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   ◆李慧占

                 ①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陶瓷书法有平面的“瓷板书法”与立体的“瓷器书法”之分。除书法外,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则推动了“瓷板画”的出现,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②由土与火淬炼而成的中国陶瓷,经由笔与墨的浸染,从文化维度上脱胎换骨,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而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画,脱离纸面融入到“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③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同样清白素净的基调,因为材质、料性、技法、成型的不同,书写者与欣赏者都得到不同的体验。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④以瓷板作书画,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所有的力度,轻重缓急,提按使转,所有的色相,浓淡枯涩,墨色变幻,赖火之功,会完全“现形”,因而更胜“力透纸背”,笔触如刀刻,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但(   )没有足够的好料和书写功力,(   )很容易“现丑”。

                 ⑤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为藏家竞相追逐,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带有浓重的传达个性面貌的文人画色彩。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色釉交映,凝练浑厚,浸透金石,尽现风流。……晚清“浅绛彩瓷四大家”之一的王凤池,有传世瓷板画作品《昌江日对黄山图》,画得精致而文气十足,颇得文人山水画之神韵的。瓷板上的题诗写得灵动而呈才情,书法自然俊逸,布局和结字,以及每一笔的书写,都做到了裹藏恰好、肥瘦适宜、疏密得当、简繁有度的程度,给人以一种沉着超逸的视觉美感。

                 ⑥古诗有七绝咏青花瓷之美:“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在英文里,“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china。瓷,连接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延续这种优美的传统技艺,更需在其中糅入书心、文心。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合,为瓷器脱去“匠气”与“烟火气”,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

            • 2.

              藏在肚子里的“第二大脑” 

               ◆兰政文

              ①自古以来人们就爱用“一肚子坏水”来形容某些奸诈小人,而把那些学识渊博的君子誉为“满腹经纶”。“坏水”也好,“经纶”也罢,都与才智、智慧有关。难道老祖宗早就料到人的肚子也是智慧的“产地”吗?    

              ②老祖宗还真的料到了,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人除了位于一身之首的头部大脑外,还有一个大脑藏在肚子里,称为“腹脑”。换句话说,无论你是男是女,都有两个脑子,你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将肚子简单地视为“酒囊饭袋”了。它是你的“第二大脑”。    

              ③“腹脑”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你肚子里那个复杂的神经网络,这个网络由大量神经细胞组成。神经细胞广泛分布于消化道内壁、胃部、大小肠中的组织细胞皮层中,相互进行信息传送,构成“腹部神经系统”。    

              ④那么,造物主为何要对人体如此设计呢?科学家们将之归因于物种进化。在生命进化的最初阶段,一些生物(例如管状蠕虫)还没有大脑,其神经系统的直接产物就是“腹脑”,而“腹脑”也足以满足它们对于神经机能的需求。以后随着物种的不断进化,“腹脑”便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它们需要功能更完备、信息更灵敏的“指挥中心”,中枢神经系统——也就是大脑便应运而生了。但腹部神经系统并没有“下岗”,而是遵循自然选择的规律继续存在。于是,人体便有了两个脑。    

              ⑤两个脑,一个高高在上,一个隐居在下,通过一种叫迷走神经的神经组织联系在一起,关系极其密切,堪称“哥俩好”。    

              ⑥首先,哥俩互通信息,其中上传的信息(由腹部传到大脑)比下传的信息(由大脑传到腹部)要多。由于“腹脑”能主动地储存身体对全部心理过程的反应,并在需要时将信息调出上传给大脑,故大脑做出的一些决定中,“腹脑”的影响力功不可没。德国就流行这样一句话:“在肚子里选择最佳方案并做出最佳决定。”    

              ⑦其次,哥俩“患难与共”,一起感受肉体和心情伤痛。一般来说,当你非常生气时,“腹脑”通常的反应就是吃不下饭,甚至发生胃疼等。    

              ⑧再次,哥俩“同病相怜”,“一损俱损”,对某些疾病的反应出人意料地“同步”。比如,老年痴呆症患者,常在头部和腹部出现同样的组织坏死病变;得了疯牛病的人,在大脑受损而出现精神错乱时,胃肠也遭受极度损害;还有,当脑部中枢感觉到紧张或恐惧时,胃肠系统通常会痉挛和腹泻。    

              ⑨此外,“腹脑”与大脑一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能指挥,会做梦。就说做梦吧,不少胃肠患者总是噩梦频频,睡不好觉,其奥秘就在这里。    

              ⑩“腹脑”一般负责监控胃部活动及消化过程,“观察”食物特点、调节消化速度、加快或者放慢消化液的分泌等,被誉为人体消化器官的“总开关”。    

              ⑪“腹脑”也有与大脑记忆功能有关的同种物质,因而能存储记忆。举个例子,假如你小时候特别喜欢吃甜点,后来吃腻了,再也不想吃了,这种感觉会被“腹脑”记住,等你长大后一想起这种甜点就会泛酸水,胃部就会不舒服。    

              ⑫“腹脑”与大脑的主要区别在于“腹脑”没有思维能力。那么,能不能通过训练和培养,使这一机能得到“复苏”呢?    

              ⑬这并非异想天开,已经有专家尝试用一种古老的锻炼方法来达此目的,这就是太极拳。研究认为,太极拳独特的“松静自然”、“气沉丹田”呼吸法,将大脑的“神”与“腹脑”的“气”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同一种“神经体操”,对“腹脑”产生积极的调节作用。在大脑的推动下,唤醒“腹脑”的思维能力,如同“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一样,达到“肚子一鼓计上心来”的境界。尽管这一探索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科学家的态度是乐观的,变为现实的可能性相当大。 (选自《青年文摘》)

              材料链接:呵护腹脑妙招连连

              要让腹脑的不良“记忆”渐渐淡忘,就必须坚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将肠胃保养做到实处。首先,咱要摆脱节日里的大鱼大肉,尽量保证每餐都吃到粗粮、富含纤维的食物以及蔬菜,必要的时候可以摄取一些口服纤维素辅助消化;其次,除去三餐规律、细嚼慢咽的老规矩,还要保证进餐后的3个小时尽量保持站立或者直坐的姿势,不平躺,以确保胃酸停留在胃里,腹脑正常地工作;最后,找出腹脑的耐受临界点,明确自己吃多少量合适,什么不适合多吃,在食用的时候加以控制,逐渐让腹脑放松不再紧张。


            • 3.

              成 功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下功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还是举韩文公。他说:“业精于勤,荒天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熟悉的。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              。’此第二境也。‘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静安先生的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和机遇,似更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 4.

              采红菱

                 ①六十年前的家乡因盛产红菱和荸荠而名之“荸荠村”。这是一个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名字,裹挟着成熟,流淌着汗水,更是荸荠村人勤劳质朴的标志。

                 ②进入农历六月,家乡的红菱成熟了。葱葱蓊蓊的郁家浜两岸菱田,在骄阳下闪泛出紫色的光线,三三两两的农人背上竹篓开始了繁忙的采摘。

                 ③提到采红菱,人们大约会想到梁元帝在《采莲赋》中所写的“妖童媛女”的风流,或者眼前出现“扬州八怪”之一金农《采菱图》所勾画的悠远欢快场景:静静的湖面,朦朦的远山,采菱女们身着鲜艳的服装,划着船儿,唱着山歌,在一丛丛菱叶间穿梭往来。

                 ④荸荠村人采摘红菱没有梁元帝《采莲赋》、金农《采菱图》所描绘的那样轻快悠然,相同的只是采菱人十有八九也是女子,男人则承担运销的重任。采菱大多在午后进行,以便尽量缩短采摘与出售之间的时间,保证红菱的新鲜。肩背竹篓的采菱女裤管挽至膝盖以上,低首弯腰,背负青天,伸出双手,轻轻翻开圆盘似的菱盖,摘下一枚又一枚鲜艳欲滴的嫩红菱。荸荠村出道的红菱色彩红艳、个大壳薄,长着两只尖而短的直角,肉质洁白甜脆,比起今日市售的四角红菱,更胜一筹。

                 ⑤采菱可算是精细农活,需要耐心和力量。竹篓渐渐满了,重达四五十斤,沉甸甸地压在肩头,令采菱人步履维艰。只见采菱人拔出深深陷入淤泥的双脚,小心翼翼地移步,唯恐折断茎叶,碰伤花蕾和幼菱。此刻正值暑热难熬,或远或近传来一声声知了的嘶鸣。采菱人抬起头,伸一伸酸痛麻木的腰肢,撩起散落的被汗水沾住的长发,旋即又弯下腰。想到一田丰收的果实,采菱人心中自然流淌一泓清凉的甘霖。采菱田间,最恼人的是常常有蚂蝗叮人。因而采菱人腰间都会系挂一只盛盐的小瓶,一旦蚂蝗叮咬小腿,采菱人立即将其捏住,放入瓶中用盐腌渍至死。

                 ⑥采菱季节的荸荠村是多姿多彩的。蓝天白云下的菱田是一幅写意水彩画卷。挤挤挨挨的菱叶在夏日的阳光下闪耀着紫红的光亮,沿田埂边栽种的鹅黄色茨菇亭亭玉立宛如少女,田间一行行碧绿纤细的荸荠苗,在夏风中婀娜摇曳,白色的水鸟翩然起飞,带走悠思无限。田埂上,随母亲而至的幼童时而相互追逐嬉戏,时而捕捉蜻蜓寻蚂蚱。远处,老黄牛牵引一架水车,送来了“轱碌,轱碌”的转运声,犹似节奏分明的催眠曲。绿树荫下,田地为床、蓝天作被,玩累的孩子卧于田埂,伴着鸟鸣声进入甜美的梦乡。

                 ⑦太阳下山,余辉绯红。田边,两个箩筐盛满了惹人怜爱的红菱。卖菱归来的男人手持扁担出现在田头,吆喝着挑起箩筐走向村口,身后紧跟的是负着熟睡孩子的采菱女。不一会儿,村前宅后的水桥头,男人们将红菱连筐浸入河水保鲜,筐面还盖上一层翠生生的老鸦藤草。回望宁静的村落中,归家的采菱女人已升起缕缕炊烟。

                 ⑧晚风里,草丛中,编织娘低吟浅唱,深情地演唱着荸荠村的夏日之歌。

            • 5.

              故乡原风景

              侯德培

              ①记忆清浅,时光的痕迹淡淡掠过,故乡的原风景淳朴而又真实,承载了我曾经的天真岁月。也许我这一叶在外漂泊的小舟,只有故乡那条时光的河才能停泊……

              ②印象中,儿时的月光总是那么的皎洁澄澈,照得村庄清清亮亮,透过树阴洒下点点碎银。月光下看露天电影便是我们的一大乐趣。村中喇叭一广播,我们这些“勤劳”的孩子早早就把板凳搬到放映场地,占据有利位置,然后急忙奔回家,不停地催促做晚饭的母亲“快点,再快点……”儿时看的电影不少,可真正回想起来,似乎只有关于电影前的准备以及和小伙伴嬉乐的场景了。

              ③仲夏之夜,满村庄充盈的都是孩子们自由的笑声。打麦场上孩子们玩起捉迷藏,一个孩子蒙眼喊着一二三,其他孩子则迅速四散,找寻自己认为最安全的地方躲起来。记得那时有一个年龄最小的可爱同伴,总是耐不住性子,提前暴露在寻找者的视野中。

              ④三九寒冬,河水结成了厚厚的坚冰,下雪天,满眼的洁白与肃杀,而故乡也似乎被冻住了。打破这宁静的只有孩子们奔跑在雪地中的嬉笑声。用一块木板系上两条小绳子做成简易的滑板,跑到村子后面的土坡上,两人一组,一个坐在“滑板”上,一个在后面推,转眼就滑下土坡。坐在“滑板”上的孩子眼中溢满兴奋,快乐的叫喊声、欢笑声此起彼伏,连树上的雪也被笑声感染,纷纷落下。

              ⑤春日融融,故乡恢复了活力,花红柳绿。故乡的春虽来得迟,却生得茂,桃花、杏花、梨花拥拥攘攘,争相展开最美的笑颜。就连那各种野菜也纷纷破土而出,一个个地探出了可爱的“小脑袋”,那绿油油的模样不由地让人心生喜悦。午后时分,带上铲子走到乡间寻觅野菜,弯腰,入篮。直到夕阳沉沉地坠落,家家户户燃起袅袅炊烟,才在母亲温柔的声声呼唤中,拍拍身上的泥土,在鸟儿归巢的身影中,应和着母亲的呼唤,带着满篮的清香回了家……接着就是母亲的忙碌,厨房的飘香,收获的野菜被母亲勤劳的双手变成了餐桌上的美味,用面轻轻包裹的野菜依然泛着绿意,散发出的清香勾出了我味蕾中的无限向往。这个时候是一家人欢聚的时光,桌上的菜虽然简单,但手巧的母亲总是能把简单的食材做出让我回味良久的美味。

              ⑥时光就像故乡的那条小溪汩汩流过,不着痕迹带走了我许多的回忆。似乎儿时嬉戏的画面还在眼前放映,转眼间就成了老照片中那些陈旧的回忆。莼羹鲈脍何时品,乡音故情几回闻。故乡的原风景,就在我心灵最柔软的地方……

              (选文有删改)

            • 6.

              知白守黑

              非鱼

              ⑴暖风刚吹到虢(guò)国老城墙根,涂弦夫就摆着细长的身子出来了。

              ⑵涂弦夫曾是文联书法家协会主席,除了搞一些展览或者配合小城重点活动写点应景的对联,其他时间都在写字。退了休,涂弦夫有更多的时间写字了。人越写越瘦,腰越写越弯,当然,那字是越来越纵横奇宕,干脆遒劲了。这是见过他的字或者去过他的守黑斋的人说的。

              ⑶涂弦夫的守黑斋一般人去不了,除非要好友人,或者接到邀请,否则谁也别想进去。

              ⑷写出一副好字,涂弦夫会给他的几个朋友打电话,沏一壶好茶,站在门口巴巴地等着他召唤的那些朋友来。

              ⑸去守黑斋次数最多的是吴一品。和涂弦夫一样,吴一品也是虢国老城的名士,但他不习书法,爱的是茶,有着茶痴的名号。和涂弦夫在一起,吴一品结巴的毛病似乎也少了,两个人赏字,品茶,论道,守黑斋里墨香和茶香氤氲缭绕,别有一番热闹的雅趣。

              ⑹天越来越暖,涂弦夫出来的次数慢慢多了。每天早晚,人们会在城墙根看到他,左右手各两枚油亮的山核桃,哗啦哗啦转着,绕着城墙散步。

              ⑺那天晚上,转到南城门口,他发现有人在写字,还有不少人围观。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练的是地书。一根木头棍,前面绑一块水滴型海绵,水桶里蘸点水,在水泥地上龙飞凤舞,写的是《沁园春·雪》,到了“数风流人物”,那个“风”字拐出几个奇怪的弯,但却引来围观者的喝彩。

              ⑻涂弦夫仔细看看,发现这个老头还是有一些书法功底,只是个别字的布局不合理。他拍拍老头浑圆的后背说:这个“风”字不是这样写的,应该这样……他边说边比划,甚至伸手想拿过老头手里的“笔”示范一下。

              ⑼老头拿“笔”的手朝后一缩,瞪了他一眼:咋写?你说咋写?你懂个啥。猪鼻子插葱,你还想装象啊。你能,你是王羲之啊?

              ⑽涂弦夫被老头抢白一顿,讪讪离去。往回走的路上,他还有点愤愤不平:怎么可以那样写?简直是糟蹋字嘛,不能那么写的。

              ⑾涂弦夫把吴一品叫来,茶没泡,先跟他讨论那个老头:太恶劣了,怎么可以那样写?鄙俗!吴一品一言不发,看着涂弦夫在守黑斋里转圈,义愤填膺。末了,他微微一笑,把涂弦夫拉到书房门口,指着门上“守黑斋”三个字让他看,吴一品说:知白守黑,对吧?

              ⑿涂弦夫当初给书房取名的时候,叫守墨斋,叫了没两天,吴一品来了,看见守墨斋三个字,摇摇头:守墨斋,好,但不如去了土,叫守黑斋。涂弦夫问为什么?吴一品说:看过老子的《道德经》吧?涂弦夫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可是这个?吴一品一拍手:对,对……对了。于是,守墨斋便成了守黑斋。

              ⒀看着守黑斋三个字,涂弦夫哈哈一笑:老兄,还是你高啊。知白守黑,得有容人之心啊。走,喝茶。

              ⒁春天慢慢悠悠催开了各色花朵,蝉一叫,就到了夏天。

              ⒂涂弦夫突然觉得嗓子不舒服,咽东西有点疼。去医院一检查,是食道癌,还好是早期,做了手术,涂弦夫在家里养着。

              ⒃吴一品去看他,带来一盒十五年普洱,涂弦夫摇摇头:喝不了了,果然都成了身外物,不能享用了。吴一品用茶针和茶刀把茶饼撬下一块,紫砂壶泡上,倒出一杯,茶汤红亮。他递给涂弦夫:这么好的茶,观其色,闻其香,不……不……不一定都要喝到肚子里啊,各……各……各是各的享受啊。

              ⒄涂弦夫的身体一天天恢复过来,又开始写字。在死亡的边缘走了一遭,预知了生命的期限,那字,自然又上了一个台阶。吴一品说:这就对……对……对了!

              ⒅秋凉时,再从南门口经过,涂弦夫看到那个微胖的老头还在那儿锲而不舍地写,依然是《沁园春·雪》,那个“风”字依然拐出好几个奇怪的弯。写完,老头得意地看看围观的人群。涂弦夫喊了一声:好!

              ⒆老头看到他,似乎还记得。老头说:老仙儿,这回不挑刺了,来两笔?涂弦夫摆摆枯瘦手:免了,免了。

              ⒇老头不依不饶:怕丢丑?涂弦夫说:怕丢丑。

              (21)老头哈哈大笑:我天天练,总会有进步。你要记得,不懂就不要乱说啊。

              (22)涂弦夫点点头:是,是,大有进步。

              (23)老头活动活动肩膀手臂,提了桶换个地方接着写,涂弦夫看着自得其乐的他,觉得这也是一种境界。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注释】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意思是: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将成为)天下的范式。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