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催生了大量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及城市之间的流动人口,因城市管理的需要,他们被要求办理“暂住证”。但由于户籍制度的局限,流动人口不能与当地户籍人口享有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为破解这一难题,2015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居住证暂行条例》,并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材料一《居住证暂行条例》规定,在全国建立居住证制度,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向常住人口全覆盖,要求各地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提高居住证持有人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另外,还明确了居住证持有人通过积分等方式落户的通道。
              材料二《居住证暂行条例》为流动人口享有居住地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提供了制度框架。居住证制度的实施既意味着暂住证时代的终结,也标志着户藉制度改革的新开始。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居住证制度改革可能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和长期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政治知识,分析国家制定《居住证暂行条例》的依据。
            • 2.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8~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

                  材料二:2012年,地处粤东的Y市J村部分在外务工青年返乡开起了网店,通过实体店批发和扩大网上营销,低投入、高回报,带动了在外务工村民回乡和村内闲散劳动力就业或创业。201 3年,Y市政府对J村自发形成的市场业态给予大力扶持:为该村创业青年提供了1000万元的贴息贷款,主办电商人才免费培训班,推进村道水泥化、网络光纤化、物流便利化等工程建设,并依托J村在全市建设了电子商务聚集区,J村电商年销售额近20亿元,每人月均利润约6000元,相当于Y市人均一年的收入,就业率接近99%.中央某代表团考察后认为:J村所形成的发展模式,为新型城镇化乃至欠发达地区如何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材料三:有人说,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思想,体现着平等、开放、共享的特征。它表现为24小时在线、360度联系、海量数据取胜、专注到极致、注重口碑。可能你做的事情不是互联网,但都要用互联网思维去想问题。
              (1)描述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J村发展模式为新型城镇化乃至欠发达地区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哪些思路。
              (3)结合文化作用的知识和材料三,阐述运用互联网思维对提升我国文化实力和竞争力的意义。
            • 3.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广东工业能耗与工业增加值增速
                  图二:广东高新技术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

                   材料二:2014年11月25日,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在专题学习讨论会上强调,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主动适应新常态带来的趋势性变化,推动广东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致力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追求更加长远的可持续增长。
              材料三:受近期国际原油价格暴跌的影响,国内成品油价格连连下跌。油价下跌给我国经济带来很多积极影响,但由于能源利用技术落后,能源浪费十分严重。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使用量的急剧增加,我国各地的空气质量日益恶化,阴霾天气频现。为促进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于2014年11月和12月先后两次联合下发通知,提高燃油的消费税。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谈谈在新常态下广东应如何推动经济发展。
              (3)结合材料三,运用辩证法的相关知识,阐述如何看待油价下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提高燃油消费税的原因。
            • 4.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

              备注:1,“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区满特定时间(在中国为半年)的人口总数。(含户籍人口和非当地户籍人口)
              2,2012年我国城镇化目标为52.6%,而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率均在80%以上。
                  材料二: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研究表明,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将推动1300多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带动居民消费增长1.2个百分点。推进城镇化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相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要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提供市场。推进城镇化将直接影响我国的产业空间布局和生产要素跨区域重组,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也将为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加速创新与应用普及带来广阔的空间,为“新型”城镇化奠定基础。
              材料三:2013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达53.37%.但城镇化的推进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面临着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在城乡二元体制下,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自由迁徙的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障碍仍未彻底破除,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双向流动的机制急需健全,城镇化过程中还要处理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破解都必须依靠进一步的改革攻坚。
              (1)简要分析材料一中图表所包含的经济信息。(6分)
              (2)结合材料二,请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新型”城镇化?(12分)
              (3)结合材料三,请运用政府的相关知识,分析如何破解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9分)
            • 5. 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带一路”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两千多年前,我国出现了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古丝绸之路;随着古代航海业的不断发展,中外之间的海上贸易运输日益兴起,逐渐形成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欧亚非各国之间商业贸易的通道,更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今天,在世界经济不均衡发展格局日益强化的情形下,“一带一路”建设要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我国与沿线国家世代友好的基本精神,建立互相包容的合作理念,促进文化相互交融。
              (1)从古代丝绸之路到今天“一带一路”的发展,体现了哪些文化生活道理?
              材料二:当前中国实施的两大国家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都与四川有关。四川省将利用“左手丝路、右手长江”的枢纽优势,实现由内陆到开放前沿的大逆转,必须加快基建、高铁、航运、文化、旅游、贸易、金融等建设,加速对接“一带一路”,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
              (2)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四川省加速对接“一带一路”有何经济意义?
            • 6. 2014 年,我国拉开了新一轮改革的序幕,经济社会整体运行良好;2015 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年。阅读图表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 年中国大陆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数据

              注:年初预期目标为 7.6%;2014 年我国万元 GDP 能耗下降 3.7%。
              2014 年中国大陆相关经济发展数据
              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
              各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城镇农村
              16.1%18.3%20.4%9.7%12.4%
              (1)解读材料一蕴含的经济信息。
              材料二:2015 年 1 月 1 日起,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开始实施。这部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从多个角度体现出前所未有的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在此之前的 2014 年 7 月 18 日,环境保护部等 6 个部门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情况考核办法(试行)实施细则》.据科学论证评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共需投入 17500 亿元,将通过五个渠道筹集:按“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由企业承担;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大气污染防治领域;通过价格杠杆疏导部分治理成本;地方政府加大民生领域“煤改气”、黄标车和老旧车辆淘汰等政策支持力度;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以奖代补”,加大对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支持力度。
              (2)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做法对企业经营的积极意义。
              材料三:2014 年 10 月 20 日至 23 日,中共召开了十八届四中全会,会议将依法治国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目标。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目标,需要多方发力、多管齐下。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法制体系尚待完善;地方保护主义、违法实行优惠政策行为
              依然存在;违反法律、不讲诚信、不正当竞争等现象尚未根除。这些问题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严重背离,只有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目标奠定物质基础。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说明,应如何多方发力、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推动良好市场秩序的形成。
            • 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3年广东各地区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情况
              传统产业增加值(亿元)占本地区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亿元)占本地区比重(%)
              珠三角4907.5123.65873.1228.2
              粤  东820.6842.3161.188.3
              粤  西534.3634.131.742.0
              粤  北455.2235.599.217.7
              材料二:2014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网民也围绕两会表达了各自的关注,“治理雾霾”“食品安全”“收入增长”“就近入学”“权力清单”“医疗改革”,这些话题成为很多网民热议的焦点。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一所反映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
              (2)假如你是人大代表,为解决材料二中所述的焦点问题,应该如何履职?
            • 8.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4年-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的变化情况

              注:城镇化率通常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已达到80%.发达国家的发展证明,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国民经济的质量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材料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3年12月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材料三:在我国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多次召开民主座谈会,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人士对我国城镇化的意见和要求;部分人大代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倾听群众意见,为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提出科学议案;政协委员们也纷纷为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建言献策。
              (1)简要描述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简述城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3)结合材料三,运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相关内容,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见下面的统计图、表

              注:2011年我国城镇化预期目标为48.5%,而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率均在80%以上。(资料《中国统计年鉴》)
              表    2007-2011年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城镇化率对比

              城镇化率
              年份
              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西部相差(百分点)
              2007年53.2%39.4%37%16.2
              2008年55.7%40.9%38.3%17.4
              2009年56.7%41.3%39.4%17.3
              2010年59.9%45.2%41.6%18.3
              2011年61.1%47%42.7%18.4
              材料二:二战后,世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如韩国推行大城市主导型的城镇化,大力改善道路、水电等城镇基础设施,并发起“新农村”运动,推动乡村发展,迅速提升了国际竞争力,但也加剧了地区间发展的不均衡;拉美地区是世界城镇化最快地区,但由于“赶超”过度,城镇人口数量大大超过工业化所能吸纳的程度,出现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材料三:目前,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面临着很多深层次的矛盾:在城乡二元体制下,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自由迁徙的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障碍仍未彻底破除,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双向流动的机制急需健全,城镇化过程中还要处理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破解都必须依靠进一步的改革攻坚。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图、表所包含的经济信息。
              (2)综合上述材料,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谈谈如何又好又快地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
              (3)结合材料三,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改革对于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 10. 2009年7月份以来,我国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相继出现用工短缺。与往年相比,今年的用工荒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究其原因,主要是中西部地区迅速发展、东部企业利润下滑、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观念转变和维权意识增强等。

              (1)根据如图,选择材料中相应的内容,并运用经济常识,将图中字母所对应的内容填写在答题纸上。
              (2)东部地区某企业职工要求用人单位增加工资。运用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关知识为该企业职工设计一个方案,并简要说明理由。
            0/40

            进入组卷