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长亭古韵

              ①游览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时,时常与亭不期而遇,在游赏之余,我们还可以走进亭中,坐下来切身体味一番亭给我们带来的古典韵律之美。

              ②亭最初并不是指建筑,而是指一种行政建制。秦汉制度规定,十里一亭,十亭为一乡。《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说:“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其作用是管理治安、诉讼等事务。汉高祖刘邦就做过“泗水亭长”。另外,在边境上,还有一种“亭候”,是负责监视敌情的。关羽就被封为“汉寿亭侯”。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专指建筑的亭子是后起之义,比如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亭翼然于泉上者”中的亭。但是,亭子专指建筑究竟始于何时,已经无法确考,至少在东晋时,已经有这样的亭子出现。《世说新语·言语》记载:“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这里的“新亭”即是“亭子”的意思了。更为著名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那篇《兰亭集序》中提到的“兰亭”,亦此类也。《园冶·屋宇》说:“《释名》云:‘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意思是,亭的主要功用是供人停留、休息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主要功能又有很大的延伸,概括起来大体上有这样几种:游赏、休憩、宴集和送行等。

              ③我国有许多名亭,绝大多数都有一个非常美好的名字。这些不同凡响的名字,反过来又为本已很有名的亭子增添了光彩。这些名亭的名字大体上可分为四种“风格”。一是对亭周围景物的高度概括或写实。比如苏州拙政园的四面荷风亭、塔影亭。苏州虎丘的三泉亭,避暑山庄的北枕双峰亭、曲水荷香亭等。二是亭名表达了亭的建造者或主人的情趣、志向等。比如沧浪亭,取《楚辞》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湖南岳麓山的爱晚亭,则取自晚唐大诗人杜牧的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西晋祠的不系亭,取《庄子》中“饱食而邀游,泛若不系之舟”之意。三是亭名的风格是写意式的,它们用抽象的字眼表现某种意境。比如北京颐和园的知春亭,山西晋祠的真趣亭,北京北海的意远亭等等。四是亭名中隐含着一段历史掌故。比如,浙江诸暨浦阳江边堤岸上有一座浣溪亭,亭中有一对联云:“浣纱存古迹,救国出真人。”一望而知是纪念春秋时越国大美人西施的。

              ④与其他传统建筑相比,亭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虚”。亭不依赖墙,只靠亭柱的支撑(也有少数依墙而建的半亭),此种自由独立的审美特点,中空不倚的视觉效果,最大程度地体现了“空”与“无”的作用,与老子“当其无,有室之用”的思想相符。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追求清静无为,即要尽量涤除尘世的搅扰烦恼,向大自然无限地贴近,而亭的建造地点和所用材料的随意灵活、用料简省、形式多变,同样体现了道家的精神特质。不论是皇家园林中富丽堂皇的亭,还是私家园林中和山间、水上、路边的亭,其基本的建筑风格都是简与虚,而后者更代表了一种民间的、率性的、清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⑤总之,亭是我国一种司空见惯的建筑,它在传统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便今天,虽然亭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功用已经基本丧失,但它们的美丽身影依然没有淡出我们的视野,在山水的胜处,在古典园林的深处,静静地散发着独有的魅力。


              (1) 阅读全文,说说本文通过介绍亭的哪些方面的特点来展现题目中的“韵”的?
              (2)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但是,亭子专指建筑究竟始于何时,已经无法确考,至少在东晋时,已经有这样的亭子出现。


              (3) 短文第③小节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 我们扬州也有许多很有韵味的亭子,如瘦西湖的五亭桥。假如你是导游,请你为你最喜欢的一座写一段导游词,从外形特征和人文知识这两个方面体现古典韵律之美,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瘦西湖的五亭桥)

            • 2.

              知天地之奥秘,敬自然之神奇。

              一个被忽视的敌人

              ①在哥本哈根的全球气候大会上,如何减少二氧化碳以及碳排放,再次紧紧抓住了世人的眼球。然而,科学家也指出,当所有人都把注意力放在碳排放身上时,很可能忽视了另一个非常危险的敌人——臭氧。

              ②臭氧问题的讨论被哥本哈根气候搁置在一旁,而实际上,臭氧是温室效应很强的一种气体,而且转移性极强。据英国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公布的研究显示,臭氧污染物只需几天时间就可进行“跨洲旅行”。

              ③人们早已知道污染是一个全球化现象:科学家在爱斯基摩人和北极熊身上找到了几千公里以外的工业国家生产的重金属残物和污染物;而太平洋的某部分洋面全被塑料袋和其他污染物覆盖。所以,臭氧其实只是远距离输出污染物中最令人惊心动魄的一分子。

              ④对造成上述污染现象的人类来说,臭氧确实令人头痛。当臭氧在大气层变得稀少的时候,它就失去了阻挡紫外线以保护地球生物的重要功能,但它在对流层过分集中时,其对动物和生物所起的作用就如同毒素一般,不但会使植物的叶子氧化,还能损害人和动物的呼吸系统。

              ⑤不过,假如臭氧在高空稀少,在地面过于集中,这时的问题就出在人类身上了,这是冷却气体和喷气在高空造成的恶果,大名鼎鼎的氟利昂就是这些冷却气体之一。《蒙特利尔协约》虽然规定了限制使用这类气体,但仍然需要许多年才能使围绕在极地上空的赫赫有名的臭氧洞消失。

              ⑥不得不承认,人类在减少对流层臭氧方面的工作做得十分糟糕。对流层的臭氧在二十世纪增加了两倍,它的产生是太阳对氮化物的辐射造成的,而氮化物又是汽车尾气排放、烟囱、火化以及森林大火等造成的。

              ⑦研究证明,臭氧的污染问题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和转移性。印尼滥伐森林就可能与蔓延到西部非洲的臭氧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法国,乡村的对流层臭氧比例明显高于城市;在亚洲和美国的春季,情况亦是如此。这些臭氧的来源和流动的踪迹已被美国大洋与大气层研究机构的科学家调查清楚。

              ⑧目前仍需要进一步了解清楚的是,这些“进口”臭氧最终落地之后会对农业、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产生怎样的后果。此事关系重大:欧洲环境研究所2007年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证明,臭氧污染是导致地球上2.14万人早死的罪魁祸首。在农业方面,也有相关研究指出,由于臭氧污染导致歉收,2000年全球范围内的损失高达140亿至260亿美元。

              ⑨最近几年,发达国家因臭氧造成的污染高峰较前些年有减弱之势。这同采取了严格的废气排放措施有相当的关系,但值得注意的是,经常性的污染也在不断地增加。科学家预计,未来十年臭氧污染增长最快的地区将是非洲和亚洲。

              ⑩同二氧化碳不同的是,臭氧在大气层里只能生存几个星期。科学家认为,控制臭氧将有双重好处:一方面控制了温室效应,另一方面也对抗了气候转暖。

              ⑾全球已有多国通过了于1988年签署的、有关控制远距离国界大气污染的协约,旨在应对酸雨并减少氮化氧气体的产生。而臭氧问题的防治工作,还有待于国际社会的进一步通力合作。

              (摘自2010年2月9日《科技日报》

              (1) 臭氧污染问题是人类的“敌人”,请写出这个敌人的两大特性。 (2) 造成臭氧浓度偏高的人类活动有哪些?写两点即可。 (3) 第⑦段的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选取一种说明其作用。 (4) 本文的语言除了准确严密以外,还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试从文中找出一例,简要赏析这一特点。 (5) 积累链接:在刘方平的《月夜》中春气萌发,虫声涌动,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描绘了一幅自然和谐美好的场面,请写出相应的诗句
            • 3. 会哭的人更健康

                 ①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长期以来,传统观念一直教导我们,哭泣是软弱的表现,尤其对男人更是如此。然而,当我们强忍泪水,听凭痛苦和悲伤侵蚀身体时,其实是拒绝了一种健康的宣泄方式。

              ②哭泣自有其奥妙。生化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一批志愿者先看情感电影,等他们被感动得哭了,就将泪水收进试管。几天后,再利用切洋葱的办法让同一群人流下眼泪。结果显示,因悲伤而流的“情绪眼泪”和被洋葱刺激出的“化学眼泪”成分大不相同,在“情绪眼泪”中含有儿茶酚胺,而“化学眼泪”中却没有。这是大脑在情绪压力下释放出的一种化学物质,体内有过多的儿茶酚胺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严重时,甚至还会导致心肌梗死。所以,当我们落下“情绪眼泪”时,排除的是有可能致命的“毒”。

              ③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人们心情压抑时,体内还会产生某些对人体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而哭泣时这些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也会随着泪液排出体外,这同样也会有效降低有害物质在体内的浓度。

              ④研究还发现,眼泪不仅能把有害物质带出体外,泪腺自身还能分泌出一种活性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对全身各部位伤口的修复都能起到积极作用。一个外伤病人,哭得越厉害,伤口便愈合得越快。反之,忍住泪水,压抑了泪腺工作,就会延迟伤口愈合。在这一点上,眼泪不再是意志薄弱的表现,而是加速伤口愈合的天然药物。

              ⑤可见,哭有其生物学意义。哭是对人体的一种安全保护。

              ⑥哭还是人们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有效方式之一。在遭遇严重不幸时大哭一场,是人体对不幸的自然反应。人在哭泣后,其情绪强度一般也会降低40%,这便解释了为什么哭后人的心情也会变得稍微舒畅。不情愿哭或哭不出来,身心可能就会出毛病。被抑制的紧张情绪若不能及时发泄出去,还会导致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结肠炎、风湿、冠心病或者其他与情绪有关的疾病发作。像神经性气喘等疾病,就与隐忍不发关系亲密。而偏头疼及许多无名病痛,如胸口发胀、咽喉肿塞、脑袋涨痛等,都可能与过度抑制情绪有关。还有男人大多没有女人长寿,重要缘由之一就是女人一般比男人爱哭。据考证,女性哭的频度为男人的5倍,女性平均每人每月至少要哭5次,而男人只有1次。看来,经常强忍眼泪等于慢性自杀绝非危言耸听。

              ⑦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困难或挫折、委屈郁闷的时候,实在没必要绷着脸强装出一副硬汉样。记住:会哭的人,才更健康。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引用“男儿有泪不轻弹”这样一句俗语呢?

                                                                                           

              (2)为什么说“会哭的人更健康”?请简要概括。

                                                                                           

              (3)第⑥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消除人们对“哭泣是软弱的表现”的偏见,为哭 “正名”的科普文章。

              B.当我们因悲伤而落下“情绪眼泪”时,排除的是有可能致命的儿茶酚胺。

              C.人在遇到困难或挫折、委屈郁闷的时候,适当的“哭”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

              D.偏头疼及许多无名病痛,如胸口发胀、咽喉肿塞等,都是由于过度抑制情绪引发的。

            • 4.

              北京的园林

              (1)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她的名胜古迹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2)也许因为北京是金、元、明、清四朝帝都的缘故,建筑师们博采各地园林之长,因地制宜,使北京的园林各具特色,和谐优美。为了显示帝王的威严、高贵,北京的园林注重建筑的雄伟,注重局部的精细,注重色彩的绚丽,似乎只有这样才不失皇家的身份。

              (3)故宫、颐和园等建筑金碧辉煌,布局工整、对称。左边有一条游廊,右边也必有一条游廊,给人一种平衡的感觉,甚至连屋内的摆设也是如此。在各个大殿、各个宫院、大门外面都要摆两座石狮或麒麟,大门大多分左、中、右三扇。殿内的梁柱高大,空间宽敞而略显阴暗。这样的园林建筑跟其他园林——比如苏州园林——不一样,似乎缺乏自然之趣,但却以其雄伟、庄严的气势使人折服。

              (4)北京的园林也和苏州园林一样着眼于画意,但是北京的园林建筑更讲究在细微之处见匠心。一段曲廊、一丛阶边小草、一组精妙的雕刻,对烘托气氛无不起着微妙的作用。颐和园中的长廊,有一华里长,分成十几段。每段房梁上都有油漆彩绘,或山、或水、或人、或物、或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竟无一相同。一幅“嫦娥奔月”,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绘画者也许吸取了敦煌壁画飞天图案的艺术精华,很有些“吴带当风”的味道,耐人玩味。

              (5)北京园林的色彩大多是金黄或大红,色彩明丽。有时,在万绿丛中见一道飞檐,黄绿相间,相映成趣。大多数宫殿都铺着琉璃瓦。那大红色的柱梁,十分庄重。当然,也有例外,潭柘寺的大殿都是由灰色方砖铺地,墙壁灰暗,同周围的景色浑然一体。“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古朴淡雅,别具风采。

              (6)北京周围的山水既有北方的粗犷,又有南方的秀丽,这正是建造园林的好地方。在依山傍水之处,建一座庙宇,半山腰修一座亭子,湖中建一座水榭。这时,可极少讲究对称,但考虑色彩对比却十分周到,山上的亭子要用金黄和大红的彩绘,水榭要灰暗些,庙宇要红墙绿瓦,显得庄严、肃穆。

              (7)这只是我对北京园林粗浅的介绍,若想真正领略到其中的妙处,还是请您亲自来浏览吧。

              (1) 北京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2) 与苏州园林比较,完成下列填空。

              ①在建筑布局上,北京园林________________;苏州园林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设计、建筑的匠心上,苏州园林追求________________;北京园林更________________。

              (3) 第四段中画线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4) 分析下面加线的词的作用。

              ①一幅“嫦娥奔月”,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绘画者也许吸取了敦煌壁画飞天图案的艺术精华。

              ②北京园林的色彩大多是金黄或大红,色彩明丽。

            • 5.

              拟态——神奇的自然礼物

              ①当你在森林小径散步时,可能会看到一片不起眼的枯叶,但你的脚还没有踏上去,“枯叶”却突然飞起,瞬间变成一只闪耀着墨蓝色光泽的美丽蝴蝶。它翩然飞去,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来是罕见的枯叶蝶。

              ②你或许还会看到一只虎甲在路上迅速跳动,细看却觉蹊跷——“虎甲”竟然长着超长的触角!原来这是一种螽斯的若虫,它模拟虎甲的体色、外形和跳跃行为,以防被猎食。直至完成最后一次蜕皮,它就会成为一只巨大的螽斯,前翅宽阔,脉络清晰,像一片树叶。

              ③这就是大自然里奇妙的拟态!

              ④拟态,表现为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或周围自然界物体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很高,简直难以分辨,可以保护其中某一物种或两个物种。这种相似性可表现在外形、颜色、气味、鸣声和行为等方面。拟态非常神奇,也很常见,在动物、植物和真菌界都存在,也吸引了很多科技工作者探究其原因和机制。

              ⑤已有的科学研究认为,一方面,大自然的“进化接力赛”促进了不同物种之间互惠互利的协同进化,导致了拟态;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相似的选择压力而导致的平行进化也会促进拟态的发生。研究者推测导致拟态的生物机制可能是这样的:第一步是与调节形态变化有关的修饰基因发生突变;第二步是具更小表型影响的基因受到了选择,导致相似性程度增加。事实上,亲缘关系很近的动物并不都采用拟态的对策适应环境。相似的基因组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表型变异和分化?更多物种的拟态及其机制仍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

              ⑥拟态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大自然的馈赠,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神奇、复杂和美丽,使自然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多样和有序。拟态的美学特征也经常让我们深感意外,同时也让我们领悟到它存在的道理,从而激发我们的好奇心。

                                              (选自《大自然》总第183期,有删改)

              【注】①螽(zhōng)斯:一种昆虫。②若虫:蝗虫等不完全变态的昆虫,在卵孵化之后,翅膀还没有长成期间,外形跟成虫相似,但较小,生殖器官发育不全,这个阶段的昆虫叫做若虫。


              (1) 结合上下文,用一个双音节词语替换文中第②段的“蹊跷”一词。 (2) 文中提到的枯叶蝶和螽斯都有           方面的拟态。你能再说一个拟态的物种吗? (3) 文中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结合文中内容说说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4) 仔细阅读第④段,请你概括一下拟态的主要特点 (5) 你认为第⑤段对拟态原因和机制分析的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6) 大自然用它神奇的魅力激发了很多古代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给世人留下了很多山水美文,如《三峡》一文中这样写春冬之景:……悬泉瀑布,                                  ,良多趣味。
            • 6.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问题


              中药能遏制寄生虫抗药性

              ①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新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告说,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一种基于中国传统中药——青蒿素研制出的药物能有效遏制疟疾寄生虫的抗药性,他们认为这种新药也许能革命性地改变疟疾的治疗方法。

              ②世界上每年有3亿人患疟疾,其中100万人因此死亡。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氯喹成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之一,但在非洲和亚洲,疟疾寄生虫对氯喹等药物越来越具有抗药性。

              ③青蒿素是植物青蒿的提取物。中国的古人在数千年前就开始用青蒿作为处方药治疗疟疾,它还有明显的退烧功效。科学家一直在研究青蒿素杀死疟疾寄生虫的机理。部分研究人员认为,青蒿素中有一种名为氧化氢桥的化学结构,它在被铁离子分解后会形成活跃的自由基,能够对一系列蛋白质及其它的生物分子展开攻击,这种攻击对疟疾寄生虫而言是致命的。另外一种观点是,与氯喹的工作原理类似,青蒿素能够阻断疟疾寄生虫消耗人体血红蛋白时产生的有毒副产品血红素在体内的传输。基于青蒿素中的氧化氢桥分子杀死疟疾寄生虫的特点,研究人员对青蒿素的这种分子进行了轻微的改变,由此制成了新药RBx-11160。他们对青蒿素中的氧化氢桥分子进行了修饰,在其中增加了一个化学基,从而让这种分子制成的药物能够溶于水且更加稳定。

              ④更好的溶解性意味着这种药物能够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的方式使用。稳定性意味着在这种药物到达寄生虫所在的血浆的过程中只有极少数的化合物会分解。而且这种新药疗效更强,当被感染的小鼠服用这种新药后,4天之中95%~100%的寄生虫都消失了,而传统的青蒿素药物需要服用一周的时间才能清除95%的寄生虫。

              ⑤7月份,RBx-11160在英国进入人体安全的预期临床试验。Tang说最初的结果令人振奋,但获得全面的数据还需要一段时间。  

              ⑥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疟疾研究员PaulOneill说:“如果这种药物在人体的疗效不错,那么可以将它与另一种药物结合使用,以确保杀死RBx-11160没有杀死的寄生虫。” 

              (1)结合第③段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青蒿素”的特点。


              (2)第④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④段加线词“极少数”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 7.

              白话引力波

              ①“破五”是中国传统迎财神的日子。但2016年的这一天,不仅中国,全世界的物理学界都沸腾了,仿佛迎来了它们的“财神”——被预言已经百年的引力波,终于被探测到了。

              据媒体报道,一位物理学家如此形容自己的心情:“堂堂男子汉很少哭,当时心中忽然暖流涌动,但还是强忍住没哭。那是一种强烈的感动,感动到想哭的感觉。整个新闻发布会上,我一直强忍着。”而作为普通大众,我们在被各种社交媒体刷屏的同时,却很少有人知道,引力波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探测到它需要百年努力?它又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③广义相对论论证的一个重点就是,引力的本质是时空几何在物质影响下的弯曲。电影《星际穿越》里,一个质量超级巨大的星球,周围的时空是会发生扭曲的,星球质量越大,时空扭曲就越厉害,光和时间概念都发生了改变。起伏、震颤、波浪……你可以用各种词汇形容你理解的时空扭曲。

                 ④“等一等!时空弯曲是什么鬼?”相信大多数人听说之后都是这个反应。它的意思是,我们平时看到的空间貌似是平直的,但真实的情况中,却是像哈哈镜里一样扭曲的。这种扭曲是物质造成的,物质的质量越大,扭曲就越大。

                 ⑤我们可以把宇宙想象成一个蹦床,如果没有任何扰动,它是平坦的。但有质量的物体出现时,比如一个鸡蛋,来游乐场的小孩子,或者是地球这样的庞然大物,它就会变得弯曲。可怜的是,这种弯曲,对于生活在蹦床上的微小生物——我说的就是人类这种生物——来说,一是由于我们跟着蹦床一起弯曲了,二是由于这种弯曲太微小,我们完全感觉不到。

                 ⑥如果只是弯曲还好。但如果这个大质量物体发生变化——鸡蛋被吃了,小孩子蹦走了,或者地球爆炸了——蹦床就会开始震动,这种震动就是引力波。当然,跟着一起震动的我们也感觉不到它在震动。

                 ⑦眼见为实。人类只相信真实探测到的。遗憾的是,引力波太“高冷”,人类百年来一

              直不能探测到它的存在。为什么?

                 ⑧由于引力波产生的效应很小,如果不主动去除外界干扰,不可能从“背景波动”中分辨出引力波信号。地震波、火车噪声、观测设备本身的极微小活动等都会构成干扰。

                 ⑨可是,技术是飞速发展的。随着探测仪器灵敏度大幅提高,一些刚升级的探测器也许能让物理学家一“睹”引力波的真面目,其中之一便是这次成功观测到引力波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或称LIGO)。LIGO本次观测到的引力波,是由两个黑洞合并产生的一个时间极短的引力波信号,经过13亿年的漫长旅行,于2015年9月14日抵达地球。

                 ⑩能发现引力波,说明人类深空探测技术已经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今后“倾听”宇宙之声,将越来越轻松。这是由于引力波与物质的相互作用非常弱,在传播途径中基本不会像电磁波那样容易发生衰减或散射,这意味着它们可以揭示一些宇宙角落深处的信息。例如宇宙诞生时形成的引力辐射至今仍然在宇宙间几乎无衰减地传播,这为直接观测大爆炸提供了仅有的可能。我们或许可以通过引力波,去窥探宇宙最深处、最原始的奥秘了,甚至是看到宇宙的源头!

            • 8. 低碳旅游
                  旅游业,从来都是绿色行业
              ,而“低碳”概念的大行其道也毋庸置疑地为未来的旅行增添了更多低碳的色彩.
              “低碳旅游”是一种降低“碳”消耗的旅游方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行,倡导在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并用自己的行动弥补我们在旅行中所释放的“碳”.例如,周迅在参加一个网站举行的倡导低碳旅游活动时对媒体宣称,捐出238棵树苗来抵消自己2008年的碳排放量.
              进入21世纪,虽然多数人不知“低碳”是何物,但游客也渐渐明白环保的重要性.“低碳旅游”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环保旅游.其中包含政府与旅行机构推出的相关环保低碳政策与低碳旅游线路、个人出行中携带环保行李、住环保旅馆、选择二氧化碳排放较低的交通工具甚至是自行车与徒步出行等方式.
              在实践层面上,低碳旅游早已进行.在九寨沟等旅游景区,禁止机动车进入,改以电瓶车代替,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去欧美旅游的朋友都知道,出行前旅行社常常会提醒游客自备牙刷、牙膏、拖鞋等物品,因为境外很多酒店并不提供这些物品.可游客常常会质疑,是不是旅行社给他们在境外安排的酒店档次太低,连这些基本的东西都没配备.而现在,游客都能理解境外酒店那些做法是出于环保的考虑.据了解,目前国内等地,也出现了不提供一次性用品的酒店.这表明“低碳”意识正慢慢走进大众旅游.
                  不过,对于正在摸索低碳旅游可行性措施的旅游业界来说,要将现有的整体上比较粗放的旅游发展方式,彻底扭转到低碳、环保的发展道路上来,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而作为旅游主体的广大旅游者,要为低碳旅游做出努力,则相对容易得多.例如,假日去郊外,旅游者只要稍微改变一下习惯,在汽车后备箱中放上一辆折叠自行车,开车至郊外,改骑自行车去体验野外的自然风光,便能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切实为低碳作点贡献.骑单车或是徒步,这两种以人工为动力的旅游,是每个人都应采取的简约低碳旅游方式.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低碳作为旅游的新内涵.出行时多采用公共交通工具,自驾外出尽可能多地采取拼车的方式.旅游时,也尽可能多地采取步行和骑自行车的游玩方式,旅途中,自带必备生活物品,选择最简约的低碳旅游方式.
                  2011年的出游方式将向时尚、新潮、科技、环保方向发展.新旅游方式的出现,意味着我们可以到达更远的目的地,体验另外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旅途生活.倡导旅游新时尚,让我们做到低碳旅游,绿色出行.
              (1)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其特征是什么?
              (2)依据选文信息,给“低碳旅游”下定义.
              (3)文中划横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中第一自然段中加着重号的“之一”能否删去?为什么?
              (5)除了“低碳旅游”,我们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做到“低碳”?请试举两例.
            • 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我们为什么会恐惧?
                                                   龙学锋
                  ①害怕蛇是绝大多数人的“通病”,许多人把自己害怕蛇归结为“天性使然”,即人们对蛇的恐
              惧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一项新的研究结果彻底颠覆了人们的固有观念.研究发现,人们是出生后几年逐渐学会害怕的. 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个研究者做了一项实验,在7个月大的婴面前并排播放两段视频,一个关于蛇,另一个关于某种无害动物.结果婴儿花更多的时间观看蛇,甚至把自己的耳,用来证明“初 生生犊其实不怕蛇”!
                  ②既然恐惧不是天生,那么我们为什么那么容易学会恐惧呢?科学家认为:恐惧是人类进化的结果.
                  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家理查德•科斯最近提出了一个新观点,他认为人类的祖先在走出非
              洲丛林时,并不是手拿长矛与飞镖的猎人,而是诚惶诚恐的猎物.经过与豺狼虎豹等野兽长期斗智斗勇,人类才终于占据上风,成为地球的主宰.科斯更进一步提出,人类对野兽的恐惧不仅遗传到今天,甚至可以说,人类的进化就是被这种恐惧逼出来的.
                  ④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大型食肉动物除非上了年纪或行动不便,否则不会轻易攻击人类.但
              科斯却认为,灵长类动物由于体格弱小、行动迟缓,一直是野兽垂涎的猎物.科斯还引用非洲地区的考古发现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科学家在南非发现了许多距今100万-300万年前的野兽巢穴,里面发掘出324只狒狒和140只南方古猿(人类祖先)的骨骼化石,其中许多化石上都有大型猫科动物或鬣狗的齿印或爪印.
                  ⑤据悉,在从猎物向猎人转化的漫长过程中,那种担心落入虎口的恐惧深深地植根在人类的大脑里,
              并且一代一代地遗传到今天.在现代人类身上,依稀可以看到那个时期留下的影子,比较典型的就是“摩洛反应”:刚出生的婴儿在受到惊吓时,会不由自主地攥紧小手.科斯认为,这和小猴在受惊时紧紧抓住母亲肚子上的毛一样,都属于一种对威胁的本能反应.
                  ⑥由于不能和野兽硬拼,因此只有智取了.这种严峻的生存现实迫使人类的祖先开发他们的大脑,
              培养出“超兽”的智慧.例如人类具有“察言观色”的本领--即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从他们的角度考虑他们的感情和动机,从而猜透他们的心理.这种能力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马基雅夫利智慧”,它可以使个体更融洽地生活在社会组织中.
                  ⑦在生存威胁面前,灵长类动物学会了结成群体生活.在这种群体的基础上,我们的祖先建立起熟
              悉、信任、互惠的结构,这就是社会的雏形.科斯甚至还认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两大特征--语言和制造工具,也可能是作为一种防御野兽的手段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正是为了对付野兽,人类才不断进化过来.
                                                                       (选自《百科知识》,2015.12)
              (1)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顺序是    ,说明对象是:    
              (2)文章第一段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3)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加点诃的表达效果.  
              ①他认为人类的祖先在走出非洲丛林时,并不是手拿长矛与飞镖的猎人,而是诚惶诚恐的

              ②科斯甚至还认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两大特征--语言和制造工具,也
              是作为一种防御野兽的手段而发展起来的.  
              (4)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请任选其中一种说说其作用.  
              (5)下面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对豺狼等猛兽的恐惧心理,是人类与其斗智斗勇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B.非洲地区的考古发现证明了大型食肉动物会主动攻击弱小的灵长类动物.
              C.刚出生的婴儿受到惊吓会攥紧小手,这是本能反应,与人类进化并无关联.
              D.如今人类社会的存在形式,也是迫于野兽的威胁,慢慢建立起来的.
            • 10. 阅读
                                              请重视“弹性水库”
                  弹性水库,就是那些装点着青山的树林.
                  树林,在调节降水时间不均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有人估计过,树大根深的森林区土壤,每公顷可蓄水500-2000吨.因而,森林享有大气和水资源“绿色卫士”的美称.比如说我国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那里有20万公顷的森林土壤,如果按每公顷蓄水1000吨计算,则可蓄水2亿吨.
              那么,为什么说这种森林水库是“弹性”的呢?因为一棵树不但是一台“吸水器”,还是一台“降雨机”.植物的体内,90%以上是水,天旱时,植物的叶子向大气蒸腾水分,甚至可以把它所吸收的水分放出去99%.这样一来,依靠茂密的森林,就会使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使旱情因而减轻.它雨季能蓄,旱季能吐,完全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自动变化,无需人工操纵.
                  山区有了森林,就可以贮存和过滤雨水,就有可能把将要泛滥成灾的降雨,分解为清清细流注入江河.科学工作者在这方面曾经作过比较仔细的研究.
                  比如,福建省惠安县有个村子,地处山区,过去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既易旱又易涝,十年九不收.1954年,村民们开始大搞植树造林,到1965年时树林已长到3米多高,且郁蔽成林,水土流失也得到了控制.过去只要降水量达到30毫米,山洪便泛滥成灾,水土直泻而下,农田大遭其殃,农田的抗旱能力不到7天.现在,同样下这么多雨,山洪却不见了,代替的是涓涓细流,数周不绝,农田的抗旱能力达到了30天以上.
                  科学家认为,世界上许多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大多都是森林贫乏的地区,如果把这些地区植起树来,使森林覆盖度均匀地提高到30%以上,旱季用水就可以增加5-8倍.可见,做好植树造林工作,建立起弹性水库,对于扩大水源改变缺水现象,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弹性水库还有着地上水库和地下水库所不易起到的重要作用,就是能够改善小气候.
                  在一个森林环抱、绿树成荫的城市里,这个功能最明显.这里,人们不但感到空气清新,还会感受到它在温度和湿度方面的双重影响.冬季,它能挡风御寒,既可使寒冷的气温不致降得过低,又可使冬天不至于过分干燥;夏季,它能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造成了夏天绿地里的良好小气候环境,为人们在生产、生活上创造了凉爽、舒适的气候环境.
              (1)结合文意,仿照示例解释词语.
              示例:“吸水器”,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树木在降雨时能蓄水的特征.
              “弹性水库”,    
              (2)本文说明的对象是树林,主要说明它在        方面的功用.
              (3)“天旱时,植物的叶子向大气蒸腾水分,甚至可以把它所吸收的水分放出99%.”句中“甚至”一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4)请给本文再加一段结束语,进一步突出“弹性水库”的重要性,并表达你对保护建立更多“弹性水库”的热切呼吁.(不超过50字)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