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

              【乙】管宁与华歆,俱为汉末人。初,二人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视而不见,与瓦石无异。华捉而喜,窃见管神色,乃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

              【丙】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1) 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

               ①淫慢则不能精(     )           ②将复及(     )  

               ③与瓦石无(     )                  ④宁读如(     )


              (2) 请为【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添加合适的标点。

                天 下 事 有 难 易 乎 为 之 则 难 者 亦 易 矣 不 为 则 易 者 亦 难 矣。


              (3) 请将【甲】【乙】两文中画下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②子非吾友也!


              (4) 从【甲】文看,诸葛亮希望其子诸葛瞻成长为怎样的人?请从【甲】文中选择一个二字词作答。
              (5) 这三段文字都谈到了学习,【甲】文强调了“成学”的两个关键,即“    ”与“    ”。如果以此为衡量标准,那么【乙】文管宁具备“    ”,【丙】文偏于强调“    ”。(请各用一个字回答)
              (6) 从【乙】文看,管宁割席断交的原因是什么?
              (7) 如果要在【甲】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丙】文“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中选择一句写成条幅来规劝【乙】文中的华歆,哪一句最合适?请完整地写下来。
              (8) 【积累链接】【甲】文最后一句谆谆告诫,语重心长,显示出诸葛亮的拳拳爱子之情。在学过的古诗中,也有与此句意思相近的诗句,请默写出来。
            • 2.

                                                                                           浮冰上的少年与狗    

                                                                                            ◇[丹麦]哈夫•B•卡威

                      ①饿到第三天的晚上,诺尼想到了尼玛克。在这座漂浮着的冰山上,天空像被黑幕笼罩着,除了他们两个以外,再也没有别的有血有肉的生灵了。

                     ②冰块裂开时,诺尼失掉了他的雪橇、食物和皮大衣,甚至失去了他的小刀。冰山上只留下他和他那忠实的雪橇犬——尼玛克。现在,他们两个卧在冰上,睁大 眼睛注视着对方——双方维持着一定的距离。诺尼对尼玛克的爱是真真实实的——就像这又饿又冷的夜晚和他伤腿上的阵痛一样真实。但是,村里的人在食物短缺的 时候,不就毫不犹豫地杀犬充饥吗?

                      ③“尼玛克饿久了也要寻觅食物的。我们当中的一个很快就要被另一个吃掉。”诺尼想。空手他可杀不死尼玛克,这畜生身强体壮,现在又比他有劲,所以,他需要武器。

                      ④诺尼脱去手套,解下了伤腿的绷带。在几个星期以前,他摔伤了腿,用两块小铁片和绷带捆扎固定。他跪在冰上磨着铁片,尽量不去想磨铁片干什么。铁片的边缘磨薄了,天亮时分,小刀磨好了。诺尼从冰块中拔出小刀,用拇指轻轻拭着刀锋。太阳光照在小刀上,折射到他眼里,使他一时看不见东西。

                    ⑤诺尼硬起心肠来。“来,尼玛克。”他轻声叫犬。尼玛克迟疑地看着他。“过来。”诺尼叫道。尼玛克走上前来。诺尼从那畜生盯着自己的眼神里看到了恐 惧,从它的喘气声中和缩头缩脑的样子感觉到了饥饿和痛苦。他的心在流泪,他痛恨自己,又竭力压制这种感情。尼玛克越走越近,它已经意识到了诺尼的意图。诺 尼感到喉咙梗塞,他看到犬的眼里充满了痛苦。好!这下是动手的时候了!

                      ⑥一声痛苦的抽咽使诺尼跪立着的身体一阵震颤。他诅咒小刀,紧闭两眼,摇摇晃晃地把刀子扔得老远。然后,他张开空空的双手,蹒跚着扑向尼玛克,他倒下去了。

                     ⑦犬围着诺尼的身体打转,嗥叫着,这下诺尼感到极度的恐惧。他已经扔掉了小刀,解除了武装。他太虚弱了,再也不能爬过去取刀子。现在只有听任尼玛克的 摆布了,而且尼玛克也非常饥饿。犬围着他转,然后从后面扑了上来。诺尼可以听到这畜生喉咙里的吞嚼声。诺尼闭上眼睛,祈祷犬的攻击快一些结束。然而,他感 觉到犬滚烫的舌头直舐他的脸。

                     ⑧诺尼睁开眼睛。他张开手,抱住尼玛克的头。头靠着头,他轻轻地哭了……

                      ⑨一小时后,一架直升机出现在北边天空。飞机上一个海岸巡逻队的小伙子俯视着下面,他看到了漂移着的冰山,发现冰山上有什么东西在闪光。这是太阳光折射在什么东西上面,而且一闪一闪地在动。他 让飞行员降低飞机,看到冰峰的阴影下,有一个黑而不动的像人一样的黑影。怎么,还有两个黑影?他把飞机降落在一块较平的冰面上,然后上了冰山,黑影是两个——一个小男孩和一条爱斯基摩雪橇犬。小男孩已经昏了过去,但还活着。那条犬无力地哀叫着,已经衰弱得一动也不能动了。

                     ⑩吸引了飞机上巡逻队员注意力的闪光物质是一把粗糙的小刀,刀尖向下插在不远的冰面上,在风中摇曳着。

              (1) 小说的结构可简单的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请仿照示例,完成对本文故事情节的概括。

              示例:开端:诺尼及其狗遇险,被困于浮冰上饿了一天

              发展:

              高潮:

              结局:飞行员发现冰山异样,解救人和犬

              (2) 请你说说,第①段中画线的句子有何作用? (3) 文中频繁地更换对狗的称呼,“畜生”“犬”“尼玛克”,分别体现了主人公诺尼怎样的情感? (4) 阅读第⑧段画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请说说诺尼是因什么而“轻轻地哭了”? (5) 认真阅读全文,你认为是什么使得诺尼和尼玛克获救? (6) 请写出《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描写猎狗的一句,并请说说词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3.

              (1)姐弟俩本来生活在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一次车祸夺去了他们父母的生命,不到一年,承受不了这种打击的奶奶也生病离去。

              (2)正读中学的小丽不得不  (A.掇 B.辍 C.缀)学。起初几年姐弟俩轮流到叔叔姑姑两家生活,好心的亲戚邻居也不断送些穿的吃的给他们。五六年过去了,小丽也二十多岁了,不时有人给小丽介绍对象,可小丽心想只要弟弟不结婚,就不会把自己嫁出去。坚定了信念的小丽,把弟弟带回家,把自己家屋前屋后的树都卖掉,然后腾出一间房子开了个小商店,生意不算太好,但总算能养活俩人。就这样,小丽用她柔弱的双肩担起了一个家,用她像母亲一样的爱呵护着弟弟。

              (3)弟弟高中毕业后,任凭姐姐怎么劝说都不去读书了,一定要留在家里帮姐姐经营好小商店。亲戚邻居们看到姐弟俩不怕苦不怕累的情景,都为他们加油!

              (4)终于姐姐陪着弟弟去相亲了。不久弟弟与那个女孩举行了婚礼。婚后夫妻俩恩恩爱爱的情景,让姐姐小丽多年来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小丽也在29岁生日前风风光光地出嫁了。

              (5)如今姐弟俩都已年过不惑,可是在去年初,弟弟小伟不幸得了尿毒症,只有切换肾脏,才能延长生命。这对于小丽来说又是当头一棒,不说昂贵的手术费,肾源从哪来?如果要是花钱买,把两个家都卖了也凑不齐几十万块钱。小丽愁得整夜睡不着,虽然手术费凑得着不多了,肾源的事怎么办?如果耽误了最佳治疗期,弟弟就会有生命危险。最终夫妻俩决定去医院给弟弟配肾源,谁配成功谁就认命,结果是姐姐的配上了。

              (6)配肾源的事是瞒着弟弟进行的。姐姐看着躺在病床上的弟弟,拉着弟弟的手说:“姐姐一定想办法救你!”弟弟却说:“姐姐你不要再为我  (A.燥B.躁C.操 )心了,我这一生有你这个姐姐我已经不再苛求什么了。”第二天姐姐欢天喜地地告诉弟弟,说医院找到了匹配的肾源,让弟弟作好思想准备,弟弟听了也非常高兴。

              (7)手术非常成功。当弟弟术后清醒过来时,左右看看,却没有看到姐姐在病床边,心想:按理我没有醒来姐姐决不会离开半步的,此时此刻,弟弟意识到了什么,于是用他那虚弱的、竭尽全力的声音对妻子说:“姐姐呢,我要见姐姐!”没办法,妻子只好把真相告诉了他。弟弟哭着让妻子把自己推送到另一个病房,去看刚醒来不久的姐姐。

              (8)姐弟俩手拉着手又是一阵痛哭。稍稍平静后,弟弟对姐姐说:“姐,我今生拿什么报答你啊?”姐姐却说:“只要你好好的活着就是报答。”          (节选自《散文网》,有删改)


              (1) 选择正确的汉字填在第(2)、(6)段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2) 细读全文,给本文加一个恰当的标题。  (3) 古代人们把40岁成为“不惑之年”。请写出下列年龄的代称。 

              (1)30岁(       )(2)50岁(      )(3)60岁(        )(4)70岁(       )

              (4) 姐姐为什么不把捐肾一事提前告诉弟弟?  (5) 姐弟俩中,你更喜欢谁一些,他(或她)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6) 【积累链接】今有姐姐捐肾救弟弟,古有李白托月慰友人,这就是“爱”。请写出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达思念的诗句。
            • 4.

              【材料一】在诗词中引用历史上的故事,或借用古籍中的词句,叫做“用典”。这些被引用的历史故事或古籍中的词句,被叫做“典故”。使用典故,是古诗词常用的一种手法。使用典故能够增加表达的内涵,增添语言的厚重感和趣味性。

              【材料二】风骚,原指_________里的《国风》和_________里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如毛泽东_________________: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又如赵翼《论诗》:江山带有才人出,_________。

              (1) 根据“材料一”,使用典故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将“材料二”中内容补充完整。
            • 5.

              (一)“腹有诗书气自华”,考考你会默背多少诗文。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③子在川上曰:“                   ,不舍昼夜。”《子罕》

              ④《<论语>十二则》中论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⑤《次北固山下》富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哲理的句子是:“       。”

              ⑥《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         

              (二)名著知识 

                ⑴“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此语段选自当代作家       (作家)的《         》(作品)。表达了他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他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

              (2)《荷叶.母亲》是冰心的赞美母爱的散文诗。冰心,原名      ,现代作家,儿童文学家,她的表现“童真、母爱、自然”为主题的诗集是《    》和《    》。

              (三)仿写(要求句式相同,字数一样,内容新颖独特,有创意) 

                 例句:青春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青春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

              宽容是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简要分析。 
              答:                                                                   
            • 6.

              山村夜色

              文/覃万谋

              (1)去年国庆节,我和妻子回老家看望80多岁的父母。因为建设沪渝高速的需要,老家的旧房被拆除,新建的房屋位于沪渝高速公路与318国道之间。

              (2)那天傍晚,月亮高挂。吃过晚饭后,我到门前的稻场上散步,看山村的夜色,听山风的歌声。

              (3)沪渝高速路上,从江苏、浙江、上海驶向四川、重庆的客货车辆,射出的灯光像一道晨霞,映红了山谷的两侧;四川、重庆驶向湖北、江苏、浙江等地的车辆,发出的灯光似夕阳挂在西边的山头,映红了周边的山寨;稻场的前方,山峰重叠,云雾缭绕,在月光和灯光的照耀下,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房前的小河,潺潺流水,在月光的折射下,发出道道波光;成熟的柿子,高高地挂在树上,像一个个小灯笼;屋后,两棵百年松柏,高大挺拔,仍焕发着勃勃生机。

              (4)父母的菜园子,就在房屋的后边。走进菜园,就如进了菜场。西红柿、辣椒,挂满枝头;爬满支架的四季豆,一层层,一排排,呈鱼鳞状;躺在地里的冬瓜、南瓜,一个个酣睡的样子,享受着晚风的滋润;大白菜,有的如球状,有的如荷花状,整整齐齐地排列,在那里呼吸着新鲜空气。看着这些,我感慨父母的辛勤,他们劳作一辈子,虽然辛苦,却感到充实、安逸、幸福。

              (5)随着社会的进步,山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在农村,我们吃的是玉米、红薯 ,现在吃的是大米、肉类;过去住的土坯房,现在住的是小洋楼;过去出门靠步行,现在出门坐汽车。山乡巨变,无法描述。

              (6)也是机遇和巧合,为了改变家乡面貌,身为国土人的我,也曾经为国家大道建设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虽然过程艰难,但却感到踏实。

              (7)不知不觉,夜已深了。回屋躺在床上,激动的心情渐渐平静,在远处汽车、火车的笛鸣声、轰鸣声中,我不觉进入了梦乡。                              (摘自《湖北日报》)

              (1)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 第(2)段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 请从第(4)段画横线的句子中找出一组反义词。  (4) 说说第(4)段画下划线句子体现出怎样的表达效果。  (5) 【积累链接】山村夜色的美丽离不开月光的照耀,在月光的照耀下,自然形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请写出李白《峨眉山月歌》中描写峨眉山的两句。
            • 7.

              文贵有“筋骨”

              ◆陈鲁民

              ①文贵有筋骨,有了筋骨,文章就立起来了,就有生命了。古今中外,那些能流传下来的名文,无一例外都是靠筋骨支撑的。

              ②何谓“筋骨”?即作品中表现的深刻思想、非凡见地与胆识正气。

              ③(A)人需要筋骨,有筋骨可顶天立地、叱咤风云,无筋骨就是行尸走肉;文也需要筋骨,有筋骨可流传古今、启人心智,无筋骨则是一堆毫无价值的文字符号,写得再多也无意义。

              ④文之筋骨,可以有很多表现形式。可以表现为一段精彩议论,如保尔在战友墓前的那段著名自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的筋骨。筋骨也可以是一个动人的情节,一个立体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如《阿Q正传》里的那个瘌痢头阿桂,“精神胜利”的超级模特。筋骨还可以是一个闪光的思想,像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所思所想:“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筋骨,甚至可以是一句能传世的名言,譬如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⑤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有筋骨的人方能写出有筋骨的文字。范仲淹胸襟开阔、志向高远,每以天下为己任,因而才能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样流传千古的不朽文字。梁任公正气沛然、胆识过人,所以才写出《少年中国说》那样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的文字。鲁迅铁骨铮铮、嫉恶如仇,笔下文字也如匕首、似投枪,令众多魑魅魍魉现形,让那些“不是东西者流缩头”。

              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有境界品自高。同理,文有筋骨气自雄。文章有了筋骨就有了生命、魂魄、气势,有了存在的价值。(B)诗歌有了筋骨,就有了“李杜诗篇万古传”;史论有了筋骨,就有了“班马文章勘墨铅”;散文有了筋骨,就有了前后《赤壁赋》;小说有了筋骨,就有了中国小说四大名著。而且,有了筋骨,短章可有清绝精悍之美,长篇可有丰腴博大之美,古文可有古朴典雅之美,今文可有现代时髦之美。

              ⑦时下,各种文章铺天盖地,多如恒河之沙,其中不乏精品佳作,但多数是平庸篇章,还有不少等而下之文章,既无思想性,也无艺术性,更无观赏性,形同文字垃圾。究其原因,主要是作者自己没“筋骨”,没思想高度,没境界担当,没胆识正气,亦没生活积累,指望他们写出有筋骨的作品,也实在是有些难为了。“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每个作者在下笔之时,不妨自问:本文有筋骨吗?                                    (选自《湖北日报》,有改动)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 阅读第④段,概括出“文之筋骨”的四种表现形式。 (3) 请你仿照第⑤段划下划线的句子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梁任公正气沛然、胆识过人,所以才写出《少年中国说》那样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的文字。

              (4) 选文第⑦段可以删掉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5) 从论证方法的角度任选一个划横线的句子(A)或(B),分析其作用。 (6) 积累链接:文贵有筋骨,人亦是。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明抗金杀敌,收复北方的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 8.

                 ①那一年,我十七,刚入中文系,刚买了这本古代第一部字典《尔雅》,立刻就被第一页第一行迷住了,我有点喜欢起文字学来了,真好,中国人最初的一本字典(想来也是世人的第一本字典),它的第一个字就是“初”。

                 ②初,裁衣之始也。”文字学的书上如此解释。

                 ③我又大为惊动,我当时已略有训练,知道每一个中国文字背后都有一幅图画,但这“初”字背后(   )是一幅画,(   )是长长的一幅卷轴。想来当年造字之人初造“初”字的时候,也是煞费苦心,这件事无形可绘,无状可求,如何才能追踪描摹?

                 ④他想起了某个女子的动作,也许是母亲,也许是妻子,那样慎重地从纺织机上把布取下来,整整齐齐的一匹布,她手握剪刀,当窗而立,她屏息凝神,考虑从哪里下刀,阳光把她微微毛乱的鬓发渲染成一轮光圈。她用神秘而多变的眼光打量着那整匹布,仿佛在主持一项典礼。其实她努力要决定的只不过是究竟该先做一件孩子的小衫好呢?还是先裁自己的一幅裙子?一匹布,一如渐渐沉黑的黄昏,有一整夜的美可以预期——当然,也有可能是恶梦,但因为有可能成为恶梦,美梦就更值得去渴望——而在她思来想去的当际,窗外陆陆续续流溢而过的是初春的阳光,是雏鸟拿捏不稳的初鸣,是         ,是天空上一匹复一匹不知从哪一架纺织机里卷出的浮云……

                 ⑤那女子终于下定决心,一刀剪下去,脸上有一种近乎悲壮的决然。

                 ⑥“初”字,就是这样来的。

                 ⑦人生一世,亦如一匹辛苦织成的布,一刀下去,一切就都裁就了。

              ⑧整个宇宙的成灭,也可视为一次女子的裁衣啊!我爱上“初”这个字,并且提醒自己每天清晨都该恢复为一个“初人”,每一刻,都要维护住那一片初心。

              (1) 第①段作者为了引出“初”,一连用了好几个和“初”同义的词语,请你细心找一找,写出2个即可。 (2) 第③段漏掉了一组关联词,请根据文意考虑后填写出来。 (3) 品味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她手剪刀,当窗而,她神,考虑从哪里刀……

              (4) 请仿照前面的两个句子,顺其思路,将第④段中横线上的句子补充完整

              窗外陆陆续续流溢而过的是初春的阳光,是雏鸟拿捏不稳的初鸣,是                  

              (5) 用一个词或一个短语解释文中“初心”的含义。 (6) 文章为我们生动讲述了“初”这个词的来历,其实汉字中这样的会意字非常多,请从下列汉字中选一个,也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它的来历。

                 选字:明   众   采   旦   休

              (7) 积累链接:作者在文末提醒自己“要维护住那一片初心”,生活中也有许多需要我们维护,值得我们珍惜的东西,如友情。请写出你所知道的关于“友情”的两句古诗名句。
            • 9.

                                                                                                        七夕乞巧

                                                                                                              ◆盖国梁

              ①随着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深入人心,牛郎和织女广泛地受到人们的同情和尊敬。因为织女心灵手巧,是个奇能百巧的女工,她在人间时,曾把超群的织锦绣花技术传授给大家。所以,每年到七月初七,我国许多地方的妇女在这一天要举行别致的活动。少女少妇们趁着织女和牛郎相会团圆、心情愉快的时候,祭祀她,向她乞求灵巧,请求帮助她们提高女红(ɡōnɡ)技艺。因此,人们又把七月初七称为“女儿节”“姑娘节”或“乞巧节”。

              ②古代对“乞巧”这一活动很重视,节前要张灯结彩,搭乞巧楼,陈设瓜果,妇女儿童,皆着新衣。这种乞巧习俗,在汉代已初见端倪。到魏晋南北朝时,乞巧习俗已极为普遍。那时,有一种一端有七个针孔的特制“七巧针”,妇女们用彩线来回穿过它的针孔,谁穿得快就表明谁心灵手巧,也就是乞到“巧”了。到唐时,乞巧习俗更为盛行。崔颢的《七夕》诗: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形象地描述了唐代长安七夕节穿针乞巧的风俗。

              ③乞巧活动形式很多。还有一种是“卜巧”。《开元天宝遗事》还记载:唐玄宗与妃子于是日良宵,在华清宫歌舞会宴。宴后让宫女们各捉一只蜘蛛,放在首饰盒中,看第二天是否结网,以结网疏密、网形周正与否来确定是否得巧。如果蛛网结得周密,就算乞的巧多。

              ④乞巧风俗至宋代最盛,上至宫廷,下至庶民,无不争相供迎。宋人钱惟演有《戊申年七夕》诗:“欲闻天语犹嫌远,更结三层乞巧楼。”《岁时杂记》说,宋代东京汴梁潘楼等处出现民间乞巧市,专卖乞巧物,从七月初一起就热闹非凡,王公贵戚多搭建乞巧楼,庶民百姓则用竹木或麻秆编结乞巧棚。这些描述使我们可以想见当时之盛况。

              ⑤元明清沿袭唐宋旧俗,据《帝京景物略》记载,乞巧形式不断出新,花样愈来愈多。除穿针乞巧、卜巧外,更流行“丢巧针”的游戏。方法是在 七月七日这天上午,拿一盆水曝晒日中,待水面凝成薄薄的一层膜后,此时把平日缝衣或绣花的针投入盆中,针便会浮在水面上。丢针的妇女便全神贯注地看水底的针影,如果成云物花朵之影,或细直如针形者,便是“乞得巧”,因为这些影子表示织女赐给她一根灵巧的绣花针,可以织绣出美丽的图案;如果水底针影粗如槌,或弯曲不成形者,就表示丢针的妇女是个“拙妇”,因为织女给她的是一根石杵。“针能浮水”这个有趣而不可思议的活动,在明人刘侗的《帝京景物略》、清人顾禄的《清嘉录》、让廉的《春明岁时琐记》等书里,都有较详尽的记载。

              ⑥七夕的活动中还有一种叫“看巧云”。据说,这一天天上的云彩会幻化出各种奇特的形状,有的像仙山楼阁,有的像狮熊虎豹,有的像仙童玉女。少女们仰望观赏,随意指点,驰骋想象,以自己能看到的巧云形状占卜命运。其实,这本是天空自然现象的常景,但在七夕这天看来却别有意义。

              ⑦乞巧,能否使人心灵手巧?当然不会。“巧”是乞不来的。俗话说:“三天不动手生,三天不念口生。”“手熟为妙”“曲熟韵自来”,这里贯穿这“生熟”两字。世上只有“熟能生巧”,“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巧”,“巧”是从熟中来的。

              (选文有删改)

              (1) 乞巧的活动形式很多,文章主要介绍了乞巧的哪几种活动形式? (2) 文章开头用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有何作用? (3) 说说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崔颢的《七夕》诗:“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4) 辨析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3分)

              (1)《帝京景物略》记载,乞巧形式不断出新,花样愈来愈多。

              (2)据说,这一天天上的云彩会幻化出各种奇特的形状,有的……

              (5) 从第②至⑤段主要是按    顺序说明的。 (6) 【积累链接】“乞巧”实际是一种游戏,体现了古代女子的对心灵手巧的追求。晏殊的《破阵子》中也写到了一种“斗百草”的游戏,请写出相关的三句诗。
            • 10.

              乡村的风

                     ◆许俊文

                 ①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②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③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④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做“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根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⑤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友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⑥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1) 文章开头“风是乡村的魂”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 文章第2段的语言生动活泼,请结合具体例句从修辞角度简要赏析。 (3) 第③段中用三幅画面表现乡村“诗意”,仿照示例概括前两幅画面(不超过5字)。

                                ②                  ③ 风摇秋树

              (4) 根据你的生活体验,仿照第5段划下划线的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 (5) 第④段写了小枣树、黄栌树及自己年迈的父亲,是为了表现风的什么特点?用原文词语回答。 (6) 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 (7) 请写出《商山早行》中由10个名词构成、蕴含6种景物,表现早行之早的诗句。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