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水仙》,完成下列小题。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

               [注释]①秣陵:指南京。 ②质:抵押。 ③迨:等到。 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1)解释下面加下划线的词。

              (1)各司一(        )       (2)购无资(        )

              (3)请之(        )         (4)是何异于不金陵(         )


              (2)翻译下列句子。

              (1)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2)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3)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文章两次写到“家人”的作用是什么?

            • 2.

              (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乙)晋侯、秦伯(1)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2)于楚也。晋军函陵(3),秦军氾南(4)

                 佚之狐(5)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6)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7)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子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8)之往来,共(9)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戌之,乃还。---《烛之武退秦师》

              【注释】:①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②贰,从属二主。 ③函陵,郑国地名。④氾(fàn)南:氾水的南面。 ⑤佚(yì)之狐:郑国大夫。⑥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⑦鄙,当作边邑。⑧行李:出使的人。⑨共,通“供”,供给。


            • 3.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

              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①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①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  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③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1)解释文中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①伯牙 鼓琴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哉,峨峨兮若泰山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 “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乙】伏伽曰:“臣闻‘性相近,习相远’。今皇太子诸王左右执事,不可不择。大抵不义无赖及驰骋射猎歌舞声色慢游之人,止可悦耳目,备驱驰,至拾遗补阙,决不能也。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愿选贤才,澄僚友之选。”

                 帝大悦,即诏:“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朕惟寡德,不能性与天道,然冀弼谐以辅不逮,而群公卿士罕进直言。伏伽至诚慷慨,据义恳切,指朕失无所讳。其以伏伽为治书侍御史,赐帛三百匹。”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三·列传第二十八》)

                 【注释】①伏伽:孙伏伽,唐初大臣,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②子姓:子孙,子孙辈。③僚友:指官职相同的人。④帝:指唐高祖。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1分)

               泛 观 前 世 子 姓 不 克 孝 兄 弟 不 克 友 莫 不 由 左 右 乱 之。

            • 6.

              甲】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选自《公输》)

                 【乙】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选自《墨子》)

                  注释:①处:闲居。②如:应该,应当。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 

                  荆 之 地 方 千 里

              (2)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 

                   ⑴其文轩(    )                 ⑵此为若人

                   ⑶故人(    )                    ⑷则耕者不可以不急矣(   )

              (3)翻译句子。 

                   ⑴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⑵子不若已。

              (4)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位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①与鲁班有关的成语:            ②与墨子有关的成语:     

              (5)【乙】文划线句子体现了墨子                          的品质 

              (6)【甲】体现了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请结合【甲】文字作简要说明。

            • 7.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

              【乙】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释】①荀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②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③遽:迅速。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又何间焉(   )   (2)望其旗靡(   )

              (3)惟荀罃之拔逼阳(    )(4)先备外援(   )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孙仲谋之攻合肥         故克之

              B.预料城之不能遽下       此何遽不为福乎

              C.此善于用气者也          京中有善口技者

              D.渐就衰竭之故              故克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                        

              (5)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用兵者应该怎样利用士气取胜?

              答案: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