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为助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发展“互联网+”产业和“四新”经济,贯彻落实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工作要求,上海于2015年7月15日至24日举办2015上海国际信息消费节。本次活动从用户体验与市场需求出发,打通信息产品宣传推广的“最后一公里”,传递信息消费新体验,营造创新创业新氛围,促进信息产业能级不断提升。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相关做法的意义。
              (2)分析材料相关措施的辩证法依据。
            • 2. 201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举行会面,共谈两岸昨天今天明天,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次会面是两岸领导人66年来第一次会面,迈出两岸关系发展的里程碑一步。对于两岸关系的明天,两岸领导人一致认为,要加强两岸共同合作,致力振兴中华。
              (1)运用“维护我国的国家统一”相关知识简要回答,如何加强两岸共同合作,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2)习近平指出,过去七年,两岸关系发展成果丰硕,两岸双方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正因为有了这七年的积累,才能迈出今天历史性的一步。结合材料,从唯物辩证法的一个角度简要回答,两岸双方为什么能迈出今天历史性的一步?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三十年,年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高达9. 8qo(如图).过去依赖“三高”(高投资、高储蓄、高耗能)和“三大红利”(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改革开放红利),实现了经济的高增长,中国完成了经济增长和体制转型的双奇迹。但是其间走过的道路充满艰辛,旧的增长模式导致企业迅速扩张、投资高速增长,随之出现了产能过剩和债务过快增长等棘手问题,若不因时制宜的转变增长模式,中国经济将不可避免地继续下行。

              (1)解读材料一(含图)所反映的经济信息,并分析材料一所体现的辩证法道理。
              材料二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不同于过去三十年的特征: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也要与时俱进。要加强党领导经济工作制度化建设,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法治化水平,增强党领导经济工作专业化能力,强化舆论引导工作。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提出上述要求的依据。
            • 4. 材料一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活市场,放宽政策,培育新增长点: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做好就业工作,要精准发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
              (1)分析材料一关于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中所蕴含的《经济生活》依据。
              材料二  改革进入深水区,“两难”甚至“多难”情况增多,难以“两全其美”的时候,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建立防范体系,善于取舍,注重转化,步步为营,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2)说明底线思维方法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 5. “少了一个铁钉,掉了一个马掌;掉了一个马掌,失了一匹战马;失了一匹战马,丢了一个国王;丢了一个国王,输了一场战争;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国家。”这首苏格兰民谣道出一个事实:有时候,历史巨大车轮转向何方,仅仅缘于一枚小小的铁钉。历史发展如此,人生成败亦如此。
              小故事蕴含着大道理。请运用任一恰当的哲学观点,结合民谣,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微评。
            • 6. 2014年是新一届领导层履职次年,也被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立足国情,遵循规律,思想创新,关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的改革举措相继出台。
              材料一  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单独两孩”政策正式落地。
              2013年底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作出了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决议。决议指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或者常委会应根据人口与计生法和本决议,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及时修改相关地方性法规或作出决议。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面临的人口压力越来越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即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等问题。适应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有必要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依法启动“单独两孩”政策不断提高我国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尽管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人口众多仍然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个基本国情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不会改变。此次调整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并不意味不要计划生育了,而是既要抓好“单独两孩”政策的实施,也要抓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1)根据上述材料,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解读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
              材料二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此次高考改革路线图的内容包括:一、实施把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分开的人才选拔方式;二、完善高中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学习好各门课程,克服文理偏科现象;三、部分科目实行一年多考,减轻学生高考压力;四、完善高考招生名额分配办法,清理规范升学加分政策,维护考试招生公平公正;五、加快建立多渠道升学和学习立交桥,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多次选拔机会。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向深化改革要动力,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材料一
              2008年----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保障支出情况(亿元)
              2008---2013年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情况(元)

                          年份
              项目
              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300670340903401513473104519470568845
              财政收入 (亿元)613306851883101103874117253129143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亿元)276134014503471557536550
              注: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到2013年我国居民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从65%下降到45%左右;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始终在4.5%-5.5%之间。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依据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指出如何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材料二: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77次提到“改革”,其中包括: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在事业单位逐步推行绩效工资,让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感受到实惠;重点是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社会关爱和温暖;完善住房保障机制,坚持分类指导,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2)分析政府上述的改革措施体现的哲学道理。
                  材料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更要建设生态文明。为此,天津市决定实施“一号工程”,即“四清一绿”,主要包括清新空气行动、清水河道行动、清洁村庄行动、清洁社区行动和绿化美化行动。
              (3)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如何落实“一号工程”。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主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虽有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差距很大,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还不够强,科技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不相适应,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都依赖科技的发展与创新。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要抓住机遇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嫦娥计划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
              材料二  嫦娥奔月是我国一个流传至今的美好传说,表达了古人对月球星空探索的美好愿望。目前这个美好愿望正在逐步实现。中国在2004年首次公布探月计划--嫦娥计划。计划分“绕、落、回”三个发展阶段。首期“嫦娥一号”绕月工程,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为月面软着陆区选址等;2010年“嫦娥二号”卫星发射升空,对月球表面元素分布、月壤厚度、地月空间环境等做更进一步的科学探测,测试试验、验证部分新技术和新设备,并为嫦娥三号预选好着陆区--月球虹湾地区;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经过地面控制中心的精确操控,“嫦娥三号”首次实现在月球虹湾地区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落月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嫦娥三号”任务
              是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的第二步,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嫦娥三号月球着陆器的悬停避张、缓速下降、分阶段软着陆等多项关键实验已经圆满完整,整套技术方案也得到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我国有望在2020年前实现月球无人来样返回,2030年前后实现载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整个探月计划是我国航天科技不断创新发展的写照,一系列的航空航天技术得到突破,这将为我国深空探测奠定基础。
              (1)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简要说明我国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理由。
              (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中我国实施的嫦娥探月计划进行简要分析。
            • 9. 材料一:家风又称门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家风不仅是民风社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离不开家风的传承。
                  材料二:春节期间,央视“新春走基层”记者到各地海采“家风是什么”,调查结果五花八门,大多数的家风充满了正能量,同时也发现一些问题:少数人家庭观念淡漠,道德缺失,价值观扭曲,拜金享乐极端个人主义悄然滋长。原因:一:“五四”以来,中国文化传统成为国家落后的替罪羊,导致中国一度出现砸牌位。烧家谱。漠视家训家风的现象。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大家族逐步解体,家庭以围绕下一代为主,偏离了孝敬老人尊重传统家风的方向,三:大量到城镇务工的乡村青壮年,无法避免的被城镇“陌生人社会”的伦理道德,以及不受或少受父母教导规范的生活理念所影响。
                  材料三:新时代的家风建设,一方面,要依据当今社会倡导的文明建设主旋律,健康向上,积极创新;另一方面,将家庭置于更重要的角色定位,建“小家”,为“大家”。
              (1)结合材料一请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阐述家风传承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请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分析整个社会家风的形成原因
              (3)结合材料三请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就家风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 10. “天体至圆,万物做到极精妙者,无有不圆。”
              ◎梁恩成(建筑史学家)讲中国建筑史时,曾提到一个猜测:赵州桥在河底里可能还有另一半拱形建筑,与水上的拱形合成一个“鸡蛋”,因而这个椭圆结构特别坚固。可以说,赵州桥不仅是古代建筑科技的创举,也是造型艺术的杰作。
              ◎吴冠中(画家)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他说:“大漠孤烟直“,表现大漠空无所有,只需一线横跨画面;无风,孤烟上升,形成一道纵直线。“长河落日圆“,长河是一道弯弯的长曲线,落日是一个圆圈。王维这两句诗书写大漠的苍茫、浩瀚和华丽,显示了形式美中直与曲对照的魅力。
              ◎张志俊(陈氏太极拳传人)讲解:太极拳里有种“缠丝劲”,是弧中求直的攻击技术。这就像炮管或枪管中的“来福线“,能使弹头出膛后螺旋飞行,增加其稳定性、准确性和杀伤力。太极拳非圆即弧,弧中求直,这是达到一定境界后的美妙感觉。
              选且仅选一段材料,分析其中体现了哪些辩证法原理。
              要求:①首先表明选择哪段材料;②理论运用得当,逻辑清晰,论述合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