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一文,完成问题。
                  ①关于天才,大小词典有相仿的释义:卓绝的聪明才智或具有卓绝聪明才智的人。不知从何时开始,我渐渐质疑甚至厌烦起这种说法来。
                  ②古今中外无数事例几乎都与辞典上的释义相左: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30年时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扣平》用了37年时间;歌德写《浮士德》用了60年时间;诺贝尔研制无烟炸药,屡败屡试,煎熬8年才出成果;陈景润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拖着病体,顶着压力,于斗室之中、油灯之下埋头演算……真令人感叹!然而,我读他们,非但没有读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反而读出了他们非凡的傻劲来。写一部书,有的几乎用了毕生精力,能说不傻?有的除了疯狂地埋头于自己的选择,简直不知世上还有其他可爱的事物,能说不傻?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人生可享受的美妙也数不胜数,许多聪明的人,有条件享受的,就去充分享受;没有条件的,也挖空心思创造条件享受。哪像他们,糊涂到这般地步,连常人应有的享受也随便放弃了,而且千方百计自找苦头来吃。
                  ③这些人物取得杰出的成就,究竟是凭傻劲还是凭聪明?
                  ④一生拥有1300多项专利的天才发明家爱迪生肯定地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现代人才学家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他们的研究结果是: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其专业知识或技术只起15%的作用,而其他方面要起85%的作用。这其他方面与“傻劲”有关,如执著、正义感、责任感等。这个结论同样把聪明才智放在第二位。
                  ⑤如此看来,词典里的天才释义有些偏颇,建议对词典的“天才”释义重写,尽量强调有益于人类的成就,尽量突出“傻劲”的意义,尽量淡化聪明才智的作用。
              (1)题目中“傻劲”的含义是什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段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④段是如何进行论证的。
            • 2. 要想胜, 须先败    ①相信不少人在网络上看到过这样一个视频,那是关于美国女星哈莉•贝瑞去领取金酸莓奖的故事。
                  ②提起奥斯卡,勿须赘言,它是电影界的最高奖项,它是业内多少为艺术献身的电影人追求的终极梦想。然而,金酸莓奖则与之相反,用来取笑当年度最烂演员及最烂影片。
                  ③曾经获奖无数的哈莉•贝瑞在演出《猫女》的那一年,就被票选为金酸莓奖最烂女主角。观众批评她在此片中只知“show”身材,毫无演技可言,纯粹是一个大花瓶。
                  ④得这种奖实在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一般影星多半会火冒三丈、退避三舍。因此大家都认为,哈里•贝瑞八成也不会出席。没想到,哈莉竟一反常态地盛装出席领奖。当主持人宣布她的名字的时候,还假装一副不可思议地惊讶,双手抱头,当她拿到奖杯时,还夸张得像得了奥斯卡金像奖般大叫:“噢,我的天呐!”惹来一阵大笑。
                  ⑤她仿照奥斯卡得奖者发表感言,感谢了该戏的导演、编剧和剧组员工,还开玩笑似地把莎朗•斯通拖下水,说两人的演技平分秋色,并且笑容灿烂地表示:“得到这个奖真是太刺激了,谁也不能把它从我身边抢走!”
                  ⑥那些专门批判好莱坞电影的酸溜溜人士,无不当场笑翻。第二天,这则新闻当然成为各报娱乐头条,她不但成功搏得了版面,也展示了她的气度和智慧。传阅颇广的网络文章还帮哈莉加上一段话,说从小她母亲就告诉她:“想赢,就要先认输。一个不肯认输的人,没有成功的权利。”把故事铺陈得更具教育意义,感动了无数人。
                  ⑦战国时宋国也有这么一个人,他做的事与上述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处。
                  ⑧此人名叫监止子。他是一个非常有经济头脑的商人。有一次,一个人在街上拍卖一块价值百金的玉石,他看到那块玉石晶莹剔透,多年经商的经验告诉他,那绝对是一块上等的玉。于是他也参加到了竞拍的队伍行列中,可是竞拍队伍中的每个人都和他一样识货,而且和他一样有钱,这样他得到这块玉石的几率就很小。大脑转得很快的他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拿起玉石观看,假装不慎失手,将玉石掉在地上摔坏了,照价赔偿了一百金。别的商人一看好玉被摔坏了,大家都为之可惜,都没人要那块碎玉了,这正合监止子的心意,他赔偿了一百金以后又拿起那块碎成两半的玉石。事后,监止子将摔坏的玉石捡起来,修理那摔坏了的部分,琢磨出一块光彩熠熠的宝玉,赚得了千镒,是他当时赔偿玉价的十倍。
                  ⑨有时候,要想胜,须先败,败非真败,是以败取胜,但要在胜败之间做到进退自如,最后稳操胜算,须有败中见胜的眼光、以败求胜的权谋和败中取胜的本领。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中讲述贝利•贝瑞的获奖故事有何用意?
              (3)第⑦⑧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并说说文章给你什么启示。
            • 3. 舍得
                  ①著名作家贾平凹说:“会活的人,或者说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舍得。”舍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愿意割舍,不吝惜”,实际意思偏向于“舍”。贾平凹的话是在告诉我们:要学会舍。
                  ②舍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
                  ③现实世界纷繁复杂,我们常常面临着舍的考验,需要我们不断地去选择,去割舍。当无法同时完成许多事情时,当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时,我们就一定要舍。该舍就舍,是智慧的体现。2007年,“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面对旗下淘宝网是否收费问题时,他的分析是:“阿里巴巴”的长远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好的电子商务平台,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做大规模:同一时间既要想做大规模,又要想赚大钱,现有能力还做不到。因此,马云最终决定不收费。马云是睿智的,他的舍是为了更大的发展,是为了走得更远。如今,“阿里巴巴”已成为中国最好的电子商务平台。
                  ④舍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
                  ⑤列夫•托尔斯泰在《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中写了这样一件事:面对“用脚丈量多少土地就可得到多少土地”的诱惑,帕霍姆长时间不停地用脚丈量土地,最终吐血而死。帕霍姆的贪得无厌是造成这一悲剧的真正原因。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连任两届总统后,民众依然希望他担任第三届总统,但为了推动美国的民主进程,无论民众再怎么拥戴,大公无私的他还是毅然做出了谁也无法更改的决定:不参加第三届总统竞选。他舍弃权利的举动是美丽的,他转身离去的背影亦是人间最动人的。
                  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远离混浊的官场,回归田园。他舍去对名利的追求,体现了淡泊名利的品德,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
                  ⑦学会舍,我们能拥有人生的智慧,获得成功;学会舍,我们能不被物欲所迷、名利所惑、世俗所左右,就能活得高尚,活得坦荡。
                  ⑧请记住泰戈尔的名言:“当鸟翼系上了黄金,就再也飞不远了。”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分论点是什么?
                (2)第一段引用贾平凹的话,作用是什么?
              (3)请概括第③段的具体事例,并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4)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 4.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在诗歌里感受“不死的心灵”
              叶嘉莹
                  ①中国的古典诗歌,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精神和兴发感动的生命不会中断,中华文化的长流也一定能够绵延不绝,沾泽未来的世世代代。
                  ②我曾经改写过前人所作的一首《浣溪沙》小词,写为断句,说:“师弟恩情逾骨肉,书生志意托讴吟,只应不负岁寒心。”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这种情谊,有时甚至比骨肉更亲近。因为骨肉是天生的,是血缘关系,在个人的精神、思想上并没有一种自我的选择;而师生的情谊,则是他们理想和志意的一种传承。所以很多人都觉得师生情谊更为可贵,是“师弟恩情逾骨肉”。“书生志意托讴吟”,我们讲授古典诗歌,我们的理想和志意都寄托在其中,也透过古人的诗歌,把他们的品格、理想,他们的志意、怀抱,他们的情操、修养,传递给学生。
                  ③关于中国古典诗词,曾有人问我:现在没有人喜欢古诗,大多数人也不赞成吟诵,那么中国诗歌会灭亡吗?我以为不会。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感情而写的;他们把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诗作,依然能够受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生命。所以说,中国诗歌绝对不会灭亡。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生命的感动,这种感动是生生不息的。
                  ④真正的精神和文化方面的价值,并不是由眼前物欲的得失所能加以衡量的。上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过分重视物质的结果,也已经引起了西方人的忧虑。在我看来,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也就在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如果把中国古典诗歌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中看,更会发现中国古典诗歌是以这种兴发感动为其特质的,所以《论语》说“诗可以兴”,这正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宝贵传统。
                  ⑤中国古人的修养并不是向外张扬的。你看中国古代的音乐,像古琴、瑟,在大庭广众的演奏厅都并不合适。我们中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都是内向的,是你自身的、正心诚意去修身的,是内在的追求。所以中国的古典诗歌是吟诵,在夜深人静、清风明月之夜,拿一本古诗,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而且,不仅是从理性、知识上打成一片,更是从感性上打成一片。李杜诗篇也是带着吟诵的声音作出来的,为什么用这个字不用那个字,有时候是因为意思的关系,有时候是因为声音的关系。而当你做这种斟酌的时候,不是纯粹的理性,是你吟诵的时候结合着声音辨别出来的。那是一种很微妙的区别,所以吟诵才重要。
                  ⑥我从事古典诗词的教学工作已近70年,不仅仅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更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对生命的感发,令我感动,召唤于我。这一份感发生命,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所以中国传统一直有“诗教”之说。我一生历经许多苦难不幸,却一直保持乐观、平静的态度,正是与我热爱古典诗词有很大关系。现在,一些青年人竟因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不再能认识诗歌对人的心灵和品质提升的功用,是件极遗憾的事情。我之所以回国教书,讲授诗词时特别重视诗歌中感发之作用,这也是一个主要原因。我坚信,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精神和兴发感动的生命不会中断,而中华文化的长流也一定能够绵延不绝,沾泽未来的世世代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分析第④小节的论证思路。
              (3)指出第⑤小节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并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4)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在诗歌里感受‘不死的心灵’”?
            • 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①看过很多描写一个人应该怎样自信的文章,它们说得非常有道理。我们的生命之所以能拥有某种高度,是因为我们的心灵已经抵达了它,否则,你永远只能是山脚下一棵矮小的狗尾巴草。然而,适当的自卑有时也是一种生命的补液,偶尔使用它,我们的事业之花就会开放得更艳更美,也更持久。
                  ②或许你早已听说过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故事。卡夫卡的父亲性情暴躁,非常专制,这使卡夫卡敏感多疑、忧郁孤独,他有时不免有点自卑。事业最不顺的时候,他甚至说过“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写着‘我粉碎了一切困难’,我的手杖上写着‘一切困难粉碎了我’”这样很绝对的话,不过,卡夫卡没有放任这种自卑,而是一直努力超越自己,终于写出了《变形记》《城堡》这样的优秀小说,成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
                  ③拥有一点点自卑之心,对人生多有教益。爱迪生的学业成绩差得让老师想跳楼,为此,老师竟建议家长让他退学。爱迪生也曾自卑过,但他把这种自卑当成动力,最后成了伟大的发明家。
                  ④自卑能促使我们对自我作出一种冷静的剖析。一个人不难走向自信,人天性中就有一种自恋和惟我独尊的基因,这种基因使我们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好意见。我们真正难以做到的是时刻认识到自己生命的不完善、不完美,从而保持一种谦和的心境。
                  ⑤自卑对人生还有一个重要价值:让你变得有所敬畏。人生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无所顾忌而起的:贪官之所以把手伸得很长,无非是因为觉得在他那个小圈子里,他可以搞定一切。他们的确没有自卑感,然而,没有道理的“自信”毁了他们。
                  ⑥人生自然不能过于自卑,过分的自卑会打倒一个人的毅力和勇气,使我们自己消灭自己;但也决不可能盲目自信,一个人盲目自信容易变得狂妄,自己挡住前进的道路。最理想的是把两者结合起来,用自卑探照自己性格、知识、才华的黑洞,用自信寻找走出迷途的道路。
              (1)选文中心论点是什么?选文③、④、⑤段是分别从哪些方面论述自卑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的?
              (2)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⑥段可以删去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 6. 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当微信朋友圈被北京的沙尘暴刷屏,这句话给人的“小清
              新”之感,更显强烈。近日,河南一位女教师这封“最有情怀,没有之一”的“辞职申请”,引起无数人共鸣。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句话撩动心弦,正是因为它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说出了不少人心中的渴望。从朝九晚五的按部就班中跳出来,从办公桌边的循规蹈矩里跳出来,打破思维方式的条条框框,摆脱现实生活的患得患失,拥抱一个更广阔也更精彩的世界。即便这个世界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但谁的心中没有激荡过一个远方?
                  电影中,有一种特殊的类型叫“公路片”。主角们走过漫长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旅程,不管是不是能抵达,都会经历精神的考验,收获心灵的成长。“看世界”与“在路上”,其实有着一致性,不一定是逃避,也不一定要彷徨,就是为了遇到一个更好的世界,也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相信,行遍大千世界、看过人生百态,这位女教师如若再次站上讲台,应该能讲出不一样的精彩。一个正常的社会,也应该是一个有活力有机会的社会。当人生出彩的舞台越来越广阔,也更加刺激了“出走”的渴望。女教师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个例子。现实中,过去鲜见的公职人员辞职,也不断见诸报端。温州平阳原副县长周慧的辞职信,也写得很文艺,“每个人都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去选择自己的生活”。的确,有了更多的机会,人生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虽然每一次选择都不免纠结。
                  说到底,渴望远方,还是因为现实的砝码更重一些,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黄土涵养农耕,农耕孕育家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让生存状态的“稳定性”,成为这种文化所化之人最基本的诉求。学者认为中国社会有着“超稳定结构”,其实,从安土重迁的观念到家族聚居的方式,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或许也是一些稳定的职业有着很强吸引力的原因。在这样一种文化中,“现世安稳”是一种扯不断的心理牵挂、情感羁绊。
                  身处开放的环境、面对信息化的洪流,“世界”是个诱惑十足的词。然而,在竞争激烈、“压力山大”的社会中,面向大海的转身难以避免地遭遇更多艰难。“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或许,去世界看看的人们,终究还是要面对“娜拉出走之后”甚至“娜拉回来之后”的问题。“出门看世界”和“回到老地方”,成为当今中国人一组难以解开的心结,惟有在朋友圈里徒然羡慕着远方。
                  对于“想去看世界”的辞职,虽然点赞者甚众,但真正能“从心动到行动”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主流。毕竟,情怀不能当饭吃,甜点也不能当正餐。辞职的女教师去“看世界”了,更多的人却选择了留下来,在讲台上继续自己的事业,换个角度看,没去看世界者不才是这个社会的基石吗?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看起来文艺腔十足的表达,背后是时代的发展、文化的演进,诠释着社会心理结构的变迁。其实,生活充实,何必别处?心有梦想,何必远方?过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未尝不是同样精彩的人生。
              (1)作者认为“因为现实的砝码太重,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的原因是什么?
              (2)文章在论述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通观全文,本文作者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 7.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请别冷落了科学家
                  ①据报载,被誉为“全球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袁隆平,一次和一位年轻歌星同机到达某地,俩人走下飞机舷梯,歌星被围得水泄不通,而袁隆平却无人问津。无独有偶,2007年3月31日,“2006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会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行。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最新研制出禽流感疫苗的生物学家陶一之、超薄纸质电池发明者张霞昌、国际影星章子怡等11位杰出华人作为获奖者列席。现场可以称得上星光熠熠,但与会传媒,特别是那些没有入场券的大学生们的眼光中似乎只有章子怡,他们不断呼喊着章子怡的名字,对其他获奖者则置若罔闻,场面顿时变得相当尴尬。事后,英国广播公司播发了一条耐人寻味的消息:《除了章子怡,他们是谁?》
                  ②影星章子怡由于演技高超,出镜率高,受到万众喜爱,倒也未尝不可,但是,袁隆平、陶一之、张霞昌等人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就,不知要高过章子怡多少倍。他们在改善百姓生活条件,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做出的贡献,更不是章子怡他们所能比的,可为什么却被人如此冷落呢?
                  ③的确,同许多娱乐明星相比,许多科学家自甘寂寞,“不擅作秀”!现在是“选秀造星”的传媒年代啊。多少“超级女生”、“学术猛男”凭借一首歌、一场报告,就一炮走红,闻名全国。有实力的层层参加选拔赛、复赛、复活赛、总决赛;没实力的最起码也得曝光点“裸替”、“潜规则”等幕后新闻,好歹在媒体混个脸熟。科学家则不然。袁隆平为研究杂交水稻,先是当农民,再当科学家,几十年里在田间劳作,直到年逾古稀,仍坚持每日两次下田。像这样平淡的生活自然引不起媒体的兴趣,吸引不了观众的眼球。
                  ④的确,同许多娱乐明星相比,许多科学家独守清贫,“不会炒作”!章子怡之所以在11位影响世界华人中“脱颖而出”,关键是新闻多;与袁隆平同机的年轻歌手为什么大受欢迎,主要在于媒体炒呀!而我们的一些科学家却心甘情愿地选择了寂寞,袁隆平院士深感应酬过多,消耗了大量时间,为了进一步推进杂交稻科研事业,有时甚至要“躲起来做点事”。他深有感触地说:“歌星是面对面地为人民服务的,我们却是背对背地为大家服务的。面对人群,怎样思考和实验?”
                  ⑤或许,在某些人看来,这些科学家们显得很傻,因为他们对功名利禄毫不在乎。其实,科学家并不傻,正是他们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时刻不忘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生、对事业负责,不懈追求,才谱写出“神六”飞天、“嫦娥奔月”的当代神话,才成就了天路通车、“歼十”起飞的强国梦想!
                  ⑥诚然,影星章子怡的知名度高,炒作他们可以给传媒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但传媒朋友们难道眼里除了金钱,就不需要承担一点社会责任了吗?不然,若社会真的冷落了科学家,光剩下娱乐明星,我们的社会还能进步吗?
                  ⑦科学推动进步,创新成就伟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既需要影视明星,更需要科学明星。我们呼吁社会各阶层特别是肩挑道义的各类传媒朋友,不要一味热衷于炒作娱乐明星而淡忘了科学家默默躬耕的背影,我们每一个公民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也应自觉摆正价值观,千万不可只沉湎于对娱乐明星的追捧,而一次又一次的冷落这些科学家了!毕竟,社会的进步不是娱乐明星唱出来的,而是科学家们踏踏实实地奋斗出来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一节列举科学家和娱乐明星有何作用?
              (3)文章第③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文章结尾说:“社会的进步不是娱乐明星唱出来的,而是科学家们踏踏实实地奋斗出来的”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说说理由。
            •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让阅读回归为享受
              熊建
                   ①前两天,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曾两度提及阅读话题。一次是网购图书,一次是全民阅读。在以经济、环保、外交等硬话题为主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这种情形并不多见。实际上,从全社会来看,我们的全民阅读量长期低迷。形不成氛围,究竟是什么原因?
                   ②说到底,是对阅读的认知、需求发生了扭曲。
                   ③我们现在很多时候看书,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享用。阅读不再是看书,而是查书。前者是闲来无事,随手翻书,兴之所至,悦而受之;后者是火急火燎,急用先学,要啥找啥,追求速成。结果,一种是长期积淀,成为精神财富,受益终身;一种是狗熊掰棒子,一次性消费,舟过水无痕。阅读层次的高下立判。
                   ④要命的是,这一深一浅两种阅读路径,并没有随着传播技术的提升、书籍载体的变迁而并轨,而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中,渐行渐远。甚至,浅阅读更胜一筹了,阅读碎片化就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比如,长篇深论不受待见,“微言大义”颇有市场。大部头的论著不时兴了,人们只愿意读简短的信息,喜欢段子,热衷看“一张图读懂……”我们最爱用的微博每条只有140字,常上的微信,转发量很大的也多非万字平戎策。如果想了解一下基因的相关知识,很多人只会百度一下,不会专门去阅读《自私的基因》这样的科普著作。
                   ⑤诚然,零珠散玉也有价值,但阅读求知若一味追求省事的话,大脑沟回会变浅的。因此,给阅读做好加减法,势在必行。
                   ⑥加什么呢?增加深阅读的比例。其实,用什么阅读不是核心,真正的读书人是不在乎书的形式的,不管是印在纸上,还是映射在手机屏幕上,只要它还是《论语》.电子化不一定让阅读变浅,关键是所读文本浅不浅。抱着纸书看穿越小说,跟捧着手机看人文经典,收获能一样吗?
                   ⑦减什么呢?减掉附加在阅读上的功利性、实用性目的。虽然不必尽除,但起码别一看《孙子兵法》就想着怎么拿它赚钱。有学者呼吁大家多读无用之书,就是针对我们太奔着实用而去、碎片化截取信息的时弊。多看无用之书,方成大用,这也是辩证法。
                   ⑧做到这两点,让阅读真正回归为一场享受,全民阅读才有可能形成无处不在的氛围,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创新力量的增加、道德力量的增强,也就不在话下了。
              (选自2015年3月1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中提到“有学者呼吁大家多读无用之书”,什么是“无用之书”?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谈谈你对“多读无用之书”的认识。
            • 9.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雅趣人生,其乐无穷
              王纯
                  ①读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的《闲情偶寄》,深深被作者生活中的雅趣所吸引。李渔是一个十分会生活的人,经常搞一些小“发明创造”。他夏有凉凳,冬有暖椅。凉凳是一个中空的方盒,里面灌上凉水,再盖上薄瓦作凳面,夏天坐,凉快得很。暖椅结构相似,下面装上抽屉,抽屉里点几块炭,就可以御寒了。他的凉凳和暖椅还有多种功能。
                 ②李渔还在墙上的巨幅花鸟画的地方挖了个洞,里面再放上一群真鸟。这样,观赏花鸟画,会看到鸟是活的,妙趣横生。他煮饭时,在刚煮熟的米饭上洒蔷薇或桂花的花露,让米饭增添香味。他把鸡、鱼、虾的肉晒干,与鲜笋、香菇、芝麻、花椒一起研成细末,和进面里,加上鲜汤做成“八珍面”。他在树上题诗,他制作“梅窗”……雅趣人生,其乐无穷。
                  ③写到这里,不由想起另一个把生活过成一首诗的女子。清代文学家沈复的《浮生六记》中记述了他的妻子芸娘的生活雅趣。沈复的妻子荟娘,性格恬淡,崇尚自然,富有生活情趣。他们谈诗品画,植草种花,烹饪菜肴,在平淡的生活中经营着一份文稚和精致。书中有芸娘制茶的过程:“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把茶叶放入花心,熏染花之香气,用天然的泉水烹煮,想来该是多么富有艺术性。芸娘把平淡的生活过得像花开一样曼妙,她用巧手和慧心打理着温情诗意的烟火人生。
                  ④可是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慢慢忽略掉了生活中的种种雅趣。有多久了,我们忘了在生活的罅隙中给自己留一点时光?日子单调乏味,生活的美好细节被我们匆忙的脚步碾碎了。每天清晨,我们睁开眼睛,不是拥艳新一天的阳光,深深呼吸新鲜的空气,而是急急忙忙出门,奔跑在名与利的跑道上。我们以为自己得到的足够多了,住上了大房子,开上了名车。可是,空洞的大房子里,缺乏浪漫温情。名车跑起来风驰电掣,却让我们忽略了沿途的风景。
                 ⑤我们得到了物质的东西,却丢失了一份心灵的雅趣。有一个朋友,去乡村小学教书已经四年了。我们来到他生活的地方,简直惊呆了。那里完全是个世外桃源,他的小院里有花有树,他的小屋里有琴有画,他的书桌上有书有茶。一墙之隔,就是他工作的小学校,在家里就可以听得到书声琅琅。他介绍着院子里的花草,就像介绍老朋友一样。喝着他用山泉水沏的茶,觉得分外清香。他的生活就像一首歌,每天都是一个美丽的音符。他说,这样的人生简单,但是不单调;朴素,但是有雅趣;单纯,但是足够丰富。
                 ⑥原来,雅趣与物质无关,也与年代无关。喧嚣浮躁中,仍然可以营造一份雅趣人生。放慢生活的节奏,聆听心灵的召唤,返璞归真。快乐的源泉,来自生活中一个个雅致的细节。人生短暂,要多留一些快乐给自己。做生活的艺术家,雅趣人生,其乐无穷。
              (1)请具体说说①、②段介绍李渔的种种雅趣生活,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2)选文第⑤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3)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⑤段画线句的理解。
                  这样的人生简单,但是不单调;朴素,但是有雅趣;单纯,但是足够丰富。
            • 10. 生命永恒的香味
              马  德
                     ①书香,是生命永恒的香味。一个人,若手头,桌头,床头,总有悦心的书陪伴,是一生的幸事。书在左右,或信手闲翻,或倾心品赏,芬芳盈口,满心余香,所得的,都是生命的真意趣,大滋味。
                    ②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美好的习惯。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晴到朝暾甫上。在春秋默然交替里,在岁月寂然运行中,心灵因书,时而大恸,时而微喜,时而寒霜彻骨,时而微风拂面,一波三折,百转千回,在起起伏伏中,或悟人生至理,或叹人世苍凉,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即便从青春读到暮年, 从黑发读到白首, 也自痛快淋漓, 无怨无悔。
                    ③读书是智慧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本身,却可以引领一个人走向更大的智慧。一个人在自我精神的世界里,能够始终恬淡愉悦,一定是一本本的书,为他的心灵,暗开了一扇扇门,默指了一条路,所以才活得豁然开朗,意境层生。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书的智慧,对人的提升与引领所致。愚昧的人,一辈子像行进在暗夜之中,只能随波逐流,浑浑噩噩活过;而智慧的人,书是心中永远的明灯,引领自己时时清醒,步步睿智,最终走出完美的人生
                     ④读书可以培养人儒雅的气度。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博采百家之灵气,荟萃文化之精髓,古今中外,万千气象,云集其中。这些书,足以陶冶人的情操,历练人的性情,完美人的灵魂。常读书的人,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受书的熏陶,锦心绣口,才华横溢。有诗云:是真名士自风流,其实就是指书的灵秀,书的雅致,书的睿智,穿过岁月的尘烟,浸润到读书人的心底里,然后,由内及外,附着于举手投足做人处世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翩然的风度,一种迷离的气质,超凡脱俗,卓然于众人之上。
              ⑤被命运的大书影响过的人,不会轻易被生活打败。在这个世界上,有经历过大起大落大荣大辱,九死一生而百折不挠的人,有遭遇过多舛的命运,遭受过灭顶的打击而顽强拼争过来的人,读这些人物的著作或传记,常常让人热血喷涌,灵魂震撼。这样的书,连缀在字里行间的,都是精神之钙。读它,可以厚重人的内涵,使人变得刚强勇毅,不畏强暴,不畏艰险,从而淡定地面对生活呈现给自己的一切。
                     ⑥读书的人不会孤独。一本本书,就是一个个心灵的朋友,在独酌的时候,它会与你同饮;在孤寂的时候,它会与你静坐。它是平淡的朋友,不喧哗,不招摇,以自身的智慧丰富着你的智慧,以自身的儒雅引领着你的儒雅,以自身的内涵厚重着你的内涵。它不说话,却无时无刻不在催促着你的思索。它以自己的简单,成就着你的丰富,它以自己的开放与接纳,完善着你的精神世界。
                     ⑦时光流逝,岁月不言,生命一天天在书香的濡染中,会变得愈加醇厚耐品,一种灵魂的香味,自然会生发出来,飘逸四散。那如兰的一缕芬芳,就是我们留存在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痕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这一观点的?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根据文意,仿照下面示例,为第⑤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示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主人公海伦•凯勒又盲又聋,但她在老师的指导下拼命地摸读,不分昼夜地书写,手指头摸出了血也决不放弃,就这样凭着顽强的毅力一生写下了14部著作,成了20世纪美国有名的作家。一个生活在无声无色世界里的弱女子,却诞生了生命的奇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