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国书法艺术

              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

              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

              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以来近半个世纪,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

              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而今研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开设文字、音韵的课程。

              可见,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

              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弘扬传统书法事业,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的保障所在。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 2.

              前景光明的增强现实技术

              前段时间,一只以类似3D全息投影形式呈现的小北极熊火遍了全网,在这只萌熊背后,酷炫的增强现实(AR)技术也受到人们热议,该技术在国外已经被广泛运用。

              AR是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的简称,是在虚拟现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也被称为混合现实,是通过计算机系统提供的信息增加用户对现实世界感知的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并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场景或系统提示信息叠加到真实场景中,从而实现对现实的增强。

              它是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技术,利用摄像头、传感器、实时计算和匹配技术,将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实时地叠加到同一个画面或空间而同时存在。用户可以通过增强现实系统感受到在客观物理世界中所经历的“身临其境”的逼真性,还能突破空间、时间以及其他客观限制,感受到在真实世界中无法亲身经历的体验。

              虚拟现实营造一个和用户周围环境完全不同的由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场景,而增强现实则是把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或文字信息叠加到真实的环境中。增强现实在虚拟环境和真实环境之间搭起了一个桥梁。用户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显示设备自带的摄像头观察周围的真实环境,在其手持的智能终端显示屏上除了可以看到其周围的真实环境之外,还可以看到由计算机生成的虚拟辅助信息。

              近年来增强现实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体育转播时,借助增强现实技术可以把运动员的名字或者所在国家的国旗叠加在跑道上,由于事先已经获取了摄像机以及赛场环境的准确参数,可以保证在实时转播时由计算机所添加的虚拟物体或者文字信息天衣无缝地融合到当前环境中。除了体育转播以外,现在很多的演出中也应用了增强现实技术。

                增强现实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构成。硬件部分主要包括可以把用户当前所处的真实环境和计算机所生成的虚拟物体以及文字同时进行显示的显示载体,这既可以是头盔式显示器,也可以是用户手持的智能手机或者是平板电脑。除了融合显示装置外,增强现实系统还需要了解用户意图的人机交互设备,因为系统需要知道用户现在的需求是什么,采用传统的键盘、鼠标无法实现这样的人机交互,需要采用语音识别、眼动跟踪、身体动作跟踪等一系列的自然交互手段。此外,还需要硬件计算平台来完成融合显示、虚拟物体的绘制以及人机交互等一系列的复杂运算。

              除了上述硬件平台之外,增强现实系统还需要一系列软件的支撑,包括识别当前用户所看到的场景中的物体种类以及物体具体位置的识别和跟踪软件,把虚拟的三维物体进行实时绘制和融合显示的三维图形渲染绘制软件。

              增强现实实景至少应该满足三个要素。首先,它所呈现的内容必须包含虚拟和现实两个部分,这也是增强现实实景最基本的条件;其次,虚拟和现实的融合必须是实时进行的;最后,增强现实实景应该创造出三维环境,这种三维环境不是指视觉上的3D立体画面,而是指屏幕中创造出空间范围,屏幕会随着你的移动而呈现不同内容。

              增强现实技术不仅与虚拟现实技术有相似的应用领域,比如在尖端武器、飞行器的研制与开发、数据模型的可视化、虚拟训练、娱乐与艺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而且由于具有能够对真实环境进行增强显示输出的特性,增强现实技术在医疗研究与解剖训练、精密仪器制造和维修、军用飞机导航、工程设计和远程机器人控制等领域,具有比虚拟现实技术更加明显的优势。

              增强现实技术可广泛应用到军事、医疗、建筑、教育、工程、影视、娱乐等领域。医生可以利用增强现实技术,轻易地进行手术部位的精确定位;军队可以利用增强现实技术,进行方位的识别,获得实时所在地点的地理数据等重要军事数据;文化古迹的信息以增强现实的方式提供给参观者,用户不仅可以通过头盔式显示器看到古迹的文字解说,还能看到遗址上残缺部分的虚拟重构;在工业维修领域,头盔式显示器将多种辅助信息显示给用户,包括虚拟仪表的面板、被维修设备的内部结构、被维修设备零件图等。增强现实技术还可以在转播体育比赛的时候实时将辅助信息叠加到画面中,使观众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增强现实游戏可以让位于全球不同地点的玩家,共同进入一个真实的自然场景,以虚拟替身的形式进行网络对战。

              此外,增强现实技术还被应用于教育领域,跟传统纸质图书不同的是,用户通过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下载软件,就可以体验更具真实感的三维动画和互动科学游戏,这样不仅增强使用的趣味性和交互性,还能给儿童带来全新阅读体验。

                在未来,我们佩戴的眼镜或隐形眼镜会再一次变革我们的通讯设备、办公设备、娱乐设备等;在未来,我们不再需要电脑、手机等实体,只需在双眼中投射屏幕的影像,即可创造出悬空的屏幕以及三维立体的操作界面;在未来,人眼的边界将被再一次打开,双手的界限将被再一次突破,几千千米外的朋友可以立即出现在面前与你面对面对话,你也将会“触摸”到虚幻世界的任何物件;在未来,一挥手你就可以完全沉浸在另一个虚拟世界,甚至是现实世界无法到达的千千万万种可能的人生。

            • 3.

              人工智能

              ⑴3月15日,阿尔法狗(AlphaGo)与韩国围棋天王李世石九段的围棋对战尘埃落定,不管是一上来就直落三局,还是4∶1大胜,都极大刺激了大众对人工智能的关注和忧虑:人工智能会否超越人类智能?如果人工智能超过人类、奇点时代来临,人类的处境将如何?

              ⑵2005年,一本名叫《奇点临近》的书在美国出版。在这本书中,作者雷-库兹韦尔首次提出了技术发展的“奇点”概念,并且认为人类将在2045年左右开始进入“奇点时代”,即指: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技术变革的节奏如此迅速,其所带来的影响如此深远,以至于人类生活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巨变。其中最为深远的改变,莫过于人工智能将可能超越人类智能。

              ⑶所谓人工智能就是人造的智能,它是一门通过计算过程力图理解和模仿智能行为的学科。其基本目标就是使机器表现出类似人类的判断、推理、证明、识别、感知、理解、通信、设计、思考、规划、学习和问题求解等思维活动,使机器具有人类的智能行为,使机器思维能拥有人类的思考方式。

              ⑷人工智能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有灵魂的机器”。到了20世纪30年代,英国科学家图灵提出了“自动化理论”,把研究会思维的机器和开发计算机的工作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他也因此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但是,“人工智能”这个概念真正诞生的标志是1956年夏季在美国达特玛斯大学召开的以“人工智能”为名的学术讨论会。随后的几十年中,人们从问题求解、逻辑推理、定理证明、自然语言理解、博弈、自动程序设计、专家系统、学习以及机器人学等多个角度展开了研究,并建立了一些具有不同程度人工智能的计算机系统。当然,人工智能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曾一度因为计算机能力的限制无法模仿人脑思考以及与实际需求的差距过大而走入低谷。但是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计算机的运算能力以指数级增长,加之网络技术的蓬勃兴起使得目前的计算机已经具备了足够的条件来运行一些要求较高的人工智能软件。

              ⑸目前一般按人工智能的实力大小,将其分为三类: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擅长单方面的技能,例如和李世石下围棋的“阿尔法狗”就属于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则是拥有和人类相当的人工智能,能够处理诸如图像识别、语音处理、专家咨询诊断等这些人类才能拥有的智能。而超人工智能,顾名思义就是超过人类智能的机器智能。

              ⑹那么,超人工智能究竟能否成为现实呢?

              ⑺大家都听说过计算机行业的“摩尔定律”,即每隔18个月左右,电脑芯片的性能(运算速度)就会提高一倍,而其成本却不断在降低。“因此,随着电脑芯片性能的不断提高,毫无疑问电脑的智能总有一天必将超越人类”。这一貌似正确的推论,隐含着一个假设:人类的大脑只是一个超级复杂的电脑芯片而已。

              ⑻这个假设遭到了很多心理学家、脑科学家的质疑。因为人类的智力机制,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被彻底破译。现代心理学认为,大脑是人类感知、知觉和思考的器官。而脑科学进一步指出,由数以百亿计脑细胞组成的神经网络,正是人类智力的源泉。遗憾的是,无论是现代心理学还是当代的脑科学,都没有完全揭示大脑工作的秘密。人工智能的基础,是建立在对人类智能的模拟基础上。如果对智能的模式都无法明了,想要模仿就更无从说起了。

              ⑼举例来说,“阿尔法狗”的硬件基础是超级计算机芯片,但运行在芯片上的算法程序,才是真正击败李世石的关键。类似“阿尔法狗”的电脑硬件,其实在5年前就已经能制造出来(想想战胜国际象棋大师的“深蓝”计算机)。而真正战胜李世石的关键——围棋算法程序,则到最近才被开发出来。而开发围棋电脑算法的,是一个集中了数十名精英包括熟知套路的拥有业余围棋段位的科学家、程序员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⑽换句话说,人工智能是否超越人类智能的关键不在于硬件,而在于能否搞清楚人类智能产生的机制,并且在此基础上研发出能够模拟人类大脑的算法程序。因此我认为,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程度,将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脑科学、心理学的发展,而非完全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⑾任何技术都是双刃剑。核技术可以做成杀人的原子弹、氢弹,也可以成为造福人类的核电站。从当前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于把人类从重复性的脑力体力劳动解放出来,是会有很大助益的。但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了某个临界点后,将可能会产生自我迭代(也就是人工智能具备了自我开发研究更好的算法程序的能力),到那时人类将彻底失去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主导控制权,从而带来不可逆转的灾难,这个还有待观察。

              ⑿聪明的读者朋友们,我相信通过刚才对人工智能的简要介绍,大家已有了自己的判断。至于我的看法,我比较乐观,我认为应该继续发展人工智能。而且即使人工智能超过了人类智能,也未必就意味着悲惨的人类末日。

            • 4.

              ①按照国际铁路联盟规定:铁路提速达到时速200千米以上,新建铁路达到时速250千米以上,就能被称为高速铁路。仅仅几年前,说起“高铁”这个词,许多人还非常陌生,对“高铁”到底能有多快还抱有好奇。而今,高铁已经真实地驶入了我们的生活:2008年8月1日,时速高达350千米的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标志中国铁路正式进入高铁时代。此后的几年,武广、郑州至西安、沪宁、沪杭等城际高铁相继开通运营,而且时速都在350千米以上。在京沪高铁利用国产“和谐号”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进行综合实验时,还曾刷新世界铁路运营实验最高时速,达486.1千米。

              ②时速486.1千米,这是喷气式飞机低速巡航的速度!那么,我们是如何使高铁列车“飞”起来的呢?

              ③高铁列车能飞驰起来,要给那条看似普通的水泥板铁道记“一等功”。

              ④水泥板铁道,专业名词叫无砟(zhǎ)轨道,砟就是小块石头的意思。普通铁路用的是有砟轨道,即铁轨下面铺着30厘米厚的小石块和枕木。无砟轨道下面没有小石头和枕木,在水泥板上面直接铺钢轨。无砟轨道由五部分组成,从上往下依次是无缝钢轨、轨道板、填充层、底座板、滑动层。这5个部分看起来很普通,然而,仅仅是那一块块看起来像大地砖一样的轨道板,技术人员就用了整整4年才研制出来。

              ⑤无砟轨道板长6.45米左右,宽2.55米,相当于10个轨枕块。它的特点是:每一块的加工尺寸都不完全相同,必须对号入座,它在工厂打磨加工时,为了保证精确度,用的水泥沥青砂都要经过多次淘洗。

              ⑥无砟轨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一根钢轨铺到底”,这叫无缝钢轨。每根钢轨长500米,在整个沪杭线上,由404根钢轨首尾焊接起来,形成一条全长202千米的完整无缝的“高铁”。因为钢轨平整无缝,列车行驶时不会发出丁当丁当的响声。

              ⑦每根钢轨都要打磨得十分精确,其顶面平直度误差规定:在1米长度内不能超过0.2毫米,约2根头发丝粗细。这种精密技术给乘客带来最直观的感觉就是,看窗外景物能感到列车在飞驰,而坐在车内却非常平稳。

              ⑧高铁列车的速度能够飙上去,除了无砟轨道的功劳外,还有一大原因是高铁在建设中以桥代路。以全长202千米的沪杭高铁为例,除了车站和部分线路无法架桥外,其余175千米都是在桥梁上修铁路,可谓是架在空中的一条直线铁路。用桥替代了路,对地面原有交通影响很小,使整条路变直了,速度自然就提高了。

              ⑨目前,中国已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里程达7500多千米,居世界第一位,还有万余千米的高铁路线正在建设之中。

            • 5.

              加碘盐有必要吃吗

              ①有人说,碘盐吃多了会得甲亢,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人经常吃海产品,所以不需要吃碘盐。这是真的吗?吃碘盐真的会导致碘超标吗?

               ②其实,就目前我们的膳食情况来看,不论是沿海居民还是内陆居民,都需要吃碘盐。

              ③碘是身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我们脖子上有个腺体叫甲状腺,它需要碘来生成甲状腺素,甲状腺素具有加快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尤其是脑发育的作用。如果缺碘,将会影响大脑发育,容易引发克丁病和大脖子病。

              ④碘的饮食来源主要包括食物、加碘食盐及饮用水。含碘丰富的食物主要有海带、紫菜和海鱼等。不过,国际上公认的防治碘缺乏病的主导措施就是食盐加碘。为什么呢?调查显示,无论是在低碘还是高碘地区,海带、紫菜、海鱼等传统观念中的补碘食物对于碘的摄入量都贡献甚微。因为这些食物虽然含碘量较高,但占人类膳食的比例太小。而且海盐本身其实也不含碘的。在沿海地区,碘盐仍是当地居民重要的碘来源,不通过食盐补充的话,碘摄入量就会不足。所以,即便生活在海边,仍然需要食用含碘盐。很多人担心碘吃多了会得甲状腺疾病,这是过于担心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每日碘摄入量在1000微克以下一般是安全的。正常饮食的话,普通人的碘摄入基本不会超过这个量。

                ⑤很多人认为碘盐是中国特色,其他国家都不这样做,其实,恰恰相反。食盐加碘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行的预防和控制碘缺乏病的策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食盐中的碘添加量为20-40毫克/千克,而我国食盐的碘添加量低于这一标准,目前为20-30毫克/千克。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 6.

              家谱漫说

              ①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祭祖的习俗,而祭祖的习俗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感激先人的情怀;然而对于每个家族来说,那么多从未谋面的先人是如何被纳入到祭奠和追怀的对象中的呢?这就要归功于家谱了。

              ②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血缘关系发展的过程、同时也重点记录家族里面重要人物事迹的家族历史文献,又被称为族谱宗谱等。在我国的北方和南方地区,家谱的形式并不相同。在北方,家谱又叫“谱单”,以图表的形式简明、清晰地记录家族血缘发展过程,还可供后人悬挂供奉。南方的家谱则要详细得多,除了家族血缘世系发展图外,还有序言、凡例、家训族规、族产、坟茔、契约等与家族生活关系密切的内容。这些内容被装订成册,存放在祠堂里面,因此家谱又被称作“谱书”。谱单和谱书就是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文字家谱的两个主要种类了。

              ③关于家谱的起源时间目前尚无统一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还曾有口承家谱、结绳家谱等。到了魏晋时期,中国的家谱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当时,由国家设立谱局、选取谱官统一进行家谱的编纂工作,并与九品中正选官制度相配合,共同维系世家大族的贵族地位。宋明以后,家谱沉降到庶民社会,开始成为庶民家族“尊祖、敬宗、收族”的文献依据。此后,“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的体例也不断得到完善,并形成了连续不断的民间修谱传统。

              ④中国传统家谱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可分为4大部分:一是谱序。谱序多由家族名人或族外名人撰写,主要包括此次修谱缘起与目的、修谱经过、家族历史渊源、迁徙经过及谱学理论等,目的是宣扬祖先功德,使子孙敬祖向善。二是凡例。凡例是家族思想的总括性表述,规定了家谱纂修的基本内容与首要原则,可以说是家谱纂修活动的纲领性文字。三是家族世系。世系是家谱的核心部分,也是家谱中分量最重的部分。传统的世系记载方法提出家谱要重点记载上至高祖,下至玄孙五服以内族人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是指家族排行、父祖何人、婚姻情况、官爵情况、生卒情况等。在始祖方面,家谱通常会以古代名人或传说人物为始祖,例如姜姓家谱认为炎帝是姜氏的始祖,并会在家谱里面记载炎帝的历史传说。四是重要家族文献。主要包括家训族规、田产契约、祠堂坟茔、诗文传记等。以上便是家谱的主要内容,由于各地风俗不同,各个家族情况不一,家谱的内容方面也可以进行适当调整。

              ⑤为什么家谱在传统社会中得到这样的重视呢?这与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传统习俗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都知道,魏晋以来,国家选官、个人婚姻以至社会交往都要看门第,致使人们开始重视记载家族郡望、源流及世系,所以家谱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宋明以后,随着国家选官体制的改变,家谱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渐渐消失,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也被打破,民间私修家谱的风气开始逐渐盛行,家谱成为传统宗族组织加强内部管理的重要工具,在宗族民俗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发挥着延传家族历史、服务现实生活的多重功用。

            • 7.

              太湖石

              世人皆知太湖美。碧波万顷的太湖水蕴藏着无尽的钟秀灵气,造就了石之精品——太湖石。太湖石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主要是因为地壳运动引起岩浆喷发,这些温度相当高的岩浆冷凝后,形成带有气孔的流纹岩。当岩石沉入古太湖,在湖水长期冲刷的过程中,一些比较软的部位和气孔被水侵蚀,形成许多小洞,这些小洞正是太湖石的魅力所在。

              太湖石很早就被江南一带的劳动人民发掘,但它真正广泛应用于园林艺术是在元代。这一时期建成的狮子林,荟萃了太湖石的精华。到了明清两朝,我国园林建造热点南移时,太湖石就更被达官贵人们赏识,成为他们私家花园中重要的景观。

              凡是到过苏州园林的人,无不为那些奇形怪状、栩栩如生的假山而叹服。所谓假山,就是闻名遐迩的太湖石稍加人工润饰而成的。

              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太湖石没有雨花石那斑斓的色彩,但它以浅灰浅青中掺杂着一抹微红的质朴为美,以天然而成的各种形态为奇。没有两块太湖石是完全相像的。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崔嵬挺拔;有的像一块磐石,有的像一段蜿蜒的虬枝。“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也是太湖石的特点。有的石头,你从这个视点一看就知道像什么;若你转换视点,则冥思苦想也无法得出结果,但经旁人一点拨,你就会茅塞顿开,由衷地赞叹:“像!像极了!”比如狮子峰,被誉为狮子林中珠峰之首,其石洞高下盘旋,连绵不断,曲折幽深,如入迷宫。咫尺之间,可望而不可即。整座假山,外观峰峦起伏,气势磅礴;入内则幽深曲折,处处空灵。

              太湖石千姿百态,讲究瘦、漏、透、丑。所谓“瘦”就是指石身挺拔修长,石身上的窟窿又多又小,如虫蛀一般,洞与洞之间的间隔相当窄,跟手指差不多粗细,给人一种瘦骨嶙峋的感觉;“漏”要求石洞不仅多,而且位置安排巧妙,据说最上乘的太湖石,下雨时石洞内不积水,雨水通过众多的小石洞漏掉,雨过天晴,石洞里面很难留下水的痕迹;“透”更为巧妙,石头这一面的小石洞和它背面的小洞相通,人可以透过这些小孔看到对面的景物;“丑”就是石形怪异、棱角分明、突兀不对称。留园里有一处名为“鹰斗狗”的太湖石,左边是一根三米多高的石柱,上面有一只盘旋的大鹰;右边是一只半人高的“狗”趴着,它回头恶狠狠地瞪着上方的“鹰”,一场恶斗一触即发。

              具备了瘦、漏、透、丑四点的太湖石颇有些仙风道骨的味道。上海豫园里的“玉玲珑”堪称太湖石之骄子,号称“天下第一石”,这四个特点无一不有,完美之至,它与其他两块太湖石一起被放置在一座白瓦青砖的影壁前,显得错落有致,飘飘欲仙。

              “天下第二石”是苏州留园里的“冠云峰”,它以天然奇特造型著称。“冠云峰”高三至四米,石顶是一只收翅正待俯冲的“秃鹫”,以蔚蓝的天空为背景;底部是一只伸头张望的“泪龟”,以赭色的土地为底色。整块石头未经人工雕琢,天然自成,栩栩如生。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都是大自然最杰出的手笔。

              太湖石像一幅极具神采的水墨画,那份质朴,那份飘逸,是江南园林里的胜景,是大自然一颗璀璨的明珠。

            • 8.

              彩陶——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也是现代有了解原始文化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考古发掘显示,世界各地绝大多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都或前或后不约而同地经历了素陶、彩陶、釉陶的发展阶段。所谓彩陶,是远古先民在制作好的陶胚内外壁上用矿物颜料绘制各种纹饰,然后入窑烧制定型的一种带彩陶器。彩陶集实用和雕塑、绘画、烧制等各种艺术、工艺于一体,展现了那个时代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反映了原始社会数千年的社会状况和人的生存情境。可以说,彩陶是一本浓缩的、独特的“史书”。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地区之一,并在距今大约8000年前就出现了彩陶。中国彩陶的发展、繁荣和衰亡历经4000年之久。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中,除了各种各样的石器外,绝大多数是以陶器为其重要表征的。其中,色彩绚丽、图形优美、造型多样、工艺精湛、数量较多的各种彩陶,更成为这一时段最有系统、最具规模、最有价值的文化遗存,并因此而成为华夏远古文化的一种鲜明特征。“仰韶文化”的命名就是以在遗址中发掘的红底黑彩的陶片作为重要证据,而“仰韶文化”之所以又被划分为两种类型,即以鱼纹为主的半坡类型和以鸟纹、花卉纹为主的庙底沟类型,也是以遗址出土的彩陶坟饰作为区分的主要标志。

              据估计,中国出土的彩陶约有5万多件,很可能是世界上出土彩陶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些彩陶绝大多数都是日常实用器皿,如盆、碗、壶、罐等等,分布的地域几乎遍布全国。这些彩陶的形体虽然简单,但在造型设计上却颇具匠心。制作时对器物的各部分运用不同的比例变化。构成各种柔和优美的轮廓曲线,其式样繁多,并随各地习俗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在图案设计方面,中国的史前彩陶都能结合不同器形的特点和装饰部位的不同,或疏或密,或繁或简,饰以不同纹样。图案丰富多彩。有的宜于俯视,有的适于平观,将器物的实用性质和使用的审美效果结合起来。其中大量出现的编织纹和几何形纹,具有彩纹和底色相互衬托虚实相应的作用,形成“双关图案”。这种构图方式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种基本装饰手法。

              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无论是文字的始创、艺术的发端,原始巫术的产生,还是远古神话与图腾崇拜的出现,都离不开彩陶。因为彩陶除了作为原始人类日常生活器物之外,还是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的重要器物;彩陶的器形和陶壁上的纹饰,即体现了远古先民对关和艺术的追求,也是原始文字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在作为中国史前文化起源研究依据的几类原始文化遗存,如玉石器、彩陶、雕塑和岩画中,玉石器和雕塑的数量都较少,岩画的年代又往往引起争论。唯有彩陶数量最多,年代也最准确,因而最具有可靠性和系统性。可以说,彩陶是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

            • 9.

               可折叠行驶的新式轿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里的轿车也越来越多,城市交通变得拥堵起来,寻找停车位也是令人头疼的事情。因此,一些研究人员开始想办法在不降低舒适度的前提下为汽车瘦身。最近,在某汽车公司的年度设计大赛上,出现了一款可折叠行驶的汽车,为汽车瘦身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这款汽车的最大特色是可以折叠,而且这种折叠并非我们通常所知的在静止的时候才折叠,而这款车居然可以折叠行驶。这款车有两种行驶模式,一种是处于折叠情形的“城市模式”,一种是不折叠的“高速公路模式”。

              当这款轿车在城市中行驶时,轿车就在液压抬升系统的作用下折叠起来,形成一个倒V字形的结构,轿车重心上升,前后轮的间距减小一半,因此占地面积减少一半。虽然这样的结构不利于提升速度,但是城市里车速本来就受限,因此这种结构对行驶没有太大影响。相反,这样的折叠结构很有优势,可以减少城市道路的占用面积,降低拥堵程度,可以灵活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穿梭。城市的交叉路口很多,这样的结构也可以让轿车十分灵活地转弯。当轿车进入高速公路上时,液压抬升系统把轿车的折叠轴降下来,恢复正常模式,让轿车重心下降,前后轮间距加大,这样轿车就可高速行驶了。

              和一般轿车不同的是,这款轿车以中央折叠轴为界限,分为前后两部分。它的动力部分和储物箱一起放在后面,而驾驶室则在前面,这种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司机在轿车折叠行驶时可以看见前面的道路。这款车的座椅有些像我们平时使用的躺椅,坐在上面十分舒适。当轿车折叠的时候,座椅则可以下调,不至于让人有坐在斜坡上的感觉。这款轿车特别“娇小”,因此前面只设有两个座位。该车的车门是顶开式,在兜风的时候也可以掀开,让人享受敞篷车的惬意。

              这款轿车还是一种十分环保的汽车,它采用的是绿色的太阳能。太阳能电池板铺设在轿车的后半部分,吸收的太阳能通过高性能的锂电池储存起来,及时为轿车的电机供电。在阴雨天,该车也可以接到车库的插座上充电。该车没有传统汽车的发动机,而是像 “动车组”火车那样,每个轮子都有一个独立的电机,可以驱动轮子向前行进,这就要求4个轮子的步伐要完全一致才能正常行驶,因此需要电脑来对4个独立的电机进行精密的控制。

              设计师奥斯卡·约翰森表示:“这款车不但解决了城市的拥堵、污染、油价高等困扰我们的现实问题,而且驾驶起来会让人感到灵活方便。它的外观也十分时尚,看起来就像是科幻片中来自外星球的交通工具,我相信它能征服购买者,尤其是那些年轻人。”

            • 10. 椅子改变中国文化
                ①椅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家具之一,它源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原的一种名叫“胡床”的折叠板凳。到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化为我们常见的有靠背、有扶手的椅子。之后,椅子在宋朝广泛流行。它的流行逐渐改变了人们跪坐在席子上的“跽(jì)坐”姿态,解放了人们的腿脚,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②首先是对房屋的建筑结构及其内部布局产生影响。在房屋建筑中,以前人们坐姿低矮,窗户的位置也相应较矮,椅子的出现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同时,椅子的出现也对房屋内部布局产生了较大影响。传统的坐姿要求房屋的中间尽量空阔,以供人们席地而坐。而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
              ③椅子的出现还影响了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椅子出现后,人们坐姿明显升高,自然而然出现了一些高足家具,高足的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这些高足家具的出现,还引起了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的改变。到了宋代,很难再看到高足的餐具,碗、盘、杯等用具都变得玲珑精巧。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比如,人们进餐方式的变化,以前人们围坐在一起进餐很困难,一般是分餐制。椅子和高足的桌子出现后,人们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分餐制也随之变成了合餐制。
              ④椅子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强化了国人心中的皇权意识。椅子出现之前,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跽坐。皇帝和群臣议事,大臣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是跪着的。这种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子之间的关系,那时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那时的“跪”没有低下的含义,而是一种恭敬虔诚的表现。椅子出现之后,“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臣民们则跪拜在地上,这种礼节上的巨大不平等奴化了国人,使国人潜移默化地奴颜婢膝起来,进而更加强化了国人心中皇权至上的意识。
              ⑤可能有人奇怪,欧洲人也“跪”,为什么没有出现奴化的现象呢?因为欧洲人的礼仪中,“跪”是很少的,除了向上帝双膝跪下,对任何人都不用双膝跪下,就算见了本国的君主,也只是单膝跪地而已。而在我国古代,“跪”是最常用的礼仪,不光用于君臣之间,还广泛用于下级与上级之间、百姓与官员之间。可见,“跪”在我国古代是更具不平等性的,尤其在椅子出现后,这种不平等性就逐渐显现出来,强化了国人的奴化心理。
              ⑥总之,从我国历史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像椅子这样不起眼的简单发明,还是像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样的大发明,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其实,发明原本就是一种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身边的发明越来越多,它们也在无形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