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英雄。可谓“英雄儿女各千秋”。但古往今来的英雄人物都以坚定的信仰和无私无畏的言行引领大众、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可谓“一寸丹心图报国”。以下几位就是典型代表(如下图)。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英雄是国家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灯塔。从古至今,中华民族英雄辈出。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民才能够在国破家亡的悲惨世界再度昂起高傲的头颅,中华民族才能在历尽沧桑后不断续写辉煌,走向振兴。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某些学者打着学术自由的旗号,添油加醋式地解构或抹黑、丑化、歪曲英雄人物。例如,历史学者,专栏作家洪振快曾在财经网发表《小学课本“狼牙山五壮士”有多处不实》一文,歪曲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丑化抗日英雄。某些媒体,特别是商业性的网络媒体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或其他利益,放任抹黑英雄人物的言论肆意传播。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不能放任自由,视而不见,而是应当高度重视,着力解决。

              结合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概括英雄人物共同的精神特质。并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继承和弘扬英雄人物的精神有何意义。

              (2)针对英雄人物被抹黑、被丑化等问题,人大代表张先生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了三条建议。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表。

              建议

              必要性(依据)

              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督和管理

              文化生活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严禁发表违背事实的学术谣言

              唯 物 论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力宣传英雄人物的爱国奉献精神

              社会历史观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校高二(1)班以“追随英雄的脚步,实现人生的价值”为主题,开展了一次班会活动。在班会课上,张晓明同学认为,“时代不同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对当代青年学生的人生没有实际意义”。请你写一份发言稿,批判这一观点。

              要求:

              ①观点明确,紧扣主题,理由充分,合乎逻辑。

              ②综合运用哲学知识和文化生活的知识。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250字左右。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天文气象历法。它是中华民族经验和智慧的结晶,非常准确地反映了季节的变化与农事活动的关系,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虽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黄河流域,但由于它能反映农时季节,便于人们安排农事活动,便在全国各地流传开来。各地在应用过程中,结合本地区气候情况来安排农事,充实和丰富了二十四节气的内容,使二十四节气在各个地区都得到了灵活的应用。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和世界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有专家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希望有更多的文化产品申遗成功,避免某些发源于中国的文化遗产被他国“抢注”。

              (1)结合材料,从唯物论角度,说明“二十四节气”的科学性。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探究中国“二十四节气”列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3)“二十四节气”的成功申遗只是其保护的阶段性成果,它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弘扬应是全体中国人长期、艰巨、共同的任务。请你为“二十四节气”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利用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天文气象历法。它是中华民族经验和智慧的结晶,非常准确地反映了季节的变化与农事活动的关系,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虽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黄河流域,但由于它能反映农时季节,便于人们安排农事活动,便在全国各地流传开来。各地在应用过程中,结合本地区气候情况来安排农事,充实和丰富了二十四节气的内容,使二十四节气在各个地区都得到了灵活的应用。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和世界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有专家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希望有更多的文化产品申遗成功,避免某些发源于中国的文化遗产被他国“抢注”。

              (1)结合材料,从唯物论角度,说明“二十四节气”的科学性。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探究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3)“二十四节气”的成功申遗只是其保护的阶段性成果,它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弘扬应是全体中国人长期、艰巨、共同的任务。请你为“二十四节气”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利用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材料一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二十四节气”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彰显着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申报“二十四节气”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最为正确的选择。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⑴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申报“二十四节气”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最为正确的选择的理解。

              ⑵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分析“二十四节气”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理由。

              ⑶针对“二十四节气”对现代农事指导功能减弱的现状,请提出两条增强“二十四节气”指导功能的方法论建议。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精华,体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文化价值。

              (2)“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中国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精华,体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加以说明。

              (3)“二十四节气”虽然申遗成功,但传承和保护依然任重道远。请为传承和保护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写出两条具体措施。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教育部通知,从2017年春季开始,在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中,将中国人民“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把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学生教材当中去。

              史学专家根据大量史实研究发现:1931年9月18日发生在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就承担起独立领导中国抗日斗争的壮烈使命并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东北抗日联军进行了英勇殊死的斗争,其他一些中国军队也在奋起抵抗;中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爱国华侨也积极支持和参加抗战。中国人民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让中国人的物质、精神、鲜血和生命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因此,“14年抗战”的概念更科学,过去“八年抗战”的概念仅是指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开始的全国性抗战,只是十四抗战中从局部抗战进入到全面抗战的一个阶段。

              我们修正历史概念,不是记住仇恨,而是要呈现历史本来面目,客观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反映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特殊贡献和巨大牺牲,警醒日本右翼、维护世界和平;是为了让中国人民铭记血泪史、屈辱史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斗争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爱国热情、凝聚民族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顽强奋斗、奋发图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根据材料,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教育部要求大、中、小学校教材一律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抗战”的主要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传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落实到学生教材当中”的重要意义。


              (3)设计一次“我为抗日英雄致敬”的主题班会,请写明这次班会的设计目的和主题思想,以体现你的核心素养和正确价值追求。(每项内容控制在10至20个字之间)

            • 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教育部决定: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抗日战争是以8年算,还是以14年算?一直以来,这是历史学者讨论的热点问题。2011年,在纪念九一八事变80周年时,《人民日报》刊登社论,提出了“14年抗日战争”的概念;2014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七七事变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可见,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话语转换,而是对历史最客观、最公允、最权威的评价。在全国大中小学教材修改这一历史概念到底有何深意?李宗远说,14年抗战史能够最大程度地将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烈士,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来。这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张玉来说,14年抗战史的书写,有助于国内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接。譬如日本著名学者江口圭一与家永三郎等,都将中国抗日战争起点定位于1931年。这样的呼应是对日本国内勇于正视历史、反省罪行的有识之士的一种肯定,有助于警醒各国牢记历史、珍惜和平。张玉来认为,应以此次教材修改为契机,进一步研究梳理抗战史,消除近年来“抗日神剧”等历史泛娱乐化所造成的认识混乱以及价值观扭曲,加强对青少年乃至全社会的历史传承,积极正本清源。

              ⑴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说明“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的依据。

              ⑵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⑶ 若你班举行班会,就消除近年来“抗日神剧”等历史泛娱乐化所造成的认识混乱以及价值观扭曲进行讨论。请你就班会主题写出自己的发言提纲(两条即可,每条10-30字)。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教育部决定: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抗日战争是以8年算,还是以14年算?一直以来,这是历史学者讨论的热点问题。2011年,在纪念九一八事变80周年时,《人民日报》刊登社论,提出了“14年抗日战争”的概念;2014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七七事变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可见,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话语转换,而是对历史最客观、最公允、最权威的评价。在全国大中小学教材修改这一历史概念到底有何深意?李宗远说,14年抗战史能够最大程度地将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烈士,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来。这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张玉来说,14年抗战史的书写,有助于国内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接。譬如日本著名学者江口圭一与家永三郎等,都将中国抗日战争起点定位于1931年。这样的呼应是对日本国内勇于正视历史、反省罪行的有识之士的一种肯定,有助于警醒各国牢记历史、珍惜和平。张玉来认为,应以此次教材修改为契机,进一步研究梳理抗战史,消除近年来“抗日神剧”等历史泛娱乐化所造成的认识混乱以及价值观扭曲,加强对青少年乃至全社会的历史传承,积极正本清源。

              (1)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的依据。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若你班举行班会,就消除近年来“抗日神剧”等历史泛娱乐化所造成的认识混乱以及价值观扭曲进行讨论。请你就班会主题写出自己的发言提纲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圆满收官。《中国诗词大会》自开播之日起在荧幕内外引发了一股古典诗词阅读品评热潮。

                 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赢得了观众的口碑,在于节目不仅注重内容创新。而且在赛制设计、舞美呈现、媒体融合和主题表达等方面都有了全面升级。节目所选题目更加亲民。节目借助新媒体渠道碎片化、社交化的传播方式,在网络社群中传播、扩散。节目以其深沉隽永的独特气质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引起观众共鸣。与之形成对比的,却是观众对综艺节目过度娱乐化、缺乏原创力的吐槽声音。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共有255档国产综艺节目,各大电视台拼明星、拼资源、拼资本、拼话题、轰轰烈烈。其结果,导致综艺节目制作走进同质化竞争的窄巷,令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偏离了文化发展的正道。

                 材料二:吟诵诗歌,体味哲理,陶冶情操。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瞑》。

                 材料三: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

              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旨在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该框架发布后,核心素养成为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妹。这位斯斯文文、戴一副眼镜的长发女孩,凭借典雅从容的现场表现,收获大量关注和赞叹。以至于蒙曼副教授评价道:“武亦姝的谦逊不是装出来的,而是有诗意在她心中。”这“诗意”从某种意义上就是武亦蛛的“核心素养”,从容淡定、纯美谦逊正是这种“诗意”核心素养的外在表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如何才能让综艺节目回归正道、赢得口碑。

                 (2)请用“意识”的有关知识赏析材料二王维《山居秋暝》这首诗。

                 (3)结合材料三和《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就如何提升自身核心素养提出两条可行性的做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