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耳机偷走少年听力 (张华)

              ⑴近年来,伴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歌厅、酒吧等娱乐场所的增多,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因不当用耳产生噪声性听力损伤的风险日益加大。青少年成为娱乐性噪声最为广泛的受害者。 
               ⑵娱乐性噪声,是指由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所产生的、可能导致听力损失的声音。在青少年的生活中,这样的噪声可能来自各种播放器,如MP3、MP4、复读机、电脑,也可能是各种乐器发出的,甚至各种玩具如电动玩具车、发声枪支等发出的声音以及休闲娱乐场所如迪厅、KTV、游乐园里的声音,都可以成为娱乐性噪声的来源。 
                ⑶当然,听力损失不像其他疾病一样来势汹汹、容易被察觉和重视。研究证明,噪声性耳聋最初听力损失的频率在4000赫兹(高频),这一频率的听力损失对我们日常生活影响小、不易被发觉。随着噪声的持续伤害,其他频率的听力会出现下降,最终导致噪声性耳聋,需佩戴助听器来解决听力问题。 
               ⑷俗话说:“聋人三分痴”。如果听觉灵敏度受到损害,并进一步引起听力损失,那么它带来的影响不只限于听力下降、听觉过敏、耳鸣、语言接受能力和言语信号辨别能力下降,还有头痛、头昏、失眠、心情抑郁、反应迟钝和容易激动等神经症状;甚至影响胃肠蠕动和胃分泌的正常功能而导致消化系统症状;以及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律不齐等心血管系统症状,对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⑸早期、短期内造成的轻微听力损失,通过脱离噪声环境、给耳朵一个休息的过程,是可以恢复的。长期、慢性的噪声刺激,才是造成永久性听 (界限或范围的意思)上移的元凶。认识到这一点,学会科学、合理、安全用耳,可以避免噪声对我们的听力造成伤害。 
                ⑹不要长时间佩戴耳机,这是隔离噪声损害的重要措施。经常戴耳机,尤其是喜欢戴内置耳机听CD的爱好者,应掌握“60-60-60”原则,即听音乐时,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超过60分钟,外界声音最好不超过60分贝;戴内置耳机听MP3的爱好者,要遵循“80-90”原则,即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80﹪,连续听的时间不超过90分钟。 
                 ⑺对于参加噪声活动者,必要时使用耳塞、耳罩和防声帽。演员和工作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环境,选用合适的耳塞进行防护,声音娱乐喜好者也尽量在参加音乐会等大型娱乐活动时佩戴耳塞。 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对保护听力是至关重要的。包括不经常挖耳,保持耳道干燥,正确擤鼻,耳部疾病及时治疗。 
                ⑻另外要提醒两种情况不要用耳机。一是在公交车或大街上噪声很大的地方,最好不要用耳机听音乐,因为为了盖过噪声,人们常会不自觉地加大音量,对耳朵的伤害更大。二是不在睡觉的时候听耳机,耳塞夹在枕头和耳朵之间,会对鼓膜造成伤害;如果听着音乐睡着了,耳朵处在休眠状态时,所受的损害会更加明显。 
                                                                                                                                              (选自《中国家庭医生》2015年第5期,有改动) 
              [注释]①张华: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教授。 
            • 2.

              “母子连心”被科学证实

                 ①每当人们听到那首《儿行千里》的歌,就不禁会为母亲对子女的深爱所打动:衣裳再添几件,饭菜多吃几口/出门在外没有妈熬的小米粥/一会儿看看脸,一会儿摸摸手/一会儿又把嘱咐的话装进儿的头/如今要到了离开家的时候/才理解儿行千里母担忧……

                 ②这种母亲牵挂儿女的现象为什么会存在,科学家最近对此进行了揭秘。

                 ③科学家认为,之所以会存在“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普遍现象,主要的内在原因是“母子连心”。而母子连心并不是简单的文学比喻,也不是单纯母爱的体现和延伸,而是客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④以色列研究人员发现,3个月大的婴儿能够和他们的母亲实现彼此的心跳同步。研究人员让40对母婴面对面相处,并在每个人的心脏部位配备了能够检测心跳的电极。结果发现,随着母亲充满爱意的面容或是欢乐的笑声的出现,母亲与孩子的心跳很快就“步调一致”了。加拿大的科学家还发现,父母与婴儿还可以通过眼睛实现“母子连心”。研究证实,父母充满感情的眼睛,对婴儿构成一种强有力的有益刺激,导致婴儿脑内一种激素的浓度上升,使他产生愉悦幸福的感觉,而且婴儿与父母这种眼神的接触,会对婴儿未来社交能力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⑤而更意味深长的是,“母子连心”现象还不仅仅局限于父母与婴儿之间,成年人与父母之间也照样存在。例如,我国古代典籍《二十四孝》上记载了这样一段逸闻:一次,曾参在山中砍柴,家里有客人来到,其母不知道该怎么办,盼望儿子早点回来,但曾参还是没有回来。于是她就咬自己的指头,曾参忽然心痛,就马上背柴归家询问缘由。母说:“有客人突然来到,我咬指头让你感悟。”英国生物化学家罗伯特·谢尔德雷克认为,意识也有自己的酶场,并可能被任何人捕捉,但被有亲缘等感情联系的人捕捉到的可能性更大。由此看来,“母子连心”是非常客观的心理和生理现象,也正因为这种现象的存在,才产生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连带效应。  

                 ⑥既然母子连心是真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母子连心呢?最近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的一个新发现,为解开这个谜团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这个团队发现,女性大脑中经常会发现一种非常特殊的细胞——微嵌合细胞,接近2/3的女性被发现在她们的大脑中的多个区域,存在她们所育男性胎儿的DNA,而且拥有的时间持续很长,因为拥有者中年龄最大的是94岁。这种现象说明胎儿的细胞进入了母亲的大脑。

                 ⑦那为什么母亲大脑会闯入自己孩子的细胞,并在大脑中形成微嵌合细胞呢?科学家认为,最大的可能是发生在母亲怀孕期间,胎儿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亲体内。

              ⑧当然,目前这仅仅是一种猜测。过去的研究表明,老年痴呆症在多子女的女性中比无子女的女性更加普遍。这或许意味着儿女带给母亲的细胞,会对母亲产生不利的影响。当然这只是猜测,离定论还尚早。但不管怎样,这种现象足以说明母子的相互关联,在大脑里有“根基”。

            • 3.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②北京的物候记录,  (1)  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  (2)  年迟十天左右,比  (3)  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③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④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⑥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⑦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⑧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 4.

              (二)最贵重的东西(卓然)

                 ①2015年年底,英国牛津大学一所实验室合成出名为内嵌富勒烯的材料,它是由60个碳原子组成的一个笼状结构,里面装着氮原子,可应用于制造小型便携原子钟,使无人驾驶汽车的导航做到精确定位。每克售价1亿英镑(约合9.6亿元人民币)。2016年初交易的200微克内嵌富勒烯材料卖了2.2万英镑,英国一年的GDP还买不到20公斤,因此它也被认为是目前人工合成的最昂贵物质。

                 ②然而,目前从某种意义说,世界上最昂贵的东西是反物质粒子。何为反物质?反物质是由反质子、反中子和正电子构成,它是宇宙里能量密度最高的物质,并能达到百分百的质能转换。这意味着人类如果获得反物质,就找到了终极的燃料来源,只需很少的一点,便可满足我们千百年的能源需要。17年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预测仅1克反氢原子,即氢原子所对应的物质,就需要花费高达65亿美元,1克大约是一个曲形别针的重量。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的全部资产(公司本身价值已高达7万亿美元,加上其所有资产,该公司价值约30万亿美元)只能购买半克氢的反物质粒子。目前,就是富得流油的美国,其全部资产也只能买25美分硬币一样重量的反氢原子。

                 ③那么,地球上还有比反物质价值更贵重的东西吗?

                 ④有。

                 ⑤那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生物圈,即无法再生的地球立体空间,包括大气、水和土壤。科学家保守估计,制造类似地球的生物圈的价值高达300京美元。京是什么数字概念,一万万是一亿,一万亿是一兆,一万兆是一京,京真是名副其实的天文数字。这个数字还只是人与自然的可持续环境之间的初步费用,不包括几百万生物与人类的和谐相处所需的环境修补费用。

                 ⑥有人可能会问,这个天文数字是根据什么计算出来的,是否具有靠谱的科学依据呢?

                 ⑦是的,计算依据来自一项轰动全球的科学实验——“生物圈2号”实验。建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沙漠中的“生物圈2号”是一座密闭的微型人工生态循环系统,因把地球本身称作“生物圈1号”而得此名。该项目最初是为了测试在行星上建造一个能维系最多8名人类成员,以及一定数量不同种类的昆虫和植物生存两年的设施.看看它能否像地球生态圈一样自行循环起来。该项目历经数年,共耗资近2亿美元。可惜运转了不到半年,因实验环境内二氧化碳达到危险浓度,且大多数授粉昆虫相继死去,同时也难以生产足够的食物,科学团队不得不宣布“生物圈2号”实验失败。再造地球生物圈的300京美元费用,就是以“生物圈2号”为蓝本得出的结论。

                 ⑧良性循环,才是最珍贵的。(原文刊于《知识窗》2016/7期,有删改)

            • 5.

              藏在肚子里的“第二大脑” 

               ◆兰政文

              ①自古以来人们就爱用“一肚子坏水”来形容某些奸诈小人,而把那些学识渊博的君子誉为“满腹经纶”。“坏水”也好,“经纶”也罢,都与才智、智慧有关。难道老祖宗早就料到人的肚子也是智慧的“产地”吗?    

              ②老祖宗还真的料到了,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人除了位于一身之首的头部大脑外,还有一个大脑藏在肚子里,称为“腹脑”。换句话说,无论你是男是女,都有两个脑子,你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将肚子简单地视为“酒囊饭袋”了。它是你的“第二大脑”。    

              ③“腹脑”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你肚子里那个复杂的神经网络,这个网络由大量神经细胞组成。神经细胞广泛分布于消化道内壁、胃部、大小肠中的组织细胞皮层中,相互进行信息传送,构成“腹部神经系统”。    

              ④那么,造物主为何要对人体如此设计呢?科学家们将之归因于物种进化。在生命进化的最初阶段,一些生物(例如管状蠕虫)还没有大脑,其神经系统的直接产物就是“腹脑”,而“腹脑”也足以满足它们对于神经机能的需求。以后随着物种的不断进化,“腹脑”便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它们需要功能更完备、信息更灵敏的“指挥中心”,中枢神经系统——也就是大脑便应运而生了。但腹部神经系统并没有“下岗”,而是遵循自然选择的规律继续存在。于是,人体便有了两个脑。    

              ⑤两个脑,一个高高在上,一个隐居在下,通过一种叫迷走神经的神经组织联系在一起,关系极其密切,堪称“哥俩好”。    

              ⑥首先,哥俩互通信息,其中上传的信息(由腹部传到大脑)比下传的信息(由大脑传到腹部)要多。由于“腹脑”能主动地储存身体对全部心理过程的反应,并在需要时将信息调出上传给大脑,故大脑做出的一些决定中,“腹脑”的影响力功不可没。德国就流行这样一句话:“在肚子里选择最佳方案并做出最佳决定。”    

              ⑦其次,哥俩“患难与共”,一起感受肉体和心情伤痛。一般来说,当你非常生气时,“腹脑”通常的反应就是吃不下饭,甚至发生胃疼等。    

              ⑧再次,哥俩“同病相怜”,“一损俱损”,对某些疾病的反应出人意料地“同步”。比如,老年痴呆症患者,常在头部和腹部出现同样的组织坏死病变;得了疯牛病的人,在大脑受损而出现精神错乱时,胃肠也遭受极度损害;还有,当脑部中枢感觉到紧张或恐惧时,胃肠系统通常会痉挛和腹泻。    

              ⑨此外,“腹脑”与大脑一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能指挥,会做梦。就说做梦吧,不少胃肠患者总是噩梦频频,睡不好觉,其奥秘就在这里。    

              ⑩“腹脑”一般负责监控胃部活动及消化过程,“观察”食物特点、调节消化速度、加快或者放慢消化液的分泌等,被誉为人体消化器官的“总开关”。    

              ⑪“腹脑”也有与大脑记忆功能有关的同种物质,因而能存储记忆。举个例子,假如你小时候特别喜欢吃甜点,后来吃腻了,再也不想吃了,这种感觉会被“腹脑”记住,等你长大后一想起这种甜点就会泛酸水,胃部就会不舒服。    

              ⑫“腹脑”与大脑的主要区别在于“腹脑”没有思维能力。那么,能不能通过训练和培养,使这一机能得到“复苏”呢?    

              ⑬这并非异想天开,已经有专家尝试用一种古老的锻炼方法来达此目的,这就是太极拳。研究认为,太极拳独特的“松静自然”、“气沉丹田”呼吸法,将大脑的“神”与“腹脑”的“气”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同一种“神经体操”,对“腹脑”产生积极的调节作用。在大脑的推动下,唤醒“腹脑”的思维能力,如同“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一样,达到“肚子一鼓计上心来”的境界。尽管这一探索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科学家的态度是乐观的,变为现实的可能性相当大。 (选自《青年文摘》)

              材料链接:呵护腹脑妙招连连

              要让腹脑的不良“记忆”渐渐淡忘,就必须坚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将肠胃保养做到实处。首先,咱要摆脱节日里的大鱼大肉,尽量保证每餐都吃到粗粮、富含纤维的食物以及蔬菜,必要的时候可以摄取一些口服纤维素辅助消化;其次,除去三餐规律、细嚼慢咽的老规矩,还要保证进餐后的3个小时尽量保持站立或者直坐的姿势,不平躺,以确保胃酸停留在胃里,腹脑正常地工作;最后,找出腹脑的耐受临界点,明确自己吃多少量合适,什么不适合多吃,在食用的时候加以控制,逐渐让腹脑放松不再紧张。


            • 6.

              “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

                 ①我们都知道记忆的功能是由大脑完成的,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当人们需要记忆一些必须由身体参与的技能和运动时,除了通过大脑进行记忆之外,肌肉自身也会自觉启动记忆功能。

                 ②肌肉记忆虽然听起来很陌生,但在生活中却相当常见。用筷子、骑自行车、跳舞、做体操、演奏乐器等等,无一不需要肌肉记忆的配合。就拿弹钢琴来说,有时候一首曲子弹到一半,突然想不起后面的谱子了,这时候无论你怎么绞尽脑汁地回忆,都没有任何进展。但是,如果你能从头开始,再弹一遍曲子,很可能到卡壳的地方就自然而然地顺下去了,这就是你身体的肌肉记忆在起作用。

                 ③再比如打羽毛球,所有人都可以用大脑记住一系列规则和技巧,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可能和林丹打得一样好吗?

                 ④林丹之所以成为“超级丹”,不是因为他脑子里羽毛球理论记得比任何人都熟,而是因为他的肌肉在大量的练习中熟记了各种球的应对模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动给出反应。其实不难理解,当外界刺激出现时,如果完全要靠大脑支配身体肌肉,需要的时间较长,而肌肉依靠自身的记忆支配身体就要快得多了。如果你恶作剧突然偷袭一位武木高手,即使这位高手是你的亲人,你也千万不要以为他会对你手下留情,因为身体的反应绝对要快过大脑,当他后悔时,你可能已经被打残了。“不假思索”就是肌肉记忆的真实写照。

                 ⑤事实上,肌肉记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和普通记忆一样,也起源于大脑。当我们的身体学习某种新的技能时,大脑就会激活身体上所有需要配合的运动单元来帮助我们完成一系列的动作。

                 ⑥一旦我们的肌肉纤维从大脑处获得了移动的信号,它们便会开始反馈信息。当我们做出某种动作时,肌肉、肌腱以及关节中的“传感器”便会持续不断地将身体当前的空间位置反馈到我们的中央神经系统当中,以便肌肉得到下一步行动的信息。

                 ⑦这一过程是从大脑到肌肉的一个持续不停的反馈循环,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会创建一条穿过中央神经系统的路径,从此,肌肉的动作也就不再需要一次次通过大脑的指示,而是可以自动进行了。这些一次次经过的路径也就变成了所谓的肌肉记忆。

                 ⑧从肌肉记忆的原理中我们不难看出,想要构建肌肉记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动作重复的数量。在刚开始学习某种技能或运动项目时,我们还是需要通过大脑来控制身体协调的,只有在一次次的大脑和肌肉反馈循环之后,才能构建出便捷的路径,形成肌内记忆。

              ⑨肌肉记忆有个特点,那就是形成以后便很难忘记了,即使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不再重复那些动作,肌肉记忆也会潜藏在我们的身体中,一旦需要使用就会被再次激活,其效率远比新学者的效率高得多。比如,专业的运动员即使中断训练长达20年,当其再次重新训练时,所需要的时间也比那些新手要短至少40%。

              ⑩一般来说,记忆花费的时间长,遗忘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而肌肉记忆是在长期的重复练习中形成的,因此遗忘得慢也是理所当然喽。

                 (作者:李苗苗。有删改)

            • 7.

              [一]   

              抗菌洗浴产品真的那么坑?

              ①近日,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宣布,包含特定活性成分的抗菌洗浴产品不得继续在市场上销售,原因是这些产品在预防疾病和减少传染病传播方面不比肥皂和自来水更有效,而且可能造成长期健康危害。

              ②那么,这些被禁用的抗菌洗浴用品包括哪些成分?它们对人体的伤害到底有多大呢?

              ③美国FDA此次禁止抗菌洗浴用品添加的化学物质包括卤卡班、氟沙仑、六氯酚、己基间苯二酚等19种。禁售令适用于包含19种指定成分中一种或多种的抗菌洗浴产品,其中使用最多的两种成分是三氯生与三氯卡班。FDA在声明中指出,虽然厂商宣称拥有这些成分的洗浴用品比一般洗浴用品具有更好的杀菌效果,但却无法证明长时间使用这些化学物质是安全的,也无法证明这些洗浴用品比一般洗浴用品更能预防疾病,或防止某些传染病的传播。

              ④三氯生学名二氯苯氧氯酚,是一种广谱抗菌剂,被广泛应用于肥皂、牙膏等日用化学品之中。三氯卡班俗称三氯碳酰苯胺,是一种高效、广谱抗菌剂,它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真菌、酵母菌等都具有高效抑杀作用。据上海交通大学中美食品安全联合研究中心施春雷博士介绍,这两种物质之所以被广泛应用于日化产品中,不仅由于其抗菌效果好,对细菌、真菌、病毒都有很强的去除效果,也因为其均属于含氯的芳香族抗菌剂,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不容易受到环境以及添加成分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⑤实际上,对于这两种物质的质疑一直存在。FDA的专家称,动物实验数据表明,日常生活中常接触一些抗菌皂所用的活性抗菌成分如三氯生和三氯卡班,可能产生激素方面的副作用。但FDA并未给出三氯生与三氯卡班对人体有害的数据和证据。据了解,科学界曾对牙膏中的三氯生是否会致癌展开讨论,被引用最多的实验是来自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一项实验。媒体援引实验结果称,含有三氯生的产品与含氯的自来水发生反应后,可形成一种被称为“哥罗芳”的物质,也就是氯仿。而氯仿曾被用作麻醉剂。动物试验发现,这种物质会对心脏和肝脏造成损伤,具有轻度致畸性,可诱导小白鼠发生肝癌,但至今尚无使人体致癌的研究资料。施春雷分析, 三氯生和三氯卡班的潜在风险在于,当这两种被广泛生产和应用在人类日常生活用品中的物质,在产品被使用后随污水排放,如果污水未经妥善处理,这两种物质会进入土壤系统中,可能通过农作物根系吸收,经生物放大作用后,被人体食用,达到一定量时,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⑥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谭晓东表示,三氯生和三氯卡班需要持续接触很长的时间,累积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日常使用,并不足为患。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化学工程研究所导师蔡振云也表示:“公众不必对三氯生、三氯卡班这类物质特别恐慌。”日常洗浴用品中添加的浓度都非常低。此前,国际上对这些成分在日化生产中的使用量有严格标准,三氯卡班作为化妆品的防腐剂,国际上允许使用浓度为小于0.2%。作为洗涤类活性成分时,允许使用浓度为2%。“三氯生或三氯卡班这类广普抗菌物质的替代品很多。洗浴产品中添加哪些防腐剂或杀菌剂,通常由一些大公司来主导,它们会做很多微生物学、毒理学方面的实验。”蔡振云说,这些大公司会迅速对禁售令做出反应,选择新的替代品,然后整个行业会跟进。禁售令发布后,强生、宝洁和高露洁等生产商表示,正在或已对产品进行重新配方。舒肤佳则回应,现有全线产品均不含FDA提及的19种成分。【原载2016年9月26日《科技日报》】 

            • 8.

               你的身体是最安全的密码

              ⑴刷脸成为时尚,始于2015年3月,德国汉诺威IT博览会开幕式上,马云在直播现场用人脸识别支付,给现场嘉宾买了一套邮票。刷脸马上在科技媒体上刷屏。2015年10月,北京朝阳法院一起房产纠纷也与刷脸相关。明星赵薇的老公黄有龙的司机,为还赌债,偷取黄有龙的身份证并通过方正公证处的人脸识别认证办理委托,以1520万元把主人的房子卖掉。

              ⑵生物识别行业多年以来致力于消灭密码,邮票级别的交易与房子级别的交易,都已经可以不需要密码。国际生物识别组织把十多项人类生物特征列入身份识别标准,其中包括指纹、人脸、虹膜、掌纹、指静脉、声纹、签名、DNA,等等。

               ⑶目前最流行的生物识别技术是指纹,指纹识别因iPhone 5S的使用而得到推广,在早年是高端手机的标志。随着技术成本降低,国产手机陆续跟进,为了区别国产货,苹果和三星又玩起一轮新的生物识别技术——虹膜识别。

              ⑷目前指纹识别技术已经有超过60亿人次使用,是应用最广泛的生物识别技术。指纹识别不是已经很安全了吗?为什么还要推虹膜识别?

                ⑸“你会发现很多指纹手机不好用,包括现在的苹果,我的手指基本上从12月底到3月是用不了的,因为冬天手会破皮。”天诚盛业科技公司高级产品经理鹏程说。他一直关注智能手机的生物识别技术。

              ⑹除了天灾,还有人祸。多年前,彭程还花钱买了一套硅胶指膜,卖家要求在通州某个桥下交易,盒子里有化学试剂,以及详细的配比和制作指纹膜说明。那是因为他们的客户里,有人用了假指纹膜。这对鹏程而言,是一次攻击。“我们的传感器在接触到指纹时会先做一个检测,看看这是不是真的指纹。一块布、一块胶,是没有活体特征的。”

              ⑺人脸识别是最便捷的,几乎每个路口都有监控器,几乎每个人的手机里都有摄像头。但是,机器识别就要解决很多问题,首先是光照,全黑的条件下,连图像都采不到,更不可能识别;女孩子比较难识别,不是头发遮挡住了,就是化妆改变了线条。很多人问李子青:“我到韩国去整个容,那么我进海关怎么办?”还有人问:“我双胞胎,长得一模一样,那你能区分出来吗?”专家说:“No!”

               ⑻人脸识别最快捷,但容易被利用,何况中国古人很早就发明了易容术;指纹识别最普及,却容易被硅胶攻击,还有约5%的人指纹较浅不易采集。

              ⑼每个人的头骨不同,德国人发现头骨对超声波的震动反馈可以验证身份,但难度太大。每个人的耳道不同,日本人发现耳道共振频谱可以进行生物识别。

              ⑽DNA才是最准确的生物识别特征,但有时也会遇到意外。德国曾有一对双胞胎兄弟之一参与抢劫,现场头发检测到的DNA却无法判断是哪一个。不过,DNA最大的问题还是难以迅速检测,“一份报告要等半个月才能知道结果”。

              ⑾如果未来世界每个人都有一个唯一的生物识别特征,那很可能就是虹膜。虹膜识别技术在不大幅度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大大地提高了安全性。

               ⑿2002年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少数派报告》中就有这样的情节:汤姆·克鲁斯不得不以替换眼球的方式逃避虹膜识别系统,才洗刷了冤屈。

              ⒀网络的便捷让我们生活在无数监视器和摄像头之下。当全国性的生物识别特征库建成,我们的行踪将无所遁形。一个没有密码的世界,也是一个没有隐私的世界。

            • 9.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不论是红花还是红叶,它们的细胞液里都含有由葡萄糖变成的花青素。当它是酸性的时候,呈现红色,酸性愈强,颜色愈红。当它是碱性的时候,呈现蓝色,碱性较强,成为蓝黑色,如墨菊、黑牡丹等是。而当它是中性的时候,则是紫色。万紫千红,红蓝交辉,都是花青素在不同的酸碱反应中所显示出来的。除了红花以外,还有黄色、橙色的花。橙色与柑橘,南瓜等果实的色彩相似,而最典型的是胡萝卜,所以表现这种色彩的色素,就被称为胡萝卜素。至于白花,那是因为细胞液里不含色素的缘故。有些白花,例如菊花,萎谢之前微染红色,表示它这时也含有少量的花青素了。变色的一个特殊例子是添色木芙蓉,早晨初开白色,中午淡红,下午深红,一日三变,愈开愈美丽。又如八仙花,初开白色微绿,经过几天,变成淡红,或带微蓝,它不像添色木芙蓉那样朝开暮落。至于一般的花,大都初开时浓艳,后渐淡褪。

              ②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还需要用物理学原理来解释。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或水滴的折射,会分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七种颜色的光波长短不同,红光波长,紫光波短。酸性的花青素会把红色的长光波反射出来,送到我们的眼帘,我们便感觉到是鲜艳的红花。同样,中性的花青素反射紫色的光波,碱性的花青素反射蓝色的光波,胡萝卜素有不同的成分,便分别反射黄色光波或橙色光波。白花不含色素,但组织里面含有空气,会把光波全部反射出来。有的花瓣,表面有较多的细微而排列整齐的玻璃球似的突起,看起来好像丝绒,能够像金刚石那样强烈地反射光线,色彩就更为鲜艳,如某些月季花就是。

              ③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还有它生理上的需要。光波长短不同,所含热量也不同:红、橙、黄光波长,含热量多;蓝、紫光波短,含热量少。花的组织,尤其是花瓣,一般都比较柔嫩。在野生状态,红、橙、黄花都生长在阳光强烈的地方,反射了含热量多的长光波,不致引起灼伤,有保护的作用。蓝花都生长在树林下、草丛间,反射短光波,吸收微弱的含热量多的长光波,对它的生理作用有利。白花也多阴性植物,有些夜间开放,反射了全部的光波,是另一种适应措施。自然界少有黑色的花,只有少数的花偶然有黑色的斑点,因为黑色吸收全部的光波,热量过多,容易受到伤害。

              ④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进化的观点来考察,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裸子植物的花是原始的形态,都带绿色,而花药和花粉则呈黄色。在光谱里面,与绿色邻接的,长波一端是黄、橙和红,短波一端是青、蓝和紫。我们可以说,花色以绿色为起点,向长波一端发展,由黄而橙,最后出现红色;向短波一端发展,是蓝色和紫色。红色应是最晚出现的花色,在进化途程中居于项峰,最鲜艳,最耀眼。

              ⑤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看,昆虫起了到重要的作用。亿万年前,裸子植物在地球上出现的时候,昆虫还不多。花色素淡,传粉授精,依靠风力,全部是风媒花。后来出现了被子植物,昆虫也繁生起来。被子植物的花有了花被,更分化为花萼和花冠(花被和花冠通称花瓣)。花瓣不再是绿色,而是比较显眼的黄色、白色或其他颜色。形状也大了,有的生有蜜腺,分泌蜜汁,有的散发芳香,这就成为虫媒花。“蜂争粉蕊蝶分香”,昆虫参与自然选择的作用,造成各种不同的植物,也造成各种不同的花色。

              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最后要归功于人工选择。自然选择进程缓慢,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示它的作用。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它的进程,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例如牡丹,由自然选择费了亿万年造成野生原种,花是单瓣的,花色也只有粉红的一种。经过人工栽培,仅就北宋中叶(11世纪)那个时候来说吧,几十年功夫就由单瓣创造出多叶、千叶(重瓣)、楼子(花心突起)、并蒂等额中不同姿态;由粉红创造出深红、肉红、紫色、墨紫、黄色、白色等各种美丽色彩。

              ⑦花儿这样红,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人工培育的成果。    (作者:贾祖璋)

            • 10. ①人类对浩瀚无垠的太空向往已久。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亦真亦幻的《西游记》,人们把太空描述成妙不可言的神仙世界。在人们的想象中,太空是一个至善至美的天堂。然而在现实世界里,太空绝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浪漫。进入太空,人类要面对的是险境而非仙境。载人航天飞行要解决的问题也远不止是“高处不胜寒”。 
               ②载人飞行要克服的第一个难关是真空环境对人的影响。太空中没有空气,人体若裸露在真空中,将无法呼吸。如果宇航员的座舱、生活舱一旦泄漏气体,很可能导致宇航员死亡。
                ③ 需要克服的第二个难关是来自太空强辐射的影响,这种太空强辐射包括太阳电磁辐射和高能粒子辐射。太阳电磁辐射中的可见光和红外部分主要影响航天器的温度,会损伤航天器的一些表面材料,还影响高层大气的温度和密度,从而加重低轨飞行器轨道控制的负担。高能粒子辐射则直接对航天器本身产生影响。高能粒子长时间围绕地球运动,对低轨道航天器构成严重威胁。它们的辐射不仅损伤航天器表面材料,而且会使航天器内部的太阳能电池、有机材料、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等的性能发生变化,甚至造成永久的损伤。 
                ④空间碎片和流星体是载人飞行要克服的另一难关。空间碎片又被称为空间垃圾,是指废弃的火箭或卫星的残骸和它们因爆炸或碰撞而产生的碎片。它们与航天器的相对速度稍低于流星体与航天器的相对速度。它们始终和航天器一同在地球的周围运动,因此出现碰撞的机会很多。空间碎片和流星体与航天器相撞,会在航天器的表面留下撞击坑或穿孔,甚至造成航天器表面的机械损伤。体积相对较大的流星体和空间碎片,对人体和航天器的破坏都是致命的。 
                 ⑤另外,飞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和振动也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火箭在上升过程中发动机会产生高强度的噪声,飞船高速穿过大气层时也会产生巨大的噪声。即使飞船在轨道运行时产生的相对小得多的噪声,也相当于繁忙交通路口的噪声,而且持续不断。而飞行产生的强度不等的振动会影响宇航员的心率、血压和耗氧量,可诱发心血管的功能紊乱。另外,人体或器械的振动也会使人视觉模糊,动作不协调,操作误差增加,语言明显失真或中断。 
                ⑥可见,在浩渺的宇宙中,宇航员时刻面临着险境,而决非想象中的仙境。(选自《飞向太空》,有删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