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笑对人生


              ①挫折和顺利,失败和成功,都是完整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互相转换。人们常说,无限风光在险峰,动人的音乐多为悲凉的音乐,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面对挫折呢?

              ②挫折虽带给人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为,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弗利奇说:“人们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因此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③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的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过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

              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④挫折是我们最挑剔的朋友,它时时刻刻都在准备与你翻脸。但是不管怎么说,它最终还是你的朋友,当你真正接纳了它并且决心战胜它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它也挺忠诚的。挫折又是一剂良药,它有着“良药苦口利于病”的功效。你也许遇到过什么重大挫折,那时你会很悲伤,但软弱不是办法,你应该抬起头来,向生活挑战,你会惊讶地发现,挫折不过如此。

              ⑤只要坚定信念,勇敢去挑战挫折,就可以拔云见日,踏上成功的大道。吴晶,江苏泰兴的一个普通女孩,在一岁时因一场疾病成为盲人,她没有向命运屈服,凭着惊人的毅力,先后攻读了英语、西班牙语、瑞典语三门外语。她不俗的经历加上优异的成绩打动了数所中外名校,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知名大学先后给她发来了录取通知书。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⑥生命似洪水奔流,只有遇到岛屿和暗礁,生命之水才会激起美丽的浪花。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人失去了面对挫折的勇气!笑对困难与挫折,勇于在困境中磨砺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破茧成蝶!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3) 文章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文章第⑥段说“生命似洪水奔流,只有遇到岛屿和暗礁,生命之水才会激起美丽的浪花”。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5) 为第⑤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 2.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网红”

                  ①近年来,一个网络新词悄然进入人们的视线。网民把那些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种行为而在网上走红的人称为“网络红人”,简称“网红”。《2016中国网红经济白皮书》调查统计,“网红”人数目前已超过100万。有些年轻人将自己的“锥子脸、大眼睛、高鼻梁、尖下巴”形象放在网络上,赢得大量点击率,成为“网红”。很多年轻人把成为这样的“网红”当作自己的人生理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95后”奥运选手傅园慧赛后接受记者采访。她率真的表情和语言,被网友编辑成为表情包和语录,一夜之间红遍了网络。有网友评论说,傅园慧那种发自内心的激动和欣喜正是对享受体育运动的奥林匹克精神最好的诠释,是体育运动中最能打动和感染人心的一种力量,这势必会让更多人理解竞技体育,热爱体育运动,用开朗自信的态度面对人生。

              ③还有一类人也是“网红”,比如“最美妈妈”吴菊萍。两岁女孩突然从10楼高空坠落,刹那间身为路人的她毫不犹豫冲过去,徒手抱接。孩子得救,她的手臂却被撞成粉碎性骨折。事后吴菊萍一脸平静地说:“这是本能,是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情。”吴菊萍的事迹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当天就有超过10万的点击量。在考验面前不踌躇,这样的凡人善举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④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小文是我国遥感领域的专家,他讲座时的一张照片走红网络。照片里,李小文身着朴素外套,脚蹬一双布鞋,山村老人形象与院士身份形成强烈反差。“李小文”作为关键词,迅速排在了搜索引擎的第一位;他在科学网开设的博客,点击量迅速超过了400万次。生活简朴、淡泊名利的背后,是辉煌的学术成就,“布衣院士”李小文令亿万国人感动。

              ⑤傅园慧、吴菊萍、李小文……他们向社会展现了真善美,提供了正能量。追求美好,感受温暖,我们这个社会才能更有希望。

              ⑥必须提及的是,这些“网红”,不是制造出来的,不是炒作营销出来的。他们成为“网红”极其偶然,惟其偶然,才更真实;惟其不刻意,才见人格高度。他们是不平凡的平凡人,是我们这个时代正确的价值取向,我们需要的是这样的“网红”,我们需要的是这样的时代精神。

              (1)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加以概括。

              (2) 在第①段横线处补写句子,使上下文衔接顺畅。

              (3) 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

              (4) ②③④段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 真正的“网红”应该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结合本文,从当今社会公众人物中举一个例子,说说他(她)为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网红”。

            • 3.
              ①一位伟人说过:“人生是一串由无数小烦恼组成的念珠,达观的人是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这话在今天看来也是不无道理的。
              ②确实,在生活的道路上,极少有人是一帆风顺的,都要遭受这样的那样的挫折, 有的人在逆境中奋起,做出了很多成绩;也有人没有勇气正视人生,沉沦下去。然而,生活是位严肃的老人,他绝不会可怜懦夫,相反,生活只欢迎那些笑着面对人生的人。
              ③列夫·托尔斯泰就是这样的人。据说,托尔斯泰读大学文科班时,曾经连续两个学年考试不及格,无法毕业,只好退学回家。但他没有因此消沉,而是坚定、执著地追求着人生的真谛,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有了名著《战争与和平》《复活》的问世。试想,假如他当初自暴自弃,那么世界文坛恐怕就会少了一颗巨星。
              ④也许有的人认为:这并没有什么,托尔斯泰所受的挫折和某些人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
              ⑤这里的某些人,自然包括那些后天或先天有残疾的人。美妙音乐他们听不见,艳丽的鲜花他们看不见,世界给予他们的,他们无法去取,而他们应该得到的,却又常常失去。和常人比起来,他们每走一步,都要付出超过常人几倍的力量。请看看真正有志的人是怎样做的吧!
              ⑥北京造船厂青年工人刘京生,因公致残,失去双臂,一个活蹦乱跳的小伙子瞬间变成了残疾人,他苦恼过,可是他并不颓唐,而是重新奋起,刻苦自学,成为一个青年书法家。  

               ⑦海伦·凯勒是个先天不足的人,她又聋又哑,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成为著名的教育家。海伦说得好:“我滑落过好几次,跌倒,摔得头破血流,然而我战胜了自己,继续攀登,因为我看见灿烂的云霞在向我招手,希望的顶峰就在面前。”

               ⑧正是非凡的乐观精神,造就了他们伟大的人格,使他们获得了成功。
              ⑨然而在这个世纪之交的时代,有些人在一时的挫折面前退却了。不是有人发出了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的感慨吗?不是有人因高考落榜而一蹶不振吗?生活中遇到不幸是必然的,可毕竟还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在召唤我们。
              ⑩人生的路是那样坎坷艰难。有时是阳光灿烂,有时也会阴云满天。阴云常常会给每个人的心里投下浓重的阴影。可是,这能够成为自己畏缩不前的理由吗?不能!人生是短暂的,我们都想在短暂的一生中得到社会的承认,反映真正的自我价值,那就要为社会创造价值。而那些愁眉不展、郁郁寡欢的人,那些总发牢骚的人,那些以为世态炎凉、红尘若梦的人,他们不想也不会为社会创造价值,社会也不会承认他们的。只有那些信心十足的人——当然绝不是茫然自信,只有他们才能创造生命的价值。

              (1) 选文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 原文中句子)
              (2) 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是什么?

              (3) 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个在逆境中奋起的人,请你再举出一个类似的事例。
              (4) 选文第⑥,第⑦两段位置可否互换? 为什么?
              (5) 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当你遭遇挫折时,你将以怎样的人生态度去面对?请结合选文内容,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来表述,或引用文学作品中的名句来回答。
            • 4.

              为什么不读经典

                  ①“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典的尴尬处境——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远之呢?

                  ②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作家在写作时,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他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多是写给他认为可以与之对话的人看的,并没有打算让大量的读者成为自己的粉丝,也没有其他的动机。曹雪芹在“举家食粥”的窘境中写《红楼梦》,只是想写出“一把辛酸泪”,并没有想到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盆满钵满。因此,经典不会时刻想着为你提供方便,不会挖空心思哄你逗你,不会因为你理解不了而降格以求。

                  ③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对于同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经典总能深入其中,烛照事件背后人性的晦明;而平庸的作品只会对那些热闹的戏剧性的过程趋之若鹜,对于故事之外的东西,它没有耐心,更没有能力去做更深入的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都取材于当时沸沸扬扬的桃色事件,这类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受到报纸花边新闻的追逐,但在这些地方人们发现不了那些驱动故事萌生和发展的动力。只有列夫·托尔斯泰和福楼拜这样的作家,凭借他们天才的洞察力,精确地描绘了一个人的热情和梦想、挣扎和无奈,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和局限。经典就是这样,瞩目事物的内部,触及到事物坚硬的内核,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④因为经典太留意那些本质的东西,所以常常会忽略表层和细节,在表现形式上,有时会显得呆滞笨重,不以轻盈妩媚的姿容愉悦人。就像许多真正大智若愚的人,常常会在小事上犯糊涂,会因某种笨拙的举止而被取笑。倒是那些乖巧机敏的人,待人接物八面玲珑,但如果试图从他们身上发现独特的人格和精神,往往是缘木求鱼。在并不那么具备观赏性的背后,经典体现的是真正的深刻和独特的禀赋。

                  ⑤以上这些特征,使那些渴望阅读之“轻”的读者对经典产生隔膜,使他们无缘分享出自人类杰出头脑的感受、智慧和发现。

                  ⑥因为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匆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乃至泛滥的信息,培植了现代人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面对扑天盖地的碎片化、娱乐化信息,人们没有时间沉潜到情韵悠长的大部头文学作品中;人们静不下心去欣赏一段风光描写,揣摩一种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人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节奏、韵律、布局谋篇的微妙之处,享受纯粹的文字之美。

                  ⑦我们还可以有这样那样疏远经典的理由,这些理由让我们面对人类精神的优秀成果却漠然视之,让我们和深刻、和睿智、和经由艰苦求索而获得的精神愉悦等美好而珍贵的收获无缘。领悟了这些,我们就应该有所行动。 (作者:彭程。有删改)

              (1) 请结合全文内容,从两个方面概括人们“对经典敬而远之”的原因。
              (2) 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 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 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⑥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 传媒学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揭示,这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深刻的思考在迅速地销声匿迹,我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以一种消费的心态,消受那些等而下之的粗浅的读物了。

              材料二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对书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

            • 5.

              阅读,丢失了什么

              陈应松

              ①人类需要阅读。人类几千年的创作和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习惯,一种跟饮食同等重要的精神营养补充。无论时代发展到什么地步,生活多么富足,我们依然离不开阅读。

              ②然而在当今社会,阅读正在遭遇危机,面对当下浮躁的社会心态,我们不能不反思,今天的阅读,到底丢失了什么?

              ③我们丢失了作为一个读书人的“虚荣心”。读书人在过去人们的印象中一直是受羡慕和尊重的对象。人们渴望读书,热爱读书,以读的书多为荣。一个孩子如果手上经常拿一本书更会被长辈们称赞,说这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去年湖北高考文科状元就曾经把《红楼梦》读了不下十遍;一些高考作文满分的学生,一般都是有超强阅读欲望的孩子;古往今来那些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经济学家,哪个不是喜爱读书的人?而且,那些学有所成者,往往都很注重阅读经典。可是现在,你手上有没有书、你读不读书,并不是人们非常关心的事情。

              ④我们丢掉了对内容的鉴赏能力。读书并不应该停留在读故事,读故事只是消遣,真正的读书是增加人生的分量。以文学作品为例。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名作《老人与海》,写的是一个叫桑提亚哥的老渔夫,在大海里驾着一条小船打鱼,八十四天没有打着鱼,生活没有着落,靠一个小孩子给人四处讨吃的,到了第八十五天,他一个人下海,打到了一条大鱼,跟这条鱼较量了几天,把鱼杀死拖回港口,但一路上鱼被各种鲨鱼吃掉,等他回来时,鱼只剩下了一副骨架子。这是一部好作品。你可以把它当励志小说读,因为有大家都知道的警句:“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但往深处看,这是一个老人的孤独,一个失败英雄的悲歌,那种深深的孤独感才是作家想表达的。再看下去,你还可以发现小说的语言奇妙、温暖,还发现它有许多象征的隐喻,更发现许多让人琢磨不透的东西。在这些之外,你还可以读出伟大的人道主义情怀,老渔夫的那些可怜又可敬的大量内心独白,等他和大海不停地说话,和命运不停地说话,没有激烈的言辞,没有抱怨,没有诅咒,只有卑微的乞求和敬畏,宽容和理解。当你读完全篇,读到最后一句“老头儿正在梦见狮子”时,你感到对命运的隐忍也许是最伟大的。所以,真正的阅读会读出更多的东西。

              ⑤我们丢失了阅读的耐心。在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里,利用电脑、手机等刷屏式快餐阅读让阅读速度加快,不想读的可以“刷刷”地跳过去。譬如微博,那里有精短的社会热点,人们可以天天做读者,还可以发帖做评论员,可以及时快捷地接受和传播信息,但长期下去,丧失的是冷静的思考和沉醉的阅读体验,丧失的是做一个有思想分量和生活质量的人。

              ⑥传统的纸质书籍阅读,如果是自己的书,会在书上做许多记号,写下许多阅读笔记,还会回头去阅读已经读过的章节来体会前后的意思。会把好的地方折上,以后翻开永远记得最好的段落与句子,那些发黄的纸张则记下你的思想和成长。但是刷屏式快餐阅读,在阅读之后的这些遗存全然不见,阅读没有了记忆。

              ⑦我们不应该放弃一种充满尊严的阅读传统。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与其在网络的迷惘中精神缺氧,在寻找灵魂的荒原中徘徊,不如马上拿起那些已经被时间证明了的作品来,开始安静地阅读。记得,曾国藩曾经说过这样两句话:“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

              (1) 下列对本文的中心论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2) 第③④⑤自然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3) 以下选项中不是“阅读正在遭遇危机”的是( )
              (4) 下列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丢失了什么             
              B.人类需要阅读
              C.阅读正遭遇危机               
              D.我们不应该放弃一种伟大而充满尊严的阅读传统

            • 6.

              储蓄人生

              们在吃饱穿暖之后,知道了要储蓄,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支取它、借助它走出困境。每当我清点一张张金额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里就有一种感悟:人生,不也是储蓄吗?

              ②一个人呱呱附地,便开始储蓄亲情。这一储蓄会伴随他或她走过一生。他们所储蓄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是一笔超越时空的财富,无论离得多远,隔得多久都可以随意支取和享用它们。有了亲情这笔储蓄,即使在物质上很贫困,精神上却是富有的,而不懂得或丢失了亲情的储蓄,无异于泯灭了本性和良心。

              ③友情,也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之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路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真正的友情储蓄,不是可以单向支取的,而要通过双方的积累加重分量。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连本钱也会丧失殆尽。

              ④学识的储蓄需要锲而不舍。一个人从幼小到成熟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储蓄知识的过程,接受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更高的教育,这仅仅是储蓄知识的一个方面,重要的在于刻苦勤勉,日积月累,不断地充实和更磨擦知识,坚持活到老学到老,储蓄到老。

              ⑤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储蓄人生,就是要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难、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一个人懂得储蓄什么,并知道怎么去储蓄,实在是一种智慧与幸运。

              (1)从整篇文章看,“储蓄人生”具体包括储蓄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                                        。

              (3)怎样理解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利息”和“本钱”的含义。

              利息:__________________。本钱:________________。

              (4)第⑤节有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一句,你认为除了文中所述之外,还有什么可以储蓄?请结合生活实际举例,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王飙

                  ①人生有涯,事业无疆。怎样才能利用有涯的人生岁月,在无疆的事业中纵横驰骋成为英雄呢?聪明的犹太人有一句名言:借别人的鞋子比打赤脚跑得快!他们在世界多个领域一直都是领跑者,占尽了先机和风流。因为他们懂得: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仅靠自己的单打独斗,也许自食其力不成问题,但若想获得突破性的发展,恐怕就力不从心了。所以,唯有善借者,才能从平凡走向卓越,从贫穷走向富贵,从卑微走向伟大。

              ②丹尼尔•洛维洛是美国有名的亿万富翁。其实,他孤身奋斗拼搏到了近40岁的时候还是个穷人,成为船主的梦想还是镜花水月,前途一片暗淡。然而,有一天他突然来了灵感:何不借银行的钱筑自己的梦呢?当时正有一艘旧货船出售,他成功地说服了一家银行,以这艘旧货船作抵押贷款,买下后将之改为油轮包租出去。随后,他又到银行借到另一笔贷款,买了第二艘货船,将之改成油轮出租。几年之后,他靠“借”拥有了自己的船队;也是靠整个“借”字,他获得了滚雪球式的发展,最终登上了世界船王的宝座。丹尼尔以“借”来成就自己梦想的智慧,连奥纳西斯和尼亚斯这两位大名鼎鼎的希腊船王也自叹不如。

              ③其实,借的艺术和智慧,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里,可谓花开烂漫,果实累累。先秦时期的荀子就写道:“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的意思便是“借”。纵观世界,我们可以看到,凡是能取得天下者,莫不是善借之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应该是刘邦。一个白手起家的亭长,最终登上了皇位,之后他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刘邦正是借助这三人超凡卓绝的智慧,最终取得了天下,“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试想:仅靠刘邦一人之力,他是项羽的对手吗?而此三子虽为人中豪杰,但若不借助刘邦宏伟远大的理想抱负、宽广如海的气度胸怀和高妙超逸的用人智慧,那么,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很难成就自己的宏业伟绩。

              ④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借薛宝钗之口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人生在世,谁不渴望像丹尼尔那样成就自己的梦想?谁不渴望像刘邦那样铸就辉煌的人生?成功的港湾是美丽的,也是人人向往的。你要善于借助外在的力量,让自己理想的航船到达成功的彼岸。庄子有言:“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意思是说,大鹏鸟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因此,不管你是“借鸡生蛋”,还是“借风腾云”;也歹管你是“借水行舟”,还是“借力打力”;更不管你是“猛虎借山”,还是“蛟龙借海”,只要你借得巧妙,借得聪明,自然就能借来人生事业的风生水起,借来平生抱负的宏图大展。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第②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第④段中画线的两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4) 请为本文中心论点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5) “借”是门大学问。结合选文及下列材料,说说你对“善借”二字的理解。

              【材料一】张先生急于用钱,向地下钱庄借了高利贷,结果落入对方陷阱,差点就家破人亡。

              【材料二】某企业照搬国外营销模式,意在大展宏图,却因人员素质、市场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而卡壳,不仅没有获得预期效益,反而造成巨大浪费。

            • 8.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 衡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③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前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从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带等,以后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一“飞”字搪塞了。可现在也常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了。

              ⑤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那个暴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主席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章家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1) 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请概括。

              (2) 简要分析文章第 自然段的论证过程。     

              (3) 文章语言不乏生动之处,请从第 自然段中列举一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 从作者的观点出发,你认为语文学习在多背的同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 9.

              做一颗彩色的露珠

              杜旌

              晶莹透明的露珠,落在枫叶上就会闪烁出红色;落到荷花上便会表现出生命的苍白。这是它在适应不同的环境时所表现出的状态。而正是这种因环境而改变的特点,才让我们看到了露珠多样的美。人,也和露珠一样,要学会适应。

              ②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将叶片变成刺,减少了水分的蒸发;蝴蝶为了适应环境,改变了体色,躲避了天敌,学会适应是一种策略和智谋,能让生活变得更加丰盈。

              ③适应一种环境,可以在心灵深处打上鲜明的烙印。年幼的叶嘉莹生活在书香世家。在四合院里,她每天都能看到父亲和伯父在院子里大声吟唱诗词,听到母亲和伯母在房间里小声吟唱诗词。聪明伶俐的她,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氛围熏陶。这种环境,给了她创作的源泉,她也在适应的过程中,让心不断地飞翔,成为最漂亮的露珠一一蜚声中外的学者。

              ④适应一种环境,便会在接受环境的同时改变自己的心情,从而升华思想的境界。到过巴黎的人,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觉,在每一个人头攒动的场所,如埃菲尔铁塔、卢浮宫,都听不到大声的喧哗。人们静静地欣赏生活的美,品味艺术的神圣。平时习惯了大声说话的我们,在这种环境里更要学会适应。适应安静的环境,我们的心也会变得安静,我们的思维也会得到延伸,我们的境界也会得到提升,变成一颗高贵而有素养的露珠。

              ⑤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热情地面对每一种环境,不胆怯,不多疑,如果每走一步都要前思后想,拿不定主意,最终只会在灰色的阴霾中伤害自己。

              ⑥林黛玉是无法适应环境的典型,她进入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唯恐被别人耻笑了去”。其实整个贾府的人都很关照她,可就因她无法适应,爱她的人也只能敬而远之。不想适应,不代表可以不适应,如在适应的过程中表现得被动消极,最终将无法真正融入新的环境。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既然不能改变环境,我们就改变自己。

              ⑦做一颗彩色的露珠,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

              (选自《作文素材》有删改)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文章第一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 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 文中“叶嘉莹”是适应环境的典型,请你从中外名人或名著中再举1个能适应环境的典型事例。

                                                              

              (5)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去面对新的环境。那么,当你来到一个新环境时,你是怎么面对的?请联系生活实际,略举一例

            • 10.

              做一颗彩色的露珠 


              杜旌 

              ①晶莹透明的露珠,落在枫叶上就会闪烁出红色;落到荷花上便会表现出生命的苍白。这是它在适应不同的环境时所表现出的状态。而正式这种因环境而改变的特点,才让我们看到了露珠多样的美。人,也和露珠一样,要学会适应。 

              ②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将叶片变成刺,减少了水分的蒸发;蝴蝶为了适应环境,改变了体色,躲避了天敌,学会适应是一种策略和智谋,能让生活变得更加丰盈。 

              ③适应一种环境,可以在心灵深处打上鲜明的烙印。年幼的叶嘉莹生活在书香世家。在四合院里,她每天都能看到父亲和伯父在院子里大声吟唱诗词,听到母亲和伯母在房间里小声吟唱诗词。聪明伶俐的她,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氛围熏陶。这种环境,给了他创作的源泉,她也在适应的过程中,让心不断地飞翔,成为最漂亮的露珠——蜚声中外的学者。 

              ④适应一种环境,便会在接受环境的同时改变自己的心情,从而升华思想的境界。到过巴黎的人,一定会有这种的感觉,在每一个人头攒动的场所,如埃菲尔铁塔、卢浮宫,都听不到大声的喧哗。人们静静地欣赏生活的美,品味艺术的圣神。平时习惯了大声说话的我们,在这种环境里更要学会适应。适应安静的环境,我们的心也会变得安静,我们的思维也会得到延伸,我们的境界也会得到提升,变成一颗高贵而有素养的露珠。 

              ⑤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热情地面对每一种环境,不胆怯,不多疑,如果每走一步都要前思后想,拿不定主意,最终只会在灰色的阴霾中伤害自己。    ⑥林黛玉是无法适应环境的典型,她放入贾府,处处小心,事事在意,唯恐“别人家笑话了去”。其实整个贾府的人都很关照她,可就因她无法适应,爱她的人也只能敬而远之,不想适应,不代表可以不适应,如在适应的过程中表现得被动消极,最终将无法真正融入新环境。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既然不能改变世界,我们就改变自己。 

              ⑦做一颗彩色的露珠,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 

              (选自《作文素材》有删改)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将第④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完整。 

              首先提出分论点                        然后                              加以论证,最后得出                            的结论。 

              (4) 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初中毕业后,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新的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