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独具特色的桃花文化

              ①桃花,作为一种自然物,本来不具有“文化”的涵义。但是,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被渗透、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并且作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于是,如同中国的“梅文化”“菊文化”一样,“桃花”也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形成了中国的“桃花文化”。

              ②中国的“桃花文化”独具特色,它体现了中国文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思考和认识。

              ③中国的“桃花文化”和女子有不解之缘。早在先秦的《诗经·周南》中,就有一首关于桃花的诗。“桃之夭夭”,描写茂盛、火红的桃花,桃花用来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春秋时代,息国的国君夫人息妫容貌美丽,被人称作“桃花夫人”。唐代的崔护在京都郊游,邂逅一少女,次年再访,人去桃花在,崔护感伤不已,题诗慨叹,“                 ”一句就成了千古名诗。还有清初孔尚任的著名悲剧《桃花扇》,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有为黛玉葬花写的《葬花辞》和《桃花行》。源远流长的桃花文化,从古代《诗经》一直唱到今天那桃花盛开的大江南北。

              ④在中国,“桃花文化”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民间吉祥喜庆活动特别是恋爱、婚姻这类人生喜庆之事里,桃花是“尚红”礼俗的主要角色。桃花坞、桃花酒、桃花运,包含“桃花”一词的人名地名更是不胜枚举。我国由历史沿袭形成众多的桃花观赏景点。早春二月,人们踏青采物采撷归来,多是几枝早开的桃花。至于与桃树、桃花、桃实相关的文化现象,几乎无处不在:传说桃都山有一巨大的桃树叫“桃都”,上有天鸡,天鸡一叫,天下的雄鸡也跟着叫。在中国神话中,仙桃又是长寿的象征,神话中的王母娘娘有“蟠桃宴”。桃树可家植于屋前舍后,更多的是漫山野生,人们又用“           ”比喻老师的学生之多……

              ⑤那么,中国桃花文化为何如此独特呢?

              ⑥桃花文化,反映了中国文人的自然观。大自然最美的季节是万物复生、欣欣向荣的春天,中国文人对春天倾注了十分炽热的情感,“咏春”的诗文特别发达。而春天又美在桃花盛开的时节,于是,自我们所能见到的《诗经》始,铺陈春景,不能不写桃花。永恒的自然界,极富生命力的桃花,激发了中国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和热爱生活的心愿。中国文人把自然界的桃花作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自己的情感意识的对应物加以抒写。他们借桃花歌颂自然美、劳动美、创造美,表达                           。 

              ⑦桃花文化还渗透着“儒与庄禅互补”的文人精神。“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文人两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文化心理。          ,他们要身体力行,去实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世致用”的人生理想;            ,由于现实不断击碎他们的理想之梦,于是造成了他们的失落心理,他们只好“穷则独善其身”,寄情山水,回归田园,在庄禅的境界中求得精神上的休憩和解脱。于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他自己,也为与他一样的失意文人创造了一个虚幻的世界。桃花源作为中国文人的精神栖息之所,世世代代吸引着文士,形成了他们的“桃花源情结”。他们并不是不知道桃花源之不可寻,他们寻找桃花源,几乎与屈原《天问》一样,上升为一种探索宇宙、社会和人生哲学的思维模式。


            • 2.

                     的徐悲鸿

              ⑴徐悲鸿原名徐寿康,自幼喜好绘画。一次,他到亲友家喝喜酒,许多有钱子弟都身着绸缎,徐悲鸿却穿了一件布大褂,因而遭到他人奚落。后来他想进洋学堂读书,但父亲拿不出钱。他向别人借钱,可谁都看不起他这个穷小子。这使他深感世态炎凉,不禁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遂改名为悲鸿。此后,他发奋绘画,终成闻名中外的艺术大师。

              ⑵1929年,时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的徐悲鸿,发现齐白石的作品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两次请他“出山”担任学院教授,都被谢绝。第三次请时,齐白石道出了苦衷:“我没读过书,怎么能教大学生呢?”徐悲鸿说:“你的画好,画给学生看就是教学,可以为人师。”终于打动了齐白石。赴任那天,徐悲鸿亲自来接。上完课,又把齐白石送回,并搀扶他下了车。对徐悲鸿的礼贤下士,齐白石直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徐君也。”

              ⑶1931年,徐悲鸿到庐山写生,许多美术爱好者前来请教,其中有傅抱石。看了他的画,徐悲鸿赞赏不已。因等待的人太多,就请他留下地址再详谈,傅抱石怅然而归。第二天一早,下起雨来,家境困窘的傅抱石想:“徐悲鸿哪会注意到自己呢?”忽然听到有人敲门,一看正是徐悲鸿。见大师冒雨登门,傅抱石夫妇【甲】。看完画后,徐悲鸿说:“你的前途不可限量。”他多方游说,筹措经费,让傅抱石出国深造,最终成就了一位中国著名的山水画大师。

              ⑷一次,徐悲鸿举行画展,观者如潮。正当他向众人介绍作品时,一位老农上前说:“这幅画错了:您画的是雌麻鸭,它的尾巴哪有这么长?”旁边的人训斥说:“你乡下人懂什么?”徐悲鸿马上制止,走到《写东坡春汀水暖诗意》画前,老农接着说:“雌麻鸭毛为麻褐色,尾巴很短。而画中羽毛鲜艳,尾巴很长。”徐悲鸿仔细看了看,确实如此。他真诚地认错,并向这位乡下人鞠躬致谢。几天后,他重新画了一幅,专程赶到老农家中请指点 。一时间众人对徐悲鸿【乙】。

              ⑸往事随风飘逝。徐悲鸿的绘画成就是一笔巨大财富,其谦卑的待人方式和高尚人格,更让我们受益匪浅。                             (选自乐读网《大师风范》)

            • 3.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程怡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有删改)


            • 4.

              天使的礼物

              刘继荣

              ①黄昏,儿子一如既往地推我去广场散心。二月的风变得暖起来,但是吹到脸上依然带着股寒意,就如我此刻的心境。

              ②刚坐上轮椅的时候,医生尚笑呵呵打趣,说我最多只能享用三周。可是如今漫长的三个月过去了,我依然坐在轮椅上。广播里正放着《吉祥三宝》,真羡慕那个丰腴健硕的妈妈,想必她到了80岁还能健步如飞吧?不像我,三十几岁就坐在轮椅上了。

              ③儿子兴致勃勃地问:情人节送什么礼物好?

              ④我漫不经心作答:“那要看对方喜欢什么,如果是心爱的,一句话,一首歌也是好的。”说完才觉惊骇,他刚上一年级,居然提出这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不禁想起上学期他曾说与一小女生相爱,我问,怎么爱?他答:“我们下课后一起在草坪里找灵芝草,给妈妈治病。”现在,灵芝草没找到,居然懂得过情人节了。

              ⑤ 忽然间,在淡金的晚霞里,一首英文歌响起来,我不禁感慨:“人长耳朵,就为享受这样美的声音吧!”儿子动容。

              ⑥回家后,儿子替我按摩,他见过名医生为我做按摩,手法倒是学得有模有样,可力度还远远不够。窗外传来孩子的笑闹声,我发现了儿子的心不在焉,顿时心生黯然,命他快快去玩。

              ⑦第二天黄昏,竟然又听到那首歌,是洒水车在唱,一时间,只觉得漫天繁花落了又开,连时光都淹没了。回过神来,才发现儿子早出去了。

              ⑧钟点工临走时提醒我,说整个寒假儿子日日在闹市区出没。那一带网吧颇多,里面未成年人也很多,要我千万管紧孩子,她说她的儿子就是在网吧里毁了的。我心里百味杂陈,酝酿着如何同儿子谈。

              ⑨可儿子似乎总是很忙,没等我谈到正题,他就鱼一样溜了。是的,外面春日融融,谁耐烦整日对着一张蜡黄的面孔呢!

              ⑩ 每一次,听着楼道里咚咚远去的足音,每一步,都似踩在我心上,想起从前他寸步不离地守候着我,小朋友叫去踢足球、堆雪人一概不理,如今,怯得连边都不肯沾了。

              ⑾长叹一声,吃药罢,这一粒吃掉的是老公的轿车车灯,那一粒咽下的是儿子模型飞机的翅膀,家人的梦想悉数掉进我胃里。一时间,我忍不住泪流满面。

              ⑿突然,气喘吁吁的儿子冲进来:“嘿,妈妈,情人节快乐!”我惊呆了,捧着他递过来的礼品盒不知所措,儿子一迭声地催我拆开,是一张唱片,他替我放进CD机里,音乐水一般漫过来,正是我最爱的那一首。

              ⒀我哭笑不得,原以为这礼物是送给那个小女生的,现在居然给了我!望着那张汗津津的脸,纵有千个疑问我也只能咽下。

              ⒁傍晚,儿子又推我出去,他指着华丽的橱窗得意地说:“哈,我又找到一个错字!”顺着那手指望过去,花团锦簇的五个大字:情人节快乐,哪里有错?

              ⒂见我疑惑,他急忙用手指在我手心画着:“是  人的‘  ’,不是事情的‘情’,明天我要告诉老师去。”原来是这样,他一直以为是  人节,所以误把礼物给了我。

              ⒃这时,一个陌生的中年人朝我们走过来,他很友好地问:“小朋友,你找到了吗?”儿子回答:“找到了,谢谢叔叔。”我诧异地望着他们。那人说,他是负责在广场播放音乐的。有天晚上儿子去找他,询问下午放的一支英文歌的名字,他说妈妈喜欢听,想买给妈妈。一下午放了那么多唱片,哪里能记得清呢?于是把所有的英文歌拿来一首首试放,最终也没有找到,但他却记住了那个执着的小男孩。

              ⒄洒水车过来了,开到我们身边缓缓停下,一个年轻人探出脑袋笑着问:“找到了吗?”

              ⒅原来,那首叫做《斯卡布罗集市》的英文歌,正是这位司机帮助找到的。他也一直惦记着这个倔强的小男孩,惦记着他能否买到唱片。

              ⒆洒水车开走了,我们继续向前。路边一个老太太在卖音像制品,她笑咪咪地问儿子:“找到了吗?”我与儿子一道感激地回答:“找到了!找到了!”我的声音里竟有了微微的哽咽。

              ⒇我终于知道,我的孩子没有去网吧,也从来没有冷落我,他一直都不曾放弃对那棵灵芝草的寻找。反复地听那首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这个痴痴的孩子所感动,可我知道,这份礼物,足以温暖一个母亲的一生。

            • 5.
               ◆张丽钧

              ①那天,我正看一个挑战类的电视节目。当一个叫卡尔布的德国人登场的时候,我丢掉了手里的家务。

              ②那是个大块头的家伙,拎着一把红色的电锯,慢吞吞地出场了。他要表演的是,用不超过l50秒钟的时间,将一截木桩制作成一个可以承受他自身重量的小椅子。

              ③木桩是普通的木桩,跟扔在我家后院的一截木桩没啥两样。

              ④我看见卡尔布将木桩竖了起来,然后朝主持人晃了一下电锯,示意准备好了。于是,计时开始。

              ⑤卡尔布娴熟地使用着电锯。笨重的身体一点也不妨碍他灵活的手。电锯与木桩亲密接触,嗡嗡的响声中,被淘汰的边角料一块块应声坠地。一时间,我根本看不出卡尔布究竟是在做椅子的哪一部分,只看到屏幕左下角的电子计时器在不停地跳字。两个主持人忘记了解说,只管前倾了身子、张大了嘴巴,呆呆地看看卡尔布的精彩表演。到了后来,连边角料都看不到掉下来了。卡尔布的电锯用他自己才能听懂的语言说着轻重深浅。在我眼中,卡尔布不像是在做木匠活,倒像是在进行一场“行为艺术秀”。

              ⑥观众一片欢呼!卡尔布从木桩的顶端拿出了一个精致的小椅子——用时仅仅95秒钟!

              ⑦卡尔布得意地将那个靠背上带有镂空花饰的小椅子放在地上,然后,单脚悬空站了上去。演播大厅又是一片欢呼。

              ⑧我多么喜欢那个瞬间诞生的迷你椅子啊!我设想着如果把它稍稍打磨一下,刷上清漆,上面再安放一个花儿一样的孩童,那将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⑨不由想到我国宋代那个画竹高手文与可,他画竹的秘诀是,先让竹子在胸中长出个样儿来。再按那胸中的样儿将竹子搬到纸上。我想,对卡尔布而言,又何尝不是先在胸中制成了一把现成的椅子呢?那个小椅子原本就是藏在木桩里了,卡尔布只是花费了95秒钟的时间,将它从木桩中“找”了出来。

              ⑩在尘世间,“创造”这东西永远是最迷人的。颖慧的心,灵巧的手,常能对凡庸的事物做出非凡的解读。没看卡尔布表演前,我只会将我家后院的木桩叫做木桩。它们呆头呆脑,只不过是木头一截、一截木头;看了卡尔布表演之后,我看那些木桩时的眼神倏地变了!我设想那庸常的木桩里面正藏着一批精美的迷你椅子,只待一把富有灵性的电锯一声轻唤,它们即会列队翩然而出!

              ⑪其实,又何止是木桩呢?被我们凡庸的眼与心怠慢了的事物尚有很多很多吧?山水里藏着画意,四季里藏着诗情,有谁,愿意带着激情将这旷古的画意与诗情从混沌的背景中解救出来。让它们以一种无比美好的姿态,恒久地存活于喧闹人间!

              (摘自《中华活页文选》)


            • 6.

              鲁迅故居

              ◆王胜

                 ①鲁迅故居是一座极其普通的小四合院。有前后两个小院,南房三间,北房四间,东西厢房各一间。房屋都很矮小,进深也很狭窄,全宅总面积不过500平方米。然而,想不到这里曾是一代文豪的住所。

                ②故居门口是一黑漆小门。门内西侧有一折扇屏门。入门即是前院,院内北房前有两株高大的丁香树,是鲁迅先生亲手种植的,使这小院显得很幽静又有生气。南房是书房和会客室。里面摆着几(a)书柜、一张方桌、几把藤椅等简单家具。当年许多青年学生在这里受到鲁迅的热情接待。南房的西间有一张招待客人的床铺,当年有的青年被反动政府逼得无家可归,鲁迅先生便留他们住在这里。

                ③引人注目的是北面的正屋。北房的东间是鲁迅的母亲的住室。中间向后扩建的一小间是鲁迅先生的工作室兼卧室。鲁迅称之为“绿林书屋”,人们都叫它“老虎尾巴”。室内陈设简单,北边窗下有一床铺,上铺着单薄的被褥。靠东墙放着一张三屉桌和一把藤椅,桌上放着毛笔、笔架、砚台、马蹄表、喝茶的盖碗等,还放着一(b)煤油灯。屋内西墙上挂着写有《离骚》诗句的题字,上书:“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鹕之先鸣。”鲁迅先生正是如此珍惜时间,在这间小屋里,在这张书桌上,忘我的工作,辛勤的写作。

                ④鲁迅先生在这(c)斗室写下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以及《野草》、《彷徨》、《坟》等不朽作品。

                ⑤“老虎尾巴”后面是鲁迅先生经常散步的后小院,院中央有一(d)井,周围种了许多小草和树木。

                ⑥这座普普通通的小四合院给人的印象是极深的。鲁迅先生不仅以他战斗的一生,以他的作品教育着我们,也以他简朴的生活教育着我们。

            • 7.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   ◆李慧占

                 ①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陶瓷书法有平面的“瓷板书法”与立体的“瓷器书法”之分。除书法外,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则推动了“瓷板画”的出现,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②由土与火淬炼而成的中国陶瓷,经由笔与墨的浸染,从文化维度上脱胎换骨,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而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画,脱离纸面融入到“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③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同样清白素净的基调,因为材质、料性、技法、成型的不同,书写者与欣赏者都得到不同的体验。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④以瓷板作书画,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所有的力度,轻重缓急,提按使转,所有的色相,浓淡枯涩,墨色变幻,赖火之功,会完全“现形”,因而更胜“力透纸背”,笔触如刀刻,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但(   )没有足够的好料和书写功力,(   )很容易“现丑”。

                 ⑤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为藏家竞相追逐,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带有浓重的传达个性面貌的文人画色彩。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色釉交映,凝练浑厚,浸透金石,尽现风流。……晚清“浅绛彩瓷四大家”之一的王凤池,有传世瓷板画作品《昌江日对黄山图》,画得精致而文气十足,颇得文人山水画之神韵的。瓷板上的题诗写得灵动而呈才情,书法自然俊逸,布局和结字,以及每一笔的书写,都做到了裹藏恰好、肥瘦适宜、疏密得当、简繁有度的程度,给人以一种沉着超逸的视觉美感。

                 ⑥古诗有七绝咏青花瓷之美:“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在英文里,“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china。瓷,连接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延续这种优美的传统技艺,更需在其中糅入书心、文心。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合,为瓷器脱去“匠气”与“烟火气”,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

            • 8.

              藏在肚子里的“第二大脑” 

               ◆兰政文

              ①自古以来人们就爱用“一肚子坏水”来形容某些奸诈小人,而把那些学识渊博的君子誉为“满腹经纶”。“坏水”也好,“经纶”也罢,都与才智、智慧有关。难道老祖宗早就料到人的肚子也是智慧的“产地”吗?    

              ②老祖宗还真的料到了,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人除了位于一身之首的头部大脑外,还有一个大脑藏在肚子里,称为“腹脑”。换句话说,无论你是男是女,都有两个脑子,你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将肚子简单地视为“酒囊饭袋”了。它是你的“第二大脑”。    

              ③“腹脑”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你肚子里那个复杂的神经网络,这个网络由大量神经细胞组成。神经细胞广泛分布于消化道内壁、胃部、大小肠中的组织细胞皮层中,相互进行信息传送,构成“腹部神经系统”。    

              ④那么,造物主为何要对人体如此设计呢?科学家们将之归因于物种进化。在生命进化的最初阶段,一些生物(例如管状蠕虫)还没有大脑,其神经系统的直接产物就是“腹脑”,而“腹脑”也足以满足它们对于神经机能的需求。以后随着物种的不断进化,“腹脑”便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它们需要功能更完备、信息更灵敏的“指挥中心”,中枢神经系统——也就是大脑便应运而生了。但腹部神经系统并没有“下岗”,而是遵循自然选择的规律继续存在。于是,人体便有了两个脑。    

              ⑤两个脑,一个高高在上,一个隐居在下,通过一种叫迷走神经的神经组织联系在一起,关系极其密切,堪称“哥俩好”。    

              ⑥首先,哥俩互通信息,其中上传的信息(由腹部传到大脑)比下传的信息(由大脑传到腹部)要多。由于“腹脑”能主动地储存身体对全部心理过程的反应,并在需要时将信息调出上传给大脑,故大脑做出的一些决定中,“腹脑”的影响力功不可没。德国就流行这样一句话:“在肚子里选择最佳方案并做出最佳决定。”    

              ⑦其次,哥俩“患难与共”,一起感受肉体和心情伤痛。一般来说,当你非常生气时,“腹脑”通常的反应就是吃不下饭,甚至发生胃疼等。    

              ⑧再次,哥俩“同病相怜”,“一损俱损”,对某些疾病的反应出人意料地“同步”。比如,老年痴呆症患者,常在头部和腹部出现同样的组织坏死病变;得了疯牛病的人,在大脑受损而出现精神错乱时,胃肠也遭受极度损害;还有,当脑部中枢感觉到紧张或恐惧时,胃肠系统通常会痉挛和腹泻。    

              ⑨此外,“腹脑”与大脑一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能指挥,会做梦。就说做梦吧,不少胃肠患者总是噩梦频频,睡不好觉,其奥秘就在这里。    

              ⑩“腹脑”一般负责监控胃部活动及消化过程,“观察”食物特点、调节消化速度、加快或者放慢消化液的分泌等,被誉为人体消化器官的“总开关”。    

              ⑪“腹脑”也有与大脑记忆功能有关的同种物质,因而能存储记忆。举个例子,假如你小时候特别喜欢吃甜点,后来吃腻了,再也不想吃了,这种感觉会被“腹脑”记住,等你长大后一想起这种甜点就会泛酸水,胃部就会不舒服。    

              ⑫“腹脑”与大脑的主要区别在于“腹脑”没有思维能力。那么,能不能通过训练和培养,使这一机能得到“复苏”呢?    

              ⑬这并非异想天开,已经有专家尝试用一种古老的锻炼方法来达此目的,这就是太极拳。研究认为,太极拳独特的“松静自然”、“气沉丹田”呼吸法,将大脑的“神”与“腹脑”的“气”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同一种“神经体操”,对“腹脑”产生积极的调节作用。在大脑的推动下,唤醒“腹脑”的思维能力,如同“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一样,达到“肚子一鼓计上心来”的境界。尽管这一探索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科学家的态度是乐观的,变为现实的可能性相当大。 (选自《青年文摘》)

              材料链接:呵护腹脑妙招连连

              要让腹脑的不良“记忆”渐渐淡忘,就必须坚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将肠胃保养做到实处。首先,咱要摆脱节日里的大鱼大肉,尽量保证每餐都吃到粗粮、富含纤维的食物以及蔬菜,必要的时候可以摄取一些口服纤维素辅助消化;其次,除去三餐规律、细嚼慢咽的老规矩,还要保证进餐后的3个小时尽量保持站立或者直坐的姿势,不平躺,以确保胃酸停留在胃里,腹脑正常地工作;最后,找出腹脑的耐受临界点,明确自己吃多少量合适,什么不适合多吃,在食用的时候加以控制,逐渐让腹脑放松不再紧张。


            • 9.

              成 功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下功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还是举韩文公。他说:“业精于勤,荒天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熟悉的。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              。’此第二境也。‘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静安先生的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和机遇,似更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 10.

              采红菱

                 ①六十年前的家乡因盛产红菱和荸荠而名之“荸荠村”。这是一个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名字,裹挟着成熟,流淌着汗水,更是荸荠村人勤劳质朴的标志。

                 ②进入农历六月,家乡的红菱成熟了。葱葱蓊蓊的郁家浜两岸菱田,在骄阳下闪泛出紫色的光线,三三两两的农人背上竹篓开始了繁忙的采摘。

                 ③提到采红菱,人们大约会想到梁元帝在《采莲赋》中所写的“妖童媛女”的风流,或者眼前出现“扬州八怪”之一金农《采菱图》所勾画的悠远欢快场景:静静的湖面,朦朦的远山,采菱女们身着鲜艳的服装,划着船儿,唱着山歌,在一丛丛菱叶间穿梭往来。

                 ④荸荠村人采摘红菱没有梁元帝《采莲赋》、金农《采菱图》所描绘的那样轻快悠然,相同的只是采菱人十有八九也是女子,男人则承担运销的重任。采菱大多在午后进行,以便尽量缩短采摘与出售之间的时间,保证红菱的新鲜。肩背竹篓的采菱女裤管挽至膝盖以上,低首弯腰,背负青天,伸出双手,轻轻翻开圆盘似的菱盖,摘下一枚又一枚鲜艳欲滴的嫩红菱。荸荠村出道的红菱色彩红艳、个大壳薄,长着两只尖而短的直角,肉质洁白甜脆,比起今日市售的四角红菱,更胜一筹。

                 ⑤采菱可算是精细农活,需要耐心和力量。竹篓渐渐满了,重达四五十斤,沉甸甸地压在肩头,令采菱人步履维艰。只见采菱人拔出深深陷入淤泥的双脚,小心翼翼地移步,唯恐折断茎叶,碰伤花蕾和幼菱。此刻正值暑热难熬,或远或近传来一声声知了的嘶鸣。采菱人抬起头,伸一伸酸痛麻木的腰肢,撩起散落的被汗水沾住的长发,旋即又弯下腰。想到一田丰收的果实,采菱人心中自然流淌一泓清凉的甘霖。采菱田间,最恼人的是常常有蚂蝗叮人。因而采菱人腰间都会系挂一只盛盐的小瓶,一旦蚂蝗叮咬小腿,采菱人立即将其捏住,放入瓶中用盐腌渍至死。

                 ⑥采菱季节的荸荠村是多姿多彩的。蓝天白云下的菱田是一幅写意水彩画卷。挤挤挨挨的菱叶在夏日的阳光下闪耀着紫红的光亮,沿田埂边栽种的鹅黄色茨菇亭亭玉立宛如少女,田间一行行碧绿纤细的荸荠苗,在夏风中婀娜摇曳,白色的水鸟翩然起飞,带走悠思无限。田埂上,随母亲而至的幼童时而相互追逐嬉戏,时而捕捉蜻蜓寻蚂蚱。远处,老黄牛牵引一架水车,送来了“轱碌,轱碌”的转运声,犹似节奏分明的催眠曲。绿树荫下,田地为床、蓝天作被,玩累的孩子卧于田埂,伴着鸟鸣声进入甜美的梦乡。

                 ⑦太阳下山,余辉绯红。田边,两个箩筐盛满了惹人怜爱的红菱。卖菱归来的男人手持扁担出现在田头,吆喝着挑起箩筐走向村口,身后紧跟的是负着熟睡孩子的采菱女。不一会儿,村前宅后的水桥头,男人们将红菱连筐浸入河水保鲜,筐面还盖上一层翠生生的老鸦藤草。回望宁静的村落中,归家的采菱女人已升起缕缕炊烟。

                 ⑧晚风里,草丛中,编织娘低吟浅唱,深情地演唱着荸荠村的夏日之歌。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