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把字写端正
                  ①写字,尤其是书写我国的汉字,有重要的意义.从传达和交流思想的角度来说,字是不闻声响的语言,是时刻离开不得的.从由字及人的角度来说,在未见其人的情况下,他的字又是显示他 风采的“亮相”.把字写得端正大方,能辨可读,是一件不能小看的事情.    ,要做到这 一点也不那么简单.
                  ②有些青年朋友写字潦草出格宛如“天书”,叫人横看竖看,东猜西猜,都吃不准.有些则写得拉杂一团,宛如泼翻豆箩,乱散一地,例如:一个“甥”字,被劈成“生”“男”两字.有些则象一排排打了结的链子,字与字解不开,读不断.有些则是任意创造,不合规范,“丢头”、“缺腿”、“少心肝”,比比皆是.读这类文字的书信或稿件,轻则让读者莫名其妙,不知所云;重则引起误会,延误大事.
                  ③这些青年人往往认为自己的字总是“写不好”了,也不想练了.
                  ④细细想来,笔下的字写得马虎潦草,恐怕还是他的态度不端正.诊治这毛病的药剂,当是叫他要静下心来,把写字当桩事来做,全神贯注地一笔一笔、一字一字地写下去,积以时日,培养成 一丝不苟的态度,就不难把字写端正.
                  ⑤当然,态度端正,也还得方法得当.千百年来,书家如林,字帖似海,王羲之、颜真卿等名家高手,为后人留下了难以胜数的精湛书法,借鉴他们的字帖,从中摸索和琢磨技法,是一条简便而有效的途径.中国的方块汉字,前人总结出不少经验,如从汉字的结构字形上讲,“东”的长,“工”的短;“魏”的大,“口”的小;“夕”的斜,“中”的正;“千”的疏,“龚”的密…懂得些一般的布局间架,把不同字的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安置得恰到好处,就会写得端庄美观. 至于通篇的文字,形体宜大小一致,横成行,竖成列,清晰整齐.
                  ⑥要有一手好字,还得勤写苦练.古人曾说过“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古代不少青年人就是这样努力,终成赫赫大家的.如今,用圆珠笔、钢笔写字,同样也得下类似的苦功,持之以恒,会有成效的.#^
                  ⑦要而言之,态度端正,方法得当,勤写苦练,那末,在岭的腕底笔梢下,一定会出现一手端正的好字.                                                                    (有刪改)
              (1)在第①节括号内填入恰当的选项.
              把字写得端正大方,能辨可读,是一件不能小看的事情.    ,要做到这一点也不那么简单.
              A.所以   B.而且   C.然而   D.即使
              (2)文章第②节列举了诸多“写字潦草出格”的例子,目的是    
              (3)文章④⑤⑥三节的位置能否调换,说明理由.    
              (4)下面这个事例适合放在第    节内,理由是:    
                  唐代书法家虞世南,从小跟智勇和尚学习书法.晚上躺在被窝里还常常练习,一边想着字的气 势、结构,一边用手指在被面上“写”.日子久了,竟把被面划破了.
              (5)联系全文,第⑦节加点的“他”指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2. 读书与境遇
              罗建军
                ①读书的境遇是指人读书时所处的境况和遭遇.人总是活在特定的境遇之中,境遇不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理解和感悟也会有所区别.读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常常会与境遇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境遇中的人读同一本书,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科学地认识读书的境遇,是人们不容回避的问题.
                ②顺境中读书,可贵的是精神愉悦.人在此时此刻的心境,既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明媚,也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愉悦.身心轻松,兴趣大增,容易打开视野,汲取新知识.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你用神采奕奕的眼神看世界,世界也会用宽容的怀抱接纳你.”顺境中读书,关键是要确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高远目标,广采博纳.同时还应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和清醒的头脑,平心静气,深思精进.顺境中读书,可以帮助一个人消除骄气,清醒地认识自己,理性地看待世界.
                ③逆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坚持不懈.逆境人人都可能遇到,一些人在逆境中消沉,另一些人却以此为机遇,砥砺磨炼,最终“鱼化为龙”.逆境中读书,因为外界的压力,也因为内心的苦闷,常常会获得不一般的感受,甚至得到对人生世理豁然开朗的认识.古今中外,在逆境中坚持读书学习而成就伟业的不乏其人.司马迁惨遭宫刑,仍持之以恒地博览群书,从而成就了《史记》这一伟大著作.海伦•凯勒失聪失明,却凭借超乎常人的毅力,坚持读书,学会了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传奇人物.在这些人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水滴穿石”的韧性,逆境中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驱散心里积压的阴霾,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④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无旁骛.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仿佛连同这个社会一起变得躁动不安,很难静下心来读书.社会愈是嘈杂,愈需要我们有“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心态,书籍恰好具有这种功能.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闹中取静,摆脱嘈杂与喧嚣,丰富学识,增长智慧;能帮助我们摆脱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无纤尘地走进或厚重或轻盈的书中世界;也能帮助我们不被五光十色的世界所左右,追求灵魂与人格的崇高.
                ⑤“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无论客观世界如何变化,人的因素始终具有决定性,只要我们始终坚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一信念,时刻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信仰,就一定能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振奋精神,不断进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不能证明“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无旁骛”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曹雪芹常年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清苦生活,仍然自得其乐,坚持读书写作,终于完成鸿篇巨制《红楼梦》.
              B.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常常手不释卷,有时在排队打饭或候车的喧嚣环境中还津津有味地阅读《尚书》.
              C.艾思奇在日本求学期间,课余时间别的同学常常唱歌跳舞,而他却一个人埋头读书,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似的.
              D.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时,特意到长沙街头的菜市场读书,身边人来人往、嘈杂不堪,他始终不为所动.
              (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
              的一项是    
              A.作者善于引用名言,如“非宁静无以致远”、“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这些名言既恰当地证明了观点,又增添了文采.
              B.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读书与境遇”的关系展开论述,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C.读书的境遇因人而异,只要我们在逆境中不消沉、不浮躁,坚持不懈,潜心读书,就能成就伟业.
              D.文章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如果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追求,就能不断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提升自我.
              (3)如何理解第⑤段“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答:    
            • 3. 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当你不是世界的中心
                ①海水容纳百川,水以天下之至柔驰聘天下之至坚,却从不居功.清风飘送花香,雨水润物无声,这温柔敦厚的自然总是厚德载物,却又不事张扬,更不会以造物主自居.那么自称万物灵长的我们,更应该学会不以自我为中心.
                ②只有当你不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的时候,你才能正确认识自己.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是这个道理.只有跳出自我,才能认识自我. “天朝上国,物产丰盈,本不必与外夷互通有无”,正是清朝常常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没有认识到自身各种弊病,从而日益落后于世界.后人再看历史,无不扼腕叹息.因此跳出自我,并审视自我,才能认识自我,并完善自我.
                ③不以自我为中心,就要有谦和的姿态.北大校长、国学大师季羡林以一位平凡老者的身份替一位入校新生看行李,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不恼不怒,反倒用一句“没关系”化解了那名新生的不安.著名影星林志玲在参加一个宣传活动时,很多经销商都和她握手.有人注意到身高 174公分又穿着高跟鞋的林志玲,一定会膝盖微弯,蹲到和对方一样的高度,眼神平视地和对方握手.那天地总共蹲了八十几次.生活中,有些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对每个人都保持一种“高姿态”,这种人其实最无实绩.反而是季羡林和林志玲这样的人,以谦和的姿态平等待人,更显高贵.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都需要学会尊重池人,不以自我为中心,保持自身的风度与姿态.
                ④不以自我为中心,还要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世界,而不单从自身出发.或许你以为自己是万众瞩目的大明星,是舞台的焦点,可是,在一个农民眼里,你只是个普通的人,远不及他的庄稼重要.或许你正逼着自己的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殊不知在他们眼里,蓝天、白云、草地、游戏才能构成最美的童年.所以,在别人眼中你不一定耀眼,你要用他人的眼光看到自己的卑微.在孩子眼中你奉为金科玉律的东西可能一定耀眼,你要用他人的眼光看到自己的卑微.在孩子眼中,你奉为金科玉律的东西可能一文不值,所以你要以孩子的眼光去帮助他们找到幸福与快乐.从他人的角度看世界,你将看到更绚丽的色彩.
                ⑤不以自我为中心,还要善于向他人学习.“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万事万特皆有其闪光的一面.师法自然,小草的坚韧,大树的昂扬,细流的执著,大海的宽容…都会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师法大师,圣贤的哲思,大儒的风范,永远是我们追随的目标;师法凡人,芸芸众生里有很多普通人更值得我们学习.“当代雷锋”郭明义,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爱心,几十年如一日;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不顾个人安危勇救学生…这些平民英雄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示出口的人性光辉,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起来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向他人学习是不以自我为中心的更高境界.
                ⑥当你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你将明白众生平等,从此不再轻视一只蝴蝶、一片落叶,你将读懂无言的自然和多彩的生活.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选文②③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说明理由.
              (4)选出最适合作选文⑤段道理论据的一项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沦语》)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
              (5)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和选文的观点,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应该怎样做.
            • 4.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节选自培根《谈读书》)
              ①选文的中心论点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
              ②选文的结构方式是:    
            • 5.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各题.
                                             角色有大小 责任无轻重
                ①刚刚去世的我国著名泌尿外科专家吴阶平,他对泌尿外科作出的杰出贡献是载入世界医学史册的,可更让人敬仰的永远是他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吴阶平常说:“那身洁白衣服唤起的责任感是我人生的座右铭.”当年在协和医院读书时的吴阶平贪玩,对学业不太上心,在一次救助一个临危患者时,那个人对死亡的恐惧及对生命渴望的眼神一下子激活了吴阶平作为医生的责任.
                ②人的责任都是多重的,因为每个人的社会角色是多元的.面对上司我们是部下,面对属下你又变成了领导;在对外关系中,一会是别人的客户,一会又成了别人的雇主,一会儿是供应商,一会儿又成了消费者,这不断变化的角色并没有让我们感到不适,因为我们的情商就是在这不断变化的角色中得以施展.无论我们角色怎样变换,才能如何施展,我们都要坚守自己的责任.
                ③一个人只要能恪守自己角色的责任,他就不会差到哪里.比如保安,不让任何一个没有出入证的人进小区,就是尽到了岗位责任;比如校对,对自己没有完全把握的字,坚决查字典,他就尽到一丝不苟的责任;比如领导,对于该坚持原则就是“一刀切”,他就尽到了铁面无私的责任.
                ④人的社会角色不同,责任大小有别,但承担责任的道义无轻重.造飞机的与做风筝的人,拉一个客人与拉一百个客人的司机其责任是没有等级之分的.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对自身该承担的责任就不能分轻重.
                ⑤1920年的一天,美国一位12岁的小男孩与伙伴们玩足球,一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伙伴们纷纷逃跑了,小男孩却走到邻居家门口等待宽恕,然而,邻居家的老人却十分固执要求索赔.小男孩只得回家拿钱.可父亲也不开恩.父亲说:“家里虽然有钱,但是你闯的祸,过失得你负责.”父亲最后掏出钱,但严肃地对小男孩说:“这15美元是借你赔人家的,以后你要想办法还给我.”小男孩赔了老人的钱.从此,他边读书边到餐馆刷碗.经过两个月的努力,他挣到了15美元,自豪地交给了父亲.父亲拍着他的肩膀说:“一个能为自己过失负责的人,将来一定能有出息.”许多年后,这个男孩成为美国总统,他就是里根.后来,里根在回忆往事时,深有感触地说:“那一次闯祸,使我懂得了做人的责任.”
                ⑥几天前我也听一个朋友讲过一位五十多岁客车司机的事,他为了能尽职尽责,保证良好的出车状态,每次出车前他永远只吃半分饱,以免长途驾驶时犯困,并且坚持了四十年.他曾说一生最怕就是因为自己的失职,给他人造成终身的伤害.平凡岗位上的一个平凡的人,他对待自己该承担的职业责任,就像一个国家总理对待国家大业一样鞠躬尽瘁,没有丝毫的怠慢.当他有一天交出方向盘,他就可以自豪地说:我尽到了一个客车司机的责任,我没有因为我的遗憾给别人留下灾难或悲痛.
                ⑦我们每个人其实只要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这个社会就会运转得和谐一些.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本文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什么?请举一例并说明其作用.
              (4)下面四个选项中,最适合作本文理论论据的一项是    
              A.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马克思)
              B.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C.人生须知未尽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梁启超)
              D.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5)结合选文内容及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责任的理解.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①成功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成功是多元化的,每个人都在追求属于自己的成功,但成功不是要和别人相比,而是要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②怎样才能成为最好的你自己呢?
                ③要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生只有一次,只有一个人能告诉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那个人就是你自己;只有一个地方能找到你的目标,那就是你心里.例如《西游记》中唐僧的人生目标就是自度度人,自觉觉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的人生目标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和全部精力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最终他们都成了最好的自己.每个人的人生目标都是独特的,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而努力.
                ④要做感兴趣和有激情的事.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对该领域有激情时,你就可能为它废寝忘食,发挥出所有的潜力.这时候,你已经不再是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为了“享受”而工作了.毫无疑问,你将会得到成功.
                ⑤2002年,比尔•盖茨在领导微软25年后,毅然把首席执行官的工作交给了鲍尔默,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投身于他最喜欢的工作--担任首席微软架构师,专注于软件技术的创新.此后,他对公司的技术方向做出了重大贡献.
                ⑥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制定目标的目的是为了进步,我们要把抽象的大目标简化成实际的小目标,目标设定过高固然不切实际,但目标也不可定得太低,在了解自己能力的基础上对目标进行及时调整:如果超出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提高;如果未达到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调低.达成一个目标后,可以再制定更有挑战性的目标.
                ⑦美国作家威谦•福克纳说过:“你应该在乎的 是,你要比现在的你强.”了解自己,努力不懈地追求进步,让自己的今天胜于昨天,这样才能获得成功,才能成为更好的你自己.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在第③段的横线处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3)文章从哪些方面论述了“怎样才能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4)第⑦段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5)比尔•盖茨从他最喜欢做的事情中确立了目标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联系实际,谈谈你是怎样从感兴趣的事情中确立目标的.
            • 7. 幸福
                                                 苇岸
                  ①哲学家培根一生写了五十九篇小品文,他仿佛谈论了人世所有大的事情,但惟独没有论幸福.或许他缺少了时间,因为他最后的《论谣言》便是未完笔的残篇.培根没有论幸福,但他论证了那些往往被世人误解拥有便幸福,因而盲目和疯狂追求的事物.譬如财富.关于财富,培根把它称作德能的障碍物.因为财富之于德能正如辎重之于军队,辎重是不可无,但过量的辎重会阻碍行军,有时因为顾虑辎重而失却或扰乱胜利.
                  ②唐朝诗人韩愈写了一句意味深远的诗:“.“把幸福完全寄托在财富上者,常常是那些尚未获得财富的人.这是人类无数错觉中最大的错觉.
                  ③幸福不是时代、国度、地区或阶层的专有物,幸福也不为财富的多寡所左右. 宫殿里有叹息,茅屋中有歌声.人类在寻求幸福的终极目的驱动下,创造出愈来愈广的器具帮助自己,机器解放了人类的体力,电脑解放了人类的脑力.但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现代这样,人类的生活如此紧张和匆忙.中非洲的洛美人反对把电?I进他们生活的丛林,南美洲的爱尔人阻止公路穿越他们定居的区域.他们并不认为是在拒绝现代文明带给他们的幸福,他们保持着自己纯洁原始的传统.在高度体现人类物质文明的欧洲边缘,有一座马德拉群岛,那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没有汽车和工厂,没有竟争和效率,劳动的人们面带微笑,在太阳下唱着舒緩悠长的歌谣.当工业社会的游客慕名而至,他们紧张的心弦倍感松驰,躁动的情绪复归宁静.人类的心灵向往什么呢?这向往如同梭罗所比喻:好像水边的杨柳,一定朝着有水的方向伸展它的根.
                  ④幸福无疑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但人们不应以此误入歧途,转而毕生追求财富.当人们把幸福全部寄托于此后,拜金主义兴起,消费主义盛行.“欲急速致富者将不免于不义“.我们费尽心机,仅仅为增加几枚银币;然而书内有黄金般的文字︿历代最聪明的智者的话,我们无视.我们终日忙碌,头脑里装满市场和物价;然而壮丽的日出和春天等待观赏,我们无暇.有限的地球除了要养活人类,还要养活人类的奢侈和虛荣.工业革命发生仅仅二百年间,人类便为此走到了自身所造成的各种毁灭性灾难的边缘.
                  ⑤伟大的诗人泰戈尔认为,人类与世界存在着三种关系,即理性关系、实用关系和美的关系.理性关系让我们了解世界的秘密,实用关系使我们满足肉体各种所需,美的关系则赋予我们的心以爱,消除我们行为中的功利主义.与世界的理性关系好比是我们的学校,与世界的实用关系好比是我们的办公室,而与世界的美的关系则是我们的家庭.我们不会完全呆在学校里,也不会完全待在办公室里,家是我们最后的栖身之地.由于有美的关系,我们与万物的距离消失了,我们同它们是近邻和兄弟.在万物中完整地获得自己的价值和人性,是人类心灵的天然属性,也是人类的终极目的,人在其中将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一九八九年三月
              (1)本文标题为“幸福”,但开篇却有哲学家培根写起,有什么作用?
              (2)第②段的划线处,应填下列    
              A.白雪却嫌春色晚             B.草色遥看近却无
              C.山净江空水见沙             D.百般红紫斗芳菲
              (3)第③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一种进行分析.
              (4)第④段中提到的“欲急速致富者将不免于义”,在当今社会中也不乏其例,请选取三个事例用排比句式写出.
              (5)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①宫殿里有叹息,茅屋中有歌声.
              ②壮丽的日出和春天等待观赏,我们无暇
              (6)第⑤段作者的幸福观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
            • 8. 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各题.
                                             积极面对无奈
                  ①人生中有太多的无奈.刘翔为伤痛不能驰骋田坛而无奈,高考生为相差几分不能跨进大学校门而无奈,子女为工作所累不能照顾年老的父母而无奈,贫穷的父母因“差钱”不能很好地培养孩子而无奈,老年人因体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而无奈,残疾人因天生的缺陷而无奈.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碰到数不清的无奈.
                  ②对待人生的无奈,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消极的态度,由无奈而生怨气,怨天怨地怨人,进而对生活失去信心,郁郁寡欢,在消沉中不能自拔;一种是积极的态度,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化解矛盾,努力走出无奈的阴影.窃以为,两种态度,往往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A面对无奈,消极沉沦,无奈就永远是你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 B积极面对,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迈开新步伐.正如马克•吐温所说:“人生在世,绝不能事事如意.反正,遇见了什么失望的事情,你也不必灰心丧气.你应当下个决心,想法子争回这口气才对.”
                  ③世界超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一个面对无奈永远积极进取的人.在一般人看来,他可能是一个一生都倒霉透顶的人:1岁时险些死于猩红热;4岁时一场麻疹,又让他险些进了棺材;13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肺炎;46岁时突然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的牙齿;牙病初愈,又染上了严重的眼疾,幼小的儿子成了他的“拐杖”;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癌等疾病不断向他袭来,后来,他的声带也坏了,几乎成了哑巴.58岁就吐血而亡.可就是这个经常为身体不好感到无奈的人,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3岁学琴,8岁时就创作了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9岁入市立歌剧院的管弦乐团,11岁登台演奏自己创作的《变奏曲》,一举成功.他把苦难与成才这两项生活的馈赠,用自己的琴弦演奏到了极致.巴尔扎克说:“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而培根则认为:“顺境中的好运,为人们所希冀;逆境中的好运,则为人们所惊奇.”帕格尼尼是不幸的,上帝给了他一个糟糕的身体,让他经常处于无奈之中;然帕格尼尼又是幸运的.因为正是生活的苦难,成就了这位天才.他没有在苦难面前低头,在无奈之中徘徊,而是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去战胜它,使自己从苦难者成为一个音乐的天才.
                  ④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许多人因为下岗、上当受骗、经商失败、亲人遭受不幸等陷入人生的低谷,感受到生命的种种无奈,有的人因此而患上了忧郁症,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其实,当你将一切归零,给自己时间,给自己空间,重新认识世界,就会感到,原来生活没有自己想象的那样糟.一转念,就是一个全新的生命.
                  ⑤朋友,如果你此时因伤痛而暂时折断了飞翔的翅膀,像帕格尼尼那样为生病而经受苦难,或者碰到种种不如意甚至无奈的事情,那么,请记住:“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只有战胜不幸,从不幸中走出来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选文第②段A、B两句不能调换的原因是什么?
              (4)选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下列各项中对选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人们面对人生的许多无奈,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态度.
              B.在人生路上,“无奈”是绊脚石还是垫脚石,取决于你的主观抉择.
              C.培根的话告诉我们,处于无奈中的人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D.当我们感受到人生的种种无奈时,可以试着将一切归零,重新认识世界.
              (6)请从以下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他(她)的事例,完成下面的句子,使其成为本文的事实论据.
                  面对    的无奈,    
              备选人物:韩愈    袁隆平    贝多芬     海伦•凯勒.
            • 9. 阅读议论文《“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完成下列各题.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汪金友
              “希望同学们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胡锦涛总书记讲了这样一番话.
              “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所以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读书.既读课内书,又读课外书;既读专业书,又读修身书.越读越明白,知识就是力量.越读越清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最清楚.种过地,才知道种地的艰辛;做过工,才知道做工的劳苦;跌过跤,才知道摔打的痛楚.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人们才学会了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想的很高,策划的很好,但一到实际上作和生活中,往往处处碰壁.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尤其在现代社会,处处讲知识,样样要科技,一个“大老粗”,怎么干得下去?所以,“读万卷书”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万里路”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
                相对于父辈,现在的青年人大都生长在一个比较优越的环境里.没有缺过吃,没有缺过穿,没有吃过苦,没有发过愁.从小到大,一直被关心和照顾.书倒是读了不少,但路却走得不多.所以当他们即将走出校门的时候,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补上“走路”这一课.勇敢地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广阔的天地去.把“万卷书”融入到“万里路”上,才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多彩的世界,给我们每个人都设计了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但眼前的路有千条万条,自己的路究竟在哪里?这就需要迈开双腿,一条一条地去试,一条一条地去找.这一条走不通,再走下一条.寻找是一种磨练,也是一种积累.等找到最适合自己走的那一条路的时候,经验就丰富了,信心就提高了,成功就不远了.
                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都在为找工作奔波.有的投了简历,石沉大海;有的参加了面试,未破聘用.但这只是万里征程的第一步.此处不行,就到彼处;高处不行-,就到低处;闹处不行,就到静处.说不定,越是偏僻和陌生的地方,越有好风景.越是在基层,越能够磨练意志、施展才华、增长本领.任何大事,都从小事起步.既然读了万卷书,就不怕再走万里路!
                                                                 (《人民日报》2009年5月25日,有改动)
              (1)认真阅读全文,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2)开篇引用胡总书记话的作用是:①    ,②    
              (3)你是如何理解“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这句话的?
              (4)首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下列事例中不符合此句观点的一项是    
              A.李时珍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尝遍百草,数十年如一日搜集整理、笔耕不息,终写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B.竺可桢数十年如一日,亲自到室外观测气候,进行记录,为我国气象规律的探索留下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成为我国著名科学家.
              C.梁启超小时读《史记》能背诵十之八九,善于总结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要分精读和略读,还要熟读成诵、做好读书笔记.
              D.司马迁10岁开始“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为完成史学巨著《史记》打下坚实基础.
              (5)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完本文后,请结合文意,谈淡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 10.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圈子决定你的未来
                                                李  愚
                ①泥土靠近玫瑰,吸收了它的芬芳,因而散发出芬芳的香气.其实,我们人也一样,和什么样的人相处,久而久之,就会和他有相同的“味道”,所谓“臭味相投”也有这个意思.
                ②我们中国有句古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美国也有句谚语:“和傻瓜生活,整天吃吃喝喝;和智者生活,时时勤于思考.”这两句话所说的其实是同一个道理:朋友的影响力非常之大,大到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改变你的一生.曾经有人采访比尔•盖茨,问其成功的秘诀,他说:“因为有很多的成功人士在为我工作.”陈安之的“超级成功学”也提到:先为成功的人工作,再与成功的人合作,最后让成功的人为你工作.你与之交往的人就是你的未来.
                ③德国行为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中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随在它第一眼看到的自己的母亲后面,但如果它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其他活动物体,比如一条狗、一只猫或一个玩具鹅,它也会自动地跟随其后.尤为重要的是,一旦这只小鹅形成了对某一物体的跟随反应,它就不可能再形成对其他物体的跟随反应了.这种跟随反应的形成是不可逆转的,也就是说小鹅只承认第一,却无视第二.这种现象后来被另一位德国行为学家洛伦兹称之为“印刻效应”.“印刻效应”在人类的世界里其实也并不少见.在生活中,每个人应善于擦亮慧眼,对“第一眼”作出理性判断,避免成为人类的“小鹅”.
                ④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朋友,就预示着什么样的未来.如果与消沉的人厮混,你不可能进取;经常与虚夸的人为伴,你不会踏实;经常与满脑“钱”字的人交往,你就会沦为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之辈.如果你的朋友是积极向上的人,你就可能成为积极向上的人.假如你希望生活得更好,你的朋友一定要比你更优秀,因为只有他们可以给你提供成功的经验.
                ⑤人是一种圈子动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际圈子.而其区别在于:圈子的大小,圈子能量的高低,是否善于经营圈子.无论你的圈子有多大,真正影响你、驱动你、左右你的一般不会超过八九个人,甚至更少,通常只有三四个人.你每天的心情是好是坏,往往也只跟这几个人有关,你的圈子一般是被这几个人所限定的.
                ⑥因此,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又和什么样的人组成圈子,其实是一个很值得我们严肃、认真地思考和对待的问题,甚至是你终身最大的一件事.
                                                                      (摘自《深圳青年》,略有改动)
              (1)“圈子决定你的未来”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作者以此为题有何用意?
              (2)在②-⑤段本论中,作者是这样分析说理的:首先    →再列举科学实验中研究成果作事例论证→最后    
              (3)下列有关“印刻效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物体对另一物体形成的可以逆转的跟随反应,称之为“印刻效应”.
              B.“印刻效应”源于德国行为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中发现的现象.
              C.“印刻效应”给我们的启发是:在人际交往中,要善于擦亮慧眼,作出理性的判断.
              D.以“印刻效应”为例进行论证,使所阐述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4)阅读本文后,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请根据下面提示,任选一题作答.
              ①(赞同)补充论据:    
              ②(不赞同)说明理由: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