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乔娟的《米树香香,糖树甜甜》,完成下列各题。
                  ①马来半岛、印尼诸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些风光旖旎的岛屿上,生长着一种棕榈科植物,它并无美丽的身姿,开花也不好看,但超务实、超有爱:专门向人提供赖以生存的口粮--大米。不用费心想什么绕口的名字,就叫它米树好啦。
                  ②米树终年常绿,10年就可长到20米,舒展开的叶子比双人伞还要大,足足有6米。当然,与宽叶相配的是它那直径足有8米的粗壮树干。长这么粗并不是单纯肥胖,人家粗,粗得务实,是专为大肚能容而生的。那胖胖的树干里含有丰富的淀粉,这种淀粉就是当地土著居民最重要的食物来源--西谷大米。土著人把米树砍倒后,将树干锯成均匀的一段一段,再把每段劈成两半儿,用竹制斧头把段落内的淀粉刮出来,放在水桶里用劲儿搅拌,待淀粉沉到桶底,撇去最上面的水,把沉淀好的淀粉晾干,就变成了洁白均匀晶莹剔透的颗粒物--西谷大米。用它做成的米饭,清香可口,软糯滑爽。
                  ③大米好吃却不易得。米树20年的寿命注定了它的不平凡。它和我国南方的竹子一样,一生只开一次花,且开花即死。它死后,不管活着时体内存有几百千克淀粉,都会在死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在当地,一定要抢在时间前面,抢在米树开花前收集淀粉。只要把握得好,一棵米树足足可以得到400斤西谷大米,很高产。
                  ④大自然超级给力!加拿大真有糖树。叫槭树,又叫糖槭树,是加拿大的标志和国花,堪称国宝,所以加拿大又叫“槭树之国”,加拿大的国旗、国徽图案上都有槭树叶子。这种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树不仅外形美丽,还超有“内涵”,它为人们送来甜蜜。每到春天,工人们就在高达40米,寿命500年的糖槭树树干上打孔,孔内插上管子,这样,白色的树汁就会慢慢流到桶内。用这种树液熬制出来的糖浆,色泽亮黄,香甜如蜜。它的主要成分是蔗糖、葡萄糖和果糖,营养价值非常高,可以加工成枫糖,并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业。
                  ⑤我国早在1958年,庐山种植园就引进了糖槭树,如果有朝一日再引进米树,吃着树上结出的大米,喝着树上流的蜜水,我们的生活就更完美了!
              (选自《知识窗》)
              (1)文章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根据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
              ①请在第④段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句子,使上下文更连贯。
              ②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糖树的四个突出特点。
              (3)下列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米树终年常绿,有10年的寿命,可长到20米高,舒展开的叶子可达6米宽,树干直径可达8米粗。
              B.在马来半岛、印尼诸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些风光旖旎的岛屿上生长的米树,每一棵都给人们提供足足400斤的西谷大米。
              C.米树一生只开一次花,且开花即死,所以在当地,一定要抢在米树开花时收集淀粉。
              D.用“槭树之国”加拿大的槭树树液熬制出来的糖浆,营养价值非常高,可以加工成枫糖,并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业。
            • 2. 阅读《扇面书画的形式美感》,完成下列各题.
                                           扇面书画的形式美感
                  ①自从扇子成为书画艺术的一个特殊载体以后,它的本体属性得到了大大的拓展,其在艺术语汇情景中得到阐述的过程,进一步奠定了扇子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②如果要追溯扇面书画的源头,恐怕是在三国时代.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曾载有“杨修与太祖(曹操)画扇误点成蝇”的记录,这说明远在一千七百多年前,文人学士就喜欢在扇面上泼墨作画了.书画与扇子的结合,使得艺术欣赏、收藏日愈成为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精神享受的客观需要.几乎是家喻户晓的王羲之赠老妪卖扇、苏东坡画扇断案等民间故事,就着实证明了这一点.扇面书画的真正兴盛,是在明代以后.明永乐皇帝朱棣极力推崇,在宫中命“待诏”书写扇面,令“画院”画扇,直到成化年间,才在民间广为推行.
                  ③扇面书画以其特殊的形制(主要有两种形制:团扇和折扇),显示了迥异于其它书画形制(如条幅、横卷、册页、楹联、尺牍、屏条等)的美感特征,概其要者,突出地反映在其精致小巧、活泼多变上.通常,一件书画作品总是在形制上表现为方或长形,而扇面却以其特殊的圆形、椭圆形、拱形去营造灵巧、活泼、典雅、精致的艺术美感.扇面的天地较小,形态特殊,书画家必须要在构图、布局、排列上别出心裁,因此,精美的书画扇面,往往能给人们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感受,进而产生无尽的遐想.扇面以其正、反两面都可书写的特质,为书法、绘画合璧提供了特殊的载体,时常人们所见“一字一画”式以及格景书画扇面,就是体现了融书画为一体的艺术美感.
                  ④从扇面书画创作的技法去欣赏,我们可以感受到,扇面书画的形式美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⑤疏密有致.扇面书法的构图布局十分讲究,尤其是折扇扇面上宽下窄,呈半环形状,又有很多折裥,排列布局决非易事,要使书写的扇面给人以疏朗、典雅的艺术感受,就必须依循虚实有致、实中有虚的原则,也就是说画面不宜布满塞足,要留有一定的空间.【甲】
                  ⑥大小适宜.由于扇面的尺幅较小,书写的天地极其有限,因此在扇面书写时,对字体大小的控制要十分经意,内容与形制、整体与局部、正文与落款等都要体现出一种和谐之美.【乙】
                  ⑦轻重得当.扇面上笔墨线条的展示,必须具有整体的感觉,而平衡则是这种感觉的集中体现,特别是在折扇扇面上书写,其空间恰似影视中的宽银幕,前后着墨轻重都要整体把握,头重脚轻或前轻后重,都会影响书写的效果.          
                                                                                         (有改动)
              (1)请简要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2)本文主要从哪两个角度介绍了扇面书画的形式美感
              (3)将下面两句话填入原文,【甲】处应为    ,【乙】处应为    
              A.正如明代书家祝允明所比喻的,在扇面上写字犹如舞女在瓦砾上跳舞,“环肥燕瘦,终减态耳”.
              B.所谓“只画鱼儿不画水,此中自有波涛在”、“长河无点墨,似见笔纵横”,映现的就是这种意境.
              (4)结合全文,说说第③段中“小中见大”的含义.
            • 3. 谁来报告春的消息
                  ①春天是找人喜欢的季节.历代诗人为它发出了各种各样的吟唱.这其中就有许多探听春天消息的歌.
                  ②向谁去询问春天的消息呢?
                  ③天文学家观察斗转星移,打听春天的消息.当太阳直射在赤道的时候,就是“立春”了.时间 在每年2月的4日或5日.如果我们查看一下此时的气温资料就会发现,北京2月上旬平均气温为-3.1℃,仍然是河封地冻,哈尔滨的气温就更低了,为-16.9℃;放眼是一片白茫茫的雪野;而广州的气温却已高达14.0℃,已经春暖花开,广州和哈尔滨两地气温相差30.9℃,如果以“立春”时的4日均温来说,它们之间的差别就更大了..由此不难看出,“立春”这样一个全国统一,而且每年都大体相同的日期,不能给出每年各地春天何时到来的确切消息.
                  ④气象学家通过研究大气环流的变化,来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到来的时候,我国高空西风环流开始明显变弱.然而在低空,我国广大地区却仍然受着冬季风的控制,仅在华南才出现夏季风的活动.全国各地的气温开始明显回升,降水也有不同程度的些许增加,所以常常说“春雨贵如油”,此时天气的特点是多变.这种环流、气温、降水等天气状况,在各地的组合是不一样的.怎样的组合状态才算是春天呢?至今气象学上还没有给出一个简明的回答.因为气象要素都是单项分别测定的.各种气象仪器虽能比较精密地测量当时气象要素的状态,但对于季节的迟早,尚无法直接表示出来.目前做到的,只是依据气温一项对季节进行划分,通常的标准是,当气温回升到候均温(五天为一候)10℃时,就认为春天到了.
                  ⑤然而有人指出,决定季节的并不是气温、降水和风等单个的气象要素,应当寻找更综合的指标,这样的指标有没有呢?
                  ⑥物候学给了我们启示,我们可以向梅花、垂柳这些草木,以及鸟兽虫鱼等动物打听春天的消息.因为物候现象所反映的环境动态比较综合,即它所反映的不仅是气温,还包括光照、降水以及土壤等条件共同作用于生物体的综合结果.而且它不仅反映当时的环境条件,还反映着过去一个时期环境条件的积累.可以说它是大自然向人们提供的一项直接判断季节的综合指标.
                  ⑦在我国古代的物候历上,就是以“草木萌动”、“蛰虫始振”等物候现象作为初春到来的标志.而仲春时节就是唐代诗人韩愈所谓的“百般红紫斗芳菲”了.各种花草之所以姹紫嫣红、争芳斗艳,在诗人看来,是因为“草树知春不久归”,春欲何去,何处追寻?唐代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就发出了“常恨春归无觅处”的感慨.其实,只要我们掌握它的规律.春天还是可以追寻的.以我国来说,春天首先从华南来到人间,然后向北行进,直到黑龙江沿岸.就一个地方来说,春天就是从平原进入山区,从低山走向高山.
              (1)文章告诉我们,人类通过哪些途径询问春天的消息?
              (2)文中第3段中画线部分用北京、哈尔滨、广州三地二月上旬平均气温作比较,是为了说明什么?
              (3)选出下列表述中完全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本文说明了人们根本无法掌握春天到来的规律,只能完全根据经验来感知.
              B.春天到来的时候,天气变化多端,因而各种气象仪器不能精密地测量出当时气象要素的状态,也无法直接表现季节的迟早.
              C.物候现象能比较综合的反映环境的动态,是大自然向人们提供的一项直接判断季节的综合指标.
              D.判断春天是否来临的通常指标是,看气温是否达到10℃.
              (4)本文的语言生动而准确,请从第7段中找到一个例子具体说明其语言准确的特点.
            • 4. 实用类文本阅读
                                        面粉增白剂有害无益吗
                                              方舟子
                  最近,卫生部终于让步,拟从明年12月起禁用面粉增白剂.这个决定也受到了众多质疑,网上的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人赞成禁用面粉增白剂.食品添加剂长久以来已被妖魔化,人们对之本就疑虑重重,巴不得什么食品都是“纯天然”的,如果换一种食品添加剂做调查,结果估计也差不多.但是监管部门在决定批准或禁用某种食品添加剂时,不能听从没有专业知识的普通公众的直觉,而应该有合理的科学依据.如果有科学证据表明面粉增白剂真的是有害无益,当然应该禁用,不用等到一年后.但是这种说法有科学依据吗?
                  刚磨出的面粉颜色发黄、粘性大、弹性差,用它做面点不仅不好看,还不好吃.因此传统上在供食用之前都要先把面粉储存几周到几个月让它自然“后熟”.面粉发黄是由于其中含有微量的类胡萝卜素(主要是叶黄素),在储存过程中空气中的氧气将类胡萝卜素氧化,面粉就逐渐变白了.同时氧气也促进了面筋的形成,让面点口感更好.但是长期储存不仅占地方,而且面粉容易发霉和滋生害虫、老鼠,并不卫生.使用增白剂和后熟剂能让面粉的后熟过程缩短为2~3天.
                  面粉增白剂用得最多、成为众矢之的是过氧化苯甲酰.那么过氧化苯甲酰是否对人体有害呢?我们首先要看它是否有急性毒性.毒理学衡量物质的急性毒性的常用指标是半致死量,也就是能导致一半的实验动物死亡的用量.半致死量越高,毒性就越低,口服过氧化苯甲酰的毒性极低,对大鼠的半致死量是每千克体重5克,毒性比食盐还低(食盐的半致死量是每千克体重3.6克).动物实验未发现过氧化苯甲酰对生殖、发育会有不良影响,也没有证据能表明它是致癌物,所以国际上没有将它列为致癌物.国内有专家称长期服用过氧化苯甲酰“会造成苯慢性中毒”,并没有科学文献能支持这种说法.
                  过氧化苯甲酰加到面粉之后,几乎全部(91%以上)变成了苯甲酸.苯甲酸的毒性要高一些,半致死量是每千克体重1.7克.苯甲酸天然存在于某些食品(水果、奶制品、肉类)中,本身就是一种食品添加剂,作为防腐剂大量地用在食品中,使用量比过氧化苯甲酰高得多.碳酸饮料中含有苯甲酸200毫克/千克,喝一瓶500毫升的碳酸饮料摄入的苯甲酸的量相当于几斤使用过过氧化苯甲酰增白的面粉中苯甲酸的量.所以有专家从生成苯甲酸的角度反对使用过氧化苯甲酰,是 没法令人信服的.
                  还有专家从过氧化苯甲酰会破坏胡萝卜素、叶酸、维生素E等维生素的角度反对使用过氧化苯甲酰,甚至说:“面粉是贫困地区人摄取微营养素的主要来源,而现在局面是孕妇一边吃着加有增白剂的馒头,一边还要服用叶酸.”其实面粉中这些能被氧化破坏掉的维生素的含量极低或难以被人体利用,本来就不具有营养价值.即使维生素保存最好的全麦面粉,胡萝卜素、叶酸、维生素K的含量分别只有每100克面粉含5微克、44微克、0.7毫克,而人们每天需要的这些维生素的量分别为(大约)2000微克、400微克、15毫克,都可以忽略不计(其中面粉中叶酸的量似乎不少,但天然叶酸不稳定,在储存、烹饪过程中会损失一半以上,剩下的又只有大约50%能被人体吸收).
                  因此过氧化苯甲酰在国际上被普遍作为食品增白剂使用,除了用于面粉,还用于奶酪的增白等.1997年开始欧盟禁用了面粉增白剂,但是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建立)的最新标准仍把过氧化苯甲酰列为面粉增白剂,最高限量为75ppm.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将它列为合法的面粉增白剂,在合理使用的范围内不做限量.加拿大的限量则高达150ppm.中国的国家标准反而比较保守,限量为60ppm,实际上普遍超标使用,用量大约是100ppm,但也没超过加拿大的标准.现在则干脆要禁用,比以面包为主食的美国、加拿大还严格.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0.12.29.有删改)
              (1)面粉“后熟”的结果是①    、②    
              (2)本文反对专家认为面粉增白剂“有害无益”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述理由.
              (3)下列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人们每天需要的这些维生素的量分别为(大约)2000微克、400微克、15毫克”中的“这些”指的是胡萝卜素、叶酸、维生素K等维生素.
              B.文章最后一段主要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我国的面粉增白剂的最高限量比以面包为主食的美国、加拿大还严格.
              C.过氧化苯甲酰加到面粉之后,将全部变成了苯甲酸,而苯甲酸无毒,使用量比过氧化苯甲酰高得多.
              D.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过氧化苯甲酰列为合法的面粉增白剂,在一定范围内不做限量.
            • 5. 按照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 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百姓在这一天也要祭拜先祖.明、清两代,皇帝均要祭天,谓之“冬至郊天”.
                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1)说说文中划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方法:    
              作用:    
              (2)文中有一个病句,请你找出来并进行改正.
              病句:    
              改正:    
              (3)农谚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请你谈谈这则农谚反映了怎样的自然现象.
            • 6. 阅读《雕虫小技其实是“神技”》,完成下列各题.
                  ①按照《成语辞典》的解释,“雕虫小技”是指微不足道的技能.所以,千百年来,人们常用“雕虫小技”来自谦.其实,这是一种旷古绝今的“神技”呢!
                  ②“雕虫小技”中的“虫”,指的不是昆虫,而是一种书法--“虫书”.“虫书”又名鸟虫书、鸟虫篆.虫书是金文中一种特殊的美术字体.这种字体的笔画酷似飞鸟的形状,有的干脆在笔画的旁边饰以飞鸟的形状.虫书最大的特点是:回环盘曲,工整华丽,变化莫测,极难辨识.虫书起源于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汉代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即有“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的记载.
                  ③虫书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从目前国内出土的相关文物上看,虫书这一书体兴盛于古代的吴、越、蔡、楚、曾、宋、齐、徐等国.虫书难学、难写、难识,因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及.当时的古人认为它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书法技艺,久之,学、写的人越来越少,虫书便被视为一种“阳春白雪”式的高雅文化,而令许多人望而却步,以至于到了西汉时期,虫书逐渐被易写、易识的隶书夺走了锋芒.尤其是到了汉末,虫书居然被装点在大纛(dào)旗幡上,以各种飞禽走兽的形象作为国家、宗教、军队、将帅的表征.此时的虫书虽曰是“书”,但从本质上讲,已经失去了文字功能,而成为一种彻头彻尾的“图腾”了.
                  ④作为一种古字的特殊书写方式,虫书虽然无法在书本上一展身手,但其超强的书写技艺,却在中国古代书法中占有一定的席位--“雕虫小技”其实并非人人所通,实乃下过一番苦功夫方能掌握的“神技”. 《北史》中载,有着“北地三才子”之美誉的北齐史学家、文学家魏收擅长虫书,北齐东郡太守李浑对魏收的虫书神技就甘拜下风、自叹弗如:“雕虫小技,我不如卿!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第②段内容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介绍了虫书的别称、流行区域和起源.  
              C.介绍了虫书的别称、特点和起源.
              B.介绍了虫书的别称、特点和演变过程.  
              D.介绍了虫书的别称、作用和起源.
              (2)文章引用了多种史料进行说明.阅读第④段,说说画线部分的作用.
              (3)判断下列四幅字哪幅是虫书.请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说明理由.

              虫书是    理由是    
            • 7. 《故宫博物院》(节选)
                  ①进了太和门,就到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围绕着,上面刻着龙凤流云,四角和望柱下面伸出一千多个圆雕鳌头,嘴里都有一个小圆洞,是台基的排水管道.
                  ②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③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④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⑤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这是一个亭子形方殿,殿顶把四道垂脊攒在一起,正中安放着一个大圆镏金宝顶,轮廓非常优美.举行大典,皇帝先在这里休息.
                  ⑥中和殿后面是保和殿.雍正后,这里是举行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的地方.
              (1)写出紫禁城中三大殿的名称和作用.
                  
                  
                  
              (2)第②段划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和    
              (3)第③段划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4)三大殿中作者详写的是哪一座?为什么将它详写?
            •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我们为什么会恐惧?
                                                   龙学锋
                  ①害怕蛇是绝大多数人的“通病”,许多人把自己害怕蛇归结为“天性使然”,即人们对蛇的恐
              惧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一项新的研究结果彻底颠覆了人们的固有观念.研究发现,人们是出生后几年逐渐学会害怕的. 美国新泽西州的一个研究者做了一项实验,在7个月大的婴面前并排播放两段视频,一个关于蛇,另一个关于某种无害动物.结果婴儿花更多的时间观看蛇,甚至把自己的耳,用来证明“初 生生犊其实不怕蛇”!
                  ②既然恐惧不是天生,那么我们为什么那么容易学会恐惧呢?科学家认为:恐惧是人类进化的结果.
                  ③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家理查德•科斯最近提出了一个新观点,他认为人类的祖先在走出非
              洲丛林时,并不是手拿长矛与飞镖的猎人,而是诚惶诚恐的猎物.经过与豺狼虎豹等野兽长期斗智斗勇,人类才终于占据上风,成为地球的主宰.科斯更进一步提出,人类对野兽的恐惧不仅遗传到今天,甚至可以说,人类的进化就是被这种恐惧逼出来的.
                  ④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大型食肉动物除非上了年纪或行动不便,否则不会轻易攻击人类.但
              科斯却认为,灵长类动物由于体格弱小、行动迟缓,一直是野兽垂涎的猎物.科斯还引用非洲地区的考古发现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科学家在南非发现了许多距今100万-300万年前的野兽巢穴,里面发掘出324只狒狒和140只南方古猿(人类祖先)的骨骼化石,其中许多化石上都有大型猫科动物或鬣狗的齿印或爪印.
                  ⑤据悉,在从猎物向猎人转化的漫长过程中,那种担心落入虎口的恐惧深深地植根在人类的大脑里,
              并且一代一代地遗传到今天.在现代人类身上,依稀可以看到那个时期留下的影子,比较典型的就是“摩洛反应”:刚出生的婴儿在受到惊吓时,会不由自主地攥紧小手.科斯认为,这和小猴在受惊时紧紧抓住母亲肚子上的毛一样,都属于一种对威胁的本能反应.
                  ⑥由于不能和野兽硬拼,因此只有智取了.这种严峻的生存现实迫使人类的祖先开发他们的大脑,
              培养出“超兽”的智慧.例如人类具有“察言观色”的本领--即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从他们的角度考虑他们的感情和动机,从而猜透他们的心理.这种能力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马基雅夫利智慧”,它可以使个体更融洽地生活在社会组织中.
                  ⑦在生存威胁面前,灵长类动物学会了结成群体生活.在这种群体的基础上,我们的祖先建立起熟
              悉、信任、互惠的结构,这就是社会的雏形.科斯甚至还认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两大特征--语言和制造工具,也可能是作为一种防御野兽的手段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正是为了对付野兽,人类才不断进化过来.
                                                                       (选自《百科知识》,2015.12)
              (1)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说明顺序是    ,说明对象是:    
              (2)文章第一段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3)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加点诃的表达效果.  
              ①他认为人类的祖先在走出非洲丛林时,并不是手拿长矛与飞镖的猎人,而是诚惶诚恐的

              ②科斯甚至还认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两大特征--语言和制造工具,也
              是作为一种防御野兽的手段而发展起来的.  
              (4)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请任选其中一种说说其作用.  
              (5)下面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对豺狼等猛兽的恐惧心理,是人类与其斗智斗勇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B.非洲地区的考古发现证明了大型食肉动物会主动攻击弱小的灵长类动物.
              C.刚出生的婴儿受到惊吓会攥紧小手,这是本能反应,与人类进化并无关联.
              D.如今人类社会的存在形式,也是迫于野兽的威胁,慢慢建立起来的.
            • 9. 阅读
                                              请重视“弹性水库”
                  弹性水库,就是那些装点着青山的树林.
                  树林,在调节降水时间不均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有人估计过,树大根深的森林区土壤,每公顷可蓄水500-2000吨.因而,森林享有大气和水资源“绿色卫士”的美称.比如说我国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那里有20万公顷的森林土壤,如果按每公顷蓄水1000吨计算,则可蓄水2亿吨.
              那么,为什么说这种森林水库是“弹性”的呢?因为一棵树不但是一台“吸水器”,还是一台“降雨机”.植物的体内,90%以上是水,天旱时,植物的叶子向大气蒸腾水分,甚至可以把它所吸收的水分放出去99%.这样一来,依靠茂密的森林,就会使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使旱情因而减轻.它雨季能蓄,旱季能吐,完全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自动变化,无需人工操纵.
                  山区有了森林,就可以贮存和过滤雨水,就有可能把将要泛滥成灾的降雨,分解为清清细流注入江河.科学工作者在这方面曾经作过比较仔细的研究.
                  比如,福建省惠安县有个村子,地处山区,过去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既易旱又易涝,十年九不收.1954年,村民们开始大搞植树造林,到1965年时树林已长到3米多高,且郁蔽成林,水土流失也得到了控制.过去只要降水量达到30毫米,山洪便泛滥成灾,水土直泻而下,农田大遭其殃,农田的抗旱能力不到7天.现在,同样下这么多雨,山洪却不见了,代替的是涓涓细流,数周不绝,农田的抗旱能力达到了30天以上.
                  科学家认为,世界上许多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大多都是森林贫乏的地区,如果把这些地区植起树来,使森林覆盖度均匀地提高到30%以上,旱季用水就可以增加5-8倍.可见,做好植树造林工作,建立起弹性水库,对于扩大水源改变缺水现象,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弹性水库还有着地上水库和地下水库所不易起到的重要作用,就是能够改善小气候.
                  在一个森林环抱、绿树成荫的城市里,这个功能最明显.这里,人们不但感到空气清新,还会感受到它在温度和湿度方面的双重影响.冬季,它能挡风御寒,既可使寒冷的气温不致降得过低,又可使冬天不至于过分干燥;夏季,它能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造成了夏天绿地里的良好小气候环境,为人们在生产、生活上创造了凉爽、舒适的气候环境.
              (1)结合文意,仿照示例解释词语.
              示例:“吸水器”,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树木在降雨时能蓄水的特征.
              “弹性水库”,    
              (2)本文说明的对象是树林,主要说明它在        方面的功用.
              (3)“天旱时,植物的叶子向大气蒸腾水分,甚至可以把它所吸收的水分放出99%.”句中“甚至”一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4)请给本文再加一段结束语,进一步突出“弹性水库”的重要性,并表达你对保护建立更多“弹性水库”的热切呼吁.(不超过50字)
            • 10. 说明文阅读
                                                 时间去哪了
                  ①“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光阴似箭,岁月无情?为什么许多老人感觉时光如白驹过隙,一生仿佛一转眼的事情?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②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近两个月的暑假却十分漫长,回到学校时,觉得上学期的事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到了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希望日子过得慢些,日子却飞逝而过,一眨眼,一年过去了;一转眼,五年十年也就不知不觉地飞一样地过去了.等到退休后,时间更是毫不留情地加速变快,十年、二十年一晃就过去了.为什么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呢?科学家从3个方面解释了这种现象.
                  ③首先从人的生理变化上来解释,即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的生物钟变慢了.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从路边随机找一些年轻人和一些老年人,让他们估测1分钟时间有多长.结果是:年轻人算的时间比较快,通常还没有到1分钟,他们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而年长的人,他们通常过了1分钟后,才觉得这是1分钟的容量.对年长的人来讲,时间就这么“漏”掉了.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的感受:上了年纪之后,不知道时间去哪儿了.在衰老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④第二个原因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原因是,去时走这段路对你来讲是崭新的经历,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再比如,如果我们去一个地方旅行,同样是一天的时间,却感觉比呆在家里长多了.这也是因为我们在旅途中有许多新鲜感受,这些感受刺激了大脑的记忆.
                  ⑤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哪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人到了一定年纪之后,生活中的新鲜事物会变得越来越少,没有任何新的东西能为岁月的脚步留下痕迹.
                  ⑥第三个原因则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1/5);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 总过程的5% (1/20);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 (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浸人生相比,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就会觉得很快.
                  ⑦每个人都曾有这样的体验,有的时候会觉得度日如年,有的时候却会觉得光阴似箭.还记得爱因斯坦是怎么对一个年轻人来解释相对论的吗?当你对面坐着一位美女的时候,你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假如换成了一位糟糕的老头,你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这其实是人们的需要和动机参与了人们对时间的感觉.或者说人们的情绪和情感参与了对时间的感觉,心理学认为,需要和动机的满足带来的是积极的情绪,相反,不满足带来的往往是消极的情绪.在积极情绪里面,人们往往觉得时间过得快,在消极情绪里则会觉得度日如年.
                  ⑧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们对日子的感觉:如果这一年平淡幸福,一般就会觉得时间过得比较快;但是如果这一年经历了一些不太顺利的大事,往往就会觉得这一年过得好慢啊.由此推知,当我们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说明我们的生活至少是平淡幸福的.
              (1)本文以说明对象的类型划分,属于    说明文,主要介绍说明了    
              (2)2-8段是采用了哪种逻辑顺序来介绍说明的?
              (3)文章第1段有什么作用?
              (4)判断第6段划线句所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