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①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②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 注:①铛臼:烹茶的工具②伏谒:拜见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下划线词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② 无与为乐者 (      )

              相与步于中庭         (    )  ④僧伏谒恭 (      )

               (2)将下面这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用“ / ”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限断三处)。 

              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




                 (4)【甲】文段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包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读完【乙】文段后,①请你揣摩一下僧人听了贵官的话后的心情;②你认为本段文字讽刺了哪一类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6)请赏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蒸”和“撼”字的表达效果。




                 (7)请结合诗歌的尾联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 2.

              阅读文言文《马说》,完成下列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②之不以其道( )

              ③鸣之而不能其意       ( )  ④执策而之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强调了                             的作用。在今天,如果你的才华不能被发现,完全可以                (用课外成语填空),把自己的才华主动地显露出来,而在位者识别、运用人才也就能               (用课外成语填空)。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划横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邹忌八尺有 ( )

              服衣冠 ( )

              我也 ( )

              ④王之甚矣 ( )

              (2)请就课文第二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论性的文字。

              (3)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4)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 4.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千古传唱,主要源于文中闪耀的思想光芒。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中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 5.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寒食后雨,予曰此雨为西湖洗红,当急与桃花作别,勿滞也。午霁,偕诸友至第三桥,落花积地寸余,游人少,翻以为快。忽骑者白纨而过,光晃衣,鲜丽倍常,诸友白其内者皆去表。少倦,卧地上饮,以面受花,多者浮,少者歌,以为乐。偶艇子出花间,呼之,乃寺僧载茶来者。各啜一杯,荡舟浩歌而返。

              (袁宏道《雨后游六桥记》)

              【注】浮:饮酒。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无与乐者              ②相与于中庭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④落花积地寸余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少倦,卧地上饮,以面受花。

              (3).甲乙两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共同之处?

            • 6.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一词有着怎样的情感意味,请简要分析(至少两点)。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 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急(tuān)甚箭                          B. 互相轩(mǎo) C.蝉则千(zhuàn)不穷              D. (kuī)谷忘反

              (2)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4分)

              (1)蝉则千转不  (2)猿则百叫无 (3)争高直         (4)窥谷忘


                (3) 下列是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既写出了两岸高山之多,又写出了高大得能使人产生寒冷感觉的树木之多。
               B.“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是说交错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跟晚上一样看不见。
               C.“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的是比喻修辞手法,旨在写山之多。
               D.“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意思是稀疏的树木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透射出来的阳光。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5)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怀和志趣?(3分)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        )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矣。(        )令作诗,(          )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 “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余闻也久。 B.仲永之通悟,受天也。
               C.忽啼求。 D.不能称前时闻。

              (2) 在第2段括号内补写出省略的内容。 

              (3)  翻译下列语句。

              1)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4) 后文与“世隶耕”相照应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章以方仲永天资非凡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         

            • 9.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心乐
               (之:指代篁竹)    B.不可知
              源(其:指代小溪)
              C. 
              其境过清(以:因为)   D.
              记之而去(乃:于是,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填空.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描写了水,突出了水    的特点;属于    描写.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    的心情.
              (4)“其岸势犬牙差互”运用了    修辞手法;请从文中找出修辞与之相同的一句:“    ”.
            • 10. 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甲文作者是柳宗元,乙文作者是宋朝的    (人名),他们与另六位散文代表作家合称“    ”.
              (2)甲文以潭中鱼“    ”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乙文提到的“积水空明”用以表现    ,从而衬托出作者    的心情.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