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一:2008-201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幅变动情况

                  材料二: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的增加,国人的海外购物也非常火热。根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末,中国内地“海淘族”突破2000万人,年境外消费已经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淘”消费市场。
              综合以上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计算,请你判断出A、B两条虚折线中哪一条是2008-201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变动图,并概述材料一中经济现象的成因。
              (2)“海淘”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的企业和消费者有哪些启示?
            • 2. 近年来,在收入有限的年轻人中流行着“CPW”一词。CPW=
              P
              N
              (P为衣物单价,N为着装次数),常被用来衡量要购买的着装衣物是否“物有所值”。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依据CPW概念,建议购买的衣物是(  )
              ①会连穿几季的普通衣物
              ②耐用常穿价格偏高的牛仔裤
              ③不常穿的名贵时髦服装
              ④婚纱等用于特定场合的衣物。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 3. 2014年清明祭扫方式多种多样,除传统的祭扫方式如烧纸、放贡品外,有音乐祭、心语祭、文化祭、鲜花祭、植树祭、网络祭、签名祭等新型祭扫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新型的祭扫方式,这是因为(  )
              A.新型祭扫方式的成本更低
              B.新型祭扫方式更能表达人们的情感
              C.传统祭扫方式不能促进经济发展
              D.人们消费观念中增加了环保因素
            • 4. “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众多新词里特别闪亮的一个。
              材料一  全国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2013年10月12日统计)
              优[0-50]1.67%
              良[51-100]42.5%
              轻微污染[101-150]35%
              轻度污染[151-200]14.17%
              中度重污染[251-300]1.67%
              重污染[>300]5%
              雾霾天气持续,空气质量下降,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谈及空气污染治理问题时说:“积累的问题是一个长期过程,解决问题也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但我们必须有所作为!”他同时强调,要直面雾霾天气,政府“应公开透明、及时并如实向公众公开PM2.5的数据”。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材料三“美丽中国”理念继承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吸收了世界各国绿色、低碳等发展观念,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拓展和创新。这一理念的提出,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孕育并提升民族的持久创造力,有利于赢得当前和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面对空气质量问题各市场主体可以有哪些作为?
              (2)结合材料二,分析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由“四位一体”提升为“五位一体”的唯物辩证法依据。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发展与作用”的相关知识,分析“美丽中国”理念的正确性。
            • 5. 随着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热播,“舌尖上”成为2012年度流行语。
              材料一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获得了超乎预期的社会关注和收视效果,许多国家和地区争相购买其播映权。该片借鉴了欧美纪录片的成熟表现形式,以精美的画面和温情的语调,通过一个个普通人物的故事,在表现大江南北各色原生态美食及其制作工艺过程的同时,着力展示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让观众了解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该片的成功对于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有何启示。
              材料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体味中国饮食文化魅力的同时,“舌尖上的浪费”令人触目惊心。我国还有1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低保人口,而受讲面子、比阔气的消费陋习等影响,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高达2000亿元,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中央号召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必要性。
            • 6. 空气质量不仅是现实的民生问题,还是重要的发展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年1月以来,持续多天的大范围雾霾天气让PM2.5这个肉眼看不见的“小家伙”,以一种很显眼的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
              1
              20
              .)空气很轻,被污染的空气很重,治理空气污染的经济负担更是重上加重。减轻空气污染治理的经济压力,改善和提高空气质量,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努力。
                  材料二:“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在北京街头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脸。”去冬今春以来,持续的雾霾,不只是北京的烦恼,大雾中,一条深褐色的巨大污染带斜穿
              1
              3
              国土,从北京、天津到石家庄,从郑州、南通到贵阳,74个重点监测城市近半数严重污染。雾霾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已经行不通,发展经济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重视起来,建设“美丽中国”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改善环境应从现在做起,从每个人做起。
              (1)根据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企业和个人在改善和提高空气质量过程中如何作为。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在改善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公民所起的作用。
            • 7.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在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 今天,这一古训仍有其现实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2008~2011年中国与世界GDP增长率变化情况

              表:中国与世界资源主要指标对比(2010年数据)
              指标中国人均中国占世界平均水平
              耕地面积(亩/人)1.3725%
              水资源量(立方米/人)2310.440%
              能源生产量(千克标准煤/人)221462%
              (1)上述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有人认为,我国经济发展了,浪费一 点,就是多消费一些,也是扩大内需。联系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材料二  当下,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希望吃得精、吃得好,吃得有品味。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中国各地各民族各具特色的优秀美食文化。该片不仅刺激了人 们的味蕾,还引起了观众感情上的共鸣,勾起了无数华人拳拳游子心和深深故乡情。该片播出后,受到了广泛赞誉。
              (2)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舌尖上的中国》受到广泛赞誉的原因。
              材料三  时下,提起美食,人们除了对《舌尖上的中国》的赞誉,更多的是对“舌尖上的浪费”的担忧。2013年1月,北京市一家民间公益组织推行了一项公益活动 一-光盘行动”,倡议市民在饭店就餐后打包剩饭、“光盘”离开,形成人人节约的 良好风气。
              (3)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说明推行“光盘行动”的合理性。
            • 8. 高三某班同学搜集了以下图表(含注)和材料展开研究,请你参与其中
              2010-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指标
              2010年2011年2012年
              GDP(国内生产总值)增幅10.04%9.2%7.8%
              城市居民收入增幅7.8%9.2%9.6%
              农村居民收入增幅10.9%11.4%10.7%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涨3%5.4%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18.3%17.1%14.3%
              备注:调查显示产品品种单一和质量难保也是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减缓的因素
                  材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扩大内需是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务。要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让居民释放出更大的消费潜力。
              (1)请指出图表中包含的经济信息。
              研究中有同学发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在一定程度上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化的影响,于是认为物价应控制的越低越好。
              (2)请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简要评析这位同学的观点。
              研究中还有位同学发现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幅基本上是上升趋势,而消费的增幅却呈现下降的趋势。
              (3)请你运用《经济学常识》的有关知识回答这是一种什么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将对经济发展有何影响?针对这一现象,应如何调整分配格局以进一步扩大消费?
              (4)请分别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角度,为让居民释放出更大的消费潜力献计献策?
            • 9.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党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尊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材料二:党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  年翻一番。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高人民的消费和生活水平,通过扩大内需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带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而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材料三:2013年春节前,广东省委省政府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廉洁政府建设的要求,严格控制“三公消费”,责令各部门取消年夜饭和公费购置花卉等消费。同时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1)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建设“美丽中国”对个人消费、企业生产经营和国家发展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增加居民收入的意义。
              (3)结合材料三,从公民的政治参与和政府的角度,谈谈如何让政府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 10.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希望的佳节。春节年年过,岁岁各不同。某校高三(1)班同学在寒假期间开展“感受龙年春节”为主题的实践探究活动,请参与其中。

              材料一:不一样的年味儿(图1)
                  同学们了解到:今年春节,一些城市的烟花爆竹不像往年那么“热闹”了,除了除夕夜零点钟声敲响的那一会儿热闹了一下,烟花和爆竹声变得越来越稀疏了。而新年俗不断涌现:短信、微博、视频拜年;旅游健身、学习充电等正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春节长假……人们觉得,少放点烟花爆竹,年味儿也不会变淡!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鞭炮声音少了年味儿却没减?
              材料二:微博热议春节游(图2)
                    到异地过年,感受不一样的年俗、年味,成为一种既传统又时尚的过年方式。同学们发现春节旅游服务质量成为微博热议话题。有网友在微博上晒出了自己春节游遭遇“天价海鲜”的经历,相关地方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并积极回应,诚邀网民建言献策,网民们对此纷纷提出建议。
              (2)运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知识,说明网民微博热议的积极意义。
              材料三:全球关注“中国龙”(图3)
                   中国龙年春节的庆祝活动已超越华人的范围,成为吸引不同族群的大事。同学们了解到:除中国邮政发行了龙年邮票外,美国、澳大利亚等十余个国家的邮政部门也发行了各自国家的龙年邮票来欢庆春节。十二生肖,尤其是神秘的“龙”已很难被世界拒绝。
              (3)从材料中提炼出最恰当的文化观点并加以论证,说明此观点中蕴含的哲学道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