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挺立潮头、高瞻远瞩,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科学判断,以新的有力作为标注着中国经济的新方位。
              材料一经济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发展理念必然也要发生新的变化。然而,新理念不是凭空而来的,是站在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新方位基础上,针对新常态下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通过不断的“望、闻、问、切”,一步步艰难探索出来的。
              材料二中国发展的进程正是这样一个思路升级、理念更新的过程。在经济发展内涵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只有“对症下药”,不断创新,树立新的发展理念,才能实现更加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更加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更加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分析说明材料体现了认识论的哪些道理。
            • 2. 材料一:为了推进“机器换人” 战略,浙江S市确定十家企业作为试点,提供700万元的财政补助,尝到了甜头的企业形成了强大的示范带动效应。同时该市启动了宣传推广“机器换人” 活动,通过大数据引擎及时汇总并发布全省实施“机器换人” 企业的相关数据。2015年来,但是绝大多数企业主动咨询“机器换人”的相关政策及服务,实现了“要我换”到“我要换”的转变。
              材料二:无论新科技革命的前景多么诱人,它所伴生的风险都不可轻忽。防范风险,需要分外关注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机器换人热潮,在目前还未见明显的负面影响。而且,科技革命带来的产业深化,分工细化,还可能反生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当下从事重复性、常规性、高危性工作的员工,最有可能在人机竞赛中被替代出局,新技术革命的影响是深远的,效应是多重的,许多未知的世界还有待我们去探索,许多争论的议题还有待实践去深化。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企业“要我换”到“我要换”的转变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
              (2)请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说明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新技术革命?
            • 3. 当前,我们正在践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理念。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理念的提出,说明我们越来越尊重自然,尊重人民的感受。山清水秀但贫困落后不是美丽中国,富裕强大但环境污染也不是美丽中国。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引下,通过脚踏实地,不懈努力,一定会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有关知识,谈谈对建设“美丽中国”的认识。
            • 4. 过去五年,我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2016年11月23日开幕的福建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率先建成较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旨在动员引导社会各界着力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绿色发展理念,从身边小事做起,共同履行环保责任,呵护环境质量,共建美丽家园。某校高二某班同学开展“低碳生活、绿色出行”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交流感悟】
              同学们就自行车这一出行工具展开讨论:
              甲同学:1860年第一代自行车出现后,就深受当时西方富有阶层的青睐,将其当作寻求刺激的冒险玩具。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自行车因其安全、轻快、便捷,倍受中国老百姓的追捧,成为平民化的交通工具。
              乙同学: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大发展,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驾车出行舒适、高效、时尚,自行车这种出行工具逐渐 “失宠”。
              丙同学:在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的今天,自行车这种“落后”的交通工具因其占地少、投资小、节能环保,还可减少交通拥堵等优点,重新受到人们的眷顾。
              (1)他们的讨论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哪些道理?
              【理性分析】
              同学们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自行车在城市交通中的弱势地位越来越突出:自行车停放场所普遍缺乏,路权严重受损,许多自行车道被用作汽车泊车位;汽车文明欠缺,骑车人存在安全隐患等等。
              (2)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谈谈政府应如何解决绿色出行难的问题。
              【建言献策】
              未来10年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某专家指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既要靠市场来推动,又要靠政府来扶持;可以在某些地区率先发展,然后再带动全国的发展。
              (3)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相关知识,谈谈上述专家关于发展新能源汽车观点的哲学启示。
            • 5. 我国对依法治国方略的探索,漫长而又曲折。 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法治之路的原点。1954年颁行的第一部宪法,奠定了依宪治国的基础。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带来法治建设的十年倒退。1978年,改革开放重启中国法治进程。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社会主义中国的法治建设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运用“求索真理历程”的有关知识对材料进行简要分析。
            • 6. 陶弘景所著《本草经集注》中说穿山甲记载,穿山甲是一种食蚁动物,它“能陆能水,日中出岸,张开鳞甲如死状,诱蚁入甲,即闭而入水,开甲蚁皆浮出,围接而食之。”穿山甲的生活习性果真是这样吗?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李时珍跟随猎人进入深山老林,进行穿山甲解剖,发现该动物的胃里确实装满了未消化的蚂蚁,证明了本草书的记载是正确的。但李时珍发现穿山甲不是由鳞片诱蚁的,而是“常吐舌诱蚁食之”。这样,他对穿山甲的认识就前进了一步。
              结合材料,说明我们应该如何求索真理。
            • 7. 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 改革发展让我们摆脱贫困,但是强大富裕环境质量很差同样不是美丽中国,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
              结合材料,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分析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依据。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目前,各省高考改革方案引发普遍关注。一些业界人士认为,新高考方案总体上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和高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考试素质教育导向、公平性更明显。蒙中学校长认为,高考改革后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潜能选择优势学科,学校也要有这样的规划和引领能力。一些基层学校负责人则担心,高考改革开始实行时,对学校、学生和家长的适应能力是个挑战。一位家长表示:在本身比较繁重的高中课业中,学业评价如何更好的融入业余爱好、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等内容,考验着学校,也考验着学生和家长。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们对高考改革有不同看法的原因。
            • 9.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摘取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屠呦呦获奖感言“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疟疾的传统疗法是氯喹或奎宁,但其疗效正在减低。上世纪60年代,消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疟疾发病率再次升高。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青蒿素。这一发现的关键技术是屠呦呦本人提出并做出来采用乙醚提取青蒿素。正是屠呦呦百折不挠的毅力、默默奉献的信念、不断创新的精神,才出现拯救了成千上万生命的一线药物。
              (1)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知识,说明发现青蒿素是实践推动的结果。
              (2)结合材料,运用“实现人生的价值”的有关知识,说明屠呦呦的事迹给我们的启示。
            • 10. 1897年德国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和他的上司阿图尔•艾兴格林合作,第一次成功合成了阿司匹林,该药于1899年上市。阿司匹林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发热、头痛、神经痛、肌肉痛、风湿热、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等的治疗,效果极好。是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然而在100多年来大量的临床实践,人们发现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会严重损伤肠道和肝功能、可引起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反应 、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可发生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肾功能减退等弊端。现在医学界不在把阿司匹林看成是解热镇痛的灵药,而是慎重使用阿司匹林。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分析实践在“阿司匹林由成功合成到慎用该药历程中”的作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