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唐代开元年间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平均每尊重约36.5吨)、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拴系浮桥所必需的锚碇系统。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1989年,东岸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原址。

              上文中的铁牛等雕塑是在哪里发现的?《河中石兽》中的石像又是在哪里发现的?由此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 2.

              用文中的话说说老河兵是怎样具体分析“石必倒掷坎穴中”的。

            • 3.

              怎样理解讲学家的“笑”?

            • 4.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②无所出。俄③有老父④至,曰:“吾非圣人⑤,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⑥而入?”遂依而截之。

              (《执竿入城》)

              【注释】 ①鲁:鲁国,在现在的山东。②计:计谋,策略。③俄:不久,一会儿。④老父(fǔ):老人。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⑤圣人:具有最高智慧和道德的人。⑥中截:从中间截断。

              (1)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2) 【甲】文中老河兵“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论断是综合分析了哪些因素得出的?从“老河兵”的身份看,他能做出正确推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 简要概括【甲】【乙】两文给你的启示。


            • 5.
              若千里马遇不到伯乐,它们会有怎样的命运?
            • 6.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 7.
              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 8.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 9.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臣有二马,日啖刍豆①数升,饮泉一斛②,然非清洁则不受。介③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奋迅④,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⑤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 ①刍豆:草和豆。指牛马的饲料。②斛:量器名,十斗为一斛。③介:披甲。④奋迅:鸟兽飞奔而有气势。⑤褫:脱去,解开。

              (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 “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甲】文第一段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3) 【甲】【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两文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 10.

              包拯传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①归,杀而鬻②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③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释】①第:只管。  ②鬻:(yù)卖。  ③茔:(yíng)墓地。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你认为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