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新一轮农村改革,将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正式提上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改革层面,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再一次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从而确保改革红利最大释放并用之于农。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表明(  )
              ①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农村变革的先导
              ②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③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应上层建筑状况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2.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法治是改革创新的重要保证。
                  材料一:2010~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相关数据
                        项目
              年份
              GDP增长速度(%)国家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亿元)消费需求对经济的贡献率(%)
              2010年10.353827706343.1
              2011年9.458705868751.6
              2012年7.8630051024051.8
              2013年7.7676021190650
              2014年7.4723131331251.2
              (注:国家全员劳动生产率为国内生产总值与全部就业人员的比率。)
                 材料二:2015年,H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权力清单制度,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常用行政权力从2500多项削减到1474项,削减幅度达41%,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全面落实“先照后证”改革,再次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积极推动消费维权便利化、智慧化、规范化、社会化;完善人才成长和施展才华的体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民生保障领域……该政府正以新作为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1)揭示材料一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生产与经济制度的知识回答,H市政府的一系列做法所体现的道理。
              (3)结合材料二,运用政府的有关知识,说明H市政府积极做好权力“减法”的原因。
            • 3. 201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用“新常态”向世界描述了中国经济的一系列新表现,特别阐述了新常态派生新机遇。
              如图:2004-2014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变化

              表: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变化
              时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3年以来
              内容经济总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城镇人口数量首次超过农村消费对经济的增长贡献率首次超过投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GDP能耗与碳排放强度首次出现大幅度下降
              (1)运用经济学原理,说明图1和表2我国经济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2)联系图1和表2,概括我国新常态下的经济特点。
            • 4. 2014年3月5日上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次代表新一届中央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在这份约1. 7万字的报告中,“改革”的字眼一共出现77次,赢来满场掌声。改革的依据是(  )
              ①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
              ③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的
              ④上层建筑能够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总体部署是从我国现在的社会存在出发的,即从我国现在的社会物质条件的总和出发的,也就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的。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以上论述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  )
              ①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在不断发展,社会意识也要随之不断发展
              ③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
              ④经济基础的发展总是要适应上层建筑变革需要的。
              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 6.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9--2013年我国GDP及其增长情况图

              注:2013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0.0%、43.9%、46.1%。
              材料二  2013年我国出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政策措施。国务院调整了机构,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推进铁路工程建设、金融、能源等领域对民间资本开放;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等等。
              材料三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增速换挡期,经济增长的要素和约束条件正在发生变化,结构性问题突出,传统增长模式面临挑战,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不容忽视。党中央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的意见和建议,审时度势,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线路图,全面推进经济、政治等各领域的改革,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材料二中深化改革的措施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2)依据材料三,简要说明全面深化改革应如何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3)结合材料三,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有关知识,说明全面深化改革的依据。
            • 7.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运用经济常识阐述,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相适应对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作用。
              要求:(1)围绕论题,在论述中正确运用所学过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2)论点紧扣论题,论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3)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
              (4)学科术语使用规范。
            • 8. 分配问题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2 010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突出强调,要“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运用“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的知识,就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列举几点理由。
            • 9. 新型城镇化必须以农业现代化作为支撑。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新阶段。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充分释放农村生产要素潜能,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中有关社会发展动力的知识,说明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理由。
            • 10. 宋代是我国手工业与商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历史学家研究发现,宋代民间崇拜的神灵被认为除了具备驱灾治病、报境安民等传统农业社会型的神灵外,还开始拥有诸如预告物价、保护商贾等神灵。下列观点与这一历史现象所蕴含的哲学原理相同的是(  )
              ①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
              ②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本身
              ③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④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