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牛奶改写欧洲人类史

                                      吉利小斯

                 ①从中欧古人类DNA的研究发现,中东移民的DNA与欧洲先民属于完全不同的遗传品系。当时中东移民是比较先进的民族,是他们血腥取代了本土欧洲先民,而成了现代欧洲人的祖先。

                 ②有趣的是,牛这种动物在中东移民的扩张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③考古学家证实,在一万多年前中东就完成了新石器革命,即从狩猎采集业向农牧业的转变。从那时起,中东人就开始饲养牛了。而饲养牛的主要动力之一,就是让牛提供乳制品供人类享用。

                 ④要知道,牛奶在人类没有学会加工它之前,对人类并不是营养品,而几乎算是毒药了。因为牛奶里含有丰富的乳糖,人在婴幼儿时期几乎都能分泌乳糖酶,消化并吸收母乳中的乳糖,但随着逐渐长大,多数人的乳糖酶基因都会关闭,于是消化吸收乳糖的能力消失了,乳糖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因此要想饮用牛奶,必须大幅度降低其中的乳糖含量。

                 ⑤后来聪明的中东人发现了降低牛奶中乳糖含量的妙计:把牛奶发酵,制成奶酪或酸奶!考古研究员在中东古代陶器上做了化学测试,发现粗糙多孔的陶片内含有充足的残留物,其中就有乳制品。后来他们在中东出土的至少有8500年历史的陶器上找到了乳脂。考古学家对波兰陶器的研究也证明,约6800年至7400年前,欧洲牧民才开始生产奶酪以补充他们的饮食。这恰恰表明,乳制品最初出现在中东,而不是欧洲。后来经过几千年的进化,一些中东人身体内的一个基因发生了变异,产生了“喝奶基因”,这让他们具有了能够吸收消化乳酸的能力;又经过了一段时间,这种基因才在人群中普遍起来,因此他们具有了直接饮用牛奶的习俗。这无疑使得牛奶更畅销,畜牧业更发达了。

                 ⑥能够直接饮用牛奶,补充人体热量,不但对增强中东人的体质发挥了极好作用,还对他们抵御歉收之年的饥荒,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了奶牛和牛奶,无疑等于拥有了流动的“粮仓”和滋补品,这就为他们移民各地,创造了最重要的基础条件。

                 ⑦因此可以说,是牛奶让中东人先“牛”了起来,并赋予了他们对外“扩张”的能力。

                 ⑧对于先“牛”起来的中东农牧民来说,土地无疑是最靠谱的财富,土地越大,收获越大,而且在人口不断增加的环境下,土地越来越紧俏。那么如何扩张,去赢得更多的土地呢?越过博斯普鲁斯海峡,从亚洲向地域辽阔的欧洲大陆进军!

                 ⑨英国和德国的科学家研究小组调查了欧洲现代人群中的遗传变异情况,并通过计算机模拟相关基因突变在古代人口中的扩散路径,结果显示,大约7500年前,中东人的“喝奶基因”出现在广阔肥沃的匈牙利平原,也就是当今的奥地利、匈牙利、斯洛伐克一带;出现在德国北部的时间是6500年前。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早期,即约5000年前,这种基因在欧洲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区已经十分普遍,牧牛业占据了主要地位,牛骨在这一时期的遗址中占到了动物骨骼的三分之二以上。

                 ⑩有趣的是,这种基因在欧洲南部的传播却没那么容易,因为早在这种基因出现以前,新石器时代的农民们就已经在这里定居了,所以在欧洲南部,如希腊的人口中,有这种基因的人的比例低于40%。而在欧洲北部的不列颠群岛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超过90%的成年人都有这种基因,都能消化牛奶。

                 ⑾考察“喝奶基因”的扩张历史,人们不难发现,正是中东人的不断扩张,才逐渐取代了欧洲中石器时代本土的狩猎者,最终成了现代欧洲人的祖先。而中东人扩张的历史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牛奶!而这牛奶改变欧洲人历史的事实也表明,食品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探究人类发展史的重要线索

            • 2.

              阅读《寻找来自地外的讯号》,回答下列各题。

              ①在地球之外,究竟有没有外星人?两位美国学者撰文说,他们花了5年时间,在北半球天空捕捉到了37个可能来自地球外文明的讯号。

              ②这两位学者是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来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的。他们分别以波长21厘米和10.5厘米的电波对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区域进行了三次和两次调查。许多从事探索地球外文明的科学家认为,波长为21厘米的电波在宇宙空间中极为普通,如果地球外文明要向其他星体发出讯号,就很有可能会使用这个波长。

              ③在探测时,他们试图寻找从极狭窄区域中释放出的强大电波。每次探测的时间约需200~400天。所以获得的资料十分庞大。经过筛选,才获得了这37个讯号,其中有5个讯号特别强烈。这些讯号大多数是沿着银河系分布的,在银河系内有着大量的恒星,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然而,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且这些电波的方向上也没有特异的星体存在。这37个讯号果真是由外星人发出的吗?

              ④科学家认为,如果在这37个讯号当中包括地球外文明的讯息,那么这就可能是由地球外文明发出的最强或最近的讯号。

            • 3.

              加碘盐有必要吃吗

              ①有人说,碘盐吃多了会得甲亢,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人经常吃海产品,所以不需要吃碘盐。这是真的吗?吃碘盐真的会导致碘超标吗?

               ②其实,就目前我们的膳食情况来看,不论是沿海居民还是内陆居民,都需要吃碘盐。

              ③碘是身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我们脖子上有个腺体叫甲状腺,它需要碘来生成甲状腺素,甲状腺素具有加快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尤其是脑发育的作用。如果缺碘,将会影响大脑发育,容易引发克丁病和大脖子病。

              ④碘的饮食来源主要包括食物、加碘食盐及饮用水。含碘丰富的食物主要有海带、紫菜和海鱼等。不过,国际上公认的防治碘缺乏病的主导措施就是食盐加碘。为什么呢?调查显示,无论是在低碘还是高碘地区,海带、紫菜、海鱼等传统观念中的补碘食物对于碘的摄入量都贡献甚微。因为这些食物虽然含碘量较高,但占人类膳食的比例太小。而且海盐本身其实也不含碘的。在沿海地区,碘盐仍是当地居民重要的碘来源,不通过食盐补充的话,碘摄入量就会不足。所以,即便生活在海边,仍然需要食用含碘盐。很多人担心碘吃多了会得甲状腺疾病,这是过于担心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每日碘摄入量在1000微克以下一般是安全的。正常饮食的话,普通人的碘摄入基本不会超过这个量。

                ⑤很多人认为碘盐是中国特色,其他国家都不这样做,其实,恰恰相反。食盐加碘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行的预防和控制碘缺乏病的策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食盐中的碘添加量为20-40毫克/千克,而我国食盐的碘添加量低于这一标准,目前为20-30毫克/千克。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 4.

              家谱漫说

              ①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祭祖的习俗,而祭祖的习俗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感激先人的情怀;然而对于每个家族来说,那么多从未谋面的先人是如何被纳入到祭奠和追怀的对象中的呢?这就要归功于家谱了。

              ②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血缘关系发展的过程、同时也重点记录家族里面重要人物事迹的家族历史文献,又被称为族谱宗谱等。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地区,家谱的形式并不相同。在北方,家谱又叫“谱单”,以图表的形式简明、清晰地记录家族血缘发展过程,还可供后人悬挂供奉。南方的家谱则要详细得多,除了家族血缘世系发展图外,还有序言、凡例、家训族规、族产、坟茔、契约等与家族生活关系密切的内容。这些内容被装订成册,存放在祠堂里面,因此家谱又被称作“谱书”。谱单和谱书就是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文字家谱的两个主要种类了。

              ③关于家谱的起源时间目前尚无统一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还曾有口承家谱、结绳家谱等。到了魏晋时期,中国的家谱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当时,由国家设立谱局、选取谱官统一进行家谱的编纂工作,并与九品中正选官制度相配合,共同维系世家大族的贵族地位。宋明以后,家谱沉降到庶民社会,开始成为庶民家族“尊祖、敬宗、收族”的文献依据。此后,“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的体例也不断得到完善,并形成了连续不断的民间修谱传统。

              ④中国传统家谱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可分为4大部分:一是谱序。谱序多由家族名人或族外名人撰写,主要包括此次修谱缘起与目的、修谱经过、家族历史渊源、迁徙经过及谱学理论等,目的是宣扬祖先功德,使子孙敬祖向善。二是凡例。凡例是家族思想的总括性表述,规定了家谱纂修的基本内容与首要原则,可以说是家谱纂修活动的纲领性文字。三是家族世系。世系是家谱的核心部分,也是家谱中分量最重的部分。传统的世系记载方法提出家谱要重点记载上至高祖,下至玄孙五服以内族人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是指家族排行、父祖何人、婚姻情况、官爵情况、生卒情况等。在始祖方面,家谱通常会以古代名人或传说人物为始祖,例如姜姓家谱认为炎帝是姜氏的始祖,并会在家谱里面记载炎帝的历史传说。四是重要家族文献。主要包括家训族规、田产契约、祠堂坟茔、诗文传记等。以上便是家谱的主要内容,由于各地风俗不同,各个家族情况不一,家谱的内容方面也可以进行适当调整。

              ⑤为什么家谱在传统社会中得到这样的重视呢?这与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传统习俗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都知道,魏晋以来,国家选官、个人婚姻以至社会交往都要看门第,致使人们开始重视记载家族郡望、源流及世系,所以家谱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宋明以后,随着国家选官体制的改变,家谱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渐渐消失,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也被打破,民间私修家谱的风气开始逐渐盛行,家谱成为传统宗族组织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工具,在宗族民俗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发挥着延传家族历史、服务现实生活的多重功用。

            • 5.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1997年香港禽流感、2001年欧洲爆发口蹄疫、2008年9月中国令人震惊的“三鹿奶粉事件”……这些食品安全事件使老百姓忧心忡忡,以至有的人产生了“吃动物食品怕含激素,吃植物食品怕有毒素,吃饮料食品怕掺色素”的恐惧心理。正是由于以上一些食品问题的存在,近些年来,中国每年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层出不穷,并且愈演愈烈。2008年,全国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437起,中毒13325人,死亡152人。

            • 6. 对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
              ②雌虫的触角末端却只有6条流苏,而且又窄又短。
              ③刚生下来的仔熊猫却小得出奇,仅相当于母体重量的千分之一。
              A.打比方    列数字   作比较
              B.拟人     作比较    列数字
              C.列数字    列数字   作比较
              D.打比方   列数字    列数字
            • 7. 下列句子所用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思是“像猫一样的熊”,也就是“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相似于猫.”(作诠释)
              B.一直体重的100公斤以上的成年大熊猫,刚生下的子熊却小得出奇,体重只有0.1---0.15公斤,像只小老鼠,仅相当于母体重量的千分之一.(列数字、作比较)
              C.两千年前,汉朝初年的《雅尔》一书中,便有“貘体色黑驳,食竹”的记载.(作比较)
              D.生活在这里的大熊猫,终年以嫩竹清泉度日,成了“竹林隐士”(打比方)
            • 8. 对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
              ②雌虫的触角末端却只有6条流苏,而且又窄又短。
              ③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
              A.打比方   列数字   作比较
              B.拟人    作比较   列数字
              C.列数字   列数字   作比较
              D.打比方   列数字   列数字
            • 9.

                  古代的信牍       朱启新

              “书信”一词,现在是连用的,如“书信往来”,其中“书”也就是“信”。可是,在古代,书和信是分开来使用的。我们现在所称的“信”古人叫作书,而当时所称的“信”,却是指传递“书”的人,又称“使者”。

              古代的书信,多半写在竹木牍上,一般长一尺,所以书信也称尺牍或书札。《古诗十九首》中有首《孟冬寒气至》,诗中有一段:“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收信的人把信贴身小心地藏着,历三年之久,字迹都不曾磨灭。

              长期以来,我国没有出土过古代的信牍实物。1975年底至1976年春天,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四号墓(这是一座秦代的小型土坑木椁墓)中,出土了两件信牍。书信写在木牍上,木牍削得很薄。甲件保存完整,长23.1厘米,宽3.4厘米,厚0.3厘米,两面都有墨书文字,字迹尚清楚,有200多字。乙件保存较差,下段已残缺,残长17.3厘米,宽2.6厘米,厚0.3厘米,正面字迹比较清楚,背面近下部已被染黑,字迹很难看清楚。这两件信牍,是名叫黑夫和惊的兄弟俩给家中写的信。现将原信摘录于后,可见秦代民间书信的大概。

              甲件信: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中: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黑夫寄益就书曰,遗黑夫钱,毋操夏衣来。今书节到,母视安陆丝布贱,可以为裙褥者,母必为之,今与钱偕来。其丝布贵,徒钱来,黑夫自以布此。愿毋遗黑夫用勿少,书到皆为报……

              乙件信:惊敢大心问衷,母得毋恙也……钱衣,愿母幸遗钱五六百,布谨善者毋下二丈五尺……室勿遗,即死矣,急急急……

              从这两件民间的普通信件,我们可以了解到两千多年前人们书信的一般格式:

              首先,古时人们写信习惯把日期和写信人的署名致意放在信的开头。甲件的开头是:“二月辛巳,黑夫、惊再拜问中”,乙件则写“惊敢大心问衷”。信中的“中”和“衷”同为一人,是黑夫和惊的兄长或弟弟。在古代,“敢”是习惯用语,是一种幼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或平级的谦词,如同现在的“冒昧”,不能理解为“胆敢”、“不怕”。“再拜”“叩头”也是同样的情况。

              其次,给收信人致意以后,正文开始便是问候语言。黑夫和惊,先向母亲问候,问她身体是否健康。但是,用词“母毋恙也”,不一定理解是问句,如同现在所说:“母亲她老人家一定健康吧?”今日,我们写信,开头几句也用这种写法。

              再次,信件中提到写信的目的。今人往往用“今去信是为了……”或“去信不为别的,是为了……”。秦人信中则写“今书节到”,意思是“你收到这封信”。黑夫要求母亲看看安陆(地名)市上的丝布便宜不便宜,如果便宜,就买上丝布,再捎些钱来。要是丝布太贵,只捎钱来,黑夫就在当地买布做了。这些话都是由“今书节到”引出的。这种写法,今日也屡见不鲜。

              第四,“书到皆为报”,即收到信一定要把询问的情况都详细写在回信上。也是信件上通常写的话,往往作为书信的结束语。

              最后,民间的家信总要多谈些家常,古今都是如此。秦时的这两件信牍中,写信人问候亲友多人,也问了不少事情。

              到了汉代,民间书信往来,其格式仍与秦代相似。

               (选自《文物与语文》东方出版社,有删改。)

            • 10.

              古代的信牍

              朱启新

              “书信”一词,现在是连用的,如“书信往来”,其中“书”也就是“信”。可是,在古代,书和信是分开来使用的。我们现在所称的“信”古人叫作书,而当时所称的“信”,却是指传递“书”的人,又称“使者”。

              古代的书信,多半写在竹木牍上,一般长一尺,所以书信也称尺牍或书札。《古诗十九首》中有首《孟冬寒气至》,诗中有一段:“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收信的人把信贴身小心地藏着,历三年之久,字迹都不曾磨灭。

              长期以来,我国没有出土过古代的信牍实物。1975年底至1976年春天,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四号墓(这是一座秦代的小型土坑木椁墓)中,出土了两件信牍。书信写在木牍上,木牍削得很薄。甲件保存完整,长23.1厘米,宽3.4厘米,厚0.3厘米,两面都有墨书文字,字迹尚清楚,有200多字。乙件保存较差,下段已残缺,残长17.3厘米,宽2.6厘米,厚0.3厘米,正面字迹比较清楚,背面近下部已被染黑,字迹很难看清楚。这两件信牍,是名叫黑夫和惊的兄弟俩给家中写的信。现将原信摘录于后,可见秦代民间书信的大概。

              甲件信: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中: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黑夫寄益就书曰,遗黑夫钱,毋操夏衣来。今书节到,母视安陆丝布贱,可以为裙褥者,母必为之,今与钱偕来。  其丝布贵,徒钱来,黑夫自以布此。愿毋遗黑夫用勿少,书到皆为报……

              乙件信:惊敢大心问衷,母得毋恙也……钱衣,愿母幸遗钱五六百  ,布谨善者毋下二丈五尺……室勿遗,即死矣,急急急……

              从这两件民间的普通信件,我们可以了解到两千多年前人们书信的一般格式:

              首先,古时人们写信习惯把日期和写信人的署名致意放在信的开头。甲件的开头是:“二月辛巳,黑夫、惊再拜问中”,乙件则写“惊敢大心问衷”。信中的“中”和“衷”同  为一人,是黑夫和惊的兄长或弟弟。在古代,“敢”是习惯用语,是一种幼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或平级的谦词,  如同现在的“冒昧”,不能理解为“胆敢”、“不怕”。“再拜”“叩头”也是同样的情况。

              其次,给收信人致意以后,正文开始便是问候语言。黑夫和惊,先向母亲问候,问她身体是否健康。但是,用词“母毋恙也”,不一定理解是问句,如同现在所说:“母亲她老人家一定健康吧?”今日,我们写信,开头几句也用这种写法。

              再次,信件中提到写信的目的。今人往往用“今去信是为了……”或“去信不为别的,是为了……”。秦人信中则写“今书节到”,意思是“你收到这封信”。黑夫要求母亲看看安陆(地名)市上的丝布便宜不便宜,如果便宜,就买上丝布,再捎些钱来。要是丝布太贵,只捎钱来,黑夫就在当地买布做了。这些话都是由“今书节到”引出的。这种写法,今日也屡见不鲜。

              第四,“书到皆为报”,即收到信一定要把询问的情况都详细写在回信上。也是信件上通常写的话,往往作为书信的结束语。

              最后,民间的家信总要多谈些家常,古今都是如此。秦时的这两件信牍中,写信人问候亲友多人,也问了不少事情。

              到了汉代,民间书信往来,其格式仍与秦代相似。

              (选自《文物与语文》东方出版社,有删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