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句子变换后意思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原句: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改句:如果宇宙没有生命,就不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B.原句: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改句: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就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C.原句:傅雷的家书每一封都凝聚着他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改句:傅雷的家书没有一封不凝聚着他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D.原句: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

              改句:多少年过去了,山顶岩石的表层被风儿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

            • 2.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 下列加画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2) 下列各项中加画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沿 阻绝 溯: 逆流而上
              B.回 倒影 清: 清澈
              C.乘 御风 奔: 飞奔的马
              D.属 凄异 引: 延长
            • 3.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下面各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面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
              (3)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屋舍俨然      俨然:整齐的样子
              B.欣然规往       规:计划
              C.咸来问讯       咸:都
              D.阡陌交通       交通:运输事业
            • 4.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表达方式来看,选文【甲】以议论为主;选文【乙】先叙后议,叙议合。
              B.从句式来看,选文【甲】骈句与散句结合,自由交错,朗朗上口;选文【乙】大量使用“也”字,一气呵成,如珍珠串联。
              C.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与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均被贬官在外,但是两人都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此,他们是古仁人的代表。
              D.范仲淹的“先忧后乐”与欧阳修的“与民同乐”都具有民本思想,但是“先忧后乐”没有“与民同乐”那样博大的心襟与强烈的责任感。
            • 5.

              紫藤萝瀑布(节选)

              宗璞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 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①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 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放似的。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它是万花种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1) 对文中①处中的划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2) 对文章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紫藤萝花人的情态,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也显出了花的美好可爱,也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B.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紫藤萝花比作帆和舱,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比作笑容,更显得美好可爱,也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C.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把紫藤萝花比作帆、舱、笑容,并赋予紫藤萝花人的情态,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也显出了花的美好可爱,也抒发了作者对弟弟的怀念。
              D.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紫藤萝花比作帆和舱,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比作笑容,更显得美好可爱,也抒发了作者对睹花思人的情感。
            • 6.

              下列句子变换后意思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原句: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改句:如果宇宙没有生命,就不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B.原句:傅雷的家书每一封都凝聚着他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改句:傅雷的家书没有一封不凝聚着他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C.原句: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

              改句:多少年过去了,山顶岩石的表层被风儿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

              D.原句: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改句: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就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 7.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了莲花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

              B.文章借菊花和牡丹的形象,从正面衬托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寄寓了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

              C.作者赞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提倡洁身自好的个人道德修养,体现了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D.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音节和谐。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8.

              墨翁传     高启

              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也。尝游荆楚间,遇人授古造墨法,因曰:“吾鬻此,足以资读书,奚汲汲①四方乎?”乃归,署门曰“造古法墨”。躬操杵臼,虽龟手黧②面,而形貌奇古,服危冠大襦。人望见,咸异之。时磨墨沈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所制墨,有定直。酬弗当,辄弗与。故他肆之屦恒满,而其门落然。

              客有诮之曰:“子之墨虽工,如弗售何!”翁曰:“嘻!吾之墨聚材孔良,用力甚勤,以其成之难,故不欲售之易也。今之逐利者,苟作以眩俗,卑贾以饵众,视之虽如玄圭③,试之则若土炭,吾窃耻焉。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其可乎?且吾墨虽不售,然视箧中,则黝然者固在,何遽戚戚为!” 乃谢客闭户而歌曰:“守吾玄以终年,视彼沽者泚然④。”客闻之曰:“隐者也。吾侪⑤诵圣人之言,以学古为则,不能以实德弸⑥其中,徒饰外以从俗徼⑦誉者,岂不愧是翁哉?”叹息而去。

              齐人高启闻其言足以自警,遂书以为传。翁姓沈,名继孙,然世罕知之,唯呼为墨翁云。

              【注释】①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②黧:lí,色黑而黄墨沈:墨汁。③玄圭:黑色的玉。④泚然:冒汗的样子。⑤侪:同辈。⑥弸(pénɡ):充满。⑦徼(jiǎo):追求。

              (1) 对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其可乎

              (3) 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望见,咸 之  异:对……感到怪异         
              B.有定         直:直线

              C.吾之墨聚材 孔良孔良:很好
              D.而其门 落然     落然:冷落的样子 
            • 9.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 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2) 下列对乙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的作者是北魏的郦道元,乙文的作者是南朝的吴均。
              B.由甲文中的“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可以联想到李白《望天门山》中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C.甲文写猿鸣突出了环境的悲凉凄清;乙文写猿鸣则与其他事物共同表现了富春江的勃勃生机。
              D.甲文的“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乙文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在描写水势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 10.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绲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乙】徐中行,台州临海人。始知学,闻安定胡瑗讲明道学,其徒转相传授,将往从焉。至京师,首谒范纯仁,纯仁贤之,荐于司马光。光谓斯入神清气和,可与进道。会福唐刘彝赴阙,得瑗所授经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乃归葺小室,竟日危坐,所造诣人莫测也。父死,跣足庐墓,躬耕养母。推其余力,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晚年教授学者,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不失其性,不越其序而后已。(选自《宋史·徐中行传》)

              (1) 下列对乙文画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得瑗所授经/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
              B.得瑗所授经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
              C.得瑗所授经/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
              D.得瑗所授经/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