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①绿蚁②,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注释】 ①沈:同“沉”。②绿蚁:本来指古代酿酒时上面浮的碎的屑沫子,也叫浮蚁,后来衍为酒的代称。


              (1) 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梅花的形象。



              (2) 这首词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3) 作者写梅,上阕和下阕手法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 2.

              理想与现实往往是矛盾的。这首词中,作者在理想与现实中各是怎样的形象呢?请分别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题。

              风  暴

              普希金

              你可看过岩石上的少女

              穿着白衣裙,立于波涛上,

              当海水在混乱的幽暗里

              和岸石游戏,澎湃和轰响,

              当电闪以它紫红的光线

              不断地闪出了她的形象,

              而海风在冲激和飞旋,

              扬起了她的轻飘的云裳?

              美丽的是这海,狂暴、阴郁,

              闪烁的天空没一块蔚蓝;

              但相信吧:岩石上的少女

              比波浪、天空、风暴更美丽。

              【相关链接】普希金在年轻时结交了一些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的朋友。虽然“十二月革命”最终遭到反动政府的残酷镇压,但他们的进步思想深深地震撼了普希金。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歌颂自由、进步,反对封建农奴制,抨击暴君专制。

              (1)诗的题目为“风暴”,自然“风暴”是诗人浓笔描摹的事物,仔细阅读,说说作者是怎样描摹“风暴”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少女的?着力刻画了她怎样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所写风暴对表现少女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风暴”和“少女”各象征着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提示:联系普希金的生活时代背景思考,普希金生活在俄国大革命时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理解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②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 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

              策勋十二转 (      )

              ②当户理红妆        (      )

              (2) 第①段“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表达了什么?

                                                       

              (3) 木兰代父从军的事例,表现了她怎样的精神?

                                                       

              (4) 从遣词造句角度赏析第③段“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                                                             
            • 5.

              读《野望》

              (1) 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 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3)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 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5) 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6)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 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8) 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9) “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
              (10) 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试题。地点: _____,时间: _____。事情 _____
              (11) 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 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 6.
              读《野望》
              (1)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2) 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
              (3) 诗的首联化用了哪两位诗人的什么诗句?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4)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7.

              根据诗歌《黄鹤楼》,回答下列问题。

              (1) 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2) 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
              (3) 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 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5)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

              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

              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

              (6)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7) 崔颢在 《黄鹤楼》 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8) 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11)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12)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3) “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14) 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
            • 8.

              读《使至塞上》回答下列问题。

              (1) 

              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xiāo sù) (péng féng)

              (shǔyú) (hòu hòu)

              (2) 

              选一选,填一填。

                    萧 箫

              ( )条、笙( )

                   蓬   逢 

              ( )勃、适( )

              (3) 

              解释下列词语。

              征蓬:

              萧关:

              (4) 

              翻译下列诗句。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5) 

              学习了《使至塞上》这篇课文,说一说你收获了什么。

              (6) 

              “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7) 

              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8) 

              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9) 

              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

            • 9.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本诗首联交代了远渡的?和此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颔联中,有两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颈联描写长江的近景,请谈谈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从尾联来看,这首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 词语积累:

              摧:______________。

              甲光:_______________。甲,指 ____________ 。

              金鳞开:___________。金:                        。

              角:                                

              塞上燕脂凝夜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临:____________。

              霜重鼓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声不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玉龙:_______________ 

              君:____________。

              (2) 本诗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790~816),________著名诗人,史称为“_____________ ”,汉族,河南福昌人。字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称唐代“三李”。李贺是中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3) 首联写景又写事:第一句运用_______和比喻,渲染______________, 一个“压”字,把敌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第二句写_________________,借日光显示_________________。颔联从听觉和_________两方面渲染__________________。颈联写____________的场面。尾联引用写出将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临易水”既表明_______________,又暗示_______________。接着描写_______________: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5)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在________,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__________,表现悲壮鏖战场面;一个在_________,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这首诗有鲜明的色彩,如_____、_____和_________,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________、________、 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6) 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战国时_______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他慷慨而歌:                   ,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