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4年8月,欧洲空间局的“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追上了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并于11月12日登陆彗星表面,这有助于加深了解慧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开启了彗星科学的新时代。该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
              ①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②科学探测手段的发展会推动慧星认识的深化
              ③意识能指导人们探测慧星确保成功     
              ④人类的美好愿望是推进慧星认识的直接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制定和完善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曲折的探索过程。
              第一阶段:孕育阶段。(1978年--1997年)1954年第一部宪法,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治基础。“文革”后,总结经验教训,我们党开始探索治国理政的新方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阐述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第二阶段:形成和发展阶段。(1997年--2012年)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有利推动了法制建设的步伐。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经验的总结与升华。
              第三阶段:(2012年--现在)完善阶段。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新任务和目标,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体目标,全面规划了依法治国方略实现步骤和具体内容,是依法治国方略的进一步完善。
              联系上述材料,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和发展历程。(12分)
            • 3. 苏东坡在《晁错论》中瞀示:“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性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斗争性阻碍事物的发展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③客观条件随主观意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④既要重视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②
            • 4. 与如图漫画寓意最相近的是(  )
              A.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
              D.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 5. 中国共产党正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脱离群众、脱离实践等问题。从认识论角度看,效果最好的活动形式应当是(  )
              A.集中开会,学习科学发展观,撰写读书心得
              B.网络培训,通过网络互动,交流学习体会
              C.深人基层,调查社情民意,解决实际问题
              D.下发文件,领会文件精神,做好工作记录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2014年3月召开的两会上,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齐聚首都,就文化强国等问题建言献策,其中关于文化方面的提案多达1100多件。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设审议通过了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一定能建成现代文化强国,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1)请结合材料一,运用人大与政府关系的有关知识分析应如何建设文化强国。
              材料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又汲取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又结构了中国人民长期实践经验和实现中国梦的发展需求;它贴近民情,顺乎民意,能够产生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
              (2)请你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创新”的知识,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材料三:甲午马年新春伊始,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引发公众关注与热议。针对央视家风的调查,网友表达了自己的现点和看法。
              网友甲:家风就是勤勤恳恳做事,本本分分做人。家风不在嘴上,家风在行动上。
              网友乙:家风是一个小家庭或者大家庭所尊循或崇尚的风气和品质。家风既有家的特性,又有“社风”的共性。
              网友丙:弘扬家风,人格爱国第一,人无品格,行之不远。
              网友丁:“家风正,则国正”。从家风开始,推动党风政风、社风民风改善。
              (3)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谈谈对网友观点的认识。
            • 7.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1)写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结合材料,从人生价值观角度,说明为什么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根据材料,运用实践的观点,谈谈我们青年学生应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请用富有哲理的一句话来表达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的美好期盼。
            • 8.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卫星成功实施月面软着陆,开始进入科学探测阶段。科研人员利用着陆器上地形地貌相机传回的图象,制作完成了首张着陆区全景照片,为人月对话建立起新的通道。这说明(  )
              ①人类可以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创造新的具体联系
              ②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科学仪器的发明和利用
              ③科学实验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④人类凭借实践提供的工具延伸了自身的认识器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9. 剑桥大学研究人员通过实验首次证实了人类DNA中存在四链螺旋结构,研究人员声称,对这一结构的研究有利于更好控制癌细胞增生,为癌症治疗找到新的方法。这一事实表明(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坚持真理就能更好的服务人类
            • 10. 2013年12月20日,在成功完成月面软着陆后,嫦娥三号开始进入科学探测阶段。科研人员利用着陆器上地形地貌相机传回的图象,制作完成了首张着陆区全景照片。可见(  )
              ①人类借助于科学仪器可以穷尽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②科学仪器有助于延展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
              ③实践的发展能够为人们提供更为先进的认识工具
              ④科学仪器可以替代人类对客观事物作出精确反映。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