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某校时政学习小组以“聚焦‘十七届六中全会’,心系安徽文化发展”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情境解读
              新华网北京10月19日电中共中央日前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对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和建议。
              (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征求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反思
              第二届安徽省民俗文化节于2011年11月1日—3日在铜陵举行。民俗文化节旨在荟萃民俗精华,弘扬优秀传统,以“拥抱民俗快乐民众”为主题,以“尊重传统亲近自然弘扬文明构建和谐”为理念,保护民俗,展示非遗,营造全民同乐、共享成果的文化氛围,打造安徽民俗展示基地,是一次异彩纷呈的民俗大聚汇;是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展示;是一次民族传统精神的大合唱。
              (2)请从文化塑造功能和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举办民俗文化节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突破
              农村文化消费市场是文化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了解到目前制约农村文化消费的因素主要有:真正面向农民的文化产品的总供给不足;部分文化产品的价格偏高;部分农民文化消费观念滞后,等等。
              (3)请从生产和消费的角度对提高农村文化消费水平提出三条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一项调查表明,近年来,一些中学生的手机、电脑、MP3、电子辞典等“现代化装备”不断升级,不仅带来了“学费外支出”迅速增长,而且对环保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消费行为还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你认为,中学生应如何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最近,某市场研究机构对中国32个城市近5000名已经购买或有意在未来购买新车的中国消费者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中国消费者并不太看重汽车的省油性能,简单一个,大尺寸、大轴距、大排量正在被许多中国人所追捧。
              从价值观角度评价材料中的消费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小王认为,“既然国家把扩大内需作为发展经济的基本方针,那么我们就不应该提倡适度消费了,因为适度消费就是限制消费。”小王的这一观点

              [     ]


              ①肯定了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②将适度消费等同于限制消费
              ③否定了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  
              ④没有科学地认识适度消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5. 材料一:暴力拆迁,极端对抗;因拆暴富……针对“拆迁”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经过两年多的调查研究、征求意见,国务院法制办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制定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征求意见稿)》,拟取代原有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并于1月29日正式公开征求民意。征求意见稿用“搬迁”取代了“拆迁”,并规定只有因七种“公共利益”的需要,政府才能征收房屋;只有90%以上被征收人同意,方可进行危旧房改造……新条例无论从名称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无疑有利于实现政府与群众关系的“同频共振”。
              材料二:中国人对“房”总是情有独钟。中国的“农耕文化”和国人的“家国伦理”,造成了中国人心目中的“家”,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居住处所,也是最终的情感归宿地。与国外截然不同的是,中国人渴望“居者有其屋”,不愿意租房,往往不惜集合几代人的力量购房,在助长高房价的同时,个人也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成为“房奴”。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分析在拆迁问题上如何实现政府与群众关系的“同频共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房奴”现象,请你从经济生活角度为消费者提出合理建议,帮助他们成为理性的购房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评析“家国伦理”对于中国人住房消费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引发了对低碳经济的热议。海南省某校高三(1)班师生以“低碳经济”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同学们从报纸、网络上获悉: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从开始到结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直针锋相对,壁垒分明。发达国家无视历史责任,无视人均排放和各国发展水平,竞要求近几十年才开始工业化、还有大量人口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发展中国家承担超出其应尽义务和能力范围的减排目标,还要求其减排行动接受国际监督。
              (1)请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最终难以达成一致意见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还从网上调查,大家发现,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后,“今天,你‘低碳’了吗?”成为现在的流行语。不少城市悄然兴起“低碳族”:在生活上注意节能,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号召“大家记录自己的‘减碳日记’,有意识去影响周围人”,从而使“低碳生活”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2)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践行低碳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语文课上,我们都曾学过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和《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首古诗。据此回答1~4题。
              1、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主要体现的是
              [     ]

              A、变化
              B、变异
              C、量变
              D、质变
              2、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之所以会出现“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当时
              [     ]

              A、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
              B、低下的农业生产能力
              C、动荡的社会政治局面
              D、落后的经济政治制度
              3、从《文化生活》角度看,我们今天学习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和《锄禾》两首古诗,主要是要
              [     ]

              A、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B、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C、很好地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D、感悟和发展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生活
              4、从《经济生活》角度来说,我们学习《锄禾》这首古诗,就要
              [     ]

              A、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B、做新时代的劳动者
              C、坚持公平的分配观
              D、做小康社会建设者
            • 8. 材料一: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材料二: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并出台相关措施发展低碳经济,既重视经济效益,又重视社会效益,先进行试点,再总结推广,重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低碳产品。同时,引导企业开展绿色生产、绿色经营,引导公民绿色消费,实践低碳生活方式。
              (1)结合材料一,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我们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学知识,谈谈怎样发展低碳经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二,说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体现了矛盾的哪些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塑料购物袋是日常生活中的易耗品。它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由于过量使用及回收处理不到位等原因,造成了严重的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塑料购物袋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06年W市环保局收到市人大和市政协有关环境保护的议案和提案共35件,其中多件涉及塑料袋的使用问题。到2007年底,全国有10多个省市地方政府,在本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和督促下,相继出台并实施了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的规定。在总结各地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简称“限塑令”),并决定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实施。国务院通知要求,采取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等六项措施,以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1)根据所学的经济常识,分析“限塑令”对生产塑料袋的企业和消费者将会带来的影响,以及企业和消费者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上述材料,指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自发挥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运用矛盾主次方面的知识分析发布“限塑令”的哲学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材料一:

              注:M省能源结构比较单一,比例失调,对煤炭的依赖度较大。而由于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较大,致使M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
              材料二:201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2011年要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继续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大力开展工业节能,推广节能技术,运用节能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投入,积极推进新建建筑节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低碳城市试点。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
              (1)根据材料一,概括M省节能减排工作的进展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推进节能减排,只要消费者转变消费模式就行了,无需国家干预。”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一二,从矛盾观角度谈谈节能减排工作给我们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