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议论文阅读
              成功就是用板砖铺路
              陈鲁民
                  ①相声演员郭德纲演相声独树一帜,常常是一票难求,当主持驾轻就熟,诙谐幽默,演影视也顺风顺水,颇受欢迎。但郭德纲也一直都是个有争议的人,批评他的板砖和赞美他的鲜花差不多一样火爆,有人预言“这小子就是个泡沫”,兔子尾巴长不了,有人指责他的某些作品风格低俗,类似二人转;有人声称他抄袭传统相声名段改为自己的段子;有人还挖掘出他当年与故人的是非恩怨……面对这些争议和责难,郭德纲很坦然地说:“什么叫成功?成功就是善于把扔过来的板砖铺成道路。”
                  ②的确,人生在世,如果要想干出点名堂,要想获得成功,出人头地,不受批评、不挨板砖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些意志脆弱的人,可能就会被飞来的板砖砸趴下了,一蹶不起,这也就是鲁迅说的被“棒杀”了。而意志坚定的人,则会勇敢地面对批评和指责,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批评中汲取营养,从指责里看到自己的短处,当然对那些恶意的人身攻击和无端造谣也会一笑了之。
                  ③算起来,近代中国文化人中鲁迅是被人扔板砖最多的一个,这其中既有善意的批评和商榷,也有恶意的攻讦和污蔑,既有来自文化名流的争鸣意见,也有来自文化流氓的无耻谣言,比如说他拿苏联政府的卢布,比如说他的作品“抄袭”日本作家等,潇洒的鲁迅不仅用这些板砖铺成自己的前进道路,而且用这些板砖垒成了一座巍峨的文化高峰,至今无人企及。
                  ④小巨人姚明是鲁迅的崇拜者,他的成长也同样没少挨板砖。他刚进军美国NBA时,美国媒体对他的嘲讽声、质疑声、批评声,简直是铺天盖地,板砖多如雨点。面对板砖,姚明表现了东方人的智慧和倔强,他没有据理力争,没有用板砖回击,因为他知道那没用,最好是用事实说话。你不是嘲笑我是瘦竹竿吗,我就拼命苦练把自己练成“肌肉男”;你不是讽刺我打球作风太软吗,我就专门在硬仗、恶仗中努力表现自己;你不是攻击我体力差,一场球无论如何也拿不下20分,我就打出个样子让你看看,一场球拿他个三四十分出口恶气。姚明也用这些板砖铺就了自己的成功之路,成了NBA巨星。
                  ⑤“草根”演员王宝强,个人条件不好,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个子矮,长相一般,皮肤不好。除了会耍套把式,一无是处”。许多人也不看好他的演艺道路,不断给他泼冷水、扔板砖。在工友眼里,他是个有妄想症的人。不知有多少人给他吹冷风,讽刺他,说他根本就不是这块料,说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要他照照镜子看看自己到底啥模样。若是换个人,接到这么多的板砖,恐怕早就灰心丧气,彻底放弃了,可王宝强不,每挨一块板砖,他都顽强地反弹:“你们越说我不行,我就越要做个样子给你们看看,我坚信自己就是与众不同。”就这样,他“不放弃,不抛弃”,倔强地寻找机会,再小的角色也不放弃,再普通的群众演员角色他都演得认认真真,先是《盲井》,后是《天下无贼》,再后是《士兵突击》,一部比一部演得好,最后终于脱颖而出,用这些板砖铺就了自己的明星之路。
                  ⑥“成功就是用板砖铺路”,这话极富哲理,更具有可行性,郭德纲、姚明能行,你我也能行,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咱还是先干起来再说!
              (1)本文的论证思路是:首先 ______ ,接着 ______ ,最后得出结论:正确面对批评,每个人都能成功,倡导大家积极实践。
              (2)第③段和第⑤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3)下列材料中哪一则不能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请具体分析。
              【材料一】
                  巴尔扎克一生坎坷,幼年就缺乏母爱。长大以后立志要从事清苦的文学创作,当一个“文坛国王”。从1819年夏天开始,整天在一间阁楼里伏案写作。结果在与书商打交道过程中不断受骗,以致负债累累。但他依然坚持梦想,在不到二十年里,他共创作91部小说,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
              【材料二】
                  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十名,而且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甚至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但霍金把这些嘲讽当成了动力,坚持努力,二十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成了物理界的大师级人物。
            • 2.
              有一种精神叫专一
              周云龙
                   ①“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韩非子》中的这一名句,现代科学也给出了解释,即大脑两半球的连接机制无法同时向左右手分别传达“画圆”和“画方”的命令。无数事实表明,用心不专,什么事也办不成。相反,只要专一,精卫可填海,愚公能移山。
                   ②屠呦呦就是滴水穿石的典型。55年里,除参加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无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孩子交给母亲抚养,即便得了中毒性肝炎也还在充满乙醚气味环境下工作;从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中提取,历经380多次鼠疟筛选,经历了190次失败,最终提取了关乎上百万生命的青蒿素。屠呦呦的事业轨迹,仿佛在提醒人们,无论是拉斯克奖,还是诺贝尔奖,都只是评价手段,最重要的是专一地做好专业的事。
                   ③诚然,“不专则不能”,但为什么一些人跨界照样成功?秘诀无他,还是专一。专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而专一则是一种精神状态。如果说专业是身体上的不同器官,那么专一就是流动其中的血液。科学界巨星“三钱”之一钱伟长,在应用数学、弹性力学、中文信息学等领域都有重要成就,被人戏称为“万能科学家”。钱老不管做什么研究,都非常专一,不弛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精神干事,则功业可就。从这个意义上讲,因为专一,所以专业。
                   ④然而,尽管跨界不是成功阻碍,但要清楚什么是自己的正业。不务正业,不仅不会成功,反而贻害无穷。明熹宗朱由校不专心治国,痴迷木匠,技艺堪比巧匠,却误国害民。现实中亦有不少这样的人。有一所医院的骨科专家,自担任院长之后,便心有旁骛,热衷搞房地产,医院不断拓展地盘,扩大规模,而急诊、门诊的服务质量,不进反退,病人及家属怨声载道。院长关注点转移,下属也开始仿效--你不务正业,我亦不必专注于此。许多教训表明,在其位不谋其政,却将精力用于怎么升官、怎么发财、怎么享乐,终必误人误己。
                   ⑤荀子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许多禀赋很好的人,不屑为“蚓”,向往威武之“蟹”,在最青春的年华,将大量的时间、心力耗费在名、权、利的执着上,事业偏轨,难有大成,殊为憾事。寄心于旁骛,或有短暂的满足,却终会在迷途中迷失。诚如屠呦呦答记者时所言:“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但愿一语能惊醒那些迷途之人。
                   ⑥在浮华喧嚣的环境下,专一往往体现为一种定力、自制力、免疫力,乃至挫折承受力。有专一精神打底,在人生和事业的路途上,即便仍然可能面临失败,但至少能拥有内心真正的平静,享受实现人生价值的快乐。
              (选自2015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为作者提供三个合适的论据。
              A.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茅以升)
              B.学贵专,不以泛滥为贤。(程颐)
              C.逐鹿者不顾兔。(《淮南子》)
              D.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庄子)
              E.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奥斯特洛夫斯基)
              (3)作者在第①段引用《韩非子》中的名句,有什么作用?
              (4)文章第⑤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结合文章内容,再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专一”的认识。
            • 3.
              阅读《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一文,完成各题。
                  ①中华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优秀道德遗产,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践结晶,在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②传统美德中最重视一个“忠”字。传统意义上的“忠”,虽然有忠于君主的糟粕成分,但更多的是对祖国的忠诚。屈原自投汩罗,张骞出使西域,戚继光抗倭,林则徐销烟……这些先贤的事迹之所以为人们世代传颂,就在于这种“忠”实际上促进了国家、民族发展。孙中山先生曾说:“现在说到忠于君,固然是不可为;说忠于国是可不可呢?忠于事又是可不可呢?我们做一件事,总要始终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生命去牺牲,亦所不惜,这便是忠。”今天弘扬“忠”,就是提倡每一个人既要热爱我们的文化、族群,又要忠于职守,尽心竭力做好每一件事。这种于国于事的担当意识,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③传统美德对促进人际和谐有积极作用。传统美德以仁爱为本,《论语》中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体现了这种仁爱美德。“仁者爱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就必然为爱所驱使,为所爱的人奉献,关心他,爱护他。因此,这种美德是调节人际关系、保障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近年来,一些人过分追求个人私利,导致了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紧张,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倡导仁爱,可以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提升奉献意识,使人与人相互为善,彼此之间充满友爱。因此,充分汲取传统道德中的仁爱美德,既是净化社会风气的需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需要。
                  ④就个人而言,传统美德有助于为安身之命提供精神营养。读《陋室铭》可以知道,唐朝诗人刘禹锡,虽身处逆境却不改高洁的情操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就是因为他在仕途失意、不能“兼济天下”时,便以“穷则独善其身”作为立身行事的准则,从而获得了“惟吾德馨”的精神回报和巨大的自我满足感。可见,中华传统美德,会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进而转化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⑤总之,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对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升华。我们只有继承中华传统美德,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才能促进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阅读文章第②段,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证“忠”的时代价值的?
              (3)如果将莫怀戚一家四口散步的故事作为论据,放在文中哪个小节比较恰当?结合《散步》一文的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 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讲“家教与门风”    ①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毐个细胞都正常,囯家机体才会健全。因此,童视家庭教育,树立良好的门风,是达到天下大治的根本。
                  ②重视家庭教育,先从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做起。首先,孩子好比树苗,根栽得正不正,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他将来成才与否。童蒙时代能否“养其正”,关系重大,因此《易经》有“童蒙养正”之说。其次,孩童尚未入世,思想单纯,教育容易奏效。古代谚语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正是此意。对普通家庭而言,家教的缺失,将影响孩子一生。
                  ③有鉴于此,古人特别重视对儿童的教育,《曲礼》、《少仪》、《内则》以及《弟子规》,都是家庭教育的良好教材,教育内容贴近日常生活,操作性强,孩子易接受。每天涵泳其中,久而久之,自然内化,使德行纯正。家庭教育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④.人要上进,不走歧路,必须读书。朱伯庐在《治家格言》中说:“于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颜之推曾说,神情未定,最易受外人影响。他还说,墨于看到洁白的丝放入染缸后马上变黑,联想到人交游不慎而败德,非常伤悲。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⑤.国家机构的运作、公共设施的建造等,都仰赖于政府的税收,因此,及时缴纳赋税,是民众应该尽的责任。不少家训将此作为家庭守则之一,如福建永 定客家《胡氏族规》第一条便是:“钱粮为国家正供,自应递年完纳,不得拖欠。”体现了良好的社会担当。
                  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司马光《家范》倡导正确的义利观,他批评做长辈的大多只知从物质上满足子孙,致使子孙“自幼及长,惟知有利,不知有义也”,教育子女应当树立真正的人生追求。
                  ⑦由此可见,古代家教中包含着接地气、扎扎实实改变乡风民俗的有效举措,内容总体是健康向上的。它们把积极的人生理念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从行为入手,达到“”的教育效果。父母对于女的教育,使用先祖传下來的古训,更容易为子女接受。经过代代相传,就能形成良好的家声、家风;而家家风正气清,则民风必定良善;自然就会形成和谐的社会风气,这对于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那些经由修身、齐家之道的教育而出仕为政的人,官风一定是整肃的,这点是得到历史证实的。虽然时代发展了,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家教传统并没有过时,其中尚有大量宝责养分值得我们吸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 。
              (2)笫②段主耍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______ ,试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3)阅读第④-⑥段,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内容。笫④段: ______ 。笫⑤段: ______ 。第⑥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4)以下文字放在文章的第 ______ 段之后,理由是 ______ 。
                  由于重视家庭教育,各地出现许多文化世家,最负盛名的是山西闻喜的裴氏与福建莆田的林氏。裴氏家族敦行文教,门风谨严,历史上出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举世称羨。莆田林氏,明清两朝的533年间,出进士 644名,民间有“无林不开榜”之说。
              (5)在第⑦段的“”处填入合适的诗句 ______
              A.-览众山小   B.润物细无声   C.道娃无晴却冇晴   D.淡妆浓抹总相宜。
            • 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人生“四得”
              韩冬
                  ①易中天教授在著作《闲话中国人》中谈到,人生有四“得”,即沉得住气、变得了脸、弯得下腰、抬得起头。笔者以为这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准则和必备的素质。
                  ②人生在世,须有一口气。不管这属于志气、勇气、才气甚至傲气,总之,你要沉得住“气”。沉得住气,是事业的开始;沉得住气,是成熟的标志。有时候,沉得住气,需要韬光养晦,需要高瞻远瞩,才能有所作为。有的人沉不住气,特别是在面对挫折遭遇逆境的时候,他们常常消极颓废,心灰意冷;在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时候,他们往往趾高气扬,骄横自大。因为沉不住气,在人生的低谷,他们怨天尤人,诅咒命运的不公;在人生的高峰,他们唯我独尊,我行我素。其实,很多时候,人生只是大海上的一只小船,在狂风巨浪中沉得住气,才有可能扬帆远航,笑傲江湖。如果沉不住气而害怕茫茫无际的大海,要么是畏缩不前,要么有颠覆的危险。
                  ③作为一个人,还要变得了“脸”。红脸也好,白脸或者黑脸也罢,都是人生不同舞台上的角色。当然,“变脸”不是圆滑世故,不是趋炎附势,不是见风使舵。它是积极处世原则的最好诠释:可能心情不好,你对下属进行了一番责备,后来你发现错怪了他人,那么这时你唯一的选择,就是赶快变“脸”,挽回自己造成的不好影响;因为信口开河,你捕风捉影地乱发议论,伤害了你朝夕相处的亲朋好友,当你明白事情真相,你也必须变“脸”,承认错误,弥补因你的口无遮拦造成的人际裂缝。学会变脸,才能化劣势为优势,最后成就大事。变得了脸,是胸怀大度的体现,是人生智慧的象征。
                  ④弯得下腰,告诉我们要处世低调,要学会忍耐。宁折不弯,固然值得赞美,但它“粉身碎骨”的结果却令人叹息。那么,既保全自己,又有策略地坚持不更应该提倡吗?弯腰是一种姿态,是为了更好地挺起自己的脊梁;弯腰是一种风范,是为了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 韩信选择弯腰,因而成就大汉四百多年的基业;司马迁选择弯腰,因而书写流传青史的绝唱。青松因弯腰而坚强美丽,稻谷因弯腰而成熟厚重。弯得下腰,显得机智,弯得下腰,才可能写出诗情画意的人生篇章。
                  ⑤ 抬得起头,是少年壮志不言愁的激烈情怀,也是君子心底坦荡荡的优雅自信。人生天地间,当活得豪迈,活得潇洒,昂首挺胸,显出一股压不倒摧不垮的正气,展示豁达宽广的胸怀。有不少人活得窝囊,活得自卑:事业失败,失去了奋发上进的勇气;家庭不幸,开始游戏人生;偶尔失足,自暴自弃。人生,不应畏惧暂时的失意,更不应丢弃可贵的自尊。“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凤凰涅,方见美丽。
                  ⑥人生有四“得”,生活从此不同,滋味绵长,而又斑斓多彩。
              (选自《中国青年》)(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根据原文的相关语句进行简要地归纳。
              (2)请你仿照第④段中画线句子,再为作者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进行简要地分析。
              (3)文章论证严密,说理充分。请仔细研读第②段,然后回答:这段话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证明了怎样的观点?
              (4)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 6.
              现代文阅读
              名著之伟大并不在于“中心思想”
              白岩松
                  ①名著之伟大从来不在于所谓的“中心思想”,而在于围绕这个“中心思想”,它拥有太多人“心中有而笔下无”的动人细节。正是这些细节,诠释了种种亘古不变的真理。如果没有罗切斯特和简•爱的那番对话,以及无数诸如此类的细节,《简•爱》就不会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如此显赫的地位。
                  ②中国教育有一个非常糟糕的地方,就是什么事情都得总结“中心思想”。
                  ③如果我们看一本名著,只是为了看它的中心思想和故事梗概,那《约翰•克利斯朵夫》就不用看了。为什么呢?因为傅雷在翻译这本书的时候,已经把中心思想写在了五卷本的扉页上:“英雄不是没有脆弱的时候,只不过没被脆弱征服罢了。”
                  ④所以,现在市面上相当多的所谓“浓缩版名著”,是对读者的欺骗。它拿掉了最优美的文字和最值得回味的细节,只保留一个中心思想,孩子们没有机会读到原汁原味的作品。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更不幸的是,当他们以后有机会和真正伟大的原著相遇时,他们却可能不再看了,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已经看过了,并且不太喜欢。
              (《青年文摘》201607,原文有删改)(1)请简要概括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作者在第③段举了傅雷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例子,有何作用?
              (3)文中所谈的观点,对你阅读名著有何帮助?结合你的阅读经历,试举一例。
            • 7.
              实用类文本阅读
              恰与够    ①在造“够”字时,仓颉为难了,天下什么东西有个够呢?冥思很久没有想出来,只好去请教黄帝。黄帝想了想说:“民用五材(金木水火土),再多都不够,唯有多余的话,半句都嫌多!”仓颉击节赞叹:对,就是这个--够!
                  ②但是对“够”的程度把握是困难的,什么时候够了?什么情况下够了?什么程度才叫够了?很难有个量化。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开始列举了许多山名,后来一句“环滁皆山也”囊括了,这五个字就是正好,就够了。郭沫若写剧本,有一句“你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有人说,这样情绪表达不够,改为“你这个卑鄙无耻的小人”更好,郭氏拜之为一字师。
                  ③文章如此,说话也是如此。有个相声模拟公交上劝架,前面义正辞严大方得体,后面来一句“什么玩意儿”,坏了。这样的事生活里很多,不只是笑话。一次我劝一个孤僻偏执的朋友,前面说得他引为知己,后面加了一句“你这种人也只有我能理解”,结果给人轰出来了。
                  ④文章“过了”或“不够”,大不了不够好,没多大问题,但是话多了半句后果往往大得多,孔融、杨修、祢衡等还因此丢了性命。这样的事毕竟少,“够”字造出来,当然不仅仅专门用做说话写文章的。对物质攫取的态度,“够”更难掌握。
                  ⑤没人嫌钱多,这是句老实话。取之有道还好,大不了穷于追逐,忘了生活的乐趣,若是取之无道,那么欲望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要犯事。权位也是,名誉也是,一上道就高速向前,如果不慎思,很难遽然而惊:可够了啊?
                  ⑥范蠡功成身退,并留一书信给大夫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子何不去?”文种没走,结果被害死了。“够”的领会与否,关系到生死。王翦出战,带兵六十万,一路走一路派勤务兵和始皇帝讨价还价,要“美田宅甚众”,一连五次,谋士说:“将军,是不是太过了?”王翦大笑道,皇帝见我求田问舍贪图富贵,反而放心我了!看来,够与不够,真的是要悟性的。王翦果然无恙,得以寿终正寝。
                  ⑦什么时候是够?有词叫“恰好”“恰巧”“恰恰”,都是“多一点不行,少一点不可”的“够”。恰是“合心”,合乎心意就好,心满意足就够,可是前提是“心”要知足。知足的心来自于对欲望的控制,对人生的理解,所以“恰”字造得好,也不好,因为心真的难以控制啊,要修心,要修行,要修性,才能有一颗知足的心,才能体会那个“够”。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⑤段画线句子中的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4)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张良的功劳很大,却不居功,逐步退隐,名、利和性命都保住了;韩信要求封王,结果被诛灭三族。
            • 8.
              坚持“一件事原则”
              弗洛姆
                  ①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分散在好几件事情上,不仅是不明智的选择,而且是不切实际的考虑。因此,只有专心致志地做好一件事,才能有所收益。
                  ②最成功的人都是能够迅速而果断作出决定的人,他们总是首先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并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朝这个目标努力。譬如,伍尔沃斯的目标是要在全国各地设立一连串的“廉价连锁商店”,于是他把全部精力花在这件工作上,最后终于完成了此项目标,而这项目标也使他成为成大事者。林肯专心致力于解放黑奴,因此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李斯特在听了林肯的一次演讲后,内心充满了成为一名伟大律师的欲望,他把一切心力专注于这项目标,结果成为美国最成大事者的律师之一。从这些人物的成功可以看出,所有成大事的人,都把某种明确而特殊的目标当做他们努力的主要推动力。
                  ③ 那么,如何才能专心致志地做好一件事呢?必须具有自信心和欲望。因为自信心和欲望是构成成大事者的“专心致志”行为的主要因素。没有这些因素,专心致志的神奇力量将毫无用处。为什么只有很少数人能够拥有这种神奇的力量,其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人缺乏自信心,而且没有什么特别的欲望。
                  ④自信心和欲望的获得,必须依靠“专心致志”这种神奇的力量来实现。当你要专心致志地集中你的思想时,你就应该把你的眼光望向一年、三年、五年甚十年后,幻想你自己是这个时代最有力量的演说家;假想你拥有相当不错的收入;假想你利用演说的金钱报酬购买了自己的房子;幻想你在银行里有一笔数目可观的存款;假像你自己是位极有影响的人物;假想你自己正从事一项永远不用害怕失去地位的工作……惟一专注于这些想像,才有可能付出努力。
                  ⑤一次只专心地做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并积极地希望它成功,这样你的心里就不会感到筋疲力尽。不要让你的思维转到别的事情、别的需要或别的想法上去。 专心于你已经决定去做的那个重要项目,放弃其他所有的事,把你需要做的事想像成是一大排抽屉中的一个小抽屉。你的工作只是一次拉开一个抽屉,令人满意地完成抽屉内的工作,然后将抽屉推回去。不要总想着所有的抽屉,而将精力集中于你已经打开的那个抽屉,一旦你把一个抽屉推回去了,就不要再去想它。了解你在每次任务中所需担负的责任,了解你的极限。如果你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和失去控制,那就是在浪费你的效率、健康和快乐。
                  ⑥在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如果你能向一个目标集中注意力,成功的机会将大大增加。全心专注于你所期望的必如所期。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给选文第②段补充一个典型的事实论据,写在下面。
              (3)选文第③段中画线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找出选文第④段的中心句,写在下面。
              (5)选文第⑤段中画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6)读完本文后你有哪些感想?请结合实际谈谈。
            • 9.
              阅读《留住我们的文化基因》,完成下列各题。
                  ①据媒体报道,新学期开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句诗就从小学一年级新教材中消失了,同时被删的还有《登鹳雀楼》等7首经典诗作。近年来至少有43篇经典课文在课本中消失,其中22篇为经典古诗文。取而代之的,则是周杰伦的《蜗牛》等时新文章。
                  ②有学者认为,把这类经典古诗文从语文课本中删去,会让青少年离民族文化的历史越来越远。正因为我们正在远离历史,我们才更有必要保留这类课文,留住这些文化记忆。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说,古诗文的学习,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和根源,像《登鹳雀楼》这类诗词,通俗易懂,学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③语文课本该不该删除传统经典古诗文,当今语文教育中能不能缺失这些中国文化的经典,经典作品与我们的传统文化、与我们的教育有着怎样的密切联系?这引发了教育界、文化界一些人士的广泛争议。习总书记在北师大看望一线教师时,对语文课本中删除古诗文现象,谈了自己的看法:“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④今天看来,在青少年中加强古典诗词的学习,倡导背诵古诗词的文化风气,这对他们的成长大有裨益。学习以古诗词、古文为代表的古典文化,这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将古典诗词选入小学课本,是现代语文教育的基本模式。这种传统文化的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基因,是中国教育的一个常识。所以,删除优秀的古典诗文,既违背了我们的语文教学规律,也不符合我们的教育原则。
                  ⑤有文化学者指出,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无数先人的智慧结晶通过这一形式流传千百年,适量的古诗文学习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要务。而且,这些古代经典诗词的学习,更需要从小学习,并成为学习记忆和文化记忆,影响一生。这种影响,会作用于一个人形成他的文化人格、人生态度、价值观念乃至精神信仰。诵读《诗经》,有利于在心灵深处埋下了诗歌的根,丰富其文学素养;     ,我们很多人就是在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的教育中,获得和汲取这些文化财富和精神力量的。
                  ⑥在文化上“去中国化”的现象,与我们缺乏文化的自觉与敬畏,有很大关系。什么是文化自觉?这就是在我们的文化意识中,我们必须要有一种坚持,就是对自己本土理念的一个文化支持。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文化越来越被看作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一个民族有了这种文化的自觉,就不会失去精神家园和文化的根,就会真正建立起文化自信。
              (1)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2)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①文章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②请为第⑤段“ ______ ”处补写一个论据。
              (3)读全文,说说作者认为让古典诗文从语文课文中删除有哪些危害?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生活中需要思索    ①记得马克思的座右铭是“思考一切”。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中需要思索。
                  ②翻开中外五千年的历史画卷,不难发现,大凡有过卓越成就的人,都与“思索”结有不解之缘。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牛顿提出了天体运动方面的定律之后,经过自己反复思索和实验,终于创造出了震惊世界科坛的“狭义相对论”。爱迪生在试制电灯的过程中,经受了几万次试验的失败,终于,他成功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成功就是思索的成果。不能想象,他每次在失败之后,停止了思索,而最终能够制成电灯来造福人类。在中国,这样的事例也不胜枚举,.《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索是何等的重要。凡事思索了再做,做起来就会比较得心应手。这种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③那么,青年面对生活是否也要注重于思索呢?答案也应当是肯定的。
                  ④青春,是短暂的,但它却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青年时期,一定要审慎地探求人生的意义。就这一点来说,青年更需要思索。
                  ⑤如今,我们面临社会经济转型,面对现代产业和高新技术,将会遇到许多不甚了解,甚至是全新的问题。时代在向我们挑战,青年人任重而道远,不思索行吗?
                  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失去思索的生活是平庸的、僵化的生活。一生中只知道吃饭、睡觉而不会思索的人,无异于一具行尸走肉。思索,不是胜利的附庸,而是成功的前奏。它能驱散意识中的迷雾,融化灵魂中的冰霜,把人引向无比幸福的明天。
                  ⑦生活中需要思索!
              (1)在文章第②段横线处补充一个论据。
              (2)这篇文章的论点是 ______
              A.青年需要思索。          B.思索,不是胜利的附庸,而是成功的前奏。
              C.生活中需要思索。        D.思索是何等的重要。
              (3)上文中论据有事实与引用名言两类,事实是 ______
              (4)“就这一点来说,青年更需要思索”句中“这一点”指的是 ______ “更”能不能删去,原因是: ______ 。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