷着雪粒石子在狂吼,格尔木混沌一片。春天在哪里?

                  ③一位军人攥着一棵柳树在敲格尔木冬眠的门:醒来吧,我要给你换新衣!他挥锹铲土,一锹铲下去,沙地上就铲出了个盆状的坑坑,格尔木的第一棵树便栽在了这坑里。这个军人就是修建青藏公路的总指挥慕生忠将军。

                  ④还是在修路队伍离开西宁途经湟源县城时,慕生忠买了一百棵杨柳树苗。[甲]他对随行人员说:“我们要做第一代格尔木人,我们要在格尔木扎根安家。人和树一起扎根这根才扎得牢靠!”

                  ⑤一百棵树苗,都栽在了刚刚撑起的帐篷周围。一共两大片,杨柳分栽。第二年,这些小苗落地生根,绿茵茵的叶芽把戈壁滩染得翠翠的,叫人看着眼馋。将军给两片树林分别命名为“望柳庄”和“成荫树”。

                  ⑥直到现在,第一次看到望柳庄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天午后,我从拉萨执勤回到格尔木,车刚行驶到转盘路口就抛锚了。我无法承受迎面扑来的风沙无情的撕打,便顺势走向路口的一排平房,站在了房檐下。一抬头,门楣的方砖上“望柳庄”三个红漆大字,格外醒目。也就在这时候,我发现平房前的沙滩上横七竖八地半躺半立着一棵棵树苗。这就是将军带领大家栽的那些柳树,有的已经被沙土埋得不见真面目了。 这些树站在冬风与春风之间,经受着风沙的考验,他们要告别寒冬实在不容易;要把春天迎来,路途也很艰难。在我的感觉里,他们是亭亭站立的硬汉子。(1)此时,昆仑莽原突然间变得亲切起来,我的眼前仿佛绿树成荫,鲜花遍地。

                  ⑦风沙还是那么大,可它绝对吹不走我心中这春天的世界。

                  ⑧听说,当风沙停止以后,慕生忠带着同志们把那些倒地的树苗一棵一棵都扶了起来,培好土。[乙]他边收拾残局边对大家说:“吹倒一次,咱扶它一次。吹倒一百次,咱扶它一百次,直到它可以结结实实地站在沙滩上为止。”

                  ⑨又是一个烈日暴晒的午后,我看到望柳庄前不远的戈壁滩上,一群人围着一个坟堆默默静立,空气好像凝固了一样。埋的什么人?我心中疑惑着。

                  ⑩弄清真相是后来的事。望柳庄有三株柳树死了,慕生忠把三棵死去的柳树掂在手中,端详了几番又几番,末了,[丙]他说:“它们毕竟为咱格尔木绿了一回,是有功之臣。应该把它们埋在沙滩上,还要举行个葬礼。”于是就出现了这个土丘——独特的柳树墓。这戈壁滩上死去的树,人们没有遗忘它,常有格尔木人给那土丘浇水。谁也没想到,人们有心无意浇的水,唤醒了死去的柳树。到了第二年夏天,土丘上冒出了一瓣嫩芽儿。那芽儿一天一个样,由小变大,由低变高……

                  11 经过了一次死亡的墓柳,活得更潇洒更坚强了。青铁的叶子泛着刚气,粗褐的枝干储存着力量。大风刮来它不断腰,飞沙扑面它不后退,寒冬腊月它依然挺立。(2)

                  12时间年年月月地消逝着。望柳庄前的柳树越来越多,树片越来越大。杨柳成林,浓密成荫……

                  13青藏公路通车到拉萨后不久,彭德怀元帅来到格尔木,就住在望柳庄。[丁]慕生忠对彭老总说,自己百年之后,就安葬在格尔木,这样能天天望见昆仑山。自己这一辈子什么都可以舍弃,就是离不开格尔木,离不开昆仑山。

                  141994年10月18日,84岁的慕生忠将军在兰州与世长辞。10月28日,将军的子女们护送着他的骨灰,踏上了昆仑山的土地……

                  15随着将军的骨灰洒向高天,昆仑山忽然飞起了漫天的雪花,天地皆白!

                  16此刻,覆盖着积雪的望柳庄格外庄严、神圣……

              (作者:王宗仁  原文较长有删改)

              注:格尔木:现为青海省第二大城市,国家命名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1) 选文第⑤段慕生忠给两片树林分别命名为“望柳庄”和“成荫树”,请根据文意说说将军这样命名表达了他哪些心愿。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明写树扎根的经过,暗写人扎根的经过,写树扎根的艰难暗示了人扎根的艰难.
              B. 选文第⑦段中“我心中这春天的世界”是指此时的望柳庄已经是绿树成荫,鲜花遍地.
              C. 选文表现了以将军为代表的一代建设者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的赞颂与崇敬之情.
              D. 选文结尾部分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悲壮的气氛,突出了将军感天动地的崇高精神,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3) 选文善用修辞,用词富有表现力,请从文中画线的(1)、(2)两处中选择一处进行赏析。
              (4) 选文讲述了慕生忠将军的故事,请根据故事的主要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将军带领大家护树;___________________;将军与树同在。
              (5) 下面的链接材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慕生忠将军,请综合文中[甲][乙][丙][丁]四处对将军语言的描写和链接材料,说说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

              【链接材料】

                 人们这样评价慕生忠——他是青藏公路的缔造者,更是格尔木的奠基人。整个修路过程中,他和筑路工人们同吃同住,甚至还在医疗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共同用缝衣针缝合脚后跟上的裂口。青藏公路开通后,在拉萨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庆祝仪式,刚刚从工地上下来的将军还没来得及换上军装,穿着一件和工人们一样的旧棉袄,风尘仆仆来到会场,那一幕令许多人潸然泪下。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