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填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作者是 ______ ,原名 ______ ,字   。我们以前还学过该作者的散文《 ______ 》,小说《   》。本文运用   的论证方式,采取 ______ 和 ______ 相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的论点。
            • 2.

              英雄与奸贼

              ◆易中天

              ①身败名裂的王敦是东晋第一叛臣,也是东晋第一英雄。他的气焰嚣张,他的飞扬跋扈,他的镇定自若,他的睥睨一切,都让后人极为向往。

              ②奸贼与英雄何以出现在一人之身?这要从曹操说起。

              ③许劭(shào)是东汉末年著名的评论家,每个月的初一都会对当时的人物发表评论,叫“月旦评”(大年初一叫元旦,每月初一叫月旦)。被许劭点评过的人都立即名闻天下。年轻的曹操去见他,许劭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④奸贼,英雄,合起来就是奸雄。从此,奸雄二字,就成了曹操的标签。奸雄是英雄吗?在汉末魏晋时期,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⑤我们来看“英雄”这个词,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很明显,英和雄是一回事,即卓异突出。只不过植物中最优秀的叫英,动物中最杰出的叫雄。就像群和众一样,动物叫群,人类叫众。所以一个人,像花儿一样漂亮就叫英俊,像虎豹一样强劲就叫雄姿。于是,原本用于动植物的“英雄”挪用到人物,得到这样的定义: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显然,英,就是才华出众,如   A   ;或天赋过人,如   B   ;或青春焕发,如   C   。雄,则是大无畏的,如雄霸;或强有力的,如雄风;或极威武的,如雄赳赳。

              ⑥据此,曹操当然是英雄。他自己这么认为,别人也这样看。有一次,匈奴派使节来华。魏王却因其貌不扬而自惭形秽,便让崔琰(当时的美男子)代为接见,自己扮作卫士握刀站在一旁。事后,曹操派人去问使节:你对魏王的印象怎么样?使节说:魏王(指崔琰)仪表堂堂。但他坐榻旁边那个“捉刀人”(指曹操),才是真正的英雄。

              ⑦此事的真实性不妨存疑,体现出的观念却无疑属于那个时代。第一,英雄是引人注目的。第二,一个人是不是英雄,无关乎外貌,也无关乎道德,只关乎气质。或者禀赋非凡,英气逼人。

              ⑧在汉末和魏晋人的眼里,枭雄、奸雄都是英雄。因为那是一个乱世。乱世出英雄。也    英雄,    能在乱世一显身手,大展宏图。

              ⑨这是一种新的价值取向。

              ⑩众所周知,两汉推崇的是功业,汉代风云人物都是与功业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张骞通西域,卫青平匈奴,司马迁写史记。没有这些功业,他们就没有价值,也不被世俗所承认。

              ⑪魏晋却不以成败论英雄。只要有英雄之志,哪怕未能如愿或功败垂成,也照样能得到人们的敬重。比如祖逖和刘琨。关于他们闻鸡起舞和击楫中流的故事,如今已成为中国人的励志教材。事实上,他们俩都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祖逖忧愤而死,刘琨被人冤杀,却像出师未捷的诸葛亮一样让人怀念

              ⑫人物比功业更重要,这是一个转变。也许,这就是“魏晋风度”了:道德评判退隐,个人价值彰显。吸引眼球颠倒众生的,不再是功业、节操、学问,而是气质、才情、风神。或者说,正因为怀疑和否定了外在权威,才有了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⑬所以,英雄可以同时是奸贼。

                                                                                                                                                       ——选自易中天《魏晋风度》(有改动)


              (1) 纵观全文,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 结合上下文,在第⑧段的横线上填上一组关联词。 (3) 请将“英气”“英才”“英年”三个词语分别还原到第⑤段中A、B、C处。 (4) 第⑩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 “魏晋不以成败论英雄”,请结合第⑪、⑫段的内容说说杨修能算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吗?为什么? (6) 【积累链接】文中提到“出师未捷的诸葛亮”“让人怀念”,不禁令人想到《出师表》中表现他临危受命、大义担当的千古名句:                         ,                                        
            • 3.

              你要学着自己强大

              小时候学古诗,杜甫的这几句背得熟。“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主要它像童谣,或者说简直是句顺口溜。

              问过大人,“挽强”是什么意思。大人说,强就是指弓很硬,拉这种弓要用大力气,好处是射得远。从此把“强”和弓联系起来。

              渐渐年长,才知这个“强”字的根源,本意居然说的是一枚虫。这要从“强”的繁体“強”说起,它原本的模样是在“弘”字右下角嵌进了个“虫”字组成。“虫”指代的是单一的卑微生命。不过若这小虫把体内的精神弘扬出来,就构成了坚强雄厚的力量。“强”字像个微电影,描绘了一条卑微小虫的奋斗史。

              而“大”的本意,其实就是非常单纯地独指一个人。在甲骨文里,这个“大”字伸胳膊撂腿,就是一个人的体态临摹。

              “强大”是把“强”和“大”组成的一个铿锵有力的词。你看到它,不由得会挺起胸膛浑身充满能量。但倘若问某人,你觉得自己强大吗?大多数都会说,我还不够强大,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会强大起来。

              然而,错了。我们每个人,本身就是强大的,强大的原意指的就是一个卑微如虫的生命,只要将精神弘扬出来,它就有力量。只要你是一个人,天然就强大。

              爱因斯坦说过:有百折不挠的信念的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

              我们孜孜以求的强大,以为远在天边的强大,以为要靠什么人赐予或是襄助才能达到的境界,其实原驻自己身上。

              一个再弱小的人,也比一条虫子要有力量。所以,强大并不难,难的是我们不自知自己的强大。这真是天下第一悲剧。我们四处寻找的东西,我们以为自己的一生也不可能具备的东西,其实从未须臾离开过我们。

              我们要和命运厮杀,哪里能不受伤。受伤不是羞辱,而是勋章。强大也会受伤,只不过修复的能力比较强,速度比较快,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重上战场。

              据说每个人每天都会和自己进行5000次对话,其中极大多数话语都是在否定自己。

              “你生而有翼,为何竟愿一生匍匐前进,形如虫蚁?”这是贾拉尔·阿德丁·鲁米的诗,每当读起,我都心生痛楚的觉醒。

              希望从今天开始,我们对自己说的第5001次话是——我已学会了自己强大。

              (摘自2015年8月期《人民日报》,作者:毕淑敏)

              (1) 本文的观点是什么? (2) 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3) 文中画线句子“受伤不是羞辱,而是勋章”有何含义?结合上下文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4) 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5) 结合选文思考并回答:一个人怎样才能学着强大?
            • 4.

              经营好你的人生

              ①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如何经营好你的人生,对于实现自身价值至关重要。

              ②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有奖智力竞赛,题目是:“如果卢浮宫发生火灾,情况紧急,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在上万份答案中,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了该题的奖金。他的回答:“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③不难看出,这个最佳答案的确精妙。有人喜欢把人生目标定得过高过大,因为不切实际,非但实现不了,反而带来不少副作用。殊不知,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

              ④确立好人生目标之后,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就值得我们思考了。

              ⑤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总想“空手套白狼”,也许还曾侥幸得逞过,但是在长长的一生中,若是抱定这样一种人生态度,是必然要吃苦头的。“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的经济学原则也是我们实现人生目标所必须坚持的。人生如一座天平,你可以把你想要的任何东西放在天平的一端,但是在另一端,必须放上相等的重量。作家二月河在谈到“成功秘诀”时说:“我没什么才气……我写小说基本上是个力气活,不信你试试,一天写上十几个小时,一写二十年,怎么着也得弄点东西出来。”当有人问研制出世界首创掌上产品的中山名人电脑公司总经理佘德发是哪个院校毕业的,他笑着说:是社会大学毕业的,学的是苦难系拼命专业,课本就是汽车大王艾柯卡的名言“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⑥在当今社会,不劳而获无异于痴人说梦,守株待兔只会遭人耻笑,踏实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试想连鲁迅都要“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何况我等这样的普通人!所以,如果你还没有获得你所期望的收益,那么就试着让天平另一端的砝码变得更重吧。

              ⑦人世间,很多资源是可以再生的,但唯有生命属于每个人的只有一次。因此,多一点经济头脑,多一点经营意识,使你的人生趋利避害,良好经营,赢得丰厚的收益,我想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的一门经济学课程。

              (1) 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③段论证了“确立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对于实现自身价值至关重要”的观点。

              B.第④段是过渡段,在文中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确立好人生目标”的观点。

              C.第⑤⑥段从“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这个方面进行论述。

              D.第⑦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再次强调了“经营好你的人生”的观点。


              (2) 对论据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⑥段引用鲁迅的名言证明了“踏实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B.第②段中举法国著名作家贝尔纳的例子是为了论证“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的道理。

                C.第⑤段举作家二月河和电脑公司总经理佘德发的例子证明了“人生如一座天平你可以把你想要的任何东西放在天平的一端,但是在另一端,必须放上相等的重量”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

              D.第③段从反面论证了“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的道理。

              (3) 除了文中所讲“踏实努力”这一“砝码”外,你认为还有什么可以充当人生天平另一端的“砝码”呢?试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 5.

                    胡耕

                 ①人言即信。

                 ②从字的结构可见,仓颉老祖用意深远。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理念中,有五个非常重要的字——“仁、义、礼、智、信”,可以说这五个字涵盖了中国人理想的人格精神。其中“信”字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其它四个字的基础。“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很难想象一个不诚实的人能够有仁爱之心,做义气之举,讲礼貌之言。因此可以说,“信”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最推崇和最依赖的精神理念。它是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一种至高人格标准。

                 ③中国历史上就不乏“信”的经典。孔子的学生曾子,因为妻子随口答应要杀猪给孩子吃,他不愿言而无信,也不管乡亲笑他迂腐,说服妻子,并一起杀猪,煮了肉分给孩子和乡邻们吃;《喻世明言》中的汉朝书生范式与张劭约定两年后在他家见面,范式游魂千里迢迢赶来赴约;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宣布谁能搬动立在门口的木头就有赏金,后来他果然给搬动木头的人以重赏……

                 ④言而有信,行而有果。信,必然使人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

                 ⑤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必衰。当今社会,“信”尤显重要。一个人要时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说了就要做,做不到就不要说。“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一言百系”就须“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可以说,在人际交往中,“君无戏言”,更不可信口开河,信口雌黄。失信必寡,寸步难行。时下,流行信用卡,有人说,它是一种时尚潮流、个人身份的象征,有人却戏谑:有信不用卡,无信才用卡。信用被卡住了,就需要这张卡片当通行证。

                 ⑥“信”的丧失,常常让人言中的陷阱机关显得太多。现如今,很多时候人言不仅不可信,而且是“人言可畏”。怎样让人言不仅不可畏而且可信呢?前日,与一位诗友谈论信息,他高深莫测地进行了一番剖析,让人醍醐灌顶:“人言”为信,“自心”为息。对信息发布者来讲,若想确保自己的信息算得上可信的“人言”,就要进行一番“自心”的检点。对信息的接受者来说,“人言”是否有诈,是否可信,尚需用“自心”做出冷静清醒的判断。信息能让你发达,也能让你败家破产、身陷囹圄。人言固然不少,鬼言也很多,否则怎么会有“信息垃圾”和“信息战”之说呢?

                 ⑦人言若非信,自心当忏悔。如今懂得“信”的人太少了。许许多多的人一方面在谴责社会种种恶劣行为的同时,自己却偏偏忘了“信”的根本,心外求心,误入歧途。

                 ⑧信,就是一面亮澄澄的镜子,每个人对着照一照,其义早已说得清清楚楚,只是人们在一旁谁也不愿意去揭穿而已。

                 ⑨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我们在召唤“信”的回归时,切莫忘了自己。

              (选自《汉字悟语》,略有删改)

              (1) 阅读全文,请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2) 第③段画线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 文章通篇围绕“信”展开论述,其中第⑤、⑥段的顺序能否调换?并说明理由。

                                                                                       

                                                                                       

              (4) 当前形势下如何营造“信”的社会风气?细读文本并结合“链接材料”,阐述你的观点。

              【链接材料】

                 ①近日,上海某白领打车,答应下车后用手机付款,但司机一直未收到36元车费。司机找到该白领所在单位,单位因此将其开除。36元给了白领一个警示,也给大家拉响了“警钟”。

              (摘自《中国剪报》2016年第55期)

                 ②成都一家卤味店采用自助售卖形式,购买者自行选购,自觉付费。营业两天,顾客的自助付款额还不足商品总价值的百分之三十。人们没有意识到“信”的重要性,而把占便宜当成了自然的事。

              (摘自《作文素材》2016年第1期)

            • 6.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留住一个民族的故事

                (1)柏拉图说过这样一句话:“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我一直在想,对于中华民族,对于世界上各个民族,什么才是那个民族的故事?一个民族若有故事,可以解决这三个问号:因何而著名?因何而流传?因何而有用?

                (2)我从第一个问号讲起。前几天我去了德国的莱比锡。莱比锡有博览会,还有保时捷的生产基地。但是到了那里没有人向我们提这些,他们首先提的是巴赫。巴赫在那里生活了20多年,瓦格纳在那里出生,门德尔松在那里出任乐团指挥,并创建了莱比锡音乐学院……每个人都对这如数家珍。莱比锡的街道上有许多用金属做成的音符,那是地面的路标,指引你通往一个又一个故居。见到莱比锡市长的时候,他极其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这座城市因为巴赫而著名。我们问市长:“莱比锡将来要打造成德国东部的著名城市吗?”市长回答:“一个拥有巴赫的城市,怎么能只满足于成为德国东部的著名城市呢?我们要成为国际著名的城市。”他们的底气源于巴赫在那里生活过。

                (3)第二个问号:因何而流传。我去浙江南浔古镇时,当地人领我们去了藏书楼。讲解员开始是这样介绍的:“中国人常说富不过三代,你们看,这家第三代就出了个读书人。”我一听特郁闷,以为第三代这个读书人要开始败家了。后来才知道是这个读书人爱书成痴,把前两代积累的巨大财富全买成了书,一共有17万册孤本、善本,建成了这个藏书楼。现在这座藏书楼是南浔最著名的古迹之一,也是浙江图书馆的分馆。即将离开藏书楼时,我们说,幸好第三代是个“败家子”,把祖辈积攒的金钱都“败”成了书,让这个家族因此流芳百世。

                (4)第三个问号:因何而有用?大家都知道《富春山居图》。几百年前,在富阳郊区的深山老林里,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开始画《富春山居图》。我相信那个朝代的“城里人”也在忙着做些“有用”的事,赚名赚利,歌舞升平。而这位老人,独自在山林中守着孤寂作画。几年之后,作品完成了,他着急大概也觉得“无用”,便将它送给一位名叫“无用”的僧人,该画因此得名“无用师卷”。几百年过去了,那些功名富贵都已烟消云散,一幅“无用”的画,却为这座古城带来了扎扎实实的声名和利益。这些就是“无用之有用”。

                (5)我们这一两代中国人,是没有“故乡”和“故居”的,一直都在迁徙。也许有时能看到父亲领着儿子指着某个广场上的地砖说:“你爸当年就住这儿。”1994年,冯骥才老师为了保护天津要拆的街巷,组织100多位摄影师去拍照。最后房子拆了,艺术家们把它们留在了无声的作品里。

                (6)在这个没有故乡也少了故居的时代里,如果再没有了故事,失去了记忆,未来还有什么意义?如果在好好重视文化,我们将来拿什么回忆,拿什么找到家?也许将来都会像二十年前,北岛流浪时所说:“我对着镜子说中文。”隔了一会儿,北岛又说:“祖国是一种乡音。”

                                         (作者白岩松节选自《白说》略有删改)

              (1) 文章第2自然段阐明,真正能够让莱比锡闻名于世的原因是什么? (2) 根据文章第4自然段内容,解释什么是“无用之有用”。
              (3) 作者为什么用提出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述?全文的三个问题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4) 联系全文,应怎样理解“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这句话?
              (5) 怎样留住我们中华民族的“故事”?结合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 7.

              善行无迹

              ◆陈四长

              ①前阵子读到了陈忠实的散文《晶莹的泪珠》。文章记录的虽是陈年旧事,但今天读来依然亲切,依然感动。

              ②一个农村孩子,因家庭贫困提出休学一年,这在学校是极其普通的事情,教务处例行询问给以办理就是了。但教务处那个女老师,本能的反应是诧异和惋惜。“白白耽误一年多可惜!”女老师说,“我知道你的名字,也认得你。每个班前三名的学生我都认识。”(真是个有心的老师!)将休学证书交给学生后,她叮嘱道:“装好,别丢了。明年复学时拿着来找我。”看见学生把那张休学证书折叠了装进口袋。她从桌子那边绕过来,从口袋里掏出来塞进学生的书包,说:“明年这阵儿你一定要来复学。”她陪伴学生走出学校大门。又喊了一声“等等”,走过来拍了拍学生的书包:“别把休学证书弄丢了。”此时,学生抬起头来,猛然看见老师那双睫毛很长的眼睛里充满了泪水……

              ③这就是故事的梗概。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老师资助学生那样的情况,故事朴素得像白开水一样简洁,却令人从心底里感动莫名。这,就是善的力量!

              ④由此我想,善行并不一定要与金钱挂钩,不一定要在有风险的场合。只要心存善念,善行就伴随着我们,一个不经意的举动,或是一句寻常的话语,都会播下善的种子。

              ⑤这样的故事我也曾听说过一则。说的是一天晚上,一男子回家后偶然发现阳台里的灯亮着,他以为是妻子忘记关了,就进去想把灯关掉,但被妻子拦住了。他很好奇,他的妻子就指着窗外让他看。他看到窗外的路边,有一辆装满垃圾的三轮车,车上坐着捡垃圾的夫妇,他们正沐浴在自家阳台投射出的温润的灯光中,边说笑边开心地吃着东西。窗外那对夫妇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在这生疏的城市中,有一盏灯是特意为他们点亮的。

              ⑥在浮华、喧嚣、快节奏的城市中,“善”就是这样不事张扬地在城市的一角流淌。老子说:“善行,无辙迹”“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上乘的“善”就像水一样啊!清澈透明,至柔无形,然总能无声无息地渗透到生活的所有缝隙,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由是我想,在我们生命的过程中,一定也有一盏或多盏灯曾为我们照亮,可在我们匆忙的行走中,何曾停下脚步认真地思考这些呢?我们时常叹息世风日下、人心浮躁,可曾想过自己的责任,想过把受惠于他人的光亮再传递给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呢?

              ⑦陈忠实先生在《晶莹的泪珠》中议论:“当今,各种欲望膨胀成一种强大的浊流冲击着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人的心扉,我企望自己的泪泉,如女教师那饱含晶莹泪珠的泪泉,不至于堵塞,更不敢枯竭。”这是作家内心的拷问,也是提向世人的思考啊!

                                                    ——出自 2015年04月06日《人民日报》

              (1) 作者讲述陈忠实的散文《晶莹的泪珠》的故事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2) 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摘录文中语句作答)  (3) 第⑥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第⑦段划线句子表达了哪两层深刻含义?  (5) 【积累链接】乐于助人是善,相互支援也是善,请写出《观刈麦》中写妇女和儿童支援丁壮的句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