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善待挫折

              (1)漫漫岁月,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坎坷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转干不成,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借贷无门,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天灾人祸。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挫折随时都可能翩翩而来。

              (2)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3)“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4)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为,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因此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5)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怯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炼,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 2.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①面对巍巍的高山,有人拜倒在它的脚下,面对坎坷的道路,有人     ;面对无数次的失败,有人     。这完全是因为他们缺乏自信的缘故。

              ②有位名人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美国的海伦凯勒小时侯生了一场大病,从此又聋、又哑、又盲,但他并没有丧失信心。她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学会了说话,学完了大学的课程,并掌握了五国文字,成了著名的作家。我国的张海迪,跟海伦凯勒有相类似的经历,她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但对人生仍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大学的全部课程,又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硕士研究生的全部课程。到现在为止,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还有我国的体操运动员桑兰,她在一次比赛中意外受伤,几乎全身瘫痪。但十六岁的桑兰以顽强的毅力接受治疗,并以无比的自信心向全世界宣布:“我从来没有丧失过勇气,我早晚有一天要站起来,我会创造奇迹。

              ③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自信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如此,自信还是我们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重要保证。

              ④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谁一生下来都不会说话和走路?每个人都要从积累与磨炼中逐渐成长,请相信,路是人走出来的。课堂上,要勇敢地站起来发表你的看法,即使你说得结结巴巴,  你的看法未必完全正确,  你能勇敢地站起来,你就是自信的人;运动场上,请不要因为害怕失败而退缩,没有经过失败洗礼的人,永远不会登上冠军的领奖台;同学们要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能自信地说一句:“我能行!”

              ⑤当今世界需要勇于开拓、勇于进取、勇于创新的人,更需要充满自信的人。当堂测检测:

            • 3.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④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⑤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⑥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⑦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 4.

              阅读,丢失了什么

              ①人类需要阅读。人类几千年的创作和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习惯,一种跟饮食同等重要的精神营养补充。无论时代发展到什么地步,生活多么富足,我们依然离不开阅读。

              ②然而,不客忽视的现实是,阅读正在遭遇危机。面对当下浮躁的社会心态,我们不能不反思,今天的阅读,到底丢失了什么?

              ③我们丢失了作为一个读书人的“虚荣心”。读书人在过去人们的印象中是羡慕和尊重的对象。人们渴望读书,热爱读书,以读的书多为荣。去年湖北高考文科状元就曾经把《红楼梦》读了不下十遍而成为众人仰慕的对象;古往今来那些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哪一个不喜爱读书?而且,那些学有所成者,往往都很注重阅读经典。可是现在,你手上有没有书、你读不读书,并不是人们非常关心的事情。

              ④传统的纸质书籍阅读,如果是自己的书,会在书上做许多记号,写下许多阅读笔记,那些发黄的纸张会记下你的思想和成长。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里,我们已然丢失了阅读的耐心。手机阅读的“刷屏”让阅读速度加快,不想读的可以“刷刷”地跳过去。人们可以天天做读者,还可以发帖做评论员,但长期下去,丧失的是冷静的思考和沉醉的阅读体验,丧失的是做一个有思想分量和生活质量的人。刷屏时代的阅读,在阅读之后的这些遗存全然不见,阅读没有了记忆。

              ⑤我们丢失了对内容的鉴赏能力。读书并不应该停留在读故事,读故事只是消遣,真正的读书是增加人生的分量。

              ⑥以文学作品为例。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名作《老人与海》〉,是一部好作品。你可以把它当励志小说读,因为有大家都知道的警句:“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但往深处看,是一个老人的孤独,一个失败英雄的悲歌,那种深深的孤独感才是作家想表达的。再看下去,你可以发现小说的语言奇妙、温暖,还发现它有许多象征的隐喻,更发现许多让人琢磨不透的东西。比如,作家常写老渔夫梦见狮子,狮子也是沙漠和草原上孤独的英雄,这是老人对海的恐惧吗?等等。在这些之外,你还可以读出一个作家伟大的人道主义情怀。老渔夫的那些可怜又可敬的大量内心独白,等于在和大海不停地说话,和命运不停地说话,没有激烈的言辞,没有抱怨,没有诅咒,只有卑微的乞求和敬畏,宽容和理解。当你读完全篇,读到最后一句“老头儿正在梦见狮子”时,你感到对命运的隐忍也许是最伟大的。所以,真正的阅读会读出更多的东西。

              ⑦我们不应该放弃一种伟大而充满尊严的阅读的传统。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与其在网络的迷惘中精神缺氧,在寻找灵魂的荒原中徘徊,不如马上拿起那些已经被时间证明了的作品来,开安静的阅读。记得,曾国藩曾经说过这样两句话:“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

            • 5. 阅读《你为什么感觉不幸福》,完成下题。
              你为什么感觉不幸福    ①幸福是时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人们热衷于谈论幸福,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缺少幸福感。物质条件的改善,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现代都市人缺乏安全感,生活压力大,感觉孤独、无聊,找不到灵魂的归宿。不久前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现代人幸福指数确实在下降。
                  ②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追到手的,又都与幸福没有关系。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很多人对幸福的理解有错误。比如前不久万昌科技董事长高庆昌和包头惠龙集团董事长金利斌自杀,说明金钱并不等于幸福:又比如法国著名影星阿兰•德龙宣布退出影坛时说:“我只是和孩子与家人在一起时才感到幸福。看到这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病烂、肮脏和邪恶到了这种程度,真令我伤心。我非常不幸。但是应当适应这个时代。”说明名利也不等于幸福。
                  ③幸福,是一种内在的安详、平和、淡定、从容、满足的心理状态。乔布斯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他一生都在追问幸福,他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就是: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他做到了这一点。乔布斯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奋斗史,给我们上了关于幸福人生的生动一课,因为他能简朴、低调地生活。他是一个有信仰的人。
                  ④本焕老和尚已经105岁了,他睿智而健康,甚至自称小和尚,说自己什么都不知道。本焕经历过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吃过常人无法想象更无法忍受的苦,他修行艰苦卓绝,人品没有瑕疵,他说自己10年没有过一个妄想。本焕是幸福的,因为他充满了对社会对生活的感恩。他时刻想到去回报社会、奉献社会。本焕的生活非常简朴,他一张餐巾纸撕成三张,洗脸的水仅够打湿毛巾,为怕浪费电所以房间总是不够明亮。
                  ⑤尼泊尔是紧邻中国的一个小国,交通极不发达,物质极度匮乏,但那里的人们感觉非常幸福。不丹也是这样,他们的许多国民到欧洲留学,学成后都愿意回到自己的祖国。因为那里有着简单、淡定、从容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我们到尼泊尔旅行的时候都有同样的感受,电话很少响起,也不会感觉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办,脑海里没有升起过这种念头,每天看着窗外的鹿,感觉自己十分悠闲。
                  ⑥我们的心清静了,世界就会变得清静。心染上杂质了,世界就会变得浑浊。许多人常说“为什么我这么烦恼?”其实烦恼都是自己找的。
                  ⑦心理学家为了研究人们常常烦恼问题,做了下面这个很有意思的实验。心理学家要求实验者在一个周日的晚上,把自己未来7天内所有的烦恼都写下来,然后投入一个指定的烦恼箱里。过了三周之后,心理学家打开了这个烦恼箱,让所有实验者逐一核对自己写下的每项烦恼。结果发现,其中9成的烦恼并未真正发生。
                  ⑧很多人常问我为什么感觉不幸福呢?这主要是由12个字引起的。这12个字就是:放不下、想不开、看不透、忘不了。那么我们怎样找回幸福呢?就是把前面的12个字轻轻一转,变成:放得下、想得开、看得透、忘得了。
              (1)为什么很多人感觉到不幸福?请用原文回答。
              (2)文章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阅读第③段至第⑤段,回答:怎样才能获得幸福?
              (4)文章第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 6.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风口上没有“偷懒的人”    ①这几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一语风行,折射一种借风起飞的普遍心态。那些草根创业、底层崛起的传奇故事,更是让人们羡慕。然而,当每个人都在对此津津乐道时,我们是否因此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东西?他人的成功仅仅是因为遇到一个“风口”?
                  ②诚然,时势造英雄,如恩格斯所言“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又如梁启超所讲“路得非生于十六世纪,而生于第十世纪,或不能成改革宗教之功”。但英雄之为英雄,亦必有其非凡处,正所谓“英雄之能事,以用时势为起点,以造时势为究竟。”我们讲机遇青睐有准备的头脑,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③社会生活中,不少人总是习惯于投机取巧,不想脚踏实地,不愿下笨功夫、用实劲,而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人生寄望于形形色色的机会,希望兔子撞到自己的树桩上。实践中,有的喜欢“抄近道”,耍小聪明,见事有利可图便“一窝蜂”,听说有一本万利之事便趋之若鹜,其结果往往是弄巧成拙。不能说世间就没有巧事、无法讨巧,但从总体上看这只是小概率事件,不会发生在大多数时候、大部分人身上。对于很多人来说,投机取巧就可能意味着失去机会、放逐自己。在这个意义上说,取巧也是一种懒惰,我们尤当戒之。
                  ④曾有人说,如果一个犹太人开了一家生意兴隆的加油站,旁边就会有更多犹太人去开便利店;但如果加油站是中国人开的,那旁边就会出现更多中国人开的加油站。这样的说法或许有些刺耳,却警醒我们面对商机,要有差异化发展思维,不可取巧投机、盲目跟风、扎堆上马。即便实践中遇到商机,但用这样的同质化发展思维,也只会让商机变成“伤机”,其结果就是一拥而上,一哄而散。
                  ⑤为人处世,有的人偷奸耍滑,投机钻营,不琢磨事,只琢磨人,寄望攀上某个高枝,“跟对人”以平步青云。工作中,有的人急功近利,热衷于“短平快”项目,不做打基础、利长远的文章。凡此,或得一时之利,或逞一时之势,终究经不起检验,沦为反面教材,可悲可叹。
                  ⑥无论是处世、干事,还是创业,苦干实干都是立足之本、立身之基。不是说事不能巧干,很多时候这种巧是一种远离愚笨的智慧,亦是我们的一种必备本领。但这和我们所说的投机取巧不是一回事。那种凡事图取巧的观念与做法,无法让我们行稳致远。尤其是治理,有学者评价“是件用力而缓慢穿透硬木板的工作”,容不得半点投机取巧,惟需兢兢业业,务实勤勉,励精图治,方能造福一方,干有所成。
                  ⑦大巧若拙,这是老子写下的智慧。风口上从来就不曾有过偷懒的人,想要乘风而起,需要的是守拙用劲的大智慧。
              (1)文章开头引用“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风行语有何作用?
              (2)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3)第四段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引用恩格斯和梁启超的话是为了证明“机遇青睐有准备的头脑”。
              B.“大巧若拙”文章告诉我们不要投机取巧,要下笨功夫,不能走捷径。
              C.第③段中“抄近道”、“一窝蜂”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为人处世投机取巧必将失去机会,放逐自己,弄巧反而成拙。
              D.一本万利的事是小概率事件,不会发生在大多数时候、一部分人身上。
            • 7.

                                                                                    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

                                                                                                   吴黎宏 

              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嫌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 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④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尤其作为一名干部,不时对自己的品德修养进行校正,十分重要。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
                 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摘自《人民日报 》2016年5月16日第5版
            • 8.

                    胡耕

                 ①人言即信。

                 ②从字的结构可见,仓颉老祖用意深远。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理念中,有五个非常重要的字——“仁、义、礼、智、信”,可以说这五个字涵盖了中国人理想的人格精神。其中“信”字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其它四个字的基础。“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很难想象一个不诚实的人能够有仁爱之心,做义气之举,讲礼貌之言。因此可以说,“信”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最推崇和最依赖的精神理念。它是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一种至高人格标准。

                 ③中国历史上就不乏“信”的经典。孔子的学生曾子,因为妻子随口答应要杀猪给孩子吃,他不愿言而无信,也不管乡亲笑他迂腐,说服妻子,并一起杀猪,煮了肉分给孩子和乡邻们吃;《喻世明言》中的汉朝书生范式与张劭约定两年后在他家见面,范式游魂千里迢迢赶来赴约;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宣布谁能搬动立在门口的木头就有赏金,后来他果然给搬动木头的人以重赏……

                 ④言而有信,行而有果。信,必然使人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

                 ⑤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必衰。当今社会,“信”尤显重要。一个人要时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说了就要做,做不到就不要说。“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一言百系”就须“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可以说,在人际交往中,“君无戏言”,更不可信口开河,信口雌黄。失信必寡,寸步难行。时下,流行信用卡,有人说,它是一种时尚潮流、个人身份的象征,有人却戏谑:有信不用卡,无信才用卡。信用被卡住了,就需要这张卡片当通行证。

                 ⑥“信”的丧失,常常让人言中的陷阱机关显得太多。现如今,很多时候人言不仅不可信,而且是“人言可畏”。怎样让人言不仅不可畏而且可信呢?前日,与一位诗友谈论信息,他高深莫测地进行了一番剖析,让人醍醐灌顶:“人言”为信,“自心”为息。对信息发布者来讲,若想确保自己的信息算得上可信的“人言”,就要进行一番“自心”的检点。对信息的接受者来说,“人言”是否有诈,是否可信,尚需用“自心”做出冷静清醒的判断。信息能让你发达,也能让你败家破产、身陷囹圄。人言固然不少,鬼言也很多,否则怎么会有“信息垃圾”和“信息战”之说呢?

                 ⑦人言若非信,自心当忏悔。如今懂得“信”的人太少了。许许多多的人一方面在谴责社会种种恶劣行为的同时,自己却偏偏忘了“信”的根本,心外求心,误入歧途。

                 ⑧信,就是一面亮澄澄的镜子,每个人对着照一照,其义早已说得清清楚楚,只是人们在一旁谁也不愿意去揭穿而已。

                 ⑨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我们在召唤“信”的回归时,切莫忘了自己。

              (选自《汉字悟语》,略有删改)

              (1) 阅读全文,请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2) 第③段画线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 文章通篇围绕“信”展开论述,其中第⑤、⑥段的顺序能否调换?并说明理由。

                                                                                       

                                                                                       

              (4) 当前形势下如何营造“信”的社会风气?细读文本并结合“链接材料”,阐述你的观点。

              【链接材料】

                 ①近日,上海某白领打车,答应下车后用手机付款,但司机一直未收到36元车费。司机找到该白领所在单位,单位因此将其开除。36元给了白领一个警示,也给大家拉响了“警钟”。

              (摘自《中国剪报》2016年第55期)

                 ②成都一家卤味店采用自助售卖形式,购买者自行选购,自觉付费。营业两天,顾客的自助付款额还不足商品总价值的百分之三十。人们没有意识到“信”的重要性,而把占便宜当成了自然的事。

              (摘自《作文素材》2016年第1期)

            • 9.

              (三)最好的化妆是读书

                  ①在我看来,读书之要在于提升气质。人通过读书,在幽幽书香潜移默化的熏陶下,自可化浊俗为清雅,变奢华为淡泊,转促狭为开阔,令偏激为平和。

                  ②古人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对读书之于造就人的气质的最好诠释。气质,说到底,其实是一个人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一种态度。坚持多读书,人就会逐步改变对人生的态度,进而不断提升属于自己的独特气质。记得著名学者张中行说过:“我主张多读书,念的书多了,脑子里装着孔子、老子、孟子、庄子,甚至西方的康德、爱因斯坦等等,一般的几张钞票是看不起的。”众所周知,“善养吾浩然之气”,代表着古人修养的最高要求。文天祥慷慨就义后,人们发现,在他的腰带上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的坚贞不屈、英勇就义,不就是他毕生读书学习、修养积累的结果吗?文天祥身上凸现的刚正不阿的气质,是那样的让人肃然起敬。

                  ③无独有偶,蒋逸人是鲁迅笔下蒋瑞藻的儿子。“文革”时,要他交代已故父亲“反动文人”的罪行,他带上鲁迅的书,去问造反派头头:“鲁迅是反动还是革命的?”头头说当然是革命的。他又问那对鲁迅有帮助的是什么人?头头说当然也是革命的。他就翻开鲁迅的书给他们看,鲁迅说他读了蒋瑞藻的书“颇获裨助”,造反派头头哑口无言。在那个“人人不敢多言逆来顺受的年代,他敢与造反派叫阵”,靠什么?靠的就是气质——由知识、智慧和正义打造的勇士之气。

                  ④人的容貌自会有好差,虽说通过化妆差的容貌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改观,但这只是“治标”之举而并非“治本”之策。诚如一位台湾化妆师所言:“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和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思考、多欣赏艺术……”读书改变气质,是因为书中有“骤雨初霁晴日丽天的束束彩虹,沉沉黑夜划破苍穹的道道闪电,乌云散去妆点西天的抹抹晚霞”,读书者手捧心仪已久的书籍,在抖动的书页里,与高尚的智慧的人们进行着心灵的沟通,时时享受着书籍中那些充满人文精神的生活;是因为读书者总是心无挂碍、崇尚俭朴,看淡人世间的功名利禄,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如此读书,读书如此,读书人不就是在净化自己的人生、实现灵魂的泅渡吗?曾国藩说过这样一番话:“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变换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他还说:“书味深者,面自粹润。”“面自粹润”,不仅是指肉体的面部,更是指精神的内在。否则,就很难理解林语堂所言:“章太炎脸孔虽不漂亮,王国维虽有一根辫子,但是他们是有风韵的。”精神气质的美,当比任何肉体的美重要,且无可替代。

                  ⑤读书,能否真正提升一个人的气质,关键取决于读书的目的和读书的方法。如果,以“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求,功利心十足,陷于“匆匆忙忙、嘈嘈杂杂,混混沌沌、晕晕乎乎”的境地,怎能造就从容、优雅的气质?读书,若拒绝阅读经典,拒绝精致阅读,哪怕读得再勤奋再多,亦无济于事,充其量,不过沦为“两脚橱柜”而已,与提升气质无关。

              人,不能选择改变容貌,但可以选择改变气质;人,要选择改变气质,就必须选择读书——因为只有读书,才可以让人充实灵魂世界而变得越来越自信,变得越来越超凡脱俗,以至变得越来越有高雅的气质。

              (1) 18、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9、第⑤段中,画线句“读书,能否真正提升一个人的气质,关键取决于读书的目的和读书的方法”中“关键”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0、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请任举一例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21、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读书如“熬粥”
                  ①我喜好喝粥,是母亲培养的,因为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烧一锅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
                  ②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经典好书,如同“好米”。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有限,同时也使智力和想象力有限,使知识和思想贫乏。”略萨的这番话对阅读经典的意义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③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而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未知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④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坚持读书,须有定力。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据他的友人回忆说:“那时一起在德国留学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心思纯正,始终坚持专注于读书学习,不受其他诱惑的干扰,耐得住寂寞与单调。
                  ⑤读书正如熬粥一般,也需“好米、文火、持续”。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课文②③④段介绍了读书应遵循的法则,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3)本文运用了多种的论证方法,请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4)请你辨析下面两句话,看看能否运用到文章中去,并分别说说理由。
              A.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B.培根曾在《谈读书》一文中风趣地说:“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