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税收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重要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落实“税收法定原则”2015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明确“税种的设立,税率的确定和税收征收管理等税收基本制度”只能由法律规定。
              结合材料和所学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坚持税收法定原则。
            • 2.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法治,更需要文明,需要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必将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具有划时代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克强总理指出,我国最大的国情是人口众多,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培养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人才队伍。“十三五”时期,我们要有效应对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等刚性约束,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抢占先机,实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都必须把创新驱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多依靠人才资源支撑,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强发展新动力,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推进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他对青年人才提出三点希望:一是争做创新突破的探索者。二要争做创业创新的践行者。三要争做世界创新潮流的弄潮者。
                  材料二  未来五年,中国法治建设将从形成法律体系转向建设法治体系,从建设法律大国转向建设法治强国。从以立法为中心转向以宪法法律实施为重点,从经济GDP转向法治GDP。
                  一方面,必须加快建设社会生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顺利完成党各项法制改革和法治建设任务,全面实现党的法治建设的五大目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另一方面,必须更加重视发挥依法治国作为治国理政基本方略、法治作为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作用,更加重视运用法治思雄和法治方式,引领、促进、规范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切实保障全面小康社会如期建成,不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着力培育更多高层次青年人才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二,从政治生活角度阐述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 4.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是党中央科学把握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站在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
              自19世纪70年代我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有效的控制了人口的增长数量,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有力促进了我国发展和社会进步,但与此同时,我国人口结构呈现出不合理的发展趋势。为此,2011年11月,我国各地全面实施双独二孩;2013年12月,我国实行单独二孩政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是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
              国家计生委表示全国人大修法通过之日是该政策生效之时。
              (1)运用政治常识简要回答,“全国人大修法通过之日是该政策生效之时”体现了我国坚持实施什么方略?并简述坚持这一方略的现实意义。
              (2)从唯物论的角度,概括当前我国全面开放二孩生育政策发生变化的方法论。(限答一个) (5分)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备受关注的2014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9日召开,明确2015年中国经济发展框架,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风向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4年经济形势作出总结,对2015年经济工作进行定调,并对2015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作出部署。这也是“新常态”思路提出后召开的首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指出: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2015年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会议认为2015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的经济增长目标没有问题,但环境和减排领域的任务或许不能完成。2015年GDP增速目标将设定在7%左右。从8.5%-11.5%的超高速经济增长区间向6.5%-8.5%的增长区间过度,经济发展新常态已经形成。会议明确指出“新常态”要兼顾三个平衡,一是增长和消费的平衡;二是增长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平衡;三是增长和社会公平的平衡。这三个平衡是“新常态”下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回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应如何兼顾“新常态”下的三个平衡。
                  材料二  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以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次中央全会中第一次将法治作为全会主题。这不仅引起学术界的热切回应,也使全社会都感受到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法治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基础条件,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核心议题,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角度对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了比较详细的描述,并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视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证”。确立了“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是法治化”的命题。没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法治化”,也就没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化”与“现代化”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具有法理上的充分依据。
              (2)结合材料二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应如何通过“依法治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6. 201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也被媒体解读为“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不常看望老人将属违法。
              (1)运用政治常识依法治国意义的相关知识,简要回答上述法律内容实施的意义何在。
              (2)上述法律条文实质上是要求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运用哲学常识因果联系的相关知识,简要说明常看望老人的重要性。
            • 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是对多年来我国依法治理经验的总结,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治理和依法治国规律性认识的深化。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201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为打击网络谣言犯罪提供了量刑标准,对网络谣言起到了很大的震慑作用。2014年,一大批造谣传谣的微博账号、网站被关闭,一批利用互联网制造和传播谣言的人员被查处,运用法治方式破解网络治理难题,使得新媒体时代网络防谣进入新常态。
              材料二:我国社会主体数量众多,乡镇4万多个,建制村(居)80多万个,登记企事业法人1000余万家。这些基本社会单元的法治化程度,直接决定整个社会的法治化水平。要把法律规定和法治原则、法治精神体现在、落实到各类社会主体的活动之中,首要的要求就是依宪治国,依宪行政。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网络谣言产生的主要原因,并谈谈政府与媒体面对网络谣言所应发挥的作用
              (2)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就政府如何坚持依宪治国,依宪行政提出合理化建议。
            • 8. 2013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草案)》获得十八届三中全会一致通过。在之前七个多月的时间里,中共中央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和国家机关,解放军和各人民团体发出通知,征求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中共中央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对《决定》稿的意见和建议。起草组根据收集到的2564条意见和建议对《决定》进行了200多天的起草和修改。
              (1)《决定》指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请指出我国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各自的主体。
              (2)请运用我国政党制度的有有关知识,简要回答《决定》出台程序的科学性。
            • 9. 材料一:2013年前2个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逾3.78万亿元人民币。
                  材料二:继2012年曝光麦当劳、家乐福等知名企业在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后,今年央视3.15晚会将矛头指向包括售后歧视、产品质量安全、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苹果、大众、网易等知名企业均在被曝光行列。
                  材料三:乱设关卡、乱罚款、乱收费,被称“三乱”。经治理,情况曾一度好转。然而,如今公  路“三乱”问题再度抬头。面对沉疴顽疾,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呼吁,尽快打破制约执法法治化的瓶颈。国务院纠风办、交通运输部、公安部等部门据此连续发文进行专项整治,表示要从体制上根治公路“三乱”。
              (1)上述材料反映了经济生活中的什么问题?请你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我国政府不断加强对市场秩序的监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结合上述材料,请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如何才能更好地维护市场秩序。
            • 10.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
              请用政治常识论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实行依法治国方略。
              要求:(1)围绕论题,在论述中正确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2)围绕论点,较为全面深入地展开论述。
              (3)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
              (4)论点紧扣论题,论述合乎逻辑,学科术语使用规范。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