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某校学生在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中,参观了京城百工坊。京城百工坊以百工博物馆为表现形式,以大师工作室为核心,重点保护的是濒临灭绝的工艺美术技艺、制作过程和品种,是以动态展示技艺的“活”博物馆。同学们观看了工艺大师们精湛的技艺,并和他们进行了交流。一些工艺大师遗憾地谈到传承难的问题。这些手工艺品不是百姓必需品,市场狭小;一些工艺学习困难,往往需要十几年的功夫,后继乏人……对此,国家必须给予保护。
              请你从《生活与哲学》或《文化生活》角度,淡谈国家保护传统工艺的意义。
            • 2. 新中国建立初期有4亿多人口,当时国家没有限制生育,提出“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人们也觉得“多子多福”。到了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人口已经多达8亿,国家开始关注计划生育问题。1978年,全国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第一次把“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写入宪法。此后,中共中央发出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的号召。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家的富裕和富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我国生育率不断下降。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绝对数下降,2013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突破两亿,人口老龄化加速,社会负担加重,独生子女政策引发了许多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保持生育政策不变,势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专家预测符合这一条件的家庭大致只有200万左右),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不断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可以有效应对和积极缓解人口结构性矛盾的长期影响,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优势,准备更为有利的人口条件。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请运用唯物史观解读我国人口政策的演变。
              (2)人多未必力量大,关键是人的素质高低。中国需要从控制人口数量转向优化人口素质,只有全民族的素质提高了,才能不断提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就提升我国人口素质提出合理的建议。
              (3)有人担心,放开“单独二孩”会导致人口剧增,人们生活水平降低,不利于社会和谐和持续发展。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运用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 3. 变者恒通,改革是破解困局的良方。2015年,从改革来看,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只有深化改革,才能绕过“浅滩暗礁”,让发展活力奔流不息!
              材料一  作为我国北方唯一的自贸区,天津承载着引领、贯彻和实施国家多项发展战略的重任,被赋予新的使命和担当。随着自贸区政策的落地,天津将逐步推行快速消费品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举措,这不仅解决了企业的难题,也让周边百姓得到了实惠。天津自贸区自获批短短三个月来,已确定招商引资项目300多个,注册资本近900亿元。天津自贸区还要承担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真正发挥对京津冀、环渤海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天津自贸区,让我们拭目以待它能带给我们的惊喜吧!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为天津自贸区的成立点个赞。
              材料二  事实上,改革正在使中国经济发生积极的变化。新一届政府履新两年以来,中国经济“新常态”已初露端倪: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50%,服务业的繁荣使新产业、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新登记注册企业出现井喷,能耗强度实现近年最大降幅,环境保护成为国家和民众的共识……《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把改革开放扎实推向纵深”,提出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2)结合材料二,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角度,分析说明如何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材料三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当前文化体制改革也进入深水区,剩下的多是难啃的硬骨头,各级政府加快转变文化行政部门职能,继续取消下放非行政许可类审批项目,政策“减法”做足做实,让企业获得更多政策红利;在简政放权“做减法”的同时,各地各部门注意在文化民生领域“做加法”,提高服务效能,努力满足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伴随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文化企业的发展活力充分释放,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文化产业正在为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增添一抹亮色。
              (3)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阐述为什么要深化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材料四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创客”。“创客”,是英文“Maker”的意译,特指那些热衷于利用新技术将创意转变为现实产品的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政府要勇于自我革命,给市场和社会留足空间”,“个人和企业要勇于创业创新,全社会要厚植创业创新文化”。
              (4)请从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角度分别说明如何形成一个创业创新的社会氛围?
            • 4. 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世界瞩目,万众关心。
                  在世界法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出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价值的中华法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推进依法治国应当树立起民族的文化自信,于中华民族法治文明中寻求历史的智慧,于世界法治文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树法治思维,在全社会营造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进入新常态的中国,改革进入深水期、攻坚期,也迎来了法律体系形成后的大修改、大完善期。近年来,我国修改完善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公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这将构建起让创造热情竞相迸发、创新动力充分涌流的制度环境,为激发发展活力、鼓励创新创造提供有力法律保障。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政府“要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彰显法治价值取向。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为发展着力营造公平有序的法治环境,既是中国政府的历史使命,也是对民众的庄严承诺。中国必将在转型升级的新阶段续写“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新传奇。
              (1)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有关观点,阐明我国修改完善法律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我国如何推进法治文明建设?
              (3)综合运用经济、政治知识,以“政府有权不可任性”为主题写一篇时事评论。
              要求:①论点紧扣论题,评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分析、论证。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控制在300字以内。
            • 5.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三农”问题让党和政府更关切。“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这样的铿锵语句中,蕴含的是中央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
              (3)结合材料,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角度谈谈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原因。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标语曾刷遍农村的大街小巷。但是近年来,“读书无用论”在部分农村地区死灰复燃。
              反对“读书无用论”的人认为:
              “书本打开了我的眼界,提高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读大学,才能让自己更有修养、更有层次,大学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
              “培养科学读书习惯,提高公民素养和人文情怀,以推动公民个人和社会健康发展,必须依靠科学系统的全民教育体系。”
              “书到用时方恨少,厚积薄发,活学活用,反对读书无用。”
              支持“读书无用论”的人认为:
              “民众从投资角度衡量教育,得出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生育成本是276万元。按家庭年收入12万元计算,夫妻两人不吃不喝工作20年才能负担。生育成本中,教育投入约180万元,占总花费三分之二左右,大城市的子女教育负担越来越重。”
              “数据显示,一个本科生培养成本相当于一个农民35年的收入。”
              “大学生薪金赶不上农民工,所学专业与从事职业脱节问题显现。极端例子是,仅约1/6的医学专业毕业生从事医疗工作。”
              “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模式僵化、理念保守、管理失效,加之缺少科学规划和人生规划等,造成毕业生能力和水平日益贬值,无法满足就业市场需求。”
              (1)你是支持还是反对“读书无用论”?请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2)实际上,学历与身价不能简单划等号,这是常识。所谓知识改变命运,往往不过是增加了人生向上的机会,而不是立竿见影的物质财富。请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分析从“知识改变命运”到“新读书无用论”的变化。
              (3)结合材料,就阅读好书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字以内。
            • 7.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到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输往沿途各国,带去了中华文明和友好,赢得了各国人民的赞誉和喜爱。千百年来,不同的文化在古丝绸之路上交相辉映、相互激荡,积淀形成了世人共知和推崇的和平、开放、包容、互信、互利的丝绸之路精神,而且不断注入时代内涵。
                  材料二:为了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党中央深入研究当前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于2013年9月和10月提出了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这对开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促进世界和平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2015年2月1日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安排部署了2015年及今后一段时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分析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积极意义。
              (2)结合材料二,从认识论角度说明党中央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前提是什么?并从唯物史观角度谈谈我国应如何推进“一带一路”战略。
            • 8. 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从2012年开始放缓,从原来的两位数增长下降到个位数增长,由此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信息一:经济性特征
              习近平同志在APEC会议上,指出了经济新常态的三个特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知识,在经济新常态下请你为发展我国经济提出合理化建议。
              信息二:政府新角色
              政府要建立与社会、市场之间的新关系,做到不越位、不缺位;改变传统的审批模式,从重审批走向重监管,把重心放在事中和事后的监管上,并对监管及时跟踪了解、检查落实;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政府角色从管理者转向服务者,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建立防范风险和危机的安全阀;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完善纠错问责机制。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中有关“政府”的知识谈谈我国政府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履行好职责?)
              信息三:发展新机遇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动力结构和风险状况都会呈现不同于以往的特征,经济工作必须有、新思路、新方法;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开放是适应新常态的根本出路,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过深水区,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地方、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从实践中寻找最佳方案;要把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作为坚守底线的基本着力点。
              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分析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抓住发展的新机遇?
            • 9. 近年来,伴随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非法删帖、发帖中伤、泄露隐私等利用信息网络侵权行为频发,个人信息保护迫在眉睫。2014年10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关于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这表明(  )
              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②人们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A.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 10.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事关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但近些年来,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馒头、毒豆芽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接连发生,不断打击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近期,上海东方卫视曝出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快餐连锁企业供应商使用过期劣质肉的震惊黑幕。上海食药监管部门已经查封供应商,并要求上海所有肯德基、麦当劳问题产品全部下架。为有效预防、积极应对食品安全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保障公众健康与生命安全,全国各地政府纷纷发布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用历史唯物主义道理,说明各地政府制定食品安全的应急预案,保障公众健康与生命安全的理由。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